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家释怀的茶

刊发时间:2020-11-22 A3版  作者:何松

  书法与茶
  “琴棋书画诗酒茶”,是人生的七大雅事。书法和茶关系密切,茶为书家助兴,书家以茶释怀。
  明人文震亨在他的《岕茶笺·茶宜》中,提出了适宜品茶的十三项条件,包括:“无事、嘉客、幽坐、吟诗、挥翰、倘佯、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鉴、文童”,其中的第五项“挥翰”,释之为“濡毫染翰,泼墨挥洒”,说的就是书法了。
  品茶,是一种较为闲适的艺术享受。明代杨慎说:“君作茶歌如作史,不独品茶兼品士。”品茶,可以说是在品悟茶之外的情趣,而书家借助茶,则更可品悟出字里行间的妙趣。
  茶和书法,一个是国饮,一个是国粹,都具有着抽象的高雅,在本质上具有着某种相通之处。首先,茶与书法都需要悟,书法需要有一个从视觉到心灵的感悟过程,才能把握到书写中的妙处,而品茶的过程,如果只有嗅觉和味觉参与,而没有心动,那也很难进入更高的境界,这里所说的悟,即是心悟。其次书法和茶道自晋以来便都成为中国文人与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其地位不可替代。
  苏东坡爱茶与书法,司马光问他:“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从陈,君何同爱此二物? ”东坡妙答曰:“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也;皆坚,是其操也。譬如贤人君子黔皙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这里,苏东坡是将茶与书法的关系上升到一种相同的哲理和道德高度来加以认识的了。
  茶与书法关系密切,书法史上留有很多散发茶香的艺术作品。流传至今的有唐代怀素的《苦笋帖》,宋代蔡襄的《茶录》、苏东坡的《一夜帖》、米芾的《苕溪诗》,清代郑燮的《竹枝词》、徐渭的《煎茶七类》、汪士慎的《幼孚斋中试泾县茶》等书法精品,至于近代,写茶的精品则更多了。
  茶文化史上还留有一段书法与茶完美结合的佳话,说的是湖州著名的三癸亭。三癸亭位于顾杼山妙喜寺旁,景致绝佳,为公元773年陆羽与当时湖州刺史、大书法家颜真卿共建,当年,颜真卿、陆羽、皎然等名士高僧常聚会于此,堪称中国最早的“茶亭”。 此亭因建成于癸丑年、癸卯月、癸亥日,故名“三癸亭” ,又因颜真卿题额、皎然赋诗,陆羽设计,故又称三绝亭。
  上海博物馆收藏怀素的《苦笋帖》绢本墨迹,两行十四字:“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苦笋和茶都异常佳美,有就请直接送来吧。苦笋肉色白,寻常做法为炒、煮、泡,清香微苦,回口爽甜。《苦笋帖》是现存最早的和茶有关的佛门书法。苦笋与茶,都是苦中有平淡滋味。苏东坡有诗云:“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自古禅茶一味,怀素通过书法充分体现了茶、笋与禅的缘分。《苦笋帖》虽只十四个字,但是全帖“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其中的“茗”字,草头逆势起笔,取险成势,两点为“口”,神完气足,宛若金石有声。
  书法史上“宋四家”之一的蔡襄以制造“小龙团”和撰写《茶录》一书闻名于世,书法擅长正楷,所写《茶录》拓本,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件艺术杰作。
  苏东坡的书法作品《一夜帖》是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时,写给朋友陈季常的信札。陈季常喜谈佛法,晚年隐居在黄州、光州之间,因为与当时谪居黄州的苏东坡有往来,便成了好友。在这封信札中,苏东坡托陈季常向王君转达:王君所索取的黄居寀画龙已暂借给曹光州了,一旦还画后,便马上还给王君。苏东坡最后写道“却寄团茶一饼与之”。这幅作品质朴敦厚,用笔凝重,结字偏斜,遒劲茂丽,神采动人。
  书家自古爱茶,一边品茗,一边挥毫,书法史上也因此留下了很多散发着茶香的艺术精品。
  知茶、爱茶的书法家
  书法史上的宋四家——“苏黄米蔡”,苏为苏东坡、黄为黄庭坚、米为米芾,这都没异议,而其中的“蔡”,原先据说为蔡京,而后世恶其为人,才换为了蔡襄,这说法该有些道理,因蔡襄比苏东坡大了25岁,属师长辈,且书艺了得,《宋史·蔡襄传》称:“襄工于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 按理应位四家之首,而位居末位,显然是后人有意为之。
  “茶为国饮”,在宋代早已盛行。宋徽宗说:“现在是太平盛世,修身当以饮茶为首要。”于是大宋的数千里江山,掀起了一阵饮茶、斗茶的风潮。蔡襄与苏东坡就曾有过一番比试。北宋江休复所著《嘉佑杂志》中记有此事:“苏才翁尝与蔡君谟斗茶,蔡茶精,用惠山泉;苏茶劣,改用竹沥水煎,遂能取胜。”苏东坡斗赢蔡襄,凭的不是茶优,而是水好,他另辟蹊径,取惠山寺后山清泉,再用竹子沥过,因此更加清冽,泡出的茶汤色、滋味更胜一筹。
  蔡襄知茶、爱茶,在茶文化史上他以督造小龙团茶和撰写《茶录》一书而著名。苏东坡有首诗说:“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如。争相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诗中说的“前丁后蔡”即指丁渭和蔡襄,两人为争宠皇上,各使绝招,研制大、小龙团茶作贡茶。清代《广群芳谱》记载说:“建州(今福建建瓯)有大小龙团,始于丁谓,成于蔡君谟。”“龙凤团茶”因制成团饼状,饰以龙凤图案而得名。大龙凤团茶以八饼为一斤,小龙团以十饼为一斤,故小龙团的研造要更为精致。
  蔡襄善制茶,也精于品茶、辨茶。宋人彭乘所著《墨客挥犀》中记有一事说,一日,有位叫蔡叶丞的邀请蔡襄共品小龙团,两人坐了一会,忽然来了位不速之客,童仆端上小龙团茶款待,哪知蔡襄喝了口便道:“不对,这茶里非独只有小龙团,一定有大龙团掺杂在里面。”蔡叶丞闻言吃了一惊,忙唤童仆来问,童仆道明了原委,原来童仆只准备了自家主人和蔡襄的两份小龙团茶,突然又来了位客人,再准备已来不及,见有现成的大龙团茶,便来了个大小龙团混杂。蔡襄的精于品鉴让蔡叶丞叹服不已。另有一段说,建州能仁寺有一茶树生长于石缝之中,所产之茶为当世稀有之珍品,被称作“石岩白”。寺内和尚仿照龙凤团茶的制法,做了八饼,分别给蔡襄和京师朝臣王禹玉送去。一年后,蔡襄去拜访王禹玉,王禹玉知道蔡善辨茶、品茶,自然不敢怠慢,就命人以最好的茶——“石岩白”来招待。蔡襄端起茶杯,闻了闻茶的香气,就说:“您怎么会有能仁寺的石岩白?”王大惊,说:“什么茶都瞒不过你啊。”
  蔡襄每次挥毫必以茶为伴,欧阳修知他嗜茶,在请他为自己的《集古录目序》一书写序时,即以大小龙团及惠山泉水作为“润笔”。蔡大为高兴,笑称是“太清而不俗”。蔡襄爱茶,到年老因病忌茶时,仍茶不离手,“烹而玩之”,老病中,他万事皆忘,惟有茶还不能相忘,自谓“衰病万缘皆绝虑,甘香一事未忘情。”
  蔡襄撰写过《茶录》一文,字虽不多,却自成系统。文为上下两篇,上篇对茶的色、香、味和藏茶、炙茶、碾茶、候汤、点茶作了论述,下篇,对制茶和烹茶用具的选择,发表了独到的见解,《茶录》不仅是一篇重要的茶文,还是书法史上一件重要的艺术作品,《茶录》问世后,抄本、拓本很多,今还有他所手书的《茶录》拓本藏于上海博物馆。《茶录》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茶文之一。
  书法大家蔡襄是茶文化史上常被提及的一位重要人物。

返回
2024年05月03日  第8839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书家释怀的茶

刊发时间:2020-11-22 A3版  作者:何松 【字体:大 中 小】

  书法与茶
  “琴棋书画诗酒茶”,是人生的七大雅事。书法和茶关系密切,茶为书家助兴,书家以茶释怀。
  明人文震亨在他的《岕茶笺·茶宜》中,提出了适宜品茶的十三项条件,包括:“无事、嘉客、幽坐、吟诗、挥翰、倘佯、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鉴、文童”,其中的第五项“挥翰”,释之为“濡毫染翰,泼墨挥洒”,说的就是书法了。
  品茶,是一种较为闲适的艺术享受。明代杨慎说:“君作茶歌如作史,不独品茶兼品士。”品茶,可以说是在品悟茶之外的情趣,而书家借助茶,则更可品悟出字里行间的妙趣。
  茶和书法,一个是国饮,一个是国粹,都具有着抽象的高雅,在本质上具有着某种相通之处。首先,茶与书法都需要悟,书法需要有一个从视觉到心灵的感悟过程,才能把握到书写中的妙处,而品茶的过程,如果只有嗅觉和味觉参与,而没有心动,那也很难进入更高的境界,这里所说的悟,即是心悟。其次书法和茶道自晋以来便都成为中国文人与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其地位不可替代。
  苏东坡爱茶与书法,司马光问他:“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从陈,君何同爱此二物? ”东坡妙答曰:“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也;皆坚,是其操也。譬如贤人君子黔皙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这里,苏东坡是将茶与书法的关系上升到一种相同的哲理和道德高度来加以认识的了。
  茶与书法关系密切,书法史上留有很多散发茶香的艺术作品。流传至今的有唐代怀素的《苦笋帖》,宋代蔡襄的《茶录》、苏东坡的《一夜帖》、米芾的《苕溪诗》,清代郑燮的《竹枝词》、徐渭的《煎茶七类》、汪士慎的《幼孚斋中试泾县茶》等书法精品,至于近代,写茶的精品则更多了。
  茶文化史上还留有一段书法与茶完美结合的佳话,说的是湖州著名的三癸亭。三癸亭位于顾杼山妙喜寺旁,景致绝佳,为公元773年陆羽与当时湖州刺史、大书法家颜真卿共建,当年,颜真卿、陆羽、皎然等名士高僧常聚会于此,堪称中国最早的“茶亭”。 此亭因建成于癸丑年、癸卯月、癸亥日,故名“三癸亭” ,又因颜真卿题额、皎然赋诗,陆羽设计,故又称三绝亭。
  上海博物馆收藏怀素的《苦笋帖》绢本墨迹,两行十四字:“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苦笋和茶都异常佳美,有就请直接送来吧。苦笋肉色白,寻常做法为炒、煮、泡,清香微苦,回口爽甜。《苦笋帖》是现存最早的和茶有关的佛门书法。苦笋与茶,都是苦中有平淡滋味。苏东坡有诗云:“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自古禅茶一味,怀素通过书法充分体现了茶、笋与禅的缘分。《苦笋帖》虽只十四个字,但是全帖“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其中的“茗”字,草头逆势起笔,取险成势,两点为“口”,神完气足,宛若金石有声。
  书法史上“宋四家”之一的蔡襄以制造“小龙团”和撰写《茶录》一书闻名于世,书法擅长正楷,所写《茶录》拓本,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件艺术杰作。
  苏东坡的书法作品《一夜帖》是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时,写给朋友陈季常的信札。陈季常喜谈佛法,晚年隐居在黄州、光州之间,因为与当时谪居黄州的苏东坡有往来,便成了好友。在这封信札中,苏东坡托陈季常向王君转达:王君所索取的黄居寀画龙已暂借给曹光州了,一旦还画后,便马上还给王君。苏东坡最后写道“却寄团茶一饼与之”。这幅作品质朴敦厚,用笔凝重,结字偏斜,遒劲茂丽,神采动人。
  书家自古爱茶,一边品茗,一边挥毫,书法史上也因此留下了很多散发着茶香的艺术精品。
  知茶、爱茶的书法家
  书法史上的宋四家——“苏黄米蔡”,苏为苏东坡、黄为黄庭坚、米为米芾,这都没异议,而其中的“蔡”,原先据说为蔡京,而后世恶其为人,才换为了蔡襄,这说法该有些道理,因蔡襄比苏东坡大了25岁,属师长辈,且书艺了得,《宋史·蔡襄传》称:“襄工于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 按理应位四家之首,而位居末位,显然是后人有意为之。
  “茶为国饮”,在宋代早已盛行。宋徽宗说:“现在是太平盛世,修身当以饮茶为首要。”于是大宋的数千里江山,掀起了一阵饮茶、斗茶的风潮。蔡襄与苏东坡就曾有过一番比试。北宋江休复所著《嘉佑杂志》中记有此事:“苏才翁尝与蔡君谟斗茶,蔡茶精,用惠山泉;苏茶劣,改用竹沥水煎,遂能取胜。”苏东坡斗赢蔡襄,凭的不是茶优,而是水好,他另辟蹊径,取惠山寺后山清泉,再用竹子沥过,因此更加清冽,泡出的茶汤色、滋味更胜一筹。
  蔡襄知茶、爱茶,在茶文化史上他以督造小龙团茶和撰写《茶录》一书而著名。苏东坡有首诗说:“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如。争相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诗中说的“前丁后蔡”即指丁渭和蔡襄,两人为争宠皇上,各使绝招,研制大、小龙团茶作贡茶。清代《广群芳谱》记载说:“建州(今福建建瓯)有大小龙团,始于丁谓,成于蔡君谟。”“龙凤团茶”因制成团饼状,饰以龙凤图案而得名。大龙凤团茶以八饼为一斤,小龙团以十饼为一斤,故小龙团的研造要更为精致。
  蔡襄善制茶,也精于品茶、辨茶。宋人彭乘所著《墨客挥犀》中记有一事说,一日,有位叫蔡叶丞的邀请蔡襄共品小龙团,两人坐了一会,忽然来了位不速之客,童仆端上小龙团茶款待,哪知蔡襄喝了口便道:“不对,这茶里非独只有小龙团,一定有大龙团掺杂在里面。”蔡叶丞闻言吃了一惊,忙唤童仆来问,童仆道明了原委,原来童仆只准备了自家主人和蔡襄的两份小龙团茶,突然又来了位客人,再准备已来不及,见有现成的大龙团茶,便来了个大小龙团混杂。蔡襄的精于品鉴让蔡叶丞叹服不已。另有一段说,建州能仁寺有一茶树生长于石缝之中,所产之茶为当世稀有之珍品,被称作“石岩白”。寺内和尚仿照龙凤团茶的制法,做了八饼,分别给蔡襄和京师朝臣王禹玉送去。一年后,蔡襄去拜访王禹玉,王禹玉知道蔡善辨茶、品茶,自然不敢怠慢,就命人以最好的茶——“石岩白”来招待。蔡襄端起茶杯,闻了闻茶的香气,就说:“您怎么会有能仁寺的石岩白?”王大惊,说:“什么茶都瞒不过你啊。”
  蔡襄每次挥毫必以茶为伴,欧阳修知他嗜茶,在请他为自己的《集古录目序》一书写序时,即以大小龙团及惠山泉水作为“润笔”。蔡大为高兴,笑称是“太清而不俗”。蔡襄爱茶,到年老因病忌茶时,仍茶不离手,“烹而玩之”,老病中,他万事皆忘,惟有茶还不能相忘,自谓“衰病万缘皆绝虑,甘香一事未忘情。”
  蔡襄撰写过《茶录》一文,字虽不多,却自成系统。文为上下两篇,上篇对茶的色、香、味和藏茶、炙茶、碾茶、候汤、点茶作了论述,下篇,对制茶和烹茶用具的选择,发表了独到的见解,《茶录》不仅是一篇重要的茶文,还是书法史上一件重要的艺术作品,《茶录》问世后,抄本、拓本很多,今还有他所手书的《茶录》拓本藏于上海博物馆。《茶录》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茶文之一。
  书法大家蔡襄是茶文化史上常被提及的一位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