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索洼:俐侎人精神家园的根基

刊发时间:2020-12-06 A3版  作者:李有旺

  几乎每个民族,都会对本民族历史进行追根溯源。当其源流无以上溯到最初,其停泊和繁衍发展之地往往就会顺理成章地成为精神家园的根基。窝索洼这个地名,对于今天居住在云县、凤庆、永德3县结合部的俐侎人而言,就是其精神家园之根。窝索洼是俐侎语的称谓,翻译成汉语就是中心大寨。那是俐侎人最初迁入定居的所在地,是繁衍发展俐侎人的母土和福地。
  窝索洼这个地名是真实的存在,其所在位于乌木龙乡木厂村境内,是一个自然村的名字。方圆不超过一个平方公里的区域,单从地理区位来讲,小到不足以概括和描述。但在俐侎部落,窝索洼很大,大到可以容得下过去、现在以至于将来的所有俐侎人。窝索洼距离乌木龙乡政府所在地有三十多公里远,所在前河后山,处于缓坡地带。后面的山连绵起伏,草茂林深。车辆可以自由进入的硬板路,也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期间才建成的。倘若时光上溯一百年的话,可以想象得到,窝索洼在外人看来,肯定会有画地为牢的感觉,地处偏远,山路崎岖,人迹罕至,甚至“不为外人道也”。
  窝索洼是俐侎人精神回归的圣地,是俐侎人永远走不出的传说书库。传说的出处,在今天会讲唱俐侎人“创世调”的《龙门调》传承人口中,比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活在乌木龙乡乌木龙村天生桥组的曹福昌等;在深谙俐侎人民情风俗和历史文化的“准文化人”口中,比如曾任乌木龙乡副乡长、如今退休闲赋在家的张理政等人的口中。在接受采访和向后人讲述过程中,曹福昌和张理政都会不厌其烦地带着所需要的人回顾俐侎人的迁徙史。即便所讲的迁徙史残缺不全或让人觉得单调片面,也能有效满足探秘者的欲望和需求。
  所有传说故事都会随着讲述者的记忆减退而散失相关章节,其生动丰富性也会因为讲述者的讲述方式各异而有所增减。曹福昌讲述的母本来源于《龙门调》拼凑的章节,张理政讲述的版本来源于对曹福昌讲述的收集整理。在他们娓娓讲述中,聆听者获悉的故事大概是:不堪忍受奴隶主压迫的四位男性奴隶,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在夜色的掩护下,在奴隶主监管的漏洞下,一路连夜向西南方向逃窜,想去寻觅内心向往的自由、理想的美好家园。一夜的行程,在逃跑者眼里已经距出发地越来越远,在发现情况不妙的奴隶主眼里,却觉得逃不出自己的手掌心和派出的追兵完全能追赶上。两者在奔逃和追赶中角逐和较劲,追赶的人明目张胆及有眼线提供线索的原因而加快着脚步,奔逃的人因为畏首畏尾的防范意识而导致两者的距离在不断缩短和几乎融合。在奔逃者发现追兵追赶上的时候,在冷却的火塘、砍断的野芭蕉抽出嫩芽的错觉保护下,在深山密林的掩护下,奔逃者在追兵最终望而兴叹和垂头丧气的返回下,奔逃者悬着的心终于像石头落地,并继续勇敢向前。一路艰辛跋涉,翻山越岭,跨沟过河,奔逃的脚步最终被汹涌奔腾的澜沧江阻挡。智慧的奔逃者明白,渡过澜沧江,以澜沧江围屏,就与自由理想的家园距离不远或就是理想家园的真正所在。砍下中空能漂浮的野竹,割下能助浮的芦苇,扯来藤条为绳扎紧作筏,水能覆舟,乘筏过江。上船,下船。一条江,成为了奔逃者心安理得的终点。
  所有的奔逃者组成了一个部落,领头者作为奔逃者的首领,最终成为了部落的头人。下船的所有人仰望天,对蔚蓝的天空充满感激和敬意,头顶三尺有神明,奔逃者平安脱险,顺利渡过澜沧江,他们认为是天神的指引和庇佑,顶礼膜拜的位置自然而然就有了天神之位。所有的奔逃者回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领头者若有所思地说:“我们一定要铭记竹子、芦苇、山藤的恩情,是它们让我们过江脱险,没有它们的帮助,我们就过不了澜沧江。”于是,世世代代的俐侎人,自此就把竹子、芦苇、山藤作为了植物崇拜的图腾。过江之后的奔逃者,又走走停停,最终来到并选定窝索洼这块风水宝地定居下来。史志资料没有对传说中的这段迁徙史作专门记录,但与《皇朝职贡图》所载的“聚处顺宁山箐中”大致吻合。
  窝索洼是否为奔逃者理想的家园,只有最初迁居窝索洼的俐侎人先辈们知道。奔逃者心安理得地在窝索洼定居,并将俐侎人繁衍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定居窝索洼的俐侎人先祖们也被外界所知,并开始接触外界,史志资料“元泰定间始内附”的记载就是证明。窝索洼的称谓,得名于俐侎人创造和使用的语言,转换为汉语就有“中心大寨”的意思。奔逃者们先入为主,让窝索洼成为他们生活和劳作的部落。随着人口的繁衍发展,窝索洼容纳不下更多的村庄。“大寨”是俐侎人的母寨,其他没有叫做“大寨”的俐侎人村庄有很多,而这些村庄里居住的俐侎人都是从“大寨”分离出去的。人口的发展壮大,俐侎人的“大寨”有很多个,但“中心大寨”只有窝索洼一个。于永德而言,今天的俐侎人居住在亚练和乌木龙两个乡,两个乡的俐侎人占总人口的80%以上,乌木龙乡居住的俐侎人占其总人口的65%以上。亚练乡境内的俐侎人,有的说从乌木龙乡某大寨迁徙而来,有的说就从本乡的大寨迁徙而来。而上年纪的俐侎人,无论生活在乌木龙乡境内还是生活在亚练乡境内,都会异口同声地说:“老祖先一开始居住在窝索洼。”不论生活在乌木龙乡境内还是生活在亚练乡境内的俐侎人,当其作别人世之后,家人为期举行丧礼,邀请而来做法事的朵觋,都会为王者诵经指路。朵觋为亡者所指之路,据说都是俐侎人先祖的迁徙路线。而窝索洼这个地名,是朵觋为亡者指路所提地名中少不了的一个地名。窝索洼,是朵觋指引俐侎人亡者归途中的重要驿站;窝索洼,也是顶天立地的俐侎人精神家园的根基。

返回
2024年03月29日  第8853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窝索洼:俐侎人精神家园的根基

刊发时间:2020-12-06 A3版  作者:李有旺 【字体:大 中 小】

  几乎每个民族,都会对本民族历史进行追根溯源。当其源流无以上溯到最初,其停泊和繁衍发展之地往往就会顺理成章地成为精神家园的根基。窝索洼这个地名,对于今天居住在云县、凤庆、永德3县结合部的俐侎人而言,就是其精神家园之根。窝索洼是俐侎语的称谓,翻译成汉语就是中心大寨。那是俐侎人最初迁入定居的所在地,是繁衍发展俐侎人的母土和福地。
  窝索洼这个地名是真实的存在,其所在位于乌木龙乡木厂村境内,是一个自然村的名字。方圆不超过一个平方公里的区域,单从地理区位来讲,小到不足以概括和描述。但在俐侎部落,窝索洼很大,大到可以容得下过去、现在以至于将来的所有俐侎人。窝索洼距离乌木龙乡政府所在地有三十多公里远,所在前河后山,处于缓坡地带。后面的山连绵起伏,草茂林深。车辆可以自由进入的硬板路,也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期间才建成的。倘若时光上溯一百年的话,可以想象得到,窝索洼在外人看来,肯定会有画地为牢的感觉,地处偏远,山路崎岖,人迹罕至,甚至“不为外人道也”。
  窝索洼是俐侎人精神回归的圣地,是俐侎人永远走不出的传说书库。传说的出处,在今天会讲唱俐侎人“创世调”的《龙门调》传承人口中,比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活在乌木龙乡乌木龙村天生桥组的曹福昌等;在深谙俐侎人民情风俗和历史文化的“准文化人”口中,比如曾任乌木龙乡副乡长、如今退休闲赋在家的张理政等人的口中。在接受采访和向后人讲述过程中,曹福昌和张理政都会不厌其烦地带着所需要的人回顾俐侎人的迁徙史。即便所讲的迁徙史残缺不全或让人觉得单调片面,也能有效满足探秘者的欲望和需求。
  所有传说故事都会随着讲述者的记忆减退而散失相关章节,其生动丰富性也会因为讲述者的讲述方式各异而有所增减。曹福昌讲述的母本来源于《龙门调》拼凑的章节,张理政讲述的版本来源于对曹福昌讲述的收集整理。在他们娓娓讲述中,聆听者获悉的故事大概是:不堪忍受奴隶主压迫的四位男性奴隶,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在夜色的掩护下,在奴隶主监管的漏洞下,一路连夜向西南方向逃窜,想去寻觅内心向往的自由、理想的美好家园。一夜的行程,在逃跑者眼里已经距出发地越来越远,在发现情况不妙的奴隶主眼里,却觉得逃不出自己的手掌心和派出的追兵完全能追赶上。两者在奔逃和追赶中角逐和较劲,追赶的人明目张胆及有眼线提供线索的原因而加快着脚步,奔逃的人因为畏首畏尾的防范意识而导致两者的距离在不断缩短和几乎融合。在奔逃者发现追兵追赶上的时候,在冷却的火塘、砍断的野芭蕉抽出嫩芽的错觉保护下,在深山密林的掩护下,奔逃者在追兵最终望而兴叹和垂头丧气的返回下,奔逃者悬着的心终于像石头落地,并继续勇敢向前。一路艰辛跋涉,翻山越岭,跨沟过河,奔逃的脚步最终被汹涌奔腾的澜沧江阻挡。智慧的奔逃者明白,渡过澜沧江,以澜沧江围屏,就与自由理想的家园距离不远或就是理想家园的真正所在。砍下中空能漂浮的野竹,割下能助浮的芦苇,扯来藤条为绳扎紧作筏,水能覆舟,乘筏过江。上船,下船。一条江,成为了奔逃者心安理得的终点。
  所有的奔逃者组成了一个部落,领头者作为奔逃者的首领,最终成为了部落的头人。下船的所有人仰望天,对蔚蓝的天空充满感激和敬意,头顶三尺有神明,奔逃者平安脱险,顺利渡过澜沧江,他们认为是天神的指引和庇佑,顶礼膜拜的位置自然而然就有了天神之位。所有的奔逃者回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领头者若有所思地说:“我们一定要铭记竹子、芦苇、山藤的恩情,是它们让我们过江脱险,没有它们的帮助,我们就过不了澜沧江。”于是,世世代代的俐侎人,自此就把竹子、芦苇、山藤作为了植物崇拜的图腾。过江之后的奔逃者,又走走停停,最终来到并选定窝索洼这块风水宝地定居下来。史志资料没有对传说中的这段迁徙史作专门记录,但与《皇朝职贡图》所载的“聚处顺宁山箐中”大致吻合。
  窝索洼是否为奔逃者理想的家园,只有最初迁居窝索洼的俐侎人先辈们知道。奔逃者心安理得地在窝索洼定居,并将俐侎人繁衍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定居窝索洼的俐侎人先祖们也被外界所知,并开始接触外界,史志资料“元泰定间始内附”的记载就是证明。窝索洼的称谓,得名于俐侎人创造和使用的语言,转换为汉语就有“中心大寨”的意思。奔逃者们先入为主,让窝索洼成为他们生活和劳作的部落。随着人口的繁衍发展,窝索洼容纳不下更多的村庄。“大寨”是俐侎人的母寨,其他没有叫做“大寨”的俐侎人村庄有很多,而这些村庄里居住的俐侎人都是从“大寨”分离出去的。人口的发展壮大,俐侎人的“大寨”有很多个,但“中心大寨”只有窝索洼一个。于永德而言,今天的俐侎人居住在亚练和乌木龙两个乡,两个乡的俐侎人占总人口的80%以上,乌木龙乡居住的俐侎人占其总人口的65%以上。亚练乡境内的俐侎人,有的说从乌木龙乡某大寨迁徙而来,有的说就从本乡的大寨迁徙而来。而上年纪的俐侎人,无论生活在乌木龙乡境内还是生活在亚练乡境内,都会异口同声地说:“老祖先一开始居住在窝索洼。”不论生活在乌木龙乡境内还是生活在亚练乡境内的俐侎人,当其作别人世之后,家人为期举行丧礼,邀请而来做法事的朵觋,都会为王者诵经指路。朵觋为亡者所指之路,据说都是俐侎人先祖的迁徙路线。而窝索洼这个地名,是朵觋为亡者指路所提地名中少不了的一个地名。窝索洼,是朵觋指引俐侎人亡者归途中的重要驿站;窝索洼,也是顶天立地的俐侎人精神家园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