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内生动力 推进乡村振兴

刊发时间:2020-11-30 A3版  作者:罗映清

  “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一小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没有内在动力,外部帮扶再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没有穷死,只有懒死。只有激发内生动力,才能使贫困群众真正脱贫,为乡村全面振兴积蓄更多动能。
  党建支撑,夯实基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党的政治建设为核心,以提升基层组织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集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夯实基础,促进脱贫内生动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了思想基础,提供了组织保障。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党旗红等活动,统筹整合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第一书记、乡镇包村干部、帮扶责任人等五支力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与贫困户结对子领一批、合作社发展产业带一批、公益岗位就业促一批、提升技能强一批,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加强村支书外出学习培训,接受先进发展理念和党性教育,提高带富致富能力和水平;开展农村党组织书记党务知识测试,实现了以考促学、以学促知、以知促行;大力推广 “农业+”党建工作模式,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文化引领,志领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人穷最怕志短,扶贫要先扶志。培育人穷志不穷,穷则思变、穷则思勤的奋斗精神和脱贫的勇气和决心,观念一旦更新了,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就改变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振奋了,致富的办法和干劲自然就有了。对于那些有劳动能力、无脱贫志气的贫困户,做好思想引导,克服思想惰性是激发内生动力的前提,只有当贫困人口意识到通过劳动摆脱贫困的可能,尝到了脱贫致富的甜头,才能调动脱贫意愿,靠自身努力摆脱长期贫困。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运用新媒体和传统宣传方式方法,引领贫困群众依靠辛勤劳动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倡导勤劳光荣、懒贫可耻的价值导向和崇尚劳动、鄙视懒惰的社会风尚,让贫困群众远离等、靠、要思想,激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靠双手改变命运的积极性。志就是内力、内因,只有先扶志,才能真正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激发贫困地区农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教育发力,扶贫扶智。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不强,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要持续抓好基础教育,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及时改善乡村教学设施,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和水平,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更优质的义务教育。对于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要注重培育农民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各项技能,注重激发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要从职业教育入手,聚焦产业和就业需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因人而异、量身定制、按需供给;要精心挑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组建上下联动的科技推广技术服务队伍,采取集中授课、现场指导、科普大篷车、印发资料等形式,为广大农户提供种植养殖、抚育、病虫害防治、配方施肥等技术,大力推广普及良种良法,实现每个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增收致富技能,使其成为有本领、懂技术、肯实干的劳动者,为产业发展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产业固本,筑牢根基。发展产业作为持续增收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正所谓“产业兴百业兴”,每发展好一个产业,就能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要激发产业动力,在产业培育上必须注重“发扬特色”,充分考虑当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结构和经济特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切忌一哄而上、千篇一律、盲目跟风;在产业集聚上必须注重“规模效应”,坚持“龙头带动、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坚持以规模经营为引领,支持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快速发展,增强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竞争优势;在产业升级上注重“技术渗透”,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打造科技产业、智慧产业等,提高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人才聚力,发展足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当前的民生大计,对时代、对历史、对未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何时代、任何地区,最珍贵的资源是人才,要鼓励、支持和吸引各种社会力量,特别是高素质、有责任、有情怀的知识分子、专业人才等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引导人才向乡村聚集。要畅通引进人才绿色通道,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要以人才的需求出发,不断加大政策激励力度,认真落实引才引智各项奖励优惠政策,积极解决人才子女上学、住房、随迁家属就业等问题,增强人才对扶贫环境的适应度、归属感;要用人所长,做到人岗匹配、人职相适、人事吻合,真正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要通过分层分类培训,培养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围绕农民自身发展的多元诉求施行分类教育,围绕不同地区的多样特质回应特定发展阶段的特定需求,努力实现农民教育与国家战略的适应性发展。从全面了解产业扶持、财政补贴、金融保险、社会保障等政策支持,到掌握市场规律、法律法规和农业知识,再到操作农机器具、掌握种植养殖技术等,精准设计教育内容和方法,让农民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表彰乡村扶贫典型人物,激励更多乡村人才坚守乡村,为乡村的脱贫贡献力量,为乡村的振兴积蓄力量。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只要培好发展之根,铸好发展之魂,就能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巩固好脱贫成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不断迈进。

返回
2024年05月19日  第8847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激发内生动力 推进乡村振兴

刊发时间:2020-11-30 A3版  作者:罗映清 【字体:大 中 小】

  “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一小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没有内在动力,外部帮扶再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没有穷死,只有懒死。只有激发内生动力,才能使贫困群众真正脱贫,为乡村全面振兴积蓄更多动能。
  党建支撑,夯实基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党的政治建设为核心,以提升基层组织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集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夯实基础,促进脱贫内生动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了思想基础,提供了组织保障。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党旗红等活动,统筹整合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第一书记、乡镇包村干部、帮扶责任人等五支力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与贫困户结对子领一批、合作社发展产业带一批、公益岗位就业促一批、提升技能强一批,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加强村支书外出学习培训,接受先进发展理念和党性教育,提高带富致富能力和水平;开展农村党组织书记党务知识测试,实现了以考促学、以学促知、以知促行;大力推广 “农业+”党建工作模式,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文化引领,志领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人穷最怕志短,扶贫要先扶志。培育人穷志不穷,穷则思变、穷则思勤的奋斗精神和脱贫的勇气和决心,观念一旦更新了,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就改变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振奋了,致富的办法和干劲自然就有了。对于那些有劳动能力、无脱贫志气的贫困户,做好思想引导,克服思想惰性是激发内生动力的前提,只有当贫困人口意识到通过劳动摆脱贫困的可能,尝到了脱贫致富的甜头,才能调动脱贫意愿,靠自身努力摆脱长期贫困。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运用新媒体和传统宣传方式方法,引领贫困群众依靠辛勤劳动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倡导勤劳光荣、懒贫可耻的价值导向和崇尚劳动、鄙视懒惰的社会风尚,让贫困群众远离等、靠、要思想,激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靠双手改变命运的积极性。志就是内力、内因,只有先扶志,才能真正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激发贫困地区农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教育发力,扶贫扶智。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不强,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要持续抓好基础教育,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及时改善乡村教学设施,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和水平,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更优质的义务教育。对于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要注重培育农民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各项技能,注重激发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要从职业教育入手,聚焦产业和就业需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因人而异、量身定制、按需供给;要精心挑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组建上下联动的科技推广技术服务队伍,采取集中授课、现场指导、科普大篷车、印发资料等形式,为广大农户提供种植养殖、抚育、病虫害防治、配方施肥等技术,大力推广普及良种良法,实现每个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增收致富技能,使其成为有本领、懂技术、肯实干的劳动者,为产业发展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产业固本,筑牢根基。发展产业作为持续增收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正所谓“产业兴百业兴”,每发展好一个产业,就能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要激发产业动力,在产业培育上必须注重“发扬特色”,充分考虑当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结构和经济特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切忌一哄而上、千篇一律、盲目跟风;在产业集聚上必须注重“规模效应”,坚持“龙头带动、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坚持以规模经营为引领,支持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快速发展,增强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竞争优势;在产业升级上注重“技术渗透”,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打造科技产业、智慧产业等,提高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人才聚力,发展足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当前的民生大计,对时代、对历史、对未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何时代、任何地区,最珍贵的资源是人才,要鼓励、支持和吸引各种社会力量,特别是高素质、有责任、有情怀的知识分子、专业人才等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引导人才向乡村聚集。要畅通引进人才绿色通道,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要以人才的需求出发,不断加大政策激励力度,认真落实引才引智各项奖励优惠政策,积极解决人才子女上学、住房、随迁家属就业等问题,增强人才对扶贫环境的适应度、归属感;要用人所长,做到人岗匹配、人职相适、人事吻合,真正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要通过分层分类培训,培养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围绕农民自身发展的多元诉求施行分类教育,围绕不同地区的多样特质回应特定发展阶段的特定需求,努力实现农民教育与国家战略的适应性发展。从全面了解产业扶持、财政补贴、金融保险、社会保障等政策支持,到掌握市场规律、法律法规和农业知识,再到操作农机器具、掌握种植养殖技术等,精准设计教育内容和方法,让农民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表彰乡村扶贫典型人物,激励更多乡村人才坚守乡村,为乡村的脱贫贡献力量,为乡村的振兴积蓄力量。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只要培好发展之根,铸好发展之魂,就能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巩固好脱贫成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