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多民族携手脱贫共奔小康路

刊发时间:2020-09-26 A3版  作者:

复件-202009231052109mw6yl.jpg

      双江是全国唯一的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组成的自治县,属于欠发达少数民族自治县,存在着民族成分多、基础差、底子薄,科技化运用率不高、农村产业化基础薄弱,工业化、城镇化还处于起步阶段,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突出。双江县委、县政府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战略高度谋划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按照“全面小康同步、公共服务同质、法治保障同权、精神家园同建、社会和谐同创”思路目标要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精准施策、精准扶贫,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与扶贫开发“双融合、双促进”。2018年12月,该县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3个自然村被国家民委公示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4个自然村被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公示为第二批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一盘棋谋划,合力推动
  双江县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政策为依据、农户为根本、帮扶为核心,扎实推进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坚持采取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定期不定期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确保攻坚工作高效推进。脱贫摘帽后,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坚持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县级组织领导指挥体系不变,乡(镇)组织领导机制不变,驻乡(镇)领导指挥机制不变,“挂包帮”机制不变,非卡户全覆盖挂联机制不变,双承诺、双挂制和零风险确认机制不变“六个不变”,始终保持高位推动的攻坚态势,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
  健全机制,一抓到底
  采取“网格化+双承诺+零风险确认”责任体系,压实各级责任。建立网格化的责任体系,县级成立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乡(镇)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驻乡(镇)指挥部,具体领导、组织、指导乡(镇)脱贫攻坚工作;处级领导挂钩行政村(社区)脱贫攻坚工作;组建工作队员驻村开展帮扶工作,省、市、县部门包所有行政村(社区),确定干部全覆盖帮扶所有贫困户,派出干部驻组以“网格化”负责制全覆盖对非贫困户开展挂联工作。以承诺制压实帮户干部责任,由帮户干部在政策落实、安居房建设、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改善、教育健康帮扶等方面向帮户农户进行承诺,既督促干部把帮扶工作做实,又使帮户干部在群众中树立威信,增进感情。实行由干部向包村单位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向挂钩本村的处级领导、处级领导向乡(镇)指挥长、乡(镇)指挥长向县指挥部进行逐级确认的零风险确认制,保证工作质量。通过这种方式,以上率下,传导压力,形成了人人思考脱贫攻坚、人人参与脱贫攻坚、人人抓实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同时,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常态化督查,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
  突出精准,聚力脱贫
  一是高度关注未脱贫户,确保高质量脱贫。对未脱贫户,在资金、项目和帮扶力量上更加倾斜,更加体现精准帮扶和集中攻坚。二是高度关注已脱贫户,确保不返贫。每年初组建调研组,深入村组对已脱贫户进行分析研判,确定重点帮扶户,根据农户的实际情况,采取产业、就业、就学、就医、评保、定残、救济、培训、帮带等措施,因户施策,保证其“两不愁三保障”质量得到提升,确保脱贫户不返贫。三是高度关注边缘户,确保不致贫。对全县非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分析,重点对其中的低保户、残疾人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重病户进行研判,确定边缘户给予帮助支持,帮助其强弱补短,实现持续增收致富,确保不致贫。四是高度关注深度贫困村,确保脱贫质量整体提升。把深度贫困村全部列为沪滇结对帮扶对象,在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发展质量。五是高度关注直过民族,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在一般干部挂钩帮扶的基础上,选派科级干部对直过民族贫困户实行“双挂制”;直过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六是高度关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一方面,持续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以开办“农民夜校”、农家书屋、讲习所等为平台,加强群众感恩教育,用帮扶关爱、教育帮助、“双承诺”、优惠政策等激励机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实现干部与群众的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另一方面,强化舆论宣传,引导群众树立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理念和志向,让群众实现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发展产业,共同富裕
  双江县始终把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一是调优结构增加收入。县级财政每年投入50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巩固提升茶叶等传统产业,培育咖啡(坚果)等新兴产业,建成农业产业化基地150万亩,农民人均10亩,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均9.5亩,培育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5户、规模以上企业17户,扶持小微企业130户,建立合作社311个;实现了每个村有1至2个主导产业,每户贫困户有1至2个产业增收项目;对帮带作用不明显的合作社进行能力提升,“双绑定”成效更加明显,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二是提升就业组织化增加收入。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的要求,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采取建就业扶贫车间、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的方式安置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三是抓实生态扶贫增加收入。通过以上措施,让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关注民生,共享发展
  一是在教育扶贫方面。在全市率先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率先启动高中免学费教育,在全市首批被国家评估认定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靠县级财力在全市率先实施14年免学费教育,持续抓好控辍保学工作,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1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5%以上,没有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升入高中就读学生,没有因贫辍学或弃学。二是在健康扶贫方面。全面落实建档立卡人口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制度,针对部分群众小病慢病不治、重病不入院治疗等情况,严格按照“三个一批”要求进行有效分类救治与管理。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持证残疾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孕产妇、0-6岁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等重点疾病患者为重点,采取“年末集中签约、次年服务”的模式开展签约和服务,做到“应签尽签”。同时,抓好县级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行政村卫生室建设,基础设施及医务人员配备全部达标。三是在社会保障方面。按照“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规定,加强动态监测、持续强化现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果,确保“兜准、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符合待遇兑现的人员100%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未标注脱贫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100%享受财政代缴养老保险费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低保范围,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家庭纳入建档立卡范围。
  繁荣文化,提升软实力
  深入实施“文化名县”战略,双江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实施文化旅游“四个一百”工程,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佤族鸡枞陀螺进入全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备选名单,沙贵荣被命名为云南省“打陀螺”代表性传承人;傣族研究会挂牌成立,布朗族研究会被授予“2019 年临沧市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把18个自然村作为乡村旅游示范点进行打造,2个示范村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全年共接待游客202万人次,同比增长19%;实现旅游总收入20.5亿元,同比增长25%,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团结和谐进步。
  创新管理,社会和谐
  围绕民族团结和谐这一主题,注重抓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建立健全影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及宗教维稳工作预警机制,定期开展影响民族宗教工作的研判分析会,加强宗教网络舆情、境外宗教渗透分析。持续推广运用“五个一百”工作方法(选聘100名校园法制副校长、配备100名矛盾纠纷调解员、选派100名群众工作联络员、每年开展100天专项整治行动、组建100支普法宣传队伍),不断加强和创新宗教事务管理。
  建强组织,正风肃纪
  一是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和“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持续打造一批基层党建工作强、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典型。二是着力提升干部队伍能力。大力培养、选拔、使用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在每年的事业单位招考中,以15%至20%的比例对四种主体民族考生进行招聘,全县少数民族处级干部、科级干部、少数民族公务员、少数民族事业干部、少数民族村(社区)干部分别占总数的47.1%、35.1%、36.2%、54%、47.4%;深入实施“四个一批”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共选派650名少数民族干部到清华大学等高校培训,85名少数民族干部到省外及省市直部门挂职学习,县内培训少数民族干部3.5万余人次,着力打造一支会抓、敢抓、能抓的干部队伍。三是着力强化正风肃纪,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纠正“四风”、加强作风建设重要指示精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市委实施办法,扎实开展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坚决整治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创新制定并推广使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手册》,进一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向基层延伸。通过建强基层党组织,抓实“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载体,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云南精神,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激情,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为创建示范县凝聚起强大的力量。

 

202009251613301bgmln---副本.jpg

2020092516174305s310---副本.jpg

打起歌跳起舞歌颂新生活

 

“双承诺”压实攻坚责任

20200925161505v7zeyu---副本.jpg

大荒田村忙而组葡萄产业园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实行干部在政策落实、安居房建设、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改善、教育健康帮扶等方面向帮扶农户进行承诺,贫困户在发展产业、排除危房、教育子女、庭院整洁、参与公益事业、移风易俗等方面向村“两委”作出承诺的“双承诺”机制,全县“双承诺”事项达14.7万件,履诺14.69万件。通过双向承诺,双方之间建立了密切的挂联关系,有力助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干群同心谱写了“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生动篇章。

        一是帮扶干部与贫困户共同协商,确定承诺事项,分别提出具体目标、具体措施、完成时限等内容。二是确定的承诺事项,经征求村民小组意见后,报村党总支、挂钩单位审核后建立台账。三是实行一年一履诺,并将“双承诺事项牌”悬挂于贫困户家中,同时通过村务公开栏和为民综合服务平台予以公布,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四是挂钩干部和贫困户分别规定时限内履行各自的承诺事项。五是挂钩干部与贫困户之间互相监督、互相督促履诺事项,并由县、乡、村定期不定期进行督查。六是将当年履诺情况列入各乡(镇)、部门、挂钩干部年终考核重要内容,作为干部培养的重要依据;推动贫困户之间形成比学赶超、脱贫光荣的氛围。

 

“双挂制”强化直过民族帮扶

  双江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四个主体民族中,拉祜族、佤族、布朗族是直过民族。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高度关注直过民族群众的发展,实行一般干部具体挂、一名科级干部联合挂的“双挂制”,有效推进直过民族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步伐及脱贫成果巩固。
  345名科级干部对2467户直过民族贫困户实行“双挂”,帮助分析致贫原因找准瓶颈、帮助谋划发展制定措施、帮助协调联系落实政策、帮助转变思想激发动力。通过实行“双挂制”,针对直过民族的项目资金得到倾斜,累计投入产业发展资金1.89亿元,扶持发展畜牧产业2000余户,发展甘蔗、茶叶等经济作物7.68万亩;对38个直过民族聚居村优先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项目,补助项目资金2370万元;派出“双语”技术员进村入户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在政策宣传上注重实效,组建少数民族宣传队、派出“双语”干部深入宣传脱贫攻坚政策,让党的声音传递到家家户户。

 

“五级确认”确保零风险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在各项工作安排后,在规定时限内,采取帮户、挂联干部向包村(社区)单位负责人确认、部门负责人向挂钩本村(社区)的处级领导确认、挂钩村(社区)的处级领导向驻乡(镇)的指挥长确认、驻乡(镇)指挥长向县指挥长确认、县四班子主要领导向市委督战队确认的“五级零风险确认”制,共完成零风险确认4万余份。
  一是帮户、挂联干部对所挂钩、挂联农户的“两不愁三保障”是否达标逐户向部门负责人进行确认。二是包村部门负责人听取帮户、挂联干部对帮扶贫困户退出情况、挂联农户风险排除情况的工作汇报,入组入户进行详细核实,对标对位进行认真分析研判后向挂钩的处级领导确认。三是挂村处级干部对包村部门帮扶工作和挂联工作的风险排除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研判后向驻乡(镇)的指挥长确认。四是驻乡(镇)指挥长组织乡(镇)指挥部成员对挂村处级干部已确认的村进行抽查核实,对本乡(镇)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判后向县指挥长确认。五是县四班子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判,在确定风险消除后向市委督战队确认。

      本版稿件由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委宣传部提供

返回
2024年05月17日  第8787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双江多民族携手脱贫共奔小康路

刊发时间:2020-09-26 A3版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复件-202009231052109mw6yl.jpg

      双江是全国唯一的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组成的自治县,属于欠发达少数民族自治县,存在着民族成分多、基础差、底子薄,科技化运用率不高、农村产业化基础薄弱,工业化、城镇化还处于起步阶段,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突出。双江县委、县政府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战略高度谋划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按照“全面小康同步、公共服务同质、法治保障同权、精神家园同建、社会和谐同创”思路目标要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精准施策、精准扶贫,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与扶贫开发“双融合、双促进”。2018年12月,该县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3个自然村被国家民委公示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4个自然村被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公示为第二批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一盘棋谋划,合力推动
  双江县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政策为依据、农户为根本、帮扶为核心,扎实推进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坚持采取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定期不定期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确保攻坚工作高效推进。脱贫摘帽后,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坚持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县级组织领导指挥体系不变,乡(镇)组织领导机制不变,驻乡(镇)领导指挥机制不变,“挂包帮”机制不变,非卡户全覆盖挂联机制不变,双承诺、双挂制和零风险确认机制不变“六个不变”,始终保持高位推动的攻坚态势,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
  健全机制,一抓到底
  采取“网格化+双承诺+零风险确认”责任体系,压实各级责任。建立网格化的责任体系,县级成立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乡(镇)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驻乡(镇)指挥部,具体领导、组织、指导乡(镇)脱贫攻坚工作;处级领导挂钩行政村(社区)脱贫攻坚工作;组建工作队员驻村开展帮扶工作,省、市、县部门包所有行政村(社区),确定干部全覆盖帮扶所有贫困户,派出干部驻组以“网格化”负责制全覆盖对非贫困户开展挂联工作。以承诺制压实帮户干部责任,由帮户干部在政策落实、安居房建设、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改善、教育健康帮扶等方面向帮户农户进行承诺,既督促干部把帮扶工作做实,又使帮户干部在群众中树立威信,增进感情。实行由干部向包村单位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向挂钩本村的处级领导、处级领导向乡(镇)指挥长、乡(镇)指挥长向县指挥部进行逐级确认的零风险确认制,保证工作质量。通过这种方式,以上率下,传导压力,形成了人人思考脱贫攻坚、人人参与脱贫攻坚、人人抓实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同时,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常态化督查,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
  突出精准,聚力脱贫
  一是高度关注未脱贫户,确保高质量脱贫。对未脱贫户,在资金、项目和帮扶力量上更加倾斜,更加体现精准帮扶和集中攻坚。二是高度关注已脱贫户,确保不返贫。每年初组建调研组,深入村组对已脱贫户进行分析研判,确定重点帮扶户,根据农户的实际情况,采取产业、就业、就学、就医、评保、定残、救济、培训、帮带等措施,因户施策,保证其“两不愁三保障”质量得到提升,确保脱贫户不返贫。三是高度关注边缘户,确保不致贫。对全县非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分析,重点对其中的低保户、残疾人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重病户进行研判,确定边缘户给予帮助支持,帮助其强弱补短,实现持续增收致富,确保不致贫。四是高度关注深度贫困村,确保脱贫质量整体提升。把深度贫困村全部列为沪滇结对帮扶对象,在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发展质量。五是高度关注直过民族,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在一般干部挂钩帮扶的基础上,选派科级干部对直过民族贫困户实行“双挂制”;直过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六是高度关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一方面,持续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以开办“农民夜校”、农家书屋、讲习所等为平台,加强群众感恩教育,用帮扶关爱、教育帮助、“双承诺”、优惠政策等激励机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实现干部与群众的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另一方面,强化舆论宣传,引导群众树立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理念和志向,让群众实现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发展产业,共同富裕
  双江县始终把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一是调优结构增加收入。县级财政每年投入50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巩固提升茶叶等传统产业,培育咖啡(坚果)等新兴产业,建成农业产业化基地150万亩,农民人均10亩,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均9.5亩,培育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5户、规模以上企业17户,扶持小微企业130户,建立合作社311个;实现了每个村有1至2个主导产业,每户贫困户有1至2个产业增收项目;对帮带作用不明显的合作社进行能力提升,“双绑定”成效更加明显,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二是提升就业组织化增加收入。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的要求,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采取建就业扶贫车间、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的方式安置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三是抓实生态扶贫增加收入。通过以上措施,让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关注民生,共享发展
  一是在教育扶贫方面。在全市率先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率先启动高中免学费教育,在全市首批被国家评估认定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靠县级财力在全市率先实施14年免学费教育,持续抓好控辍保学工作,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1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5%以上,没有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升入高中就读学生,没有因贫辍学或弃学。二是在健康扶贫方面。全面落实建档立卡人口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制度,针对部分群众小病慢病不治、重病不入院治疗等情况,严格按照“三个一批”要求进行有效分类救治与管理。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持证残疾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孕产妇、0-6岁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等重点疾病患者为重点,采取“年末集中签约、次年服务”的模式开展签约和服务,做到“应签尽签”。同时,抓好县级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行政村卫生室建设,基础设施及医务人员配备全部达标。三是在社会保障方面。按照“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规定,加强动态监测、持续强化现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果,确保“兜准、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符合待遇兑现的人员100%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未标注脱贫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100%享受财政代缴养老保险费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低保范围,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家庭纳入建档立卡范围。
  繁荣文化,提升软实力
  深入实施“文化名县”战略,双江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实施文化旅游“四个一百”工程,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佤族鸡枞陀螺进入全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备选名单,沙贵荣被命名为云南省“打陀螺”代表性传承人;傣族研究会挂牌成立,布朗族研究会被授予“2019 年临沧市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把18个自然村作为乡村旅游示范点进行打造,2个示范村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全年共接待游客202万人次,同比增长19%;实现旅游总收入20.5亿元,同比增长25%,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团结和谐进步。
  创新管理,社会和谐
  围绕民族团结和谐这一主题,注重抓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建立健全影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及宗教维稳工作预警机制,定期开展影响民族宗教工作的研判分析会,加强宗教网络舆情、境外宗教渗透分析。持续推广运用“五个一百”工作方法(选聘100名校园法制副校长、配备100名矛盾纠纷调解员、选派100名群众工作联络员、每年开展100天专项整治行动、组建100支普法宣传队伍),不断加强和创新宗教事务管理。
  建强组织,正风肃纪
  一是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和“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持续打造一批基层党建工作强、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典型。二是着力提升干部队伍能力。大力培养、选拔、使用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在每年的事业单位招考中,以15%至20%的比例对四种主体民族考生进行招聘,全县少数民族处级干部、科级干部、少数民族公务员、少数民族事业干部、少数民族村(社区)干部分别占总数的47.1%、35.1%、36.2%、54%、47.4%;深入实施“四个一批”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共选派650名少数民族干部到清华大学等高校培训,85名少数民族干部到省外及省市直部门挂职学习,县内培训少数民族干部3.5万余人次,着力打造一支会抓、敢抓、能抓的干部队伍。三是着力强化正风肃纪,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纠正“四风”、加强作风建设重要指示精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市委实施办法,扎实开展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坚决整治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创新制定并推广使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手册》,进一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向基层延伸。通过建强基层党组织,抓实“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载体,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云南精神,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激情,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为创建示范县凝聚起强大的力量。

 

202009251613301bgmln---副本.jpg

2020092516174305s310---副本.jpg

打起歌跳起舞歌颂新生活

 

“双承诺”压实攻坚责任

20200925161505v7zeyu---副本.jpg

大荒田村忙而组葡萄产业园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实行干部在政策落实、安居房建设、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改善、教育健康帮扶等方面向帮扶农户进行承诺,贫困户在发展产业、排除危房、教育子女、庭院整洁、参与公益事业、移风易俗等方面向村“两委”作出承诺的“双承诺”机制,全县“双承诺”事项达14.7万件,履诺14.69万件。通过双向承诺,双方之间建立了密切的挂联关系,有力助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干群同心谱写了“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生动篇章。

        一是帮扶干部与贫困户共同协商,确定承诺事项,分别提出具体目标、具体措施、完成时限等内容。二是确定的承诺事项,经征求村民小组意见后,报村党总支、挂钩单位审核后建立台账。三是实行一年一履诺,并将“双承诺事项牌”悬挂于贫困户家中,同时通过村务公开栏和为民综合服务平台予以公布,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四是挂钩干部和贫困户分别规定时限内履行各自的承诺事项。五是挂钩干部与贫困户之间互相监督、互相督促履诺事项,并由县、乡、村定期不定期进行督查。六是将当年履诺情况列入各乡(镇)、部门、挂钩干部年终考核重要内容,作为干部培养的重要依据;推动贫困户之间形成比学赶超、脱贫光荣的氛围。

 

“双挂制”强化直过民族帮扶

  双江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四个主体民族中,拉祜族、佤族、布朗族是直过民族。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高度关注直过民族群众的发展,实行一般干部具体挂、一名科级干部联合挂的“双挂制”,有效推进直过民族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步伐及脱贫成果巩固。
  345名科级干部对2467户直过民族贫困户实行“双挂”,帮助分析致贫原因找准瓶颈、帮助谋划发展制定措施、帮助协调联系落实政策、帮助转变思想激发动力。通过实行“双挂制”,针对直过民族的项目资金得到倾斜,累计投入产业发展资金1.89亿元,扶持发展畜牧产业2000余户,发展甘蔗、茶叶等经济作物7.68万亩;对38个直过民族聚居村优先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项目,补助项目资金2370万元;派出“双语”技术员进村入户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在政策宣传上注重实效,组建少数民族宣传队、派出“双语”干部深入宣传脱贫攻坚政策,让党的声音传递到家家户户。

 

“五级确认”确保零风险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在各项工作安排后,在规定时限内,采取帮户、挂联干部向包村(社区)单位负责人确认、部门负责人向挂钩本村(社区)的处级领导确认、挂钩村(社区)的处级领导向驻乡(镇)的指挥长确认、驻乡(镇)指挥长向县指挥长确认、县四班子主要领导向市委督战队确认的“五级零风险确认”制,共完成零风险确认4万余份。
  一是帮户、挂联干部对所挂钩、挂联农户的“两不愁三保障”是否达标逐户向部门负责人进行确认。二是包村部门负责人听取帮户、挂联干部对帮扶贫困户退出情况、挂联农户风险排除情况的工作汇报,入组入户进行详细核实,对标对位进行认真分析研判后向挂钩的处级领导确认。三是挂村处级干部对包村部门帮扶工作和挂联工作的风险排除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研判后向驻乡(镇)的指挥长确认。四是驻乡(镇)指挥长组织乡(镇)指挥部成员对挂村处级干部已确认的村进行抽查核实,对本乡(镇)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判后向县指挥长确认。五是县四班子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判,在确定风险消除后向市委督战队确认。

      本版稿件由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