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民族搬迁村的美好生活

刊发时间:2020-12-10 A3版  作者:和勤 字学林

复件-DJI_0007.jpg

泽安新村全貌

  白墙蓝瓦的别墅式联排房让人耳目一新;
  文化广场、活动中心一应俱全;
  82户民居皆为量身定制;
  水、电、入户硬板路、太阳能路灯、养殖小区、卫生公厕、停车位、电视网络、水电管网、绿化美化等设施与住房同步建成;
  “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
  ……
  小桥流水、清泉进家,房前屋后、绿树红花,干净整洁、文明宜居……走进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贺派乡落阳村泽安新村,给人的第一印象除了美还是美。
  2017年9月启动建设, 2018年1月完工,总投资2250万元,从启动到入住仅4个月,来自5个行政村、7个不同民族共82户305人搬迁入住泽安集中安置点。这里不仅外观美丽,方方面面的成绩都很“美丽”。
  邻近耿马县城的泽安集中安置点是耿马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之一,通过采用小城镇集中安置方式,统筹考虑并妥善解决好搬迁群众后续生产生活问题,发展特色产业、提供公益岗位、加强技能培训等措施,以“三个组织化”推动“四个双推进”,打通“五条致富路”,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

 

环境美带来生活美

复件-微信图片_2020120911324.jpg

泽安新村一角

  “通过抓实‘三个组织化’,我们做到了迁入的农户不欠债、建房时不影响生产生活,大家欢欢喜喜搬进新房。”泽安组组长赵希怀回忆起两年前搬迁时的情景仍笑容满面。
  他说,若将日历往前翻几年,或者到旧村寨看一看,就会发现村民的生活生境变化有多么大。干净美丽、功能齐全的新寨子让村民们非常满意,大家都亲切地称新家园为“泽安新村”,意为“沐浴党的恩泽,人民安居乐业”。
  由于搬迁群众来自不同的村组,从山区迁到小城镇后,原有生产生活习惯被打破,村组邻里关系也需要重新磨合。为此,泽安新村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斩断穷根的重要抓手,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统筹谋划、一体推进,确保“挪穷窝”“搬得出”。
  沿着门前的小石桥,走进村民李光荣家,记者看到,漂亮的瓷砖、明亮的墙面以及现代化的家具电器。屋前的菜地虽然面积不大,但青菜、蒜苗、薄荷、南瓜、香葱等蔬菜一应俱全。
  “我至今不敢相信,我这辈子能住上这样的房子。”说起新房子,李光荣至今难抑兴奋之情,“以前全家5口人挤在土坯房中,由于年久失修,一直都是破破烂烂的。如今住上了民族风格的联排房,上下两层共100多平方米,不仅外墙美观,屋内装修也十分现代化。”
  “刚开始动员时还不想搬来,还好了解政策后,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都同意搬来,不然得后悔死呢。”入住两年来,李光荣一直为自己当初的决定而自豪。
  院子里有鲜花有果树有菜园,流淌着清泉的水沟里还能养鱼,蔬菜吃不完可以就近到农贸市场出售……泽安新村群众享受到的红利不止于此。
  “我们村里有17户是从芒底村芭蕉林组搬过来的,以前娃娃从上幼儿园开始,家里就要到镇上租房住,还要有人跟着来照顾才行,生活成本高,花费可不少。”赵希怀说,现在孩子上学很方便,几步路就到学校,不用出房租、生活开支减少了,专门照顾孩子的人手可以专心打理家务,或者外出打工,收入更是增加不少。
  赵希怀的妻子杨红梅接过话茬说,搬迁后,镇里的医院就在家门口,看病也很方便,派出所就在隔壁,村里的治安更是好得不得了。
  如今,安心、放心、舒心的集中安置点,让泽安新村群众彻底改变了“故土难离”的观念。

 

生产美带动收入美

复件-IMG_0319.jpg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张伟锋   摄

  虽然一大早就下起了雨,但村民李建梅夫妇仍然赶到村里的石斛加工坊,生起火炉后熟练地做起了石斛枫斗。
  李建梅一家6口,原住在7公里外的落阳村,房子老旧,地理偏僻,产业单一。经动员后,全家高高兴兴搬下山开启了新的生活。
  “把家里的事情做好后,其他时间都在这里做枫斗,每月人均能有3000多元收入。”李建梅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通过在石斛手工加工实践教学点的学习后,由四方公司提供设备和原料,并定价支付加工报酬,自己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全村190名劳动力中外出务工的有103人,就近务工的有50多人,采取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14人。尤其是四方公司、沐岚茶业等企业成为搬迁群众就业的好去处。”赵希怀说,村里还积极鼓励农户利用门前庭院种植蔬菜、水果、香料等,建设家门口“小微菜园”,种植的果蔬在自给自足的同时,可以到周边的农贸集市销售,增加农户收入。
  通过打通外出务工、就近就业、发展“庭院经济”、发展养殖、“作坊”增收这五条“致富路”,泽安新村群众增收致富不再是梦。
  “比如这户人家,夫妻俩在老家种甘蔗、养猪、养旱鸭,空闲时就做枫斗,加上承担着村里的公益性岗位,一年收入能到10多万元。”赵希怀指着路旁一栋开满兰花的小楼告诉记者。
  对比搬迁前后的生活,村民宝意龙认为自己最有发言权。他为记者算起了家里的收入账,以前住在海拔高的山区,田地少,收入仅够维持生活,现在自己和父母都在附近的养猪场打工,每天人均收入150元,妻子在家料理家务、照顾孩子,闲时就做枫斗,每天也能收入130元左右,再加上水稻、茶叶、玉米等收入,去年全家总收入超过了13万元。
  我们还要大力发展甘蔗、魔芋、林下中药材等产业,种植丹参、滇黄精、续断等药材,推广烤烟、养殖、特色果蔬等产业……谈起村里今后的打算时,赵希怀说得头头是道。
  搬迁的目的是脱贫,为衔接好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泽安新村围绕搬迁“后半篇文章”,突出群众增收核心,加强组织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与村子周边企业合作,就近就便就业,真正实现安居乐业。
  而各族群众的主动作为、不等不靠,团结一致、积极参与,形成了泽安新村上下齐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局面。

 

思想美促进乡风美

复件-IMG_0345.jpg

加工石斛枫斗     张伟锋   摄

  在泽安新村,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着两个竹编垃圾篓,垃圾篓上套着黑色塑料袋,贴着可回收与不可回收标签,农户按照标签提示自行进行垃圾分类投放,做到处理垃圾不出户。
  在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作中,贺派乡鼓励群众自己动手编制垃圾篓,干部职工入户宣传、指导农户进行垃圾分类,泽安新村积极响应,全力推广,逐步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零废弃”,有效提高了村民环境整治意识。
  在乡村治理方面,泽安新村做到了“党建引领、文明宜居、振兴发展”齐步同进——
  无论是以活动室为主阵地、以党旗为引领的4000平方米活动广场,还是遍布全村的党建文化长廊、红色超市、“讲习亭”等,泽安新村时刻教育引导党员群众牢记身份、铭记党恩;
  成立泽安集中安置点党支部,组建乡村振兴理事会,制定泽安集中安置点振兴短、中、长期规划;
  推选出6名户联“排长”,开展村“十星”好村民评选;
  组建了1支打歌队和舞蹈队,在重大节日开展文艺歌舞活动,引领村精神文明新风尚。
  在这个由佤族、拉祜族、傈僳族、傣族、布朗族、哈萨克族、汉族组成的大家庭里,大家团结互助、和睦相处。
  “年轻人跳广场舞,年纪大的爱打歌,还有的喜欢打篮球,大家都可找到自己想玩的。”村民赵光华夫妇能歌善舞,是远近闻名的文艺人,凡是他们组织的活动,都会吸引很多村民参加。赵光华说,过去村里文化娱乐活动少,只有办喜事时才打歌,现在条件好、地方宽敞,每天到来跳舞、打歌的人络绎不绝。
  “不仅仅是我们村的,外村的人来的也很多,有的甚至骑一个多小时的摩托车来玩。”在广场旁的红色超市里忙得不亦乐乎的老板李志清高兴地说,晚上是自己生意最好的时候,收入高了后大家都舍得消费了。
  为强化对产业发展、环境卫生、红白喜事、治安管理、纠纷调解、社会事务等管理,泽安新村在推进村庄治理和移风易俗上也下了一番苦功。
  “搬迁入住不办客不宴请、送礼不超100元。”赵希怀说,村里以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制定村规民约,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带动群众加强自我教育管理,推进农村有效治理。
  科学规划、以点带面、精准施策打造高质量乡村振兴示范村,泽安新村紧扣时代节拍,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作为工作抓手,高效执行,有力落实,谱写了一曲多民族搬迁村的“奋进新歌”。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中共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委宣传部提供

返回
2024年03月29日  第8857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一个多民族搬迁村的美好生活

刊发时间:2020-12-10 A3版  作者:和勤 字学林 【字体:大 中 小】

复件-DJI_0007.jpg

泽安新村全貌

  白墙蓝瓦的别墅式联排房让人耳目一新;
  文化广场、活动中心一应俱全;
  82户民居皆为量身定制;
  水、电、入户硬板路、太阳能路灯、养殖小区、卫生公厕、停车位、电视网络、水电管网、绿化美化等设施与住房同步建成;
  “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
  ……
  小桥流水、清泉进家,房前屋后、绿树红花,干净整洁、文明宜居……走进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贺派乡落阳村泽安新村,给人的第一印象除了美还是美。
  2017年9月启动建设, 2018年1月完工,总投资2250万元,从启动到入住仅4个月,来自5个行政村、7个不同民族共82户305人搬迁入住泽安集中安置点。这里不仅外观美丽,方方面面的成绩都很“美丽”。
  邻近耿马县城的泽安集中安置点是耿马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之一,通过采用小城镇集中安置方式,统筹考虑并妥善解决好搬迁群众后续生产生活问题,发展特色产业、提供公益岗位、加强技能培训等措施,以“三个组织化”推动“四个双推进”,打通“五条致富路”,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

 

环境美带来生活美

复件-微信图片_2020120911324.jpg

泽安新村一角

  “通过抓实‘三个组织化’,我们做到了迁入的农户不欠债、建房时不影响生产生活,大家欢欢喜喜搬进新房。”泽安组组长赵希怀回忆起两年前搬迁时的情景仍笑容满面。
  他说,若将日历往前翻几年,或者到旧村寨看一看,就会发现村民的生活生境变化有多么大。干净美丽、功能齐全的新寨子让村民们非常满意,大家都亲切地称新家园为“泽安新村”,意为“沐浴党的恩泽,人民安居乐业”。
  由于搬迁群众来自不同的村组,从山区迁到小城镇后,原有生产生活习惯被打破,村组邻里关系也需要重新磨合。为此,泽安新村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斩断穷根的重要抓手,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统筹谋划、一体推进,确保“挪穷窝”“搬得出”。
  沿着门前的小石桥,走进村民李光荣家,记者看到,漂亮的瓷砖、明亮的墙面以及现代化的家具电器。屋前的菜地虽然面积不大,但青菜、蒜苗、薄荷、南瓜、香葱等蔬菜一应俱全。
  “我至今不敢相信,我这辈子能住上这样的房子。”说起新房子,李光荣至今难抑兴奋之情,“以前全家5口人挤在土坯房中,由于年久失修,一直都是破破烂烂的。如今住上了民族风格的联排房,上下两层共100多平方米,不仅外墙美观,屋内装修也十分现代化。”
  “刚开始动员时还不想搬来,还好了解政策后,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都同意搬来,不然得后悔死呢。”入住两年来,李光荣一直为自己当初的决定而自豪。
  院子里有鲜花有果树有菜园,流淌着清泉的水沟里还能养鱼,蔬菜吃不完可以就近到农贸市场出售……泽安新村群众享受到的红利不止于此。
  “我们村里有17户是从芒底村芭蕉林组搬过来的,以前娃娃从上幼儿园开始,家里就要到镇上租房住,还要有人跟着来照顾才行,生活成本高,花费可不少。”赵希怀说,现在孩子上学很方便,几步路就到学校,不用出房租、生活开支减少了,专门照顾孩子的人手可以专心打理家务,或者外出打工,收入更是增加不少。
  赵希怀的妻子杨红梅接过话茬说,搬迁后,镇里的医院就在家门口,看病也很方便,派出所就在隔壁,村里的治安更是好得不得了。
  如今,安心、放心、舒心的集中安置点,让泽安新村群众彻底改变了“故土难离”的观念。

 

生产美带动收入美

复件-IMG_0319.jpg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张伟锋   摄

  虽然一大早就下起了雨,但村民李建梅夫妇仍然赶到村里的石斛加工坊,生起火炉后熟练地做起了石斛枫斗。
  李建梅一家6口,原住在7公里外的落阳村,房子老旧,地理偏僻,产业单一。经动员后,全家高高兴兴搬下山开启了新的生活。
  “把家里的事情做好后,其他时间都在这里做枫斗,每月人均能有3000多元收入。”李建梅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通过在石斛手工加工实践教学点的学习后,由四方公司提供设备和原料,并定价支付加工报酬,自己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全村190名劳动力中外出务工的有103人,就近务工的有50多人,采取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14人。尤其是四方公司、沐岚茶业等企业成为搬迁群众就业的好去处。”赵希怀说,村里还积极鼓励农户利用门前庭院种植蔬菜、水果、香料等,建设家门口“小微菜园”,种植的果蔬在自给自足的同时,可以到周边的农贸集市销售,增加农户收入。
  通过打通外出务工、就近就业、发展“庭院经济”、发展养殖、“作坊”增收这五条“致富路”,泽安新村群众增收致富不再是梦。
  “比如这户人家,夫妻俩在老家种甘蔗、养猪、养旱鸭,空闲时就做枫斗,加上承担着村里的公益性岗位,一年收入能到10多万元。”赵希怀指着路旁一栋开满兰花的小楼告诉记者。
  对比搬迁前后的生活,村民宝意龙认为自己最有发言权。他为记者算起了家里的收入账,以前住在海拔高的山区,田地少,收入仅够维持生活,现在自己和父母都在附近的养猪场打工,每天人均收入150元,妻子在家料理家务、照顾孩子,闲时就做枫斗,每天也能收入130元左右,再加上水稻、茶叶、玉米等收入,去年全家总收入超过了13万元。
  我们还要大力发展甘蔗、魔芋、林下中药材等产业,种植丹参、滇黄精、续断等药材,推广烤烟、养殖、特色果蔬等产业……谈起村里今后的打算时,赵希怀说得头头是道。
  搬迁的目的是脱贫,为衔接好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泽安新村围绕搬迁“后半篇文章”,突出群众增收核心,加强组织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与村子周边企业合作,就近就便就业,真正实现安居乐业。
  而各族群众的主动作为、不等不靠,团结一致、积极参与,形成了泽安新村上下齐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局面。

 

思想美促进乡风美

复件-IMG_0345.jpg

加工石斛枫斗     张伟锋   摄

  在泽安新村,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着两个竹编垃圾篓,垃圾篓上套着黑色塑料袋,贴着可回收与不可回收标签,农户按照标签提示自行进行垃圾分类投放,做到处理垃圾不出户。
  在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作中,贺派乡鼓励群众自己动手编制垃圾篓,干部职工入户宣传、指导农户进行垃圾分类,泽安新村积极响应,全力推广,逐步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零废弃”,有效提高了村民环境整治意识。
  在乡村治理方面,泽安新村做到了“党建引领、文明宜居、振兴发展”齐步同进——
  无论是以活动室为主阵地、以党旗为引领的4000平方米活动广场,还是遍布全村的党建文化长廊、红色超市、“讲习亭”等,泽安新村时刻教育引导党员群众牢记身份、铭记党恩;
  成立泽安集中安置点党支部,组建乡村振兴理事会,制定泽安集中安置点振兴短、中、长期规划;
  推选出6名户联“排长”,开展村“十星”好村民评选;
  组建了1支打歌队和舞蹈队,在重大节日开展文艺歌舞活动,引领村精神文明新风尚。
  在这个由佤族、拉祜族、傈僳族、傣族、布朗族、哈萨克族、汉族组成的大家庭里,大家团结互助、和睦相处。
  “年轻人跳广场舞,年纪大的爱打歌,还有的喜欢打篮球,大家都可找到自己想玩的。”村民赵光华夫妇能歌善舞,是远近闻名的文艺人,凡是他们组织的活动,都会吸引很多村民参加。赵光华说,过去村里文化娱乐活动少,只有办喜事时才打歌,现在条件好、地方宽敞,每天到来跳舞、打歌的人络绎不绝。
  “不仅仅是我们村的,外村的人来的也很多,有的甚至骑一个多小时的摩托车来玩。”在广场旁的红色超市里忙得不亦乐乎的老板李志清高兴地说,晚上是自己生意最好的时候,收入高了后大家都舍得消费了。
  为强化对产业发展、环境卫生、红白喜事、治安管理、纠纷调解、社会事务等管理,泽安新村在推进村庄治理和移风易俗上也下了一番苦功。
  “搬迁入住不办客不宴请、送礼不超100元。”赵希怀说,村里以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制定村规民约,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带动群众加强自我教育管理,推进农村有效治理。
  科学规划、以点带面、精准施策打造高质量乡村振兴示范村,泽安新村紧扣时代节拍,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作为工作抓手,高效执行,有力落实,谱写了一曲多民族搬迁村的“奋进新歌”。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中共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