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推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

刊发时间:2020-12-05 A3版  作者:

维护保障好边疆少数民族基本文化权益
沧源推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

  本报讯   近年来,沧源佤族自治县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发挥好广播电视的教育引领作用。通过全方位布局应急广播终端,多行业协作融入社会治理,将提供少数民族语广播电视节目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免费收视纳入服务标准,加强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整合,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实施规范化、标准化、智慧化的“美丽台站”建设,推进便捷化、数字化、透明化的服务机构管理,建立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完善运行维护保障体系,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广电行业贫困退出标准全面达标,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达到99%以上,让边疆各族群众收听、收看到优质高效的广播电视节目,丰富群众生活,引领时代步伐,在巩固边境和谐稳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在行政村全覆盖基础上,将应急广播终端延伸到94个抵边自然村,成为开展边境管控宣传和打击跨境违法犯罪的重要阵地。对存在自然灾害隐患的130个自然村(组)进行应急广播终端增点扩面,担任自然灾害的“预报员”和“吹哨人”。按照省局与云南省商务厅、云南边检总站的合作意向,将继续推进1个国家二类口岸(永和口岸)、1条出入境通道(芒卡)、12个抵边警务室等重要点位的应急广播覆盖,形成基层党委政府、广电、海关、边检、公安等多部门共享共用的宣传网络,为开展疫情防控宣传、维护边境安全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坚持“建、管、用”相结合,推进“应急广播+疫情防控”,通过县级平台发布疫情防控宣传信息126条,发挥了应急广播覆盖面广、贴近性强的优势,让基层党委、政府的声音深入人心。推进“应急广播+灾害预防”,成功对接气象预报平台,共发布气象信息101条,累计时长6小时,在减灾防灾工作中成效明显。推进“应急广播+县级融媒”,整合应急广播指挥中心和融媒体指挥中心建设,推动信息内容和传输渠道的共建、共享、共用,实现了传播方式多元化,有效提升了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
  要求县级民语电视节目每天播出不少于1小时,每天通过基层公共广播播报时长不少于0.5小时。加强统筹“无线补点覆盖”“IPTV+本地节目”等方式,实现少数民族语节目同步在广播、电视、网站、微博、微信、抖音、App等多渠道传播、多终端呈现。近年来,沧源广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佤山新闻》等重要节目制译成佤语,实行佤、汉双语播出,让少数民族群众听得清楚、看得明白。今年,省局推动将“建设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节目共享平台”“民语节目译制、制作、播出、传输、覆盖纳入公共服务保障范围”等内容写入了《<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实施细则》,为提升民语节目供给和质量提供了政策支持。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解决搬迁群众后续脱贫发展问题是广电部门的职责所在。今年,云南省印发《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工作方案》,要求解决处理好搬迁实施过程中的广播电视信号接收问题,确保电视信号畅通,同时明确了搬迁入住第1年收视费全额减免的扶持政策,其中省级财政补贴50%,州市和县补贴50%。沧源现有100人以上集中安置点16个,为解决安置群众长期免费收视问题,满足其对本地节目的强烈需求,将“通过无线方式,为安置群众提供中央、省、本州市、县级节目和免费安装服务”纳入公共服务标准,精准实施无线覆盖补点建设,免费提供不少于15套电视节目和6套广播节目,推动集中安置点成为幸福新起点。
  推动加强宣传、广电、文化、体育和基层组织的资源综合利用。加强硬件设施整合。依托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民小组活动场所设置村级广播室和服务网点与乡镇文化站办公用房共享共用。加强基层人力资源整合。在培训方面,加强民语译制和民文出版的培训资源整合,共同组织民语节目译制、制作、播音和文字翻译人员学习交流。在县级层面,通过统筹融媒体中心人力资源,强化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岗位的人员配备。在乡村层面,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每个服务网点配备1名专(兼)职人员,重点从乡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入党积极分子和依靠自身努力成功脱贫的原贫困户中选拔担任,确保网点延伸到末梢,人员配置到岗位,技能培训到村组。
  机构改革后,沧源县广电局并入县委宣传部,无内设机构,无独立编制,开展广播电视公共服务面临着人力资源制约。为此,大力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将直播卫星设备维修、无线发射台站设备检修等事项纳入《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采购指导性目录》。目前,各个乡镇都依托家电维修个体设立了市场服务网点,提供户户通、电视机等设备的销售和安装服务。以户户通为例,全县用户5.1万户,其中市场零售用户2.8万户,占比55%。市场服务已成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极大优化了全县公共服务网络布局,提升了服务网络密度。
  沧源现有县级无线发射台1座、乡镇无线转播台4座,全面覆盖边境6个乡镇及沿边一线,承担着将中央、省、市、县节目传入千家万户的重要使命。糯良大黑山发射台的规范化建设,突出“软件”建设,重点从管理制度规范化、工作流程规范化、应急处置规范化、运行维护规范化、资产管理规范化、财务管理规范化、人事管理规范化7个方面推进;标准化,突出“硬件”建设,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要求,从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技术系统标准化、安防设施标准化、经费保障标准化4个方面提升。
  沧源以“服务网点标识化、服务项目标准化、服务流程规范化、服务效果限时化、服务评价数字化”为工作目标。服务网点标识化,要求统一悬挂或张贴“乡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网点”“村级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代办点”标牌,方便用户就近寻求服务。服务项目标准化,以农村家庭日常使用的村村通、户户通设备和电视机、收音机作为维修重点,在县域范围内统一确定免费服务项目、收费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服务流程规范化,要求规范维修记录,作为核定年度维修量的参考依据;规范收费流程,开具正规发票;规范服务评价,实行每服务必评价。服务效果限时化,小问题现场解决,一般问题不出乡镇,更换配件等服务应在用户报修的次日完成;大问题第一时间更换备机,避免影响用户收视。服务评价数字化,定期进行大数据分析,进而提升管理效能。同时,借助县级融媒体平台定期发布服务机构年度评价信息,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制定了应急广播维护管理制度、安全播出管理制度、发射台站维护管理制度等10项制度,并以“两办”文件印发,做到有制度可依,能执行到位。在省级层面,去年,省人大组织相关部门启动了《云南省公共服务保障条例》的制定工作,以地方性法规进一步细化了公共设施管理、公共服务提供和资金、人力保障方面的具体要求,为做好基层公共服务保障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把“设备定期有人巡,发现问题有人管,故障设备有人修”作为运行维护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强化运维资金保障。今年,省局与财政厅联合修订了《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资金管理办法》,在保障村村通、户户通、无线覆盖运维基础上,将县级应急广播系统、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广播设备维护纳入省级财政补助范围,推行了“省统、州管、县用”的资金管理模式,给予基层广电部门更多自主权。同时,明确了全省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省级与各地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地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资金,省级分担85%,剩余15%由市、县两级承担。
  发挥考评结果“指挥棒、风向标”作用,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制定安装质量、维修时限、运行情况等细化考核指标,实行群众满意度一票否决制,将考评结果作为资金分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切实保障好运行维护质量,提升服务保障水平。新一轮机构改革后,新增设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安全播出中心,督促指导县广播电视台、大黑山广播电视发射台、网络公司机房等播出机构按标准规范执行,做到设施设备标准化、规范化和监听监看常态化。
  沧源佤族自治县委宣传部供稿

返回
2024年05月05日  第8852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沧源推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

刊发时间:2020-12-05 A3版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维护保障好边疆少数民族基本文化权益
沧源推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

  本报讯   近年来,沧源佤族自治县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发挥好广播电视的教育引领作用。通过全方位布局应急广播终端,多行业协作融入社会治理,将提供少数民族语广播电视节目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免费收视纳入服务标准,加强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整合,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实施规范化、标准化、智慧化的“美丽台站”建设,推进便捷化、数字化、透明化的服务机构管理,建立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完善运行维护保障体系,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广电行业贫困退出标准全面达标,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达到99%以上,让边疆各族群众收听、收看到优质高效的广播电视节目,丰富群众生活,引领时代步伐,在巩固边境和谐稳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在行政村全覆盖基础上,将应急广播终端延伸到94个抵边自然村,成为开展边境管控宣传和打击跨境违法犯罪的重要阵地。对存在自然灾害隐患的130个自然村(组)进行应急广播终端增点扩面,担任自然灾害的“预报员”和“吹哨人”。按照省局与云南省商务厅、云南边检总站的合作意向,将继续推进1个国家二类口岸(永和口岸)、1条出入境通道(芒卡)、12个抵边警务室等重要点位的应急广播覆盖,形成基层党委政府、广电、海关、边检、公安等多部门共享共用的宣传网络,为开展疫情防控宣传、维护边境安全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坚持“建、管、用”相结合,推进“应急广播+疫情防控”,通过县级平台发布疫情防控宣传信息126条,发挥了应急广播覆盖面广、贴近性强的优势,让基层党委、政府的声音深入人心。推进“应急广播+灾害预防”,成功对接气象预报平台,共发布气象信息101条,累计时长6小时,在减灾防灾工作中成效明显。推进“应急广播+县级融媒”,整合应急广播指挥中心和融媒体指挥中心建设,推动信息内容和传输渠道的共建、共享、共用,实现了传播方式多元化,有效提升了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
  要求县级民语电视节目每天播出不少于1小时,每天通过基层公共广播播报时长不少于0.5小时。加强统筹“无线补点覆盖”“IPTV+本地节目”等方式,实现少数民族语节目同步在广播、电视、网站、微博、微信、抖音、App等多渠道传播、多终端呈现。近年来,沧源广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佤山新闻》等重要节目制译成佤语,实行佤、汉双语播出,让少数民族群众听得清楚、看得明白。今年,省局推动将“建设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节目共享平台”“民语节目译制、制作、播出、传输、覆盖纳入公共服务保障范围”等内容写入了《<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实施细则》,为提升民语节目供给和质量提供了政策支持。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解决搬迁群众后续脱贫发展问题是广电部门的职责所在。今年,云南省印发《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工作方案》,要求解决处理好搬迁实施过程中的广播电视信号接收问题,确保电视信号畅通,同时明确了搬迁入住第1年收视费全额减免的扶持政策,其中省级财政补贴50%,州市和县补贴50%。沧源现有100人以上集中安置点16个,为解决安置群众长期免费收视问题,满足其对本地节目的强烈需求,将“通过无线方式,为安置群众提供中央、省、本州市、县级节目和免费安装服务”纳入公共服务标准,精准实施无线覆盖补点建设,免费提供不少于15套电视节目和6套广播节目,推动集中安置点成为幸福新起点。
  推动加强宣传、广电、文化、体育和基层组织的资源综合利用。加强硬件设施整合。依托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民小组活动场所设置村级广播室和服务网点与乡镇文化站办公用房共享共用。加强基层人力资源整合。在培训方面,加强民语译制和民文出版的培训资源整合,共同组织民语节目译制、制作、播音和文字翻译人员学习交流。在县级层面,通过统筹融媒体中心人力资源,强化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岗位的人员配备。在乡村层面,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每个服务网点配备1名专(兼)职人员,重点从乡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入党积极分子和依靠自身努力成功脱贫的原贫困户中选拔担任,确保网点延伸到末梢,人员配置到岗位,技能培训到村组。
  机构改革后,沧源县广电局并入县委宣传部,无内设机构,无独立编制,开展广播电视公共服务面临着人力资源制约。为此,大力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将直播卫星设备维修、无线发射台站设备检修等事项纳入《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采购指导性目录》。目前,各个乡镇都依托家电维修个体设立了市场服务网点,提供户户通、电视机等设备的销售和安装服务。以户户通为例,全县用户5.1万户,其中市场零售用户2.8万户,占比55%。市场服务已成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极大优化了全县公共服务网络布局,提升了服务网络密度。
  沧源现有县级无线发射台1座、乡镇无线转播台4座,全面覆盖边境6个乡镇及沿边一线,承担着将中央、省、市、县节目传入千家万户的重要使命。糯良大黑山发射台的规范化建设,突出“软件”建设,重点从管理制度规范化、工作流程规范化、应急处置规范化、运行维护规范化、资产管理规范化、财务管理规范化、人事管理规范化7个方面推进;标准化,突出“硬件”建设,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要求,从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技术系统标准化、安防设施标准化、经费保障标准化4个方面提升。
  沧源以“服务网点标识化、服务项目标准化、服务流程规范化、服务效果限时化、服务评价数字化”为工作目标。服务网点标识化,要求统一悬挂或张贴“乡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网点”“村级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代办点”标牌,方便用户就近寻求服务。服务项目标准化,以农村家庭日常使用的村村通、户户通设备和电视机、收音机作为维修重点,在县域范围内统一确定免费服务项目、收费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服务流程规范化,要求规范维修记录,作为核定年度维修量的参考依据;规范收费流程,开具正规发票;规范服务评价,实行每服务必评价。服务效果限时化,小问题现场解决,一般问题不出乡镇,更换配件等服务应在用户报修的次日完成;大问题第一时间更换备机,避免影响用户收视。服务评价数字化,定期进行大数据分析,进而提升管理效能。同时,借助县级融媒体平台定期发布服务机构年度评价信息,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制定了应急广播维护管理制度、安全播出管理制度、发射台站维护管理制度等10项制度,并以“两办”文件印发,做到有制度可依,能执行到位。在省级层面,去年,省人大组织相关部门启动了《云南省公共服务保障条例》的制定工作,以地方性法规进一步细化了公共设施管理、公共服务提供和资金、人力保障方面的具体要求,为做好基层公共服务保障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把“设备定期有人巡,发现问题有人管,故障设备有人修”作为运行维护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强化运维资金保障。今年,省局与财政厅联合修订了《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资金管理办法》,在保障村村通、户户通、无线覆盖运维基础上,将县级应急广播系统、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广播设备维护纳入省级财政补助范围,推行了“省统、州管、县用”的资金管理模式,给予基层广电部门更多自主权。同时,明确了全省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省级与各地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地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资金,省级分担85%,剩余15%由市、县两级承担。
  发挥考评结果“指挥棒、风向标”作用,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制定安装质量、维修时限、运行情况等细化考核指标,实行群众满意度一票否决制,将考评结果作为资金分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切实保障好运行维护质量,提升服务保障水平。新一轮机构改革后,新增设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安全播出中心,督促指导县广播电视台、大黑山广播电视发射台、网络公司机房等播出机构按标准规范执行,做到设施设备标准化、规范化和监听监看常态化。
  沧源佤族自治县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