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新村舒展幸福画卷

刊发时间:2020-10-09 A1版  作者:赵海燕 王邦玲 字国明

   贺柯新村唱响四部曲破解乡村治理问题,积极探索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搬迁新村舒展幸福画卷

  又是一年丰收季。金秋时节,走进沧源佤族自治县勐省镇贺柯新村,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清新靓丽的佤族特色安居房,村内道路干净整洁、四通八达,道路两旁散发着花果的香气,感受着广大群众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
  贺柯新村是一个移民搬迁新村,是2016年满坎村12组66户226名村民从3公里外的老村委会迁出至此形成的一个自然村落。近年来,通过能人带动,激发群众自主发展,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民族特色示范村,形成了“一个能人带群众、两个机制理寨子、三个群体(帮扶单位、能人、农户)共参与、四个享有显成效”的一套示范体系,贫瘠的山乡呈现出勃勃生机。
  一个能人带群众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贺柯新村建设中,该村充分发挥“火车头”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以村党总支书记茶叶惹为主要负责人,贺柯新村组长陈光明及镇党委下派自然村村长卫云俊为副手的“战斗单元”,带领群众“动起来,富起来”。
  陈光明,是产业发展致富带头人。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带头种甘蔗、开货车搞运输、经营农家乐做副业到组织村民成立建筑施工队建房,经过长期积累和不断探索,率先在耿沧公路旁建起300平方米的楼房。
  2016年,在动员原居住在老村委会的66户村民搬来贺柯新村后,陈光明主动带领村里施工队帮助建房,并为困难群众垫付建房款,他认为群众事情无小事,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陈光明带领组干部,动员群众投工投劳发展庭院经济,在村庄面山的地方种植菠萝4万株、火龙果2万株、百香果800株,绿化村民房屋背后疏松裸露的山墙,改善了水土流失状况;发动村民在自家房前屋后栽花种草,种果种菜,绿化美化面积达7000平方米。
  村民们搬进新房后,陈光明还积极向村里、镇里和县里争取支持,邀请县农业局专家指导群众种甘蔗。经过精心、科学的管护,过去每亩甘蔗单产只有3吨,如今甘蔗亩产可达6吨,收入实现翻番。在全村上下形成了能人带着干、群众跟着上的生动局面。
  两个公约治理寨子
  勐省镇党委通过下派党员任自然村长的方式,帮助贺柯新村建立群众认可的治理制度,群众发自内心的真正动起来。
  贺柯新村制定了《贺柯新村村规民约》,教育、引导群众自觉遵守规划、服从规划,并保持卫生清洁、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公共财物、严守为人品德、倡导节俭办客、妥处邻里纠纷、维护社会治安,为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贺柯新村确定了《贺柯新村卫生公约》,每月逢10号为自然村环境卫生大整治日、逢5号为环境卫生小整治日,村庄垃圾集中堆放统一处理。户均发放轮式垃圾桶一个,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家庭卫生时时保持清洁。污水排放管道(沟渠)通畅无阻、养殖户畜禽粪便及时清理清运。村组干部不定期开展村庄环境卫生大检查大评比活动,通过合作社产业资金收益奖勤罚懒,激励后进,实现了村民自治、德治与法治高度结合,展现出一幅庭院整洁、鲜花盛开、瓜果飘香,村美民富人欢乐的幸福画卷。
  三个群体共参与
  建设过程中,勐省镇党委采取“政府项目投一点、村贤能人帮一点、农户群众筹一点”的工作措施,整合某集团产业发展帮扶项目,建成2000平方米,两个生猪、黄牛集中养殖小区,采取“党员+能人+农户”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带动贺柯新村养殖户大力发展生猪、黄牛养殖,实现了村人均5头、多的在10头以上的大牲畜存栏。

  近年来,在对口帮扶单位的帮扶下,贺柯新村修建冲水式厕所3个,垃圾池1个,安放垃圾箱6个,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养殖小区建成后,村庄环境干净整洁、畜禽养殖井然有序。同时充分利用挂钩帮扶单位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实用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外出务工群众各项技能水平同时也不断激发留村群众的产业发展信心,2019年,贺柯新村农民人均收入已达15715元。
  四个“享有”显成效
  在示范点创建中,贺柯新村推动能人发挥“火车头”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带动群众成为“自带动力、自带制动”的“动车组车厢”,成为自觉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动力源”。
  一是美景美食共享,在贺柯新村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一块10余平方米的菜地,开门见花,伸手摘果,弯腰摘菜的新时代新农村气息扑面而来。二是产业增收共享。“帮扶单位+能人+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生猪、黄牛养殖,通过合作社产业资金收益专列经费进行村庄治理,形成有钱、有人、有制度的治理模式。三是精神风貌昂扬。以“整院子”“靓寨子”为重点,党员做示范,动员群众栅篱笆、种菜园、种花草、种水果,在管理服务、教育引导、凝聚人心方面发挥作用,不断增强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四是精神文明共享。群众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转变,自觉学习种(植)养殖技能的多了,外出务工挣钱的多了,喝酒打架斗殴的不见了。每当见到外村人在村里游憩时,村民都会热情地邀请游客到家中喝杯热茶、品尝果蔬。

返回
2024年05月06日  第8795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搬迁新村舒展幸福画卷

刊发时间:2020-10-09 A1版  作者:赵海燕 王邦玲 字国明 【字体:大 中 小】

   贺柯新村唱响四部曲破解乡村治理问题,积极探索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搬迁新村舒展幸福画卷

  又是一年丰收季。金秋时节,走进沧源佤族自治县勐省镇贺柯新村,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清新靓丽的佤族特色安居房,村内道路干净整洁、四通八达,道路两旁散发着花果的香气,感受着广大群众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
  贺柯新村是一个移民搬迁新村,是2016年满坎村12组66户226名村民从3公里外的老村委会迁出至此形成的一个自然村落。近年来,通过能人带动,激发群众自主发展,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民族特色示范村,形成了“一个能人带群众、两个机制理寨子、三个群体(帮扶单位、能人、农户)共参与、四个享有显成效”的一套示范体系,贫瘠的山乡呈现出勃勃生机。
  一个能人带群众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贺柯新村建设中,该村充分发挥“火车头”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以村党总支书记茶叶惹为主要负责人,贺柯新村组长陈光明及镇党委下派自然村村长卫云俊为副手的“战斗单元”,带领群众“动起来,富起来”。
  陈光明,是产业发展致富带头人。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带头种甘蔗、开货车搞运输、经营农家乐做副业到组织村民成立建筑施工队建房,经过长期积累和不断探索,率先在耿沧公路旁建起300平方米的楼房。
  2016年,在动员原居住在老村委会的66户村民搬来贺柯新村后,陈光明主动带领村里施工队帮助建房,并为困难群众垫付建房款,他认为群众事情无小事,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陈光明带领组干部,动员群众投工投劳发展庭院经济,在村庄面山的地方种植菠萝4万株、火龙果2万株、百香果800株,绿化村民房屋背后疏松裸露的山墙,改善了水土流失状况;发动村民在自家房前屋后栽花种草,种果种菜,绿化美化面积达7000平方米。
  村民们搬进新房后,陈光明还积极向村里、镇里和县里争取支持,邀请县农业局专家指导群众种甘蔗。经过精心、科学的管护,过去每亩甘蔗单产只有3吨,如今甘蔗亩产可达6吨,收入实现翻番。在全村上下形成了能人带着干、群众跟着上的生动局面。
  两个公约治理寨子
  勐省镇党委通过下派党员任自然村长的方式,帮助贺柯新村建立群众认可的治理制度,群众发自内心的真正动起来。
  贺柯新村制定了《贺柯新村村规民约》,教育、引导群众自觉遵守规划、服从规划,并保持卫生清洁、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公共财物、严守为人品德、倡导节俭办客、妥处邻里纠纷、维护社会治安,为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贺柯新村确定了《贺柯新村卫生公约》,每月逢10号为自然村环境卫生大整治日、逢5号为环境卫生小整治日,村庄垃圾集中堆放统一处理。户均发放轮式垃圾桶一个,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家庭卫生时时保持清洁。污水排放管道(沟渠)通畅无阻、养殖户畜禽粪便及时清理清运。村组干部不定期开展村庄环境卫生大检查大评比活动,通过合作社产业资金收益奖勤罚懒,激励后进,实现了村民自治、德治与法治高度结合,展现出一幅庭院整洁、鲜花盛开、瓜果飘香,村美民富人欢乐的幸福画卷。
  三个群体共参与
  建设过程中,勐省镇党委采取“政府项目投一点、村贤能人帮一点、农户群众筹一点”的工作措施,整合某集团产业发展帮扶项目,建成2000平方米,两个生猪、黄牛集中养殖小区,采取“党员+能人+农户”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带动贺柯新村养殖户大力发展生猪、黄牛养殖,实现了村人均5头、多的在10头以上的大牲畜存栏。

  近年来,在对口帮扶单位的帮扶下,贺柯新村修建冲水式厕所3个,垃圾池1个,安放垃圾箱6个,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养殖小区建成后,村庄环境干净整洁、畜禽养殖井然有序。同时充分利用挂钩帮扶单位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实用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外出务工群众各项技能水平同时也不断激发留村群众的产业发展信心,2019年,贺柯新村农民人均收入已达15715元。
  四个“享有”显成效
  在示范点创建中,贺柯新村推动能人发挥“火车头”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带动群众成为“自带动力、自带制动”的“动车组车厢”,成为自觉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动力源”。
  一是美景美食共享,在贺柯新村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一块10余平方米的菜地,开门见花,伸手摘果,弯腰摘菜的新时代新农村气息扑面而来。二是产业增收共享。“帮扶单位+能人+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生猪、黄牛养殖,通过合作社产业资金收益专列经费进行村庄治理,形成有钱、有人、有制度的治理模式。三是精神风貌昂扬。以“整院子”“靓寨子”为重点,党员做示范,动员群众栅篱笆、种菜园、种花草、种水果,在管理服务、教育引导、凝聚人心方面发挥作用,不断增强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四是精神文明共享。群众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转变,自觉学习种(植)养殖技能的多了,外出务工挣钱的多了,喝酒打架斗殴的不见了。每当见到外村人在村里游憩时,村民都会热情地邀请游客到家中喝杯热茶、品尝果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