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亮丽的民生答卷

——省民政厅定点帮扶岩帅镇新华村中贺勐村脱贫攻坚记事
刊发时间:2020-11-23 A2版  作者:罗新祥 王彬 李兵

  沧源佤族自治县岩帅镇新华村、中贺勐村是省民政厅定点帮扶的重点村。5年来,省民政厅累计选派59名干部驻村开展帮扶工作,截至2019年底共投入帮扶资金3890.56万元,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扎实抓好贫困对象动态管理、产业发展、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提升等工作,不仅确保2个村的如期脱贫出列,也使昔日山高、坡陡、闭塞落后的佤族拉祜族村寨改变了模样。
  上下同心 合力攻坚成效显
  自2015年省民政厅挂钩帮扶岩帅镇新华村、中贺勐村开展脱贫攻坚以来,省民政厅党组、厅领导,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省民政厅作为沧源县省级“挂包帮”牵头部门,每2年均安排1名正处级领导担任沧源县扶贫工作队总队长,牵头负责该县脱贫攻坚工作和驻村工作队管理,同时,在新华和中贺勐2个村各派遣了1支由副处级领导带队的驻村工作队。
  省民政厅及驻村工作队,在深入了解2个村致贫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了《云南省民政厅帮扶沧源县岩帅镇新华村、中贺勐村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岩帅镇新华村、中贺勐村脱贫发展规划2016—2020年》《新华村、中贺勐村精准脱贫实施方案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脱贫军令状》《贫困户分户帮扶方案》等规划和方案,对2个村的脱贫攻坚进行了精心谋划,明确了具体的帮扶资金及项目安排、责任领导、责任处室。
  经过省民政厅5年来挂钩帮扶,迎来了新华村、中贺勐村经济社会发展质的飞跃:中贺勐村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5747元增加到2019年的12389元,增加了6642元;新华村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6867元增加到2019年的12531元,增加了5664元。
  基础设施建设 扮靓美丽乡村
  省民政厅干部驻村后,大大加快了新华村、中贺勐村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自2015年以来,省民政厅先后为新华村、中贺勐村投入各类帮扶资金3890.56万元,在2个挂钩村各实施帮扶项目100多个。包括:新建2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个老年活动室、2个村委会厨房,2个村办公用房、1个救灾物资储备点、1个村卫生室。复耕水田615亩,修复沟渠3.5公里、机耕路29.8公里,安装净水器80个,修建3个自然村人畜饮水池,4公里饮水管道,5个垃圾池,协调新建5间烤烟房;安装太阳能路灯236盏,协调铺设电力设施及线路3公里,种植绿化苗木16000余棵,播撒花卉种子100公斤。协调新建中贺勐小学学生宿舍和餐厅80平方米,2个挂钩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记者看到,新华村村委会周边村寨,宽阔的操场、便利的小卖部、看病就医的卫生室,一应俱全。
  夯实产业根基 助农增收脱贫
  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打造新兴产业,是省民政厅帮扶新华村、中贺勐村的主要举措。通过5年来不断探索与努力,产业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成为脱贫攻坚的有力支撑。
  镜头一:茶产业提质增效迈大步
  身着迷彩服,脚蹬胶鞋,一身干练的沧源驻村工作队总队长王彬,带记者来到中贺勐村的茶山。正是春茶采摘季节,满山遍野的茶地上,佤族拉祜族村民三三两两身背背篓在忙着采摘鲜叶,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今年茶叶长得好,采不过来呀!”“对茶地进行改造施肥后,产量大幅提高了,省民政厅引来佤山茶厂龙头制茶企业,不仅带动了大家管理茶地的积极性,更让我们的茶产业活起来了!”村民们争先恐后地告诉记者说。
  茶叶是中贺勐村、新华村的传统产业,2个村均有茶叶面积1800余亩,2018年4月,在综合分析中贺勐村、新华村的资源条件后,省民政厅把茶叶产业提质增效作为支撑农民稳定增收的重点项目,扶持中贺勐村、新华村对现有茶园进行生态化改造。在中贺勐村、新华村各投入资金300余万元,与沧源县佤山茶厂合作,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中贺勐村有121户茶农加入合作社。省民政厅投资在中贺勐村、新华村实施的茶叶生态化改造已初见成效。2020年3月至5月,中贺勐村春茶由去年同期的18吨增加到36吨,村茶叶初制所收购鲜叶7.2万公斤,茶叶产量和产值均比去年提高2倍,实施茶叶产业提质增效后,夏秋两季茶叶销售稳定,增效更加明显,预计2020年全村茶叶产业增收85万元,人均增收800元。新华村今年春茶收购鲜叶3万公斤,比往年增产30%,加上夏茶秋茶预计人均增收700元。
  镜头二:佤山深处菇飘香
  春末夏初时节,金色阳光让佤山腹地新华村层林尽染。连日来,每天一大早,省民政厅驻新华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胡培方就组织村里香菇种植户将采收的香菇交到收购点,分拣、评级、过称、登记、兑付,有序而快捷。5组村民赵兵近些日子很舒心,他家去年5分地种植的7400余袋香菇有了不错的收成,销售收入6.2万元,扣除成本,纯收入在1.6万元以上。4组菇农肖乱搞尝到种植香菇“甜头”后,二期种植从6000袋增加至12000余袋,据他粗略估算,一年下来收益有三四万元。赵兵说:“民政厅驻村后不仅帮助我们引进香菇种植企业,解决技术和销售问题,每袋还补助2元钱,现在,种植香菇的农户,生活都更好过了。”
  镜头三:农田复垦  保住村民“米袋子”
  每到雨季,是新华村村民最焦心的时候,全村600多亩稻田集中在距村委会10余公里的山脚左侧,2015年洪水暴涨造成三岔河靠新华村一侧的300多亩农田直接被冲毁。保护新华村基本农田安全,就是守护着新华村群众的“米袋子”,尽快修复河道,让群众复垦农田,成为摆在驻村工作队面前的难题。
  自2016年起,历届驻新华村工作队始终把河道修复治理当成分内事,在主动向省厅汇报争取河道治理资金的同时,配合村“两委”,调来施工机械,组织群众投工投劳,砍运物质,及时栽种。近年来,省民政厅多渠道筹措河道治理资金,共投入资金200余万元,针对洪水易冲毁点新建和加固河道堤坝千余米,复耕农田300余亩,确保新华村群众粮食安全。
  记者顺三岔河道山脚一路向上看到,用挖掘机作业浇筑的河堤加高了,也更加劳实了,稻田里栽种20来天的秧苗已长出30多厘米,葱绿一片。村党支部副书记肖俄二难掩激动之情,他扳起指头向记者算了一笔账:300亩良田复耕后每年至少将为村里产粮10万多公斤,为村民人均增收800多元。
  秉承“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宗旨的省民政厅干部,在沧源佤山脱贫攻坚的路上,用敬业与奉献,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返回
2024年05月04日  第8840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一份亮丽的民生答卷

——省民政厅定点帮扶岩帅镇新华村中贺勐村脱贫攻坚记事

刊发时间:2020-11-23 A2版  作者:罗新祥 王彬 李兵 【字体:大 中 小】

  沧源佤族自治县岩帅镇新华村、中贺勐村是省民政厅定点帮扶的重点村。5年来,省民政厅累计选派59名干部驻村开展帮扶工作,截至2019年底共投入帮扶资金3890.56万元,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扎实抓好贫困对象动态管理、产业发展、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提升等工作,不仅确保2个村的如期脱贫出列,也使昔日山高、坡陡、闭塞落后的佤族拉祜族村寨改变了模样。
  上下同心 合力攻坚成效显
  自2015年省民政厅挂钩帮扶岩帅镇新华村、中贺勐村开展脱贫攻坚以来,省民政厅党组、厅领导,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省民政厅作为沧源县省级“挂包帮”牵头部门,每2年均安排1名正处级领导担任沧源县扶贫工作队总队长,牵头负责该县脱贫攻坚工作和驻村工作队管理,同时,在新华和中贺勐2个村各派遣了1支由副处级领导带队的驻村工作队。
  省民政厅及驻村工作队,在深入了解2个村致贫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了《云南省民政厅帮扶沧源县岩帅镇新华村、中贺勐村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岩帅镇新华村、中贺勐村脱贫发展规划2016—2020年》《新华村、中贺勐村精准脱贫实施方案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脱贫军令状》《贫困户分户帮扶方案》等规划和方案,对2个村的脱贫攻坚进行了精心谋划,明确了具体的帮扶资金及项目安排、责任领导、责任处室。
  经过省民政厅5年来挂钩帮扶,迎来了新华村、中贺勐村经济社会发展质的飞跃:中贺勐村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5747元增加到2019年的12389元,增加了6642元;新华村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6867元增加到2019年的12531元,增加了5664元。
  基础设施建设 扮靓美丽乡村
  省民政厅干部驻村后,大大加快了新华村、中贺勐村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自2015年以来,省民政厅先后为新华村、中贺勐村投入各类帮扶资金3890.56万元,在2个挂钩村各实施帮扶项目100多个。包括:新建2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个老年活动室、2个村委会厨房,2个村办公用房、1个救灾物资储备点、1个村卫生室。复耕水田615亩,修复沟渠3.5公里、机耕路29.8公里,安装净水器80个,修建3个自然村人畜饮水池,4公里饮水管道,5个垃圾池,协调新建5间烤烟房;安装太阳能路灯236盏,协调铺设电力设施及线路3公里,种植绿化苗木16000余棵,播撒花卉种子100公斤。协调新建中贺勐小学学生宿舍和餐厅80平方米,2个挂钩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记者看到,新华村村委会周边村寨,宽阔的操场、便利的小卖部、看病就医的卫生室,一应俱全。
  夯实产业根基 助农增收脱贫
  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打造新兴产业,是省民政厅帮扶新华村、中贺勐村的主要举措。通过5年来不断探索与努力,产业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成为脱贫攻坚的有力支撑。
  镜头一:茶产业提质增效迈大步
  身着迷彩服,脚蹬胶鞋,一身干练的沧源驻村工作队总队长王彬,带记者来到中贺勐村的茶山。正是春茶采摘季节,满山遍野的茶地上,佤族拉祜族村民三三两两身背背篓在忙着采摘鲜叶,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今年茶叶长得好,采不过来呀!”“对茶地进行改造施肥后,产量大幅提高了,省民政厅引来佤山茶厂龙头制茶企业,不仅带动了大家管理茶地的积极性,更让我们的茶产业活起来了!”村民们争先恐后地告诉记者说。
  茶叶是中贺勐村、新华村的传统产业,2个村均有茶叶面积1800余亩,2018年4月,在综合分析中贺勐村、新华村的资源条件后,省民政厅把茶叶产业提质增效作为支撑农民稳定增收的重点项目,扶持中贺勐村、新华村对现有茶园进行生态化改造。在中贺勐村、新华村各投入资金300余万元,与沧源县佤山茶厂合作,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中贺勐村有121户茶农加入合作社。省民政厅投资在中贺勐村、新华村实施的茶叶生态化改造已初见成效。2020年3月至5月,中贺勐村春茶由去年同期的18吨增加到36吨,村茶叶初制所收购鲜叶7.2万公斤,茶叶产量和产值均比去年提高2倍,实施茶叶产业提质增效后,夏秋两季茶叶销售稳定,增效更加明显,预计2020年全村茶叶产业增收85万元,人均增收800元。新华村今年春茶收购鲜叶3万公斤,比往年增产30%,加上夏茶秋茶预计人均增收700元。
  镜头二:佤山深处菇飘香
  春末夏初时节,金色阳光让佤山腹地新华村层林尽染。连日来,每天一大早,省民政厅驻新华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胡培方就组织村里香菇种植户将采收的香菇交到收购点,分拣、评级、过称、登记、兑付,有序而快捷。5组村民赵兵近些日子很舒心,他家去年5分地种植的7400余袋香菇有了不错的收成,销售收入6.2万元,扣除成本,纯收入在1.6万元以上。4组菇农肖乱搞尝到种植香菇“甜头”后,二期种植从6000袋增加至12000余袋,据他粗略估算,一年下来收益有三四万元。赵兵说:“民政厅驻村后不仅帮助我们引进香菇种植企业,解决技术和销售问题,每袋还补助2元钱,现在,种植香菇的农户,生活都更好过了。”
  镜头三:农田复垦  保住村民“米袋子”
  每到雨季,是新华村村民最焦心的时候,全村600多亩稻田集中在距村委会10余公里的山脚左侧,2015年洪水暴涨造成三岔河靠新华村一侧的300多亩农田直接被冲毁。保护新华村基本农田安全,就是守护着新华村群众的“米袋子”,尽快修复河道,让群众复垦农田,成为摆在驻村工作队面前的难题。
  自2016年起,历届驻新华村工作队始终把河道修复治理当成分内事,在主动向省厅汇报争取河道治理资金的同时,配合村“两委”,调来施工机械,组织群众投工投劳,砍运物质,及时栽种。近年来,省民政厅多渠道筹措河道治理资金,共投入资金200余万元,针对洪水易冲毁点新建和加固河道堤坝千余米,复耕农田300余亩,确保新华村群众粮食安全。
  记者顺三岔河道山脚一路向上看到,用挖掘机作业浇筑的河堤加高了,也更加劳实了,稻田里栽种20来天的秧苗已长出30多厘米,葱绿一片。村党支部副书记肖俄二难掩激动之情,他扳起指头向记者算了一笔账:300亩良田复耕后每年至少将为村里产粮10万多公斤,为村民人均增收800多元。
  秉承“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宗旨的省民政厅干部,在沧源佤山脱贫攻坚的路上,用敬业与奉献,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