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库的米干

刊发时间:2020-11-08 A3版  作者:曾庆芳

  勐库镇隶属于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以勐库大叶种茶而闻世。坝子大,随时种满应季农作物和水果,传统农业的生活相对不受外界相扰,有着自己的闲散节奏。老百姓的生活有着偏居一隅的怡然自得。
  这种闲散最集中的体现,就是穿插在街头巷尾的小吃店。这其中,就以勐库桥头华侨米干店最有名,最为正宗和时日悠久。生意从早到晚绵延不绝。从上世纪70年代一直开到了今天。堪称是一个传奇,一个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手工传承。
  勐库米干的流行,与越南华侨有关。1979年,勐库农场先后安置归难华侨13批404户2218人,很多越南华侨到勐库农场定居后,十分自然地就把越南的饮食习惯,引进勐库来。制作米干,是生计,也是乡愁。
  “我是勐库最早做米干的人。在越南时我就会做了。耿马华侨农场的越南米干,也是我教会他们做的。”说起往事,70多岁的茆茆阿婆一脸的自豪:“我还会缝衣服、绣花,过去穷,要养三个娃娃,什么都得做。做活也有做活的好处,你看我现在身体还不错,除了血糖高住过一回医院外,其他那些老年人的毛病我都没有。我现在年纪大了,只能帮他们捡捡佐料了。天天来这儿呆着主要是想见见那些老熟人。”如此亲密的关系,是几十年的往来聚下来的人情。
  好的米干离不开好的米,勐库坝子真的出好米,做出来的米干,绵软有筋道。
  在粳米磨浆前先在水里浸泡一整夜,为的是保留有黏度的幼滑口感。把水磨的米浆按熟浆和生浆的比例勾兑好,先在蒸盘里抹上一层油,这样不易粘住蒸盘,吃起来爽滑不粘齿。再把米浆舀在蒸盘里,左右晃动让米浆均匀摊开,放在锅里蒸三分钟,拎起蒸盘一晃,一张圆型的米干揭下,摊挂在竹竿上。
  当然,看似平常的背后,手工制作米干绝非易事,不说泡米、磨米浆、放盘里蒸,在竹竿上摊开晾……制作的程序细碎繁琐,单是那熟浆的调制,就相当考验师傅的经验。还有米浆里放水的多少,水不足米干硬而不绵,水多了软而没有筋道。能把这量掌握得恰到好处的,非要两年左右的时间不可。
  这一制作的方式显然曾在勐库广为流行,街上涌现了不少打着“华侨米干”的小吃店,生意都不错。但溯本归源,茆茆家的“桥头米干店”才是最地道的,外面的人可能鉴别不出他们之间微妙的味觉差异,但长年在茆茆家吃过的老顾客,一进嘴就能辨别出来。
  其实一进小店,就感受到了那股热腾腾的气氛。厨房灶台干干净净,一大锅棒骨汤正冒着热气。两大盆加帽的馅有碎碎的猪肉、炒黄了的鸡肉。五颜六色十多种的佐料,在进厨房门右角的一张桌子上一字儿排开。茆茆父亲正手脚麻利地做着米干。茆茆妈和舅舅忙着招呼客人。他们说,一天少时要卖一百多碗,多时两三百碗。
  见我们进去,茆茆妈一忽儿就端出几碗烫好的米干,一盘米干卷让我们品尝。
  放一块米干卷在嘴里细细咀嚼,最原始的米香随着肉靡、花生油脂味肆虐整个嘴腔,不是入口即化嚼两下就滑进食管里,而是依然嚼劲十足。蘸上茆茆妈配制的佐料,一口下去,米干的清甜、猪肉的鲜美、花生的香、辣椒的辣一起在味蕾里缠绕,恨不能囫囵一口吞进胃里去。
  桥头米干店声名远扬。常常有其他县份的人慕名前来拜师学艺,但少有坚持下来的年轻人。“学着学着就跑了。”茆茆妈说道。“每天半夜三更就得起床来生火磨桨蒸米干,实在是太辛苦了。我们来开门时,喜欢过夜生活的年轻人才回去睡觉呢。”茆茆爸爸接口道:“但我们年纪越来越大,也有点做不动了,希望有人把这门手艺接下,继续传承下去,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这里断了根。可儿子不愿意,跑出去外面打工去了。我们就把目光投注到了女儿茆茆的身上,希望她来接我们的班。”
  茆茆在旁边坐着,笑嘻嘻地听着,我能感觉到这个二十多岁姑娘内心的波澜。前几日在冰岛村采访时,她告诉过我她内心的挣扎与浮沉:不接吧,这是祖传的手艺;接吧,她喜欢的是做茶。
  茆茆中专毕业后,在外漂泊了几年,家里人一再叫她回来,她回到勐库,在快递行业打拼,小有成色。但内心惶惶,迷惘了一段时日,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只到做上了茶,才让她那颗不安份的心平静下来。如今她在午一公司做茶,遇上了一伙心意相投的伙伴,事业开始起步,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可父母一再要求她来接班。确实让她很为难。
  看着店铺里人来熙往,我们劝她别放弃这几十年的老店和这门祖传手艺。除了申报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外,以后也能到临沧、昆明开加盟店。
  因为茶,勐库街上茶铺林立,食店栉比,馆子越来越多,吃的品种和花样也不少,但每天早上,勐库人或者出差路过此处的人,依然愿意跑到这并不华丽的素朴小店,吃上一碗热乎乎的米干。或者让茆茆妈切上一盘米干卷,沾上她配制的佐料,慢慢品尝。除了慰籍慰籍自己的肠胃,这里面,似乎有一种情怀在里面。吃不仅可以饱腹,吃还可以怀旧。聚在一起,聊聊过往,说说左邻右舍的趣事,这里也成为了一个当地人聚集的小场所。
  在传统的菜肴小吃里,米干本身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东西。可是茆茆家一做就做了三代人,50多年,化平淡为神奇,使华侨米干大放异彩。一跃成为勐库小吃之冠。

返回
2024年05月05日  第8825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勐库的米干

刊发时间:2020-11-08 A3版  作者:曾庆芳 【字体:大 中 小】

  勐库镇隶属于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以勐库大叶种茶而闻世。坝子大,随时种满应季农作物和水果,传统农业的生活相对不受外界相扰,有着自己的闲散节奏。老百姓的生活有着偏居一隅的怡然自得。
  这种闲散最集中的体现,就是穿插在街头巷尾的小吃店。这其中,就以勐库桥头华侨米干店最有名,最为正宗和时日悠久。生意从早到晚绵延不绝。从上世纪70年代一直开到了今天。堪称是一个传奇,一个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手工传承。
  勐库米干的流行,与越南华侨有关。1979年,勐库农场先后安置归难华侨13批404户2218人,很多越南华侨到勐库农场定居后,十分自然地就把越南的饮食习惯,引进勐库来。制作米干,是生计,也是乡愁。
  “我是勐库最早做米干的人。在越南时我就会做了。耿马华侨农场的越南米干,也是我教会他们做的。”说起往事,70多岁的茆茆阿婆一脸的自豪:“我还会缝衣服、绣花,过去穷,要养三个娃娃,什么都得做。做活也有做活的好处,你看我现在身体还不错,除了血糖高住过一回医院外,其他那些老年人的毛病我都没有。我现在年纪大了,只能帮他们捡捡佐料了。天天来这儿呆着主要是想见见那些老熟人。”如此亲密的关系,是几十年的往来聚下来的人情。
  好的米干离不开好的米,勐库坝子真的出好米,做出来的米干,绵软有筋道。
  在粳米磨浆前先在水里浸泡一整夜,为的是保留有黏度的幼滑口感。把水磨的米浆按熟浆和生浆的比例勾兑好,先在蒸盘里抹上一层油,这样不易粘住蒸盘,吃起来爽滑不粘齿。再把米浆舀在蒸盘里,左右晃动让米浆均匀摊开,放在锅里蒸三分钟,拎起蒸盘一晃,一张圆型的米干揭下,摊挂在竹竿上。
  当然,看似平常的背后,手工制作米干绝非易事,不说泡米、磨米浆、放盘里蒸,在竹竿上摊开晾……制作的程序细碎繁琐,单是那熟浆的调制,就相当考验师傅的经验。还有米浆里放水的多少,水不足米干硬而不绵,水多了软而没有筋道。能把这量掌握得恰到好处的,非要两年左右的时间不可。
  这一制作的方式显然曾在勐库广为流行,街上涌现了不少打着“华侨米干”的小吃店,生意都不错。但溯本归源,茆茆家的“桥头米干店”才是最地道的,外面的人可能鉴别不出他们之间微妙的味觉差异,但长年在茆茆家吃过的老顾客,一进嘴就能辨别出来。
  其实一进小店,就感受到了那股热腾腾的气氛。厨房灶台干干净净,一大锅棒骨汤正冒着热气。两大盆加帽的馅有碎碎的猪肉、炒黄了的鸡肉。五颜六色十多种的佐料,在进厨房门右角的一张桌子上一字儿排开。茆茆父亲正手脚麻利地做着米干。茆茆妈和舅舅忙着招呼客人。他们说,一天少时要卖一百多碗,多时两三百碗。
  见我们进去,茆茆妈一忽儿就端出几碗烫好的米干,一盘米干卷让我们品尝。
  放一块米干卷在嘴里细细咀嚼,最原始的米香随着肉靡、花生油脂味肆虐整个嘴腔,不是入口即化嚼两下就滑进食管里,而是依然嚼劲十足。蘸上茆茆妈配制的佐料,一口下去,米干的清甜、猪肉的鲜美、花生的香、辣椒的辣一起在味蕾里缠绕,恨不能囫囵一口吞进胃里去。
  桥头米干店声名远扬。常常有其他县份的人慕名前来拜师学艺,但少有坚持下来的年轻人。“学着学着就跑了。”茆茆妈说道。“每天半夜三更就得起床来生火磨桨蒸米干,实在是太辛苦了。我们来开门时,喜欢过夜生活的年轻人才回去睡觉呢。”茆茆爸爸接口道:“但我们年纪越来越大,也有点做不动了,希望有人把这门手艺接下,继续传承下去,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这里断了根。可儿子不愿意,跑出去外面打工去了。我们就把目光投注到了女儿茆茆的身上,希望她来接我们的班。”
  茆茆在旁边坐着,笑嘻嘻地听着,我能感觉到这个二十多岁姑娘内心的波澜。前几日在冰岛村采访时,她告诉过我她内心的挣扎与浮沉:不接吧,这是祖传的手艺;接吧,她喜欢的是做茶。
  茆茆中专毕业后,在外漂泊了几年,家里人一再叫她回来,她回到勐库,在快递行业打拼,小有成色。但内心惶惶,迷惘了一段时日,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只到做上了茶,才让她那颗不安份的心平静下来。如今她在午一公司做茶,遇上了一伙心意相投的伙伴,事业开始起步,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可父母一再要求她来接班。确实让她很为难。
  看着店铺里人来熙往,我们劝她别放弃这几十年的老店和这门祖传手艺。除了申报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外,以后也能到临沧、昆明开加盟店。
  因为茶,勐库街上茶铺林立,食店栉比,馆子越来越多,吃的品种和花样也不少,但每天早上,勐库人或者出差路过此处的人,依然愿意跑到这并不华丽的素朴小店,吃上一碗热乎乎的米干。或者让茆茆妈切上一盘米干卷,沾上她配制的佐料,慢慢品尝。除了慰籍慰籍自己的肠胃,这里面,似乎有一种情怀在里面。吃不仅可以饱腹,吃还可以怀旧。聚在一起,聊聊过往,说说左邻右舍的趣事,这里也成为了一个当地人聚集的小场所。
  在传统的菜肴小吃里,米干本身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东西。可是茆茆家一做就做了三代人,50多年,化平淡为神奇,使华侨米干大放异彩。一跃成为勐库小吃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