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双手支撑起一片绚丽的天空

——记永德县乌木龙乡蕨坝村银厂街自然村村民周新伟
刊发时间:2020-11-10 A3版  作者: 郭建军

  咔咔几声,一辆大卡车就停放在周新伟家对门小山包上,副驾驶座上一个矮小的身影爬下大车,又很熟练地爬上三轮车一阵风地开到家门口。
  首次接触周新伟,是他刚从北京参加2020年全国残疾人脱贫攻坚论坛大会回来。天气有些凉意,弯弯曲曲的水泥路两旁正是核桃丰收后,落叶飘洒欢笑的季节,好像在向笔者诉说着这个小山村神奇的感人故事。
  “10个人出来,有9个都说他厉害!”永德县乌木龙乡蕨坝村银厂街自然村上组村民段老田说。当我们深入农户家了解周新伟情况时,段老田正在自家院场和母亲一起加工猪饲料。刚从山上拉猪草回来的大哥段玉乔补充道:“几年来,大久可帮了我家大忙,我养的二代生态野猪找不到销路,是他通过抖音、快手帮我找到买主,每年收入都在2万多元。”原来周新伟同龄人都叫他大久,老人叫他小久,父母喊他阿久。
  高大漂亮的新房坐落在起伏不平的山凹坡顶,时而传出农家妇女的说笑声。“他从小就用双手走路,虽然是残疾人,但会苦钱,寨中邻社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找他。”蕨坝村银厂街自然村上组村民77岁的李小妹称赞说。围在一起烤火的邻居李玉琴赞不绝口:“这个小久还是个活电话本呢!寨子人要找哪个的号码只要问他就知道了;他还喜欢帮助别人,村里的电视、手机、摩托车、三轮车出小问题少不了他。”
  周新伟生于1990年1月,这个白白胖胖的小子是家里的长子,是农村传统的“香根香把”,10个月大就会蹒跚的他学走路了,可乐坏了年迈的爷爷。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兮旦福。1992年秋天,两岁多的小久突然膝盖疼痛,走路艰难。村里不通公路,父亲周德理、母亲周菊香背他去10多公里外的乡卫生院治疗,但小久的病情依然无法控制,花光家里仅有的3000元积蓄;后经乡亲介绍,父母徒步走40多公里山路到凤庆百石岩找草药医生,也是白跑一趟。小久的病情一天天恶化,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1994年的秋天,在海拔2100米的冷凉山区,天气有些寒冷,4岁的小久下身彻底瘫痪了,昼夜要家人专门服侍,蜷缩的身体令人心痛。从此,白天由爷爷照顾,父母要到地里干活;晚上由父母轮流呵护。伤心、难过,抬不起头是家人常有的事,父母外出总是要避让村民、路人,受不了别人的指指点点。
  度日如年,千辛万苦。小久终于在爷爷和父母的细心照顾下,慢慢地成长,8岁那年小久终于会用双手走路了。偏僻的乡间小道、山坡草地多了一个用双手支撑走路的放牛娃。
  11岁那年,小久终于到仰慕已久离家7公里的蕨坝村完小读书了,学校没有学生食堂,小久和其他学生一样自己烧火做饭,校园里总会出现一个挪动的小身影。上学路上要经过一条小溪,每逢过河都有稍大点的同学背送,来回10几公里的山路,都是他咬牙坚持“走”。寒冷的冬天,衣服磨破了,膝盖鲜血直流;没钱买手套了,就用大人的旧衣服折叠缝制。
  2004年,小久刚上四年级没几天,爷爷病重,弟弟周二昌还小,放猪牛的责任落在他的身上。小久辍学了,那一刻他跪在校门口向亲爱的老师、同学深沉地鞠了一躬,眼含泪水,拖着沉重的双脚离开了充满憧憬的校园。
  擦干眼泪,小久没有责怪家人,更没有埋怨命运。他无数次爬上村后山,向大山呼唤、向花草树木倾诉:这辈子我决不认输,别人能做的事我一定也能!决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累赘。
  2010年,父亲周德理卖掉家里的3匹骡子买了一辆三轮车给小久,没有教练就自己慢慢地在崎岖的山路来回摸索练习,几个月后他用三轮车拉卖家里的萝卜、洋芋、核桃等土特产品。2012年乌木乡的一次街天,当小久跪在地摊上卖萝卜的时候,一位好心的大妈递给他5元钱,但被小久委婉拒绝了,有的赶集人甚至绕开,自己也感到非常尴尬。
  周新伟从懵懂的记忆起就是用双手支撑走路,从儿时到上学到踏入社会他都很乐观,他始终相信“上帝关上了自己的一扇门,必然也会给自己打开另一扇窗。”当然,前提是自己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2014年春天,周新伟看到绿油油的茶叶披满山坡,思想开始涌动了。村民们除了种茶,还有很多农事要做,因为交通限制,茶商不愿前往。说干就干!那天周新伟事先与银竹茶厂联系,开着三轮车到村民茶地收购鲜茶,当天赚了500元钱,当他把这500元塞给母亲时,母亲感动得流泪了:“我的阿久会赚钱了。”
  那一夜,周新伟失眠了,寂静的山村仿佛只听到风儿透过墙缝的唰唰声。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弟弟因有个残疾的哥哥承受不了同学的冷嘲热讽也辍学了……想到这些,他的眼眶湿润了,周新伟再次下定决心,要振作起来,要挣钱养家糊口,承担起家庭的顶梁柱。
  2016年全国脱贫攻坚之风吹遍村村寨寨,周新伟抓住有利时机组建村里茶叶收购合作社,联系外商茶企扩大茶叶收购规模;通过快手、抖音、微信朋友圈出售生态蜂蜜、洋芋、萝卜,只要能赚钱的他都做,甚至垃圾也捡卖,重活、力气活他就请人帮忙。为了信守承诺,帮助乡亲运送茶叶,周新伟在返回途中有几次凌晨两三点三轮车翻进小山沟,一个人孤立无助,“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饥肠辘辘、蚊子叮咬,一直等到天亮。周新伟挣钱从五角、一元开始积累,2016年末至2017年他花了23万元建起了两层新房;2020年国庆过后,投资13万元新买了一辆大卡车,动员弟弟将家乡土特产品运往外地。
  周新伟的感人事迹传遍整个彝乡,特别是他刚从北京参加全国残疾人脱贫攻坚论坛大会的事在这个小山村炸开了锅,他代表云南残疾人就“解决因残疾致贫的中国探索”作了交流发言。
  周新伟身体残疾,并没有“破罐子破摔”靠国家救助、靠低保为生,他反而挑战正常人,通过勤劳智慧、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带动乡亲脱贫致富。郑国华就是在他的带动下创办了生态养鸡厂、养猪厂,前后几个村的青年人反过来“难道我们还不如大久?”大家都你追我赶打工创业,租赁荒山种植茶叶、投资建厂抓茶叶加工、发展林下叠加产业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收入。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周新伟现在日子好过了,他始终没有忘记乡亲、没有忘记社会,哪怕乡亲们的一次“背、抱”,给过一口水喝他都永远铭记在心。从自行车到摩托车、三轮车;从小锅盖电视机到有线电视机;从老人手机到智能手机,只要是小问题小故障他都随叫随到,迅速帮忙,从不收一分钱。乡亲们养的羊、牛、猪、鸡或种植的萝卜、藠头、洋芋愁销,他就免费为乡亲们联系销路,也从不收取一分介绍费。近5年来,他义务为乡亲们推销各类农副产品1260吨,大小牲畜600头,固定服务茶农238户527亩。用他的话说,他更希望乡亲们增收致富,共同过上美好的小康生活。

返回
2024年04月30日  第8827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用双手支撑起一片绚丽的天空

——记永德县乌木龙乡蕨坝村银厂街自然村村民周新伟

刊发时间:2020-11-10 A3版  作者: 郭建军 【字体:大 中 小】

  咔咔几声,一辆大卡车就停放在周新伟家对门小山包上,副驾驶座上一个矮小的身影爬下大车,又很熟练地爬上三轮车一阵风地开到家门口。
  首次接触周新伟,是他刚从北京参加2020年全国残疾人脱贫攻坚论坛大会回来。天气有些凉意,弯弯曲曲的水泥路两旁正是核桃丰收后,落叶飘洒欢笑的季节,好像在向笔者诉说着这个小山村神奇的感人故事。
  “10个人出来,有9个都说他厉害!”永德县乌木龙乡蕨坝村银厂街自然村上组村民段老田说。当我们深入农户家了解周新伟情况时,段老田正在自家院场和母亲一起加工猪饲料。刚从山上拉猪草回来的大哥段玉乔补充道:“几年来,大久可帮了我家大忙,我养的二代生态野猪找不到销路,是他通过抖音、快手帮我找到买主,每年收入都在2万多元。”原来周新伟同龄人都叫他大久,老人叫他小久,父母喊他阿久。
  高大漂亮的新房坐落在起伏不平的山凹坡顶,时而传出农家妇女的说笑声。“他从小就用双手走路,虽然是残疾人,但会苦钱,寨中邻社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找他。”蕨坝村银厂街自然村上组村民77岁的李小妹称赞说。围在一起烤火的邻居李玉琴赞不绝口:“这个小久还是个活电话本呢!寨子人要找哪个的号码只要问他就知道了;他还喜欢帮助别人,村里的电视、手机、摩托车、三轮车出小问题少不了他。”
  周新伟生于1990年1月,这个白白胖胖的小子是家里的长子,是农村传统的“香根香把”,10个月大就会蹒跚的他学走路了,可乐坏了年迈的爷爷。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兮旦福。1992年秋天,两岁多的小久突然膝盖疼痛,走路艰难。村里不通公路,父亲周德理、母亲周菊香背他去10多公里外的乡卫生院治疗,但小久的病情依然无法控制,花光家里仅有的3000元积蓄;后经乡亲介绍,父母徒步走40多公里山路到凤庆百石岩找草药医生,也是白跑一趟。小久的病情一天天恶化,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1994年的秋天,在海拔2100米的冷凉山区,天气有些寒冷,4岁的小久下身彻底瘫痪了,昼夜要家人专门服侍,蜷缩的身体令人心痛。从此,白天由爷爷照顾,父母要到地里干活;晚上由父母轮流呵护。伤心、难过,抬不起头是家人常有的事,父母外出总是要避让村民、路人,受不了别人的指指点点。
  度日如年,千辛万苦。小久终于在爷爷和父母的细心照顾下,慢慢地成长,8岁那年小久终于会用双手走路了。偏僻的乡间小道、山坡草地多了一个用双手支撑走路的放牛娃。
  11岁那年,小久终于到仰慕已久离家7公里的蕨坝村完小读书了,学校没有学生食堂,小久和其他学生一样自己烧火做饭,校园里总会出现一个挪动的小身影。上学路上要经过一条小溪,每逢过河都有稍大点的同学背送,来回10几公里的山路,都是他咬牙坚持“走”。寒冷的冬天,衣服磨破了,膝盖鲜血直流;没钱买手套了,就用大人的旧衣服折叠缝制。
  2004年,小久刚上四年级没几天,爷爷病重,弟弟周二昌还小,放猪牛的责任落在他的身上。小久辍学了,那一刻他跪在校门口向亲爱的老师、同学深沉地鞠了一躬,眼含泪水,拖着沉重的双脚离开了充满憧憬的校园。
  擦干眼泪,小久没有责怪家人,更没有埋怨命运。他无数次爬上村后山,向大山呼唤、向花草树木倾诉:这辈子我决不认输,别人能做的事我一定也能!决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累赘。
  2010年,父亲周德理卖掉家里的3匹骡子买了一辆三轮车给小久,没有教练就自己慢慢地在崎岖的山路来回摸索练习,几个月后他用三轮车拉卖家里的萝卜、洋芋、核桃等土特产品。2012年乌木乡的一次街天,当小久跪在地摊上卖萝卜的时候,一位好心的大妈递给他5元钱,但被小久委婉拒绝了,有的赶集人甚至绕开,自己也感到非常尴尬。
  周新伟从懵懂的记忆起就是用双手支撑走路,从儿时到上学到踏入社会他都很乐观,他始终相信“上帝关上了自己的一扇门,必然也会给自己打开另一扇窗。”当然,前提是自己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2014年春天,周新伟看到绿油油的茶叶披满山坡,思想开始涌动了。村民们除了种茶,还有很多农事要做,因为交通限制,茶商不愿前往。说干就干!那天周新伟事先与银竹茶厂联系,开着三轮车到村民茶地收购鲜茶,当天赚了500元钱,当他把这500元塞给母亲时,母亲感动得流泪了:“我的阿久会赚钱了。”
  那一夜,周新伟失眠了,寂静的山村仿佛只听到风儿透过墙缝的唰唰声。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弟弟因有个残疾的哥哥承受不了同学的冷嘲热讽也辍学了……想到这些,他的眼眶湿润了,周新伟再次下定决心,要振作起来,要挣钱养家糊口,承担起家庭的顶梁柱。
  2016年全国脱贫攻坚之风吹遍村村寨寨,周新伟抓住有利时机组建村里茶叶收购合作社,联系外商茶企扩大茶叶收购规模;通过快手、抖音、微信朋友圈出售生态蜂蜜、洋芋、萝卜,只要能赚钱的他都做,甚至垃圾也捡卖,重活、力气活他就请人帮忙。为了信守承诺,帮助乡亲运送茶叶,周新伟在返回途中有几次凌晨两三点三轮车翻进小山沟,一个人孤立无助,“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饥肠辘辘、蚊子叮咬,一直等到天亮。周新伟挣钱从五角、一元开始积累,2016年末至2017年他花了23万元建起了两层新房;2020年国庆过后,投资13万元新买了一辆大卡车,动员弟弟将家乡土特产品运往外地。
  周新伟的感人事迹传遍整个彝乡,特别是他刚从北京参加全国残疾人脱贫攻坚论坛大会的事在这个小山村炸开了锅,他代表云南残疾人就“解决因残疾致贫的中国探索”作了交流发言。
  周新伟身体残疾,并没有“破罐子破摔”靠国家救助、靠低保为生,他反而挑战正常人,通过勤劳智慧、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带动乡亲脱贫致富。郑国华就是在他的带动下创办了生态养鸡厂、养猪厂,前后几个村的青年人反过来“难道我们还不如大久?”大家都你追我赶打工创业,租赁荒山种植茶叶、投资建厂抓茶叶加工、发展林下叠加产业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收入。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周新伟现在日子好过了,他始终没有忘记乡亲、没有忘记社会,哪怕乡亲们的一次“背、抱”,给过一口水喝他都永远铭记在心。从自行车到摩托车、三轮车;从小锅盖电视机到有线电视机;从老人手机到智能手机,只要是小问题小故障他都随叫随到,迅速帮忙,从不收一分钱。乡亲们养的羊、牛、猪、鸡或种植的萝卜、藠头、洋芋愁销,他就免费为乡亲们联系销路,也从不收取一分介绍费。近5年来,他义务为乡亲们推销各类农副产品1260吨,大小牲畜600头,固定服务茶农238户527亩。用他的话说,他更希望乡亲们增收致富,共同过上美好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