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力做好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刊发时间:2020-09-28 A1版  作者:熊之鹂 赵淑萍 杨永惠 何廷耀

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

我市全力做好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一大早,在临翔区蚂蚁堆乡驿亭新村“云雾培”蔬菜基地大棚里,村民苏礼华正忙着给草莓打药。
  2018年搬迁后苏礼华开始在“云雾培”蔬菜基地上班,每天有80元收入,妻子李华会管理着另外一个大棚,夫妻俩每月的收入近5000元,差不多是搬迁前全家半年的收入。依靠打工,苏礼华家2018年顺利脱贫。苏礼华说,以前家在蚂蚁堆村丫口田组时靠种植茶叶、玉米、水稻、柚子为生,一年下来全家仅有万把块的收入,不仅穷,孩子上学看病也相当不方便。但除了种地没有别的技能又让夫妻俩对是否搬迁犹豫不决,看到政府在动员农户搬迁时还举办技能培训时,夫妻俩决定进行搬迁。就这样,苏礼华一家依靠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挪穷窝”还“换穷业”。
  驿亭新村是我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2018年7月,蚂蚁堆乡14个村的16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618人集中搬迁到这里。抓住沪滇合作机遇,驿亭新村建成“云雾培”蔬菜基地,以订单模式发展特色南药和特色果蔬种植。采取“村集体资产+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将建成后的大棚租赁给临沧绿源翔蔬菜物流配送有限公司运营,公司聘请村民进行管理,同时每年按5%的比例定额分配给村集体。
  在临沧,像苏礼华这样的搬迁户并非个例,仅“云雾培”蔬菜基地就为驿亭新村安置点提供279个就近就业岗位,实现人均年收入近两万元。
  “十三五”期间,我市列入国家和省计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21233人。乐业才能安居,为了实现稳得住,能致富,我市采取各种措施做好“后半篇”文章。
  针对以往重搬迁、轻后续发展的做法,各县(区)在搬迁之前就围绕市场需求、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好集中安置点产业发展规划和就业计划,在巩固提升茶叶、核桃、坚果、蔗糖、烤烟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发展壮大生物医药、新材料、果蔬、畜禽等特色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同时,从临沧实际出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力求做到县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门路,实现安置区产业全覆盖,有效带动搬迁群众稳步增收致富。
  各县(区)在安置点建立产业合作社和产业理事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公司+基地+贫困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安置区建有扶贫车间21个,实现就业216人。
  全市着力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创新增收渠道,采取公益岗位解决一批、政府兜底保障一批、劳务输出转移一批、自主创业致富一批等方式解决易地搬迁对象就业增收问题。
  暴雨初歇,驿亭新村村民李文华和妻子前来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点咨询用工信息。就业扶贫信息平台员董自兰细心地给他们介绍最近的就业用工情况,耐心进行解答。
  搬迁之前董自兰对离开土地后如何谋生很是焦虑。了解到董自兰在中专就读时学习计算机专业后,乡里通过公益性岗位解除她的后顾之忧。董自兰说,现在政府每个月发给我1500元工资,工作之余我还可以照看超市,平均每月也有二、三千元的纯收入,生活是越搬越好了!
  为了让群众搬迁后的日子越过越好,我市严格落实就业扶贫一批的政策,通过公益岗位为搬迁户排忧解难。争取城市管理停车收费员、环卫工人、绿化保洁员、河道管护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实现转移就业,妥善解决搬迁群众的经济收入问题,目前,全市落实公益岗位就业户数844户。对无劳动能力的搬迁对象,则将其纳入农村低保保障对象实行社会保障兜底。
  同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劳务培训和扶持,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脱贫就业协议。全市以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务输出岗前培训为载体,积极为安置对象免费提供技能培训,让每户安置对象至少掌握1项就业技能或实用技术。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在安置点设立就业服务站,与家政服务公司积极对接,搭建劳动力服务平台,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劳务对接,引导向经济活跃地区外出务工或就近就地就业,确保搬迁群众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家庭至少1人就业。截止8月底,全市易地扶贫搬迁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5291户13074人,实现有劳动能力家庭至少1人就业。
  此外,我市还以科技培训、素质提升为重点,坚持“扶贫与扶志、扶勤与扶能”相结合,充分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对于脱贫愿望和自主创业意愿较为强烈、并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着力帮助其率先创业致富。
  通过产业发展和就业政策扶持,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使贫困群众实现安居乐业同步。

返回
2024年05月03日  第8789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我市全力做好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刊发时间:2020-09-28 A1版  作者:熊之鹂 赵淑萍 杨永惠 何廷耀 【字体:大 中 小】

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

我市全力做好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一大早,在临翔区蚂蚁堆乡驿亭新村“云雾培”蔬菜基地大棚里,村民苏礼华正忙着给草莓打药。
  2018年搬迁后苏礼华开始在“云雾培”蔬菜基地上班,每天有80元收入,妻子李华会管理着另外一个大棚,夫妻俩每月的收入近5000元,差不多是搬迁前全家半年的收入。依靠打工,苏礼华家2018年顺利脱贫。苏礼华说,以前家在蚂蚁堆村丫口田组时靠种植茶叶、玉米、水稻、柚子为生,一年下来全家仅有万把块的收入,不仅穷,孩子上学看病也相当不方便。但除了种地没有别的技能又让夫妻俩对是否搬迁犹豫不决,看到政府在动员农户搬迁时还举办技能培训时,夫妻俩决定进行搬迁。就这样,苏礼华一家依靠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挪穷窝”还“换穷业”。
  驿亭新村是我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2018年7月,蚂蚁堆乡14个村的16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618人集中搬迁到这里。抓住沪滇合作机遇,驿亭新村建成“云雾培”蔬菜基地,以订单模式发展特色南药和特色果蔬种植。采取“村集体资产+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将建成后的大棚租赁给临沧绿源翔蔬菜物流配送有限公司运营,公司聘请村民进行管理,同时每年按5%的比例定额分配给村集体。
  在临沧,像苏礼华这样的搬迁户并非个例,仅“云雾培”蔬菜基地就为驿亭新村安置点提供279个就近就业岗位,实现人均年收入近两万元。
  “十三五”期间,我市列入国家和省计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21233人。乐业才能安居,为了实现稳得住,能致富,我市采取各种措施做好“后半篇”文章。
  针对以往重搬迁、轻后续发展的做法,各县(区)在搬迁之前就围绕市场需求、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好集中安置点产业发展规划和就业计划,在巩固提升茶叶、核桃、坚果、蔗糖、烤烟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发展壮大生物医药、新材料、果蔬、畜禽等特色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同时,从临沧实际出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力求做到县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门路,实现安置区产业全覆盖,有效带动搬迁群众稳步增收致富。
  各县(区)在安置点建立产业合作社和产业理事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公司+基地+贫困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安置区建有扶贫车间21个,实现就业216人。
  全市着力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创新增收渠道,采取公益岗位解决一批、政府兜底保障一批、劳务输出转移一批、自主创业致富一批等方式解决易地搬迁对象就业增收问题。
  暴雨初歇,驿亭新村村民李文华和妻子前来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点咨询用工信息。就业扶贫信息平台员董自兰细心地给他们介绍最近的就业用工情况,耐心进行解答。
  搬迁之前董自兰对离开土地后如何谋生很是焦虑。了解到董自兰在中专就读时学习计算机专业后,乡里通过公益性岗位解除她的后顾之忧。董自兰说,现在政府每个月发给我1500元工资,工作之余我还可以照看超市,平均每月也有二、三千元的纯收入,生活是越搬越好了!
  为了让群众搬迁后的日子越过越好,我市严格落实就业扶贫一批的政策,通过公益岗位为搬迁户排忧解难。争取城市管理停车收费员、环卫工人、绿化保洁员、河道管护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实现转移就业,妥善解决搬迁群众的经济收入问题,目前,全市落实公益岗位就业户数844户。对无劳动能力的搬迁对象,则将其纳入农村低保保障对象实行社会保障兜底。
  同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劳务培训和扶持,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脱贫就业协议。全市以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务输出岗前培训为载体,积极为安置对象免费提供技能培训,让每户安置对象至少掌握1项就业技能或实用技术。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在安置点设立就业服务站,与家政服务公司积极对接,搭建劳动力服务平台,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劳务对接,引导向经济活跃地区外出务工或就近就地就业,确保搬迁群众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家庭至少1人就业。截止8月底,全市易地扶贫搬迁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5291户13074人,实现有劳动能力家庭至少1人就业。
  此外,我市还以科技培训、素质提升为重点,坚持“扶贫与扶志、扶勤与扶能”相结合,充分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对于脱贫愿望和自主创业意愿较为强烈、并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着力帮助其率先创业致富。
  通过产业发展和就业政策扶持,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使贫困群众实现安居乐业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