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

刊发时间:2020-11-30 A3版  作者:廖春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这需要树立整体思维,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制度建设,统筹协调投入更多资源,才能真正做到脱贫不返贫。从临沧来看,目前脱贫攻坚工作成绩显著,但脱贫任务仍然艰巨,特别是少数贫困人口脱贫后防止返贫的工作,要做实做细。
  要继续认真做好返贫人口的监测帮扶工作,并把这项工作长期坚持下去
  如何监测?要把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坚持精准施策到位,一村一策、一户一策、一人一策,真正找准靶子,实施精细化管理。要继续建档立卡,把载入档、卡的贫困户,分类厘清,让党员干部和富裕户上门认亲。“结亲”的过程就是监测返贫的过程,要怀着深厚的感情,手把手地教,心碰心地领,实打实地帮。监测返贫,重在精准,对容易返贫的农户,要号准脉,找准病根,开对药方。监测贫困人口返贫,有些是可以预见的,有一些就不大容易预见。对监测到的返贫户要特事特办,拿出优惠政策。一般来说,已经建档立卡、并且实行了政府或社会兜底的,比较容易监控,而对于那些因病、因突发自然灾害而返贫的农户,就比较难监测。为此,健全和执行好返贫人口监测帮扶工作,要有预警、有“救护车”、有手拉手献爱心的帮扶人、有社会保险机制。对于没有入档入卡而突然变贫的农户,要在第一时间就有人帮扶,让社会的关怀迅速进入最需要帮助的农户。监测机制是一个长期起作用的机制,这个机制必须全天候值班,不能有丝毫懈怠;要有长期的准备,不能抓抓停停,更不能穷户随着领导变。要把预警监测作为考核干部的标准,跟踪监测。
  要让扶贫产业扎根,并让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确保脱贫不返贫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要求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就是将“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激活西部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只有把这个“法宝”用足用好,脱贫才能出更多实效。激活内生动力,产业发展是关键,也是帮扶工作的重点。只有结合实际,依托乡村特色资源发展现代化新产业,盘活“三农”经济,才能让农业增效、农村美丽、农民富裕。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各地产业扶贫百舸争流,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从生态农业到林特产品,从特色种养到乡村旅游,全国92%的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当中,绝大多数贫困村的产业发展都有了一定基础,一些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然而,发展扶贫产业,难在持续稳定。所以,有必要把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上日程,让产业尽快在贫困地区扎下根,枝繁叶茂、开花结果,依托产业,确保脱贫不返贫。
  让扶贫产业扎根,关键在人。在产业起步阶段,驻村干部主导推动,有其必要性,但帮扶不是包办,关键要培育“造血”功能。云南省勐腊县河边村的扶贫产业发展模式值得借鉴。2015年,中国农业大学扶贫团队在河边村主导发展休闲、教育产业,起步之初,他们就在村里成立青年发展工作队,带着村里年轻人全程参与。2019年,又引导成立河边雨林瑶家合作社,对骨干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和“陪伴式工作”,手把手传帮带,河边村成长起一批致富带头人,挑起了扶贫产业的大梁,带动村民实现收入倍增,2019年户圴收入达到了5万元。
  让扶贫产业扎根,解决好产销问题至关重要。产品卖得好、农户能增收,是检验产业扶贫成效的试金石。随着消费的升级,广大人民群众对农产品的消费越来越重视安全、品质和特色。在供给侧,要瞄准市场需求,结合地方实际,调整产业结构,打好特色牌,要严把质量安全关,组织好生产。在销售上,也要多下功夫,尤其要用好直播带货等电商销售模式,下力气培养懂电商、会开店的“新农人”,通过培训让更多的群众掌握电商销售这项新“农技”,让更多的扶贫产品“飞”出大山,对接大市场。
  让扶贫产业扎根,建立稳定的发展模式是保障。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嵌入现代产业链供应链,是扶贫产业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一条好路子。我市临翔区为了解决产业发展中利益联结不紧密、增收难的问题,结合资源和区域特点,积极探索推进“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带动、科技引领带动、能人大户带动、资产租赁带动、扶贫车间带动、畜禽托养带动、融合发展带动、金融扶贫带动”9种产业扶贫模式,龙头企业通过合作社与贫困户能联尽联,联不起来的由合作社、产业大户通过订单、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带起来,带不起来的通过土地流转、低保保障兜起来,实现了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全覆盖,每个主导产业都有一个龙头企业带动,每户贫困户都有一个可实现稳定增收的产业。通过产业的培植发展、扶贫带动,突破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瓶颈,贫困群众实现持续增收。2019年底,全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938元,增长10.8%,广大群众正奋力向着致富大道迈进。
  要强化政治担当,压实主体责任,让全体干部在确保脱贫不返贫中有责任担当
  事实证明,哪里有强烈的责任担当,哪里就有生动的脱贫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沧之所以在脱贫工作中取得成效,一个最根本的经验就在于始终强化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强化政治担当,压实主体责任,通过建立起严密的责任体系、精准的工作体系,创设出超常的难点攻坚机制、有力的资金保障机制、广泛的合力攻坚机制、严格的监督考评机制、向上的激励关怀机制,让“五级书记抓扶贫、党政同责促攻坚”发挥出最大能量,有力有序推动了阶段性脱贫目标的实现。脱贫攻坚越往后,遇到的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越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发挥政治优势,切实扛起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当前,脱贫攻坚全面收官,更是考验全市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工作作风的关键时刻。我们要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高度出发,继续保持顽强的工作作风,投入满腔热情,接续打通脱贫攻坚的“最后一百米”。脱贫摘帽后,还要看到,尽管全市贫困县区全部摘帽,但贫困地区的发展水平、发展能力、发展环境与其他州市相比,短板和差距依然较大,区域性贫困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从这个层面上讲,“摘帽县”的县域整体发展,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切不能有歇歇脚、喘口气的想法,要一以贯之地统筹好县域整体发展,做好前后政策的有效衔接,最大限度巩固和延伸脱贫攻坚的成果。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当前,应当统筹衔接乡村振兴,坚决传好“接力棒”。把稳定脱贫与长远发展统一起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工作机制,将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推动扶贫工作重心转向解决相对贫困,扶贫工作方式由集中作战调整为常态推进,做到脱贫不返贫确保真脱贫,进一步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返回
2024年05月19日  第8847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

刊发时间:2020-11-30 A3版  作者:廖春评 【字体:大 中 小】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这需要树立整体思维,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制度建设,统筹协调投入更多资源,才能真正做到脱贫不返贫。从临沧来看,目前脱贫攻坚工作成绩显著,但脱贫任务仍然艰巨,特别是少数贫困人口脱贫后防止返贫的工作,要做实做细。
  要继续认真做好返贫人口的监测帮扶工作,并把这项工作长期坚持下去
  如何监测?要把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坚持精准施策到位,一村一策、一户一策、一人一策,真正找准靶子,实施精细化管理。要继续建档立卡,把载入档、卡的贫困户,分类厘清,让党员干部和富裕户上门认亲。“结亲”的过程就是监测返贫的过程,要怀着深厚的感情,手把手地教,心碰心地领,实打实地帮。监测返贫,重在精准,对容易返贫的农户,要号准脉,找准病根,开对药方。监测贫困人口返贫,有些是可以预见的,有一些就不大容易预见。对监测到的返贫户要特事特办,拿出优惠政策。一般来说,已经建档立卡、并且实行了政府或社会兜底的,比较容易监控,而对于那些因病、因突发自然灾害而返贫的农户,就比较难监测。为此,健全和执行好返贫人口监测帮扶工作,要有预警、有“救护车”、有手拉手献爱心的帮扶人、有社会保险机制。对于没有入档入卡而突然变贫的农户,要在第一时间就有人帮扶,让社会的关怀迅速进入最需要帮助的农户。监测机制是一个长期起作用的机制,这个机制必须全天候值班,不能有丝毫懈怠;要有长期的准备,不能抓抓停停,更不能穷户随着领导变。要把预警监测作为考核干部的标准,跟踪监测。
  要让扶贫产业扎根,并让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确保脱贫不返贫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要求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就是将“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激活西部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只有把这个“法宝”用足用好,脱贫才能出更多实效。激活内生动力,产业发展是关键,也是帮扶工作的重点。只有结合实际,依托乡村特色资源发展现代化新产业,盘活“三农”经济,才能让农业增效、农村美丽、农民富裕。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各地产业扶贫百舸争流,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从生态农业到林特产品,从特色种养到乡村旅游,全国92%的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当中,绝大多数贫困村的产业发展都有了一定基础,一些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然而,发展扶贫产业,难在持续稳定。所以,有必要把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上日程,让产业尽快在贫困地区扎下根,枝繁叶茂、开花结果,依托产业,确保脱贫不返贫。
  让扶贫产业扎根,关键在人。在产业起步阶段,驻村干部主导推动,有其必要性,但帮扶不是包办,关键要培育“造血”功能。云南省勐腊县河边村的扶贫产业发展模式值得借鉴。2015年,中国农业大学扶贫团队在河边村主导发展休闲、教育产业,起步之初,他们就在村里成立青年发展工作队,带着村里年轻人全程参与。2019年,又引导成立河边雨林瑶家合作社,对骨干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和“陪伴式工作”,手把手传帮带,河边村成长起一批致富带头人,挑起了扶贫产业的大梁,带动村民实现收入倍增,2019年户圴收入达到了5万元。
  让扶贫产业扎根,解决好产销问题至关重要。产品卖得好、农户能增收,是检验产业扶贫成效的试金石。随着消费的升级,广大人民群众对农产品的消费越来越重视安全、品质和特色。在供给侧,要瞄准市场需求,结合地方实际,调整产业结构,打好特色牌,要严把质量安全关,组织好生产。在销售上,也要多下功夫,尤其要用好直播带货等电商销售模式,下力气培养懂电商、会开店的“新农人”,通过培训让更多的群众掌握电商销售这项新“农技”,让更多的扶贫产品“飞”出大山,对接大市场。
  让扶贫产业扎根,建立稳定的发展模式是保障。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嵌入现代产业链供应链,是扶贫产业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一条好路子。我市临翔区为了解决产业发展中利益联结不紧密、增收难的问题,结合资源和区域特点,积极探索推进“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带动、科技引领带动、能人大户带动、资产租赁带动、扶贫车间带动、畜禽托养带动、融合发展带动、金融扶贫带动”9种产业扶贫模式,龙头企业通过合作社与贫困户能联尽联,联不起来的由合作社、产业大户通过订单、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带起来,带不起来的通过土地流转、低保保障兜起来,实现了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全覆盖,每个主导产业都有一个龙头企业带动,每户贫困户都有一个可实现稳定增收的产业。通过产业的培植发展、扶贫带动,突破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瓶颈,贫困群众实现持续增收。2019年底,全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938元,增长10.8%,广大群众正奋力向着致富大道迈进。
  要强化政治担当,压实主体责任,让全体干部在确保脱贫不返贫中有责任担当
  事实证明,哪里有强烈的责任担当,哪里就有生动的脱贫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沧之所以在脱贫工作中取得成效,一个最根本的经验就在于始终强化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强化政治担当,压实主体责任,通过建立起严密的责任体系、精准的工作体系,创设出超常的难点攻坚机制、有力的资金保障机制、广泛的合力攻坚机制、严格的监督考评机制、向上的激励关怀机制,让“五级书记抓扶贫、党政同责促攻坚”发挥出最大能量,有力有序推动了阶段性脱贫目标的实现。脱贫攻坚越往后,遇到的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越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发挥政治优势,切实扛起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当前,脱贫攻坚全面收官,更是考验全市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工作作风的关键时刻。我们要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高度出发,继续保持顽强的工作作风,投入满腔热情,接续打通脱贫攻坚的“最后一百米”。脱贫摘帽后,还要看到,尽管全市贫困县区全部摘帽,但贫困地区的发展水平、发展能力、发展环境与其他州市相比,短板和差距依然较大,区域性贫困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从这个层面上讲,“摘帽县”的县域整体发展,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切不能有歇歇脚、喘口气的想法,要一以贯之地统筹好县域整体发展,做好前后政策的有效衔接,最大限度巩固和延伸脱贫攻坚的成果。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当前,应当统筹衔接乡村振兴,坚决传好“接力棒”。把稳定脱贫与长远发展统一起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工作机制,将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推动扶贫工作重心转向解决相对贫困,扶贫工作方式由集中作战调整为常态推进,做到脱贫不返贫确保真脱贫,进一步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