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岔河镇践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理念的思考

刊发时间:2020-12-07 A3版  作者:于学文

  凤庆县三岔河镇认真践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理念,念好山字经,做活水文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守住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走出一条保护优先、生态惠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制度初步建立。制定并实施了《三岔河镇创建生态文明镇规划实施方案》,开展了自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自然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制定了《三岔河镇生态文明工作责任制》,党政主要领导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分管领导直接负责,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作。
  生态治理卓有成效。河(湖)长制工作不断深入,镇村两级河(湖)长累计巡河140次,发现并处理问题60个。扎实开展“清河行动”,对罗闸河、玡琅河、犁地河、旧寨河进行集中清运清理,确保水面清洁。对罗闸河流域25公里开展集中整治,包括牲畜圈舍改造、垃圾处理,累计拆除牲畜圈20间、垃圾处理约4.6吨。编制《凤庆县三岔河镇整乡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实施大龙潭村上下河边自然村和浪泥塘小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农村生活污水有效处置率显著提升,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罗闸河黑箐断面水质符合Ⅲ类水标准。落实水源保护的目标责任制,强化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管,编制《临沧市凤庆县三岔河镇柏木村柏木河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生态农业建设进程加快。以松花村为示范点,积极探索推广“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可操作性经营模式,以点带面稳步实施,实现茶叶、核桃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完成核桃提质增效4万亩,核桃挂果面积达12.7万亩,建设核桃水洗果加工站4个,助推核桃产业链快速发展;在全镇范围内开展“零农残”行动,着力创建无公害生态茶园2000亩,打造建成大丙山30亩野生古茶园观赏基地。对12棵百年古树茶进行规划保护,对辖区内560棵古茶树授牌保护,对1000亩茶园进行提质增效;沿路栽植观赏花卉,对公共区域进行增花增绿,建设美丽古茶园。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基础,成立康明黑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推广建设“养殖+蔬菜+果树”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现存栏125只,年收益达3万元。积极培育特色产业,累计建成桑园410亩,2019年春夏秋蚕产量达4050公斤,实现产值16万元。
  生态林业建设发展迅速。通过加强林地、林木管理,坚持严格保护、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签定《三岔河镇2016-2020年森利资源林政管理目标责任状》,护林员从2018年初的76人增加到2019年末的96人。完成2017年10000亩新一轮退耕还林业务和苗木新植工作及资金发放;启动2019年3000亩新一轮退耕工作。2019年末,全镇森林覆盖率达75.6%,比2018年初增加0.6%,森林蓄积量稳定在100万立方米。
  生态旅游建设势头良好。以生态旅游为龙头,以苗族文化为特色,以历史文化为内涵,以绿色文化为灵魂,以生态旅游线和文化旅游线为主干的总体格局。着力典型示范,提升乡村旅游看点。统筹抓好涌金村、康明村、水田村、明龙村、山头田村5个乡村旅游示范村规划建设,完善提升示范村旅游品质,提高创建标准。在美丽乡村打造上持续发力,以光华村为引领,重点抓好涌金村、山头田村、雪华村、明龙村、秀衣庄村、王平村等一批“美丽乡村”建设,建设一批“小而美、小而干净、小而宜居”的美丽村庄。着力基础打造,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在基础设施上下功夫,盘活“山水田园”要素,整合各方资源优势,统筹项目和各类财政资金向旅游示范村倾斜,切实改善示范村基础条件。在餐饮业发展和菜品推荐上下功夫,持续鼓励餐饮业发展。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游客”乡村旅游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推动乡村旅游市场化运作,破解旅游发展融资难题。以山为筋,打造乡村特色旅游。打通“明池茶英”观光线——雪山镇万明山至三岔河镇天池、古茶园至郭大寨乡琼英洞;打造县城“后花园”——集名宿、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康明村休闲农家乐,针对不同游客群体开发水果采摘、菜园认种和自助烹饪等旅游体验项目,建设特色乡村旅游民宿。如:康明村炭烤黑山羊、涌金村特色生态土鸡、涌金村寻味乡愁体验式农家乐园。以文为韵,打造苗族文化传承。
  生态宜居水平不断提高。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创新“1234”工作方法,扎实开展“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以王平、秀衣庄、柏木、山头田4个村典型示范为抓手,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振兴、厕所革命、建新拆旧、产业管护、民族团结、美丽乡村、美丽公路、鲜花盛开的村庄打造等工作。建成无害化卫生户厕2655座,改造新建行政村公厕6座,实现自然村卫生保洁制度全覆盖。建成美丽乡村1个、洁净村庄14个、洁净庭院190户,建成鲜花盛开的村庄10个。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通过持续的宣传引导和教育,“参与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安全、杜绝人为破坏、建设美好家园”已经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村庄”“绿色机关”创建遍地开花,生态文明的理念已渗透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公民。

返回
2024年03月29日  第8854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对三岔河镇践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理念的思考

刊发时间:2020-12-07 A3版  作者:于学文 【字体:大 中 小】

  凤庆县三岔河镇认真践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理念,念好山字经,做活水文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守住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走出一条保护优先、生态惠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制度初步建立。制定并实施了《三岔河镇创建生态文明镇规划实施方案》,开展了自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自然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制定了《三岔河镇生态文明工作责任制》,党政主要领导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分管领导直接负责,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作。
  生态治理卓有成效。河(湖)长制工作不断深入,镇村两级河(湖)长累计巡河140次,发现并处理问题60个。扎实开展“清河行动”,对罗闸河、玡琅河、犁地河、旧寨河进行集中清运清理,确保水面清洁。对罗闸河流域25公里开展集中整治,包括牲畜圈舍改造、垃圾处理,累计拆除牲畜圈20间、垃圾处理约4.6吨。编制《凤庆县三岔河镇整乡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实施大龙潭村上下河边自然村和浪泥塘小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农村生活污水有效处置率显著提升,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罗闸河黑箐断面水质符合Ⅲ类水标准。落实水源保护的目标责任制,强化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管,编制《临沧市凤庆县三岔河镇柏木村柏木河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生态农业建设进程加快。以松花村为示范点,积极探索推广“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可操作性经营模式,以点带面稳步实施,实现茶叶、核桃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完成核桃提质增效4万亩,核桃挂果面积达12.7万亩,建设核桃水洗果加工站4个,助推核桃产业链快速发展;在全镇范围内开展“零农残”行动,着力创建无公害生态茶园2000亩,打造建成大丙山30亩野生古茶园观赏基地。对12棵百年古树茶进行规划保护,对辖区内560棵古茶树授牌保护,对1000亩茶园进行提质增效;沿路栽植观赏花卉,对公共区域进行增花增绿,建设美丽古茶园。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基础,成立康明黑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推广建设“养殖+蔬菜+果树”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现存栏125只,年收益达3万元。积极培育特色产业,累计建成桑园410亩,2019年春夏秋蚕产量达4050公斤,实现产值16万元。
  生态林业建设发展迅速。通过加强林地、林木管理,坚持严格保护、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签定《三岔河镇2016-2020年森利资源林政管理目标责任状》,护林员从2018年初的76人增加到2019年末的96人。完成2017年10000亩新一轮退耕还林业务和苗木新植工作及资金发放;启动2019年3000亩新一轮退耕工作。2019年末,全镇森林覆盖率达75.6%,比2018年初增加0.6%,森林蓄积量稳定在100万立方米。
  生态旅游建设势头良好。以生态旅游为龙头,以苗族文化为特色,以历史文化为内涵,以绿色文化为灵魂,以生态旅游线和文化旅游线为主干的总体格局。着力典型示范,提升乡村旅游看点。统筹抓好涌金村、康明村、水田村、明龙村、山头田村5个乡村旅游示范村规划建设,完善提升示范村旅游品质,提高创建标准。在美丽乡村打造上持续发力,以光华村为引领,重点抓好涌金村、山头田村、雪华村、明龙村、秀衣庄村、王平村等一批“美丽乡村”建设,建设一批“小而美、小而干净、小而宜居”的美丽村庄。着力基础打造,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在基础设施上下功夫,盘活“山水田园”要素,整合各方资源优势,统筹项目和各类财政资金向旅游示范村倾斜,切实改善示范村基础条件。在餐饮业发展和菜品推荐上下功夫,持续鼓励餐饮业发展。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游客”乡村旅游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推动乡村旅游市场化运作,破解旅游发展融资难题。以山为筋,打造乡村特色旅游。打通“明池茶英”观光线——雪山镇万明山至三岔河镇天池、古茶园至郭大寨乡琼英洞;打造县城“后花园”——集名宿、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康明村休闲农家乐,针对不同游客群体开发水果采摘、菜园认种和自助烹饪等旅游体验项目,建设特色乡村旅游民宿。如:康明村炭烤黑山羊、涌金村特色生态土鸡、涌金村寻味乡愁体验式农家乐园。以文为韵,打造苗族文化传承。
  生态宜居水平不断提高。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创新“1234”工作方法,扎实开展“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以王平、秀衣庄、柏木、山头田4个村典型示范为抓手,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振兴、厕所革命、建新拆旧、产业管护、民族团结、美丽乡村、美丽公路、鲜花盛开的村庄打造等工作。建成无害化卫生户厕2655座,改造新建行政村公厕6座,实现自然村卫生保洁制度全覆盖。建成美丽乡村1个、洁净村庄14个、洁净庭院190户,建成鲜花盛开的村庄10个。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通过持续的宣传引导和教育,“参与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安全、杜绝人为破坏、建设美好家园”已经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村庄”“绿色机关”创建遍地开花,生态文明的理念已渗透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