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战略定力 联系云南实际办好自己的事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体会
刊发时间:2020-11-23 A3版  作者:杨逸平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三五”规划主要成绩和经验的总结,“十四五”规划的制定以及未来5至15年远景目标的擘画,更加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大地坚定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统一了全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的认识。凝聚起党心民心,始终坚定不移地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前行。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初步成绩,与全国发展水平仍有较大距离的云南而言,重要的是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与边疆民族的省情更加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保持定力,咬定目标,扎实推进,逐年逐项实现跨越式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动力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所表达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千方百计采取措施完成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手拉手,心连心地开展工作,甚至不惜以青春、生命的代价去履行党的宗旨。也因为如此才启发调动起各族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共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高度总结“十三五”发展经验,准确体察中国国情,深刻把握发展大势,倾听人民呼声,汇聚人民智慧,主持召开系列座谈会,多次赴地方考察,听取社会各界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发展蓝图的意见和建议,保障了全会的现实指导意义和长远发展要求。“要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建言献策,推动‘十四五’规划编制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想所盼。”并要求“持续推进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要激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向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
  很显然,云南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应当关注党的边疆民族政策“驻村入户”,关注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提升,关注广大干部群众人口素质适应和创造新变局新发展要求。
  保持战略定力,推进跨越发展
  2020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街区考察调研时讲话:“今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我特地来汕头经济特区考察调研,就是要向国内外宣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道路,奋发有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锲而不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在鲜明地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种战略定力,包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定的各项重大战略性决策部署,实践证明合国情,得民意,顺时势,就要形成战略定力,支撑锲而不舍的攻坚精神和矢志不渝的奋发斗志,咬定目标砥砺前行。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在“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总体将如期实现,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将历史性地告别绝对贫困,“两个一百年”目标来到交汇点的重要关口,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同时面对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遭遇逆流,时势持续动荡变革的考验,通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体现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炼成的战略定力,始终启发和引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智慧和勇气,这就是旗帜鲜明的“五个必须”。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能力和水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这是贯彻实施“十四五”规划,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分三步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不能动摇的基本战略定力。就云南而言,“美丽云南建设”、“三张牌”建设、“全域旅游”和“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等等,从省级顶层设计的思想指导和实践指导,项目引领和工作举措,到补短板强基础增实力创造跨越发展局面,都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即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这既是云南今后相当时期建设发展定位,同时是云南应保持的战略定力所在,也是云南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着力点,是云南结合自我优势,谋划实施“十四五”展望2035年远景目标的核心内涵和方向。也只有保持这样的定力和走这样的路子,才能启发和调动起全省各级各行业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顺应和推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2020年10月14日至15日,云南省委分别召开州市委书记和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对“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一个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统一认识到要全面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云南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进一步提升和深化八大产业,世界一流“三张牌”内涵,加快构建5个万亿级,8个千亿级产业为重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按照“做强滇中,搞活沿边,多点支撑,联动廊带”的要求,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持续推动改革开放创新,增强发展动力,释放活力,激发潜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补齐民生短板,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边疆长治久安。这就体现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与云南建设发展思路和目标的“一脉相通”,体现了国家发展战略与云南发展战略规划在定力上的高度契合,体现了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与云南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广大各族人民的利益梦想之间产生良性的互动,像一列被勾连起来了的火车,装载着“三个定位”的云南发展理想和愿望,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轨道上,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前行。
  提高人口素质,创新驱动发展
  “人的因素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脱贫攻坚成果和经验进一步证明,云南拥有独特而丰富的资源,但长期处于生产力低下,产业粗放,热资源成冷优势,甚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多种原因中最突出的短板弱项便是急需提高人口素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难以形成态势,掣肘创新驱动作为第一动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总结“十三五”时指出,五年来,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一场关系我国全局的深刻变革全面开启。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经济社会发展比过去更加需要科学技术。创新是翻越关口的强大引擎。不言而喻,提倡“学习强国”正是贯彻新发展理念,使创新驱动形成第一动力的需要,在经济社会建设实践中不断注入科学技术的能量,真正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对于云南人口素质现状而言是个艰巨但又不得不面对的关口,需要跨越,也就是说,要把“学习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创新驱动能力”当作云南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一件大事来做,借脱贫攻坚工作中“扶贫先扶智”的成功经验。提升全民时代素质。对于云南边疆改革开放大业,“三农”工作也是补短板,强弱项的现实要求和长远建设中思想观念转变的重要环节之一。一是形成“下派村委第一书记”的机制,保证基层领导干部队伍的素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行政学院)中青年培训班开班时讲话要求,做到具备“七种能力”。二是以“综合素质人才”的观念,组织培训和重视培养毕业回乡,打工返乡,创业到乡的人才队伍,形成多技术多行当敢闯敢创的资源和动力。三是使基层党建、村史、科技文化等场所的学习教育活动常态化、务实化,针对不同的业态要求培养素质型职业农民人才。四是普及和办好“创意园区”,培养壮大“扎根本土,面对现实”的创新人才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使“边疆山区民族”的云南步入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轨道。

返回
2024年05月07日  第8840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保持战略定力 联系云南实际办好自己的事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体会

刊发时间:2020-11-23 A3版  作者:杨逸平 【字体:大 中 小】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三五”规划主要成绩和经验的总结,“十四五”规划的制定以及未来5至15年远景目标的擘画,更加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大地坚定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统一了全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的认识。凝聚起党心民心,始终坚定不移地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前行。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初步成绩,与全国发展水平仍有较大距离的云南而言,重要的是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与边疆民族的省情更加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保持定力,咬定目标,扎实推进,逐年逐项实现跨越式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动力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所表达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千方百计采取措施完成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手拉手,心连心地开展工作,甚至不惜以青春、生命的代价去履行党的宗旨。也因为如此才启发调动起各族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共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高度总结“十三五”发展经验,准确体察中国国情,深刻把握发展大势,倾听人民呼声,汇聚人民智慧,主持召开系列座谈会,多次赴地方考察,听取社会各界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发展蓝图的意见和建议,保障了全会的现实指导意义和长远发展要求。“要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建言献策,推动‘十四五’规划编制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想所盼。”并要求“持续推进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要激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向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
  很显然,云南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应当关注党的边疆民族政策“驻村入户”,关注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提升,关注广大干部群众人口素质适应和创造新变局新发展要求。
  保持战略定力,推进跨越发展
  2020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街区考察调研时讲话:“今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我特地来汕头经济特区考察调研,就是要向国内外宣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道路,奋发有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锲而不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在鲜明地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种战略定力,包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定的各项重大战略性决策部署,实践证明合国情,得民意,顺时势,就要形成战略定力,支撑锲而不舍的攻坚精神和矢志不渝的奋发斗志,咬定目标砥砺前行。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在“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总体将如期实现,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将历史性地告别绝对贫困,“两个一百年”目标来到交汇点的重要关口,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同时面对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遭遇逆流,时势持续动荡变革的考验,通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体现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炼成的战略定力,始终启发和引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智慧和勇气,这就是旗帜鲜明的“五个必须”。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能力和水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这是贯彻实施“十四五”规划,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分三步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不能动摇的基本战略定力。就云南而言,“美丽云南建设”、“三张牌”建设、“全域旅游”和“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等等,从省级顶层设计的思想指导和实践指导,项目引领和工作举措,到补短板强基础增实力创造跨越发展局面,都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即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这既是云南今后相当时期建设发展定位,同时是云南应保持的战略定力所在,也是云南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着力点,是云南结合自我优势,谋划实施“十四五”展望2035年远景目标的核心内涵和方向。也只有保持这样的定力和走这样的路子,才能启发和调动起全省各级各行业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顺应和推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2020年10月14日至15日,云南省委分别召开州市委书记和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对“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一个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统一认识到要全面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云南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进一步提升和深化八大产业,世界一流“三张牌”内涵,加快构建5个万亿级,8个千亿级产业为重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按照“做强滇中,搞活沿边,多点支撑,联动廊带”的要求,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持续推动改革开放创新,增强发展动力,释放活力,激发潜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补齐民生短板,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边疆长治久安。这就体现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与云南建设发展思路和目标的“一脉相通”,体现了国家发展战略与云南发展战略规划在定力上的高度契合,体现了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与云南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广大各族人民的利益梦想之间产生良性的互动,像一列被勾连起来了的火车,装载着“三个定位”的云南发展理想和愿望,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轨道上,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前行。
  提高人口素质,创新驱动发展
  “人的因素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脱贫攻坚成果和经验进一步证明,云南拥有独特而丰富的资源,但长期处于生产力低下,产业粗放,热资源成冷优势,甚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多种原因中最突出的短板弱项便是急需提高人口素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难以形成态势,掣肘创新驱动作为第一动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总结“十三五”时指出,五年来,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一场关系我国全局的深刻变革全面开启。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经济社会发展比过去更加需要科学技术。创新是翻越关口的强大引擎。不言而喻,提倡“学习强国”正是贯彻新发展理念,使创新驱动形成第一动力的需要,在经济社会建设实践中不断注入科学技术的能量,真正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对于云南人口素质现状而言是个艰巨但又不得不面对的关口,需要跨越,也就是说,要把“学习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创新驱动能力”当作云南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一件大事来做,借脱贫攻坚工作中“扶贫先扶智”的成功经验。提升全民时代素质。对于云南边疆改革开放大业,“三农”工作也是补短板,强弱项的现实要求和长远建设中思想观念转变的重要环节之一。一是形成“下派村委第一书记”的机制,保证基层领导干部队伍的素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行政学院)中青年培训班开班时讲话要求,做到具备“七种能力”。二是以“综合素质人才”的观念,组织培训和重视培养毕业回乡,打工返乡,创业到乡的人才队伍,形成多技术多行当敢闯敢创的资源和动力。三是使基层党建、村史、科技文化等场所的学习教育活动常态化、务实化,针对不同的业态要求培养素质型职业农民人才。四是普及和办好“创意园区”,培养壮大“扎根本土,面对现实”的创新人才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使“边疆山区民族”的云南步入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