脱贫路上阿佤人民再唱新歌

刊发时间:2020-09-24 A3版  作者:

千年夙愿   圆在今朝\

脱贫路上阿佤人民再唱新歌

沧源县城0赵云华13759355766.jpg

  2014至2019年,沧源佤族自治县累计脱贫11627户4325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累计脱贫退出5个贫困乡(镇)、67个贫困村,贫困村退出率达100%,贫困对象全部清零。
  2019年4月,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沧源正式脱贫摘帽。
  2019年10月,沧源被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表彰为“扶贫先进集体”。
  2019年12月,沧源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中央组织部等6部门确定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县”,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沧源县委、县人民政府立足县情,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着力破解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组织能力、内生动力、民生保障、人居环境等难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极大转变,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得到全面保障,全县上下呈现出各民族同跳“团结舞”、同唱“加林赛”的和谐局面。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城乡差距缩小
  2014年以前,沧源尚有1.41万户7.34万人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部分群众还靠竹筒取水和居住在茅草房、竹笆房、杈杈房、空心砖房,用水难、行路难、用电难、通网难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沧源始终坚持把改善基础设施作为实现脱贫、同步小康、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力点,抓住政策机遇和帮扶机遇,精准施策,2014年以来,全县共计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234件,投资3320.81万元,累计建成农村饮水工程519件;投资20.11亿元,完成危房改造21888户;投资电力基础设施建设1.8亿元,实现全县乡(镇)、村(社区)100%通动力电;强化道路、通信网络基础保障,投资24亿元,建成公路310条1700.46公里,93个建制村(社区)均有通村硬化道路;实现建制村(社区)、卫生室、学校100%通有线宽带网络,建制村(社区)及自然村4G通信网络全覆盖。
  加快产业发展   群众增收不再困难
  脱贫攻坚以来,沧源多管齐下,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贫困户”“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5.92亿元,建成高优蔗园12万亩,产值2.77亿元;高优茶园11.6万亩,产值2.29亿元;建设河南中烟“黄金叶”高端品牌核心原料基地2.04万亩,烤烟收入8070.7万元。
  以组建乡(镇)扶贫开发公司,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企业、种(植)养殖业大户的观念、资金、技术为抓手,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加入合作社抱团发展,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特别是以乡村旅游业为重点,先后打造了翁丁村、葫芦小镇、勐来大峡谷、班洪大寨、国门新村等旅游扶贫示范乡村、沿边旅游村寨、沿边旅游景区和沿边旅游线路,形成了旅游业带动市场、特色产业助推旅游发展的循环模式。目前,仅翁丁村,每年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农民年人均旅游收入4000元以上。全县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年人均增收4931.56元。
  全县坚持外出务工就业和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相结合,全面推行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创业就业、开发就业扶贫车间和乡村公益性岗位等。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就业扶贫资金7167.1万元,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1.17万人次;2017至2020年5月,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76万人次。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退耕还林、陡坡地生态治理、公益林保护与天然林保护、木本油料提质增效、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生态护林员等项目,共兑现各类生态项目资金2.83亿元,惠及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7678户2.84万人,补偿资金5088万元。
  提升基层组织能力   内生动力不断激活
  坚持党建引领,把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凝聚力、战斗力作为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破除群众思想障碍的着力点,抓住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的机遇,全面开展“百名党员带千户群众创业致富”行动,推行“123”党建模式和“党建+产业”助推脱贫工作模式,筑牢阵地堡垒、锻造党员先锋队。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沧源尽锐出战,93个村(社区)全部派驻工作队,省市县乡累计选派1089名干部驻村、4072名干部挂包贫困户,1200名干部挂包非贫困户,实现了对67个贫困村和26个非贫困村辖区驻村挂包农户全覆盖。
  各级驻村干部、挂包干部在驻村工作中,积极从帮带开始,引导村级班子全面整顿软弱涣散现象和发展集体经济,实现村级班子由“软”到“硬”的转变,村“两委”带领群众干事谋发展的内生动力得到不断激活。通过帮带、整顿软弱涣散、发展集体经济,目前,全县93个建制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总量达857.51万元。
  坚持授人以渔,从思想、技能等方面入手,结合群众生产生活现状,采取“项目整合、师资整合、资金整合”的方式,开设汽车维修、农机修理、家政服务、农家菜烹饪、乡村旅游、病虫害防治、科学养殖技术、畜禽疾病防控等群众所需的课程,由组织部门牵头,组织农村群众到职业技术学校进行脱产培训,以技能扶贫“造血”方式,激发内生动力,全县涌现出了一批致富能手、脱贫光荣户。同时,把感恩教育作为脱贫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把群众精神上的正能量转化为加快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形成了群众齐参与的良好氛围。
  全面改善保障民生   确保群众共享成果
  2014以来,全县累计投入教育扶贫资金5.94亿元,新建校舍16.72万平方米,大力实施助学脱贫、全面改薄等工程,2018年,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2019年,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由2014年的7.9年提高到9.5年。同时,严格落实“两免一补”、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助学金及奖学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政策措施,对脱贫户学生从学前教育到在校大学生进行全程扶持。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初高中阶段无因贫困而影响继续接受更高阶段教育的情形。
  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看病难”问题,投入健康扶贫资金2.85亿元,扎实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达标准化建设,新建村卫生室32个3059.17平方米,改造村卫生室50个4510.8平方米;改造乡(镇)卫生院6个,改造业务用房1.5万平方米,并配齐各类医疗设施备,全县医疗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同时,推行“先诊疗、后付费”及“一站式结算”,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参保率、医疗救助覆盖率、重病兜底保障率、大病集中救治率均达到100%。据统计,2014至2020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治疗2.44万人次,医疗总费用1.05亿元,四重保障报销9374.45万元,报销比例90%。
  认真落实农村低保应保尽保和脱贫线、低保线“两线合一”政策,2014年以来,累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5.3亿元,发放农村特困人员供养补助资金2495.44万元,发放孤儿补助对象补助资金970.55万元;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 858.87万元。规范临时救助,防止因灾返贫和因灾致贫,2014至2020年,累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2803.22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51万人次。
  着力加强乡村治理   奔向更加幸福生活
  “脱贫攻坚实施以来,通过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加强农村治理,我们农村形成了一整套大家认可的村规民约,村风民风变了,村寨干净整洁宜居。农村治理靓了村寨,也凝聚了民心。”这是沧源广大农村群众的广泛共识。
  2014至2020年,全县累计实施人居环境项目119个,总投资3.1亿元。建成建制村(社区)水冲式公厕建设93座,自然村公厕621座,户厕1.04万座;安装村组路灯275个自然村7475盏;实施垃圾治理工程28件、污水治理工程70件;村庄绿化植树74.56万株,种花绿化7.02万平方米;建立自然村组卫生清扫制度,修订完善建制村(社区)和自然村村规民约,构建“户清扫、村收集、乡清运、县处理”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机制。
  脱贫攻坚的实施,在改善农村物质条件的基础上,有力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县上下积极开展各类创建、评比活动,全面打造“鲜花盛开的村庄”、特色村寨和“农村精神文明示范村寨”,成功建设勐来大寨、班洪大寨、芒阳村、永和国门新村等一批文旅结合、农旅融合的特色小镇和特色村寨,芒阳、翁丁、芒摆3个村列入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佤山沧源在奋力起航,阿佤人民将永唱新歌。

返回
2024年03月29日  第8785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脱贫路上阿佤人民再唱新歌

刊发时间:2020-09-24 A3版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千年夙愿   圆在今朝\

脱贫路上阿佤人民再唱新歌

沧源县城0赵云华13759355766.jpg

  2014至2019年,沧源佤族自治县累计脱贫11627户4325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累计脱贫退出5个贫困乡(镇)、67个贫困村,贫困村退出率达100%,贫困对象全部清零。
  2019年4月,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沧源正式脱贫摘帽。
  2019年10月,沧源被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表彰为“扶贫先进集体”。
  2019年12月,沧源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中央组织部等6部门确定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县”,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沧源县委、县人民政府立足县情,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着力破解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组织能力、内生动力、民生保障、人居环境等难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极大转变,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得到全面保障,全县上下呈现出各民族同跳“团结舞”、同唱“加林赛”的和谐局面。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城乡差距缩小
  2014年以前,沧源尚有1.41万户7.34万人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部分群众还靠竹筒取水和居住在茅草房、竹笆房、杈杈房、空心砖房,用水难、行路难、用电难、通网难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沧源始终坚持把改善基础设施作为实现脱贫、同步小康、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力点,抓住政策机遇和帮扶机遇,精准施策,2014年以来,全县共计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234件,投资3320.81万元,累计建成农村饮水工程519件;投资20.11亿元,完成危房改造21888户;投资电力基础设施建设1.8亿元,实现全县乡(镇)、村(社区)100%通动力电;强化道路、通信网络基础保障,投资24亿元,建成公路310条1700.46公里,93个建制村(社区)均有通村硬化道路;实现建制村(社区)、卫生室、学校100%通有线宽带网络,建制村(社区)及自然村4G通信网络全覆盖。
  加快产业发展   群众增收不再困难
  脱贫攻坚以来,沧源多管齐下,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贫困户”“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5.92亿元,建成高优蔗园12万亩,产值2.77亿元;高优茶园11.6万亩,产值2.29亿元;建设河南中烟“黄金叶”高端品牌核心原料基地2.04万亩,烤烟收入8070.7万元。
  以组建乡(镇)扶贫开发公司,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企业、种(植)养殖业大户的观念、资金、技术为抓手,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加入合作社抱团发展,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特别是以乡村旅游业为重点,先后打造了翁丁村、葫芦小镇、勐来大峡谷、班洪大寨、国门新村等旅游扶贫示范乡村、沿边旅游村寨、沿边旅游景区和沿边旅游线路,形成了旅游业带动市场、特色产业助推旅游发展的循环模式。目前,仅翁丁村,每年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农民年人均旅游收入4000元以上。全县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年人均增收4931.56元。
  全县坚持外出务工就业和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相结合,全面推行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创业就业、开发就业扶贫车间和乡村公益性岗位等。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就业扶贫资金7167.1万元,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1.17万人次;2017至2020年5月,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76万人次。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退耕还林、陡坡地生态治理、公益林保护与天然林保护、木本油料提质增效、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生态护林员等项目,共兑现各类生态项目资金2.83亿元,惠及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7678户2.84万人,补偿资金5088万元。
  提升基层组织能力   内生动力不断激活
  坚持党建引领,把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凝聚力、战斗力作为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破除群众思想障碍的着力点,抓住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的机遇,全面开展“百名党员带千户群众创业致富”行动,推行“123”党建模式和“党建+产业”助推脱贫工作模式,筑牢阵地堡垒、锻造党员先锋队。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沧源尽锐出战,93个村(社区)全部派驻工作队,省市县乡累计选派1089名干部驻村、4072名干部挂包贫困户,1200名干部挂包非贫困户,实现了对67个贫困村和26个非贫困村辖区驻村挂包农户全覆盖。
  各级驻村干部、挂包干部在驻村工作中,积极从帮带开始,引导村级班子全面整顿软弱涣散现象和发展集体经济,实现村级班子由“软”到“硬”的转变,村“两委”带领群众干事谋发展的内生动力得到不断激活。通过帮带、整顿软弱涣散、发展集体经济,目前,全县93个建制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总量达857.51万元。
  坚持授人以渔,从思想、技能等方面入手,结合群众生产生活现状,采取“项目整合、师资整合、资金整合”的方式,开设汽车维修、农机修理、家政服务、农家菜烹饪、乡村旅游、病虫害防治、科学养殖技术、畜禽疾病防控等群众所需的课程,由组织部门牵头,组织农村群众到职业技术学校进行脱产培训,以技能扶贫“造血”方式,激发内生动力,全县涌现出了一批致富能手、脱贫光荣户。同时,把感恩教育作为脱贫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把群众精神上的正能量转化为加快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形成了群众齐参与的良好氛围。
  全面改善保障民生   确保群众共享成果
  2014以来,全县累计投入教育扶贫资金5.94亿元,新建校舍16.72万平方米,大力实施助学脱贫、全面改薄等工程,2018年,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2019年,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由2014年的7.9年提高到9.5年。同时,严格落实“两免一补”、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助学金及奖学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政策措施,对脱贫户学生从学前教育到在校大学生进行全程扶持。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初高中阶段无因贫困而影响继续接受更高阶段教育的情形。
  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看病难”问题,投入健康扶贫资金2.85亿元,扎实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达标准化建设,新建村卫生室32个3059.17平方米,改造村卫生室50个4510.8平方米;改造乡(镇)卫生院6个,改造业务用房1.5万平方米,并配齐各类医疗设施备,全县医疗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同时,推行“先诊疗、后付费”及“一站式结算”,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参保率、医疗救助覆盖率、重病兜底保障率、大病集中救治率均达到100%。据统计,2014至2020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治疗2.44万人次,医疗总费用1.05亿元,四重保障报销9374.45万元,报销比例90%。
  认真落实农村低保应保尽保和脱贫线、低保线“两线合一”政策,2014年以来,累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5.3亿元,发放农村特困人员供养补助资金2495.44万元,发放孤儿补助对象补助资金970.55万元;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 858.87万元。规范临时救助,防止因灾返贫和因灾致贫,2014至2020年,累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2803.22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51万人次。
  着力加强乡村治理   奔向更加幸福生活
  “脱贫攻坚实施以来,通过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加强农村治理,我们农村形成了一整套大家认可的村规民约,村风民风变了,村寨干净整洁宜居。农村治理靓了村寨,也凝聚了民心。”这是沧源广大农村群众的广泛共识。
  2014至2020年,全县累计实施人居环境项目119个,总投资3.1亿元。建成建制村(社区)水冲式公厕建设93座,自然村公厕621座,户厕1.04万座;安装村组路灯275个自然村7475盏;实施垃圾治理工程28件、污水治理工程70件;村庄绿化植树74.56万株,种花绿化7.02万平方米;建立自然村组卫生清扫制度,修订完善建制村(社区)和自然村村规民约,构建“户清扫、村收集、乡清运、县处理”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机制。
  脱贫攻坚的实施,在改善农村物质条件的基础上,有力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县上下积极开展各类创建、评比活动,全面打造“鲜花盛开的村庄”、特色村寨和“农村精神文明示范村寨”,成功建设勐来大寨、班洪大寨、芒阳村、永和国门新村等一批文旅结合、农旅融合的特色小镇和特色村寨,芒阳、翁丁、芒摆3个村列入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佤山沧源在奋力起航,阿佤人民将永唱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