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绿于山 还富于民

刊发时间:2021-01-03 A1版  作者:阮海燕 张红林 陈德荣

  临沧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成为全国样板工程——

还绿于山 还富于民

  “临沧退耕还林通过多年实施,已取得重大成果,率先实现了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为全国做出了示范,成为全国林草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退耕中心领导和专家日前对临沧退耕还林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这份肯定和表扬,既是对我市多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最大褒奖,也充分证明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富民、绿色发展的路子走出了瞩目性成就。
  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退耕还林还草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常抓不懈,广大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从“要我退耕”向“我要退耕”的历史转变,退耕还林成为临沧林业发展历史上投资额最大、惠民最广、群众最拥护、成效最明显的林业生态惠民工程,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的良好局面。
  “退出荒坡秃岭,还出绿水青山——以后再也不怕下雨了”
  18年前,说起临翔区蚂蚁堆,人们想到的是泥石流。作为全市泥石流作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那时的蚂蚁堆人最怕的就是下雨。
  2002年,临沧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一场声势浩大的退耕还林工程在蚂蚁堆乡铺开,庭院内外、房前屋后、山上山下、路旁河边,人们忙着退耕还林。18年的坚持,换来了绿水青山。如今的蚂蚁堆,全乡森林覆盖率从2002年的40%到现如今的71%,水土流失不断减轻,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再也不怕下雨天。
  “实施退耕还林后,我们村的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家里40多亩坡耕地都种上了澳洲坚果,现在已挂果,家里有5口人,人均坚果收入已达6000多元,脱贫致富没问题了。”镇康县田坝村村民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杨建华一家是临沧众多退耕还林受益家庭之一。
  实践充分表明,我市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着力改善宜居环境,让昔日一个个水土流失的贫瘠山村变得山清水秀,让一座座荒山变成了绿色经济长廊。
  自2002年以来,全市累计实施退耕还林506.65万亩,其中,前一轮退耕还林工程208.8万亩(退耕地还林55.3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21.9万亩,封山育林31.6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造林项目161.4万亩(新造林149.6万亩,薪炭林11.8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136.45万亩工程建设覆盖全市所有的县、乡、村。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引领带动下,全市生态建设成效明显,森林覆盖率从“十五”初的46.63%提高到目前的68.48%,境内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遏制,切实把退耕还林还草建成了生态样板工程。
  “退出弱质低效,还出金山银山——大树也能当‘饭’吃”
  退耕还林,村民曾担心,树不能吃,日子怎么过?
  18年的辛勤耕耘让山区群众体会到,树不但能“吃”,还能给村民的日子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2年,凤庆县凤山镇安石村大路外自然村的杨国寿抓住退耕还林工程机遇,将自家的9亩耕地全部退耕,并种植上核桃、茶叶等经济林果。核桃挂果前,为增加家庭收入,在外出打工学到建筑技术后,2006年,杨国寿回村组建了126人的建筑队,在他的带领下,在退耕还林政策的推动下,如今,这些农户每年不但有2万元左右的建筑收入,且家里的核桃、茶叶等经济林果年收入均在3万元以上,是原来耕种粮食的10多倍。如今家家都盖上了洋楼,买了轿车,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2019年末,安石村常住居民林业可支配收入17553元、比2002年退耕前的765元翻了23倍多,打造出“中国滇红第一村”的品牌。
  从安石村的经验来看,退耕还林还草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使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传统生产耕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腾出双手发展劳务产业、设施农业等等,催生了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退耕还林中,我市通过打造产业集群,累计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2200多万亩,2019年,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266.53亿元,农村常住居民林业可支配收入6053元,分别占全市生产总值759.26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07元的35.1%、50.8%,真正把退耕还林还草建成了富民支柱工程。
  实施退耕还林后,荒山秃岭变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持续向贫困群众释放着“生态红利”——
  借助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扶贫作用,我市积极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将退耕还林项目指标优选满足贫困农户,做到符合退耕还林政策条件的耕地“应退尽退”,大力发展核桃、临沧坚果、茶叶、林下经济等增收致富产业。2002年以来,全市实施耕地退耕208.3万亩,退耕农户21.2万户83.1万人,户均耕地退耕8亩,人均耕地退耕2.04亩。目前,临沧坚果种植已覆盖全市8县(区)71个乡(镇)564个村18余万种植户51万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6万多户24万人实现脱贫,种植户人均收入达2941元,退耕还林还草已成为全市助力群众脱贫致富和影响最深远的民生标兵工程。
  绿水青山、田园美景,构起一幅宜居宜业的生态画卷。如今的临沧,依托退耕还林还草培育的绿色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采摘等新型业态,绿水青山真正成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返回
2024年05月06日  第8881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还绿于山 还富于民

刊发时间:2021-01-03 A1版  作者:阮海燕 张红林 陈德荣 【字体:大 中 小】

  临沧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成为全国样板工程——

还绿于山 还富于民

  “临沧退耕还林通过多年实施,已取得重大成果,率先实现了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为全国做出了示范,成为全国林草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退耕中心领导和专家日前对临沧退耕还林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这份肯定和表扬,既是对我市多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最大褒奖,也充分证明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富民、绿色发展的路子走出了瞩目性成就。
  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退耕还林还草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常抓不懈,广大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从“要我退耕”向“我要退耕”的历史转变,退耕还林成为临沧林业发展历史上投资额最大、惠民最广、群众最拥护、成效最明显的林业生态惠民工程,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的良好局面。
  “退出荒坡秃岭,还出绿水青山——以后再也不怕下雨了”
  18年前,说起临翔区蚂蚁堆,人们想到的是泥石流。作为全市泥石流作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那时的蚂蚁堆人最怕的就是下雨。
  2002年,临沧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一场声势浩大的退耕还林工程在蚂蚁堆乡铺开,庭院内外、房前屋后、山上山下、路旁河边,人们忙着退耕还林。18年的坚持,换来了绿水青山。如今的蚂蚁堆,全乡森林覆盖率从2002年的40%到现如今的71%,水土流失不断减轻,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再也不怕下雨天。
  “实施退耕还林后,我们村的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家里40多亩坡耕地都种上了澳洲坚果,现在已挂果,家里有5口人,人均坚果收入已达6000多元,脱贫致富没问题了。”镇康县田坝村村民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杨建华一家是临沧众多退耕还林受益家庭之一。
  实践充分表明,我市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着力改善宜居环境,让昔日一个个水土流失的贫瘠山村变得山清水秀,让一座座荒山变成了绿色经济长廊。
  自2002年以来,全市累计实施退耕还林506.65万亩,其中,前一轮退耕还林工程208.8万亩(退耕地还林55.3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21.9万亩,封山育林31.6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造林项目161.4万亩(新造林149.6万亩,薪炭林11.8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136.45万亩工程建设覆盖全市所有的县、乡、村。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引领带动下,全市生态建设成效明显,森林覆盖率从“十五”初的46.63%提高到目前的68.48%,境内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遏制,切实把退耕还林还草建成了生态样板工程。
  “退出弱质低效,还出金山银山——大树也能当‘饭’吃”
  退耕还林,村民曾担心,树不能吃,日子怎么过?
  18年的辛勤耕耘让山区群众体会到,树不但能“吃”,还能给村民的日子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2年,凤庆县凤山镇安石村大路外自然村的杨国寿抓住退耕还林工程机遇,将自家的9亩耕地全部退耕,并种植上核桃、茶叶等经济林果。核桃挂果前,为增加家庭收入,在外出打工学到建筑技术后,2006年,杨国寿回村组建了126人的建筑队,在他的带领下,在退耕还林政策的推动下,如今,这些农户每年不但有2万元左右的建筑收入,且家里的核桃、茶叶等经济林果年收入均在3万元以上,是原来耕种粮食的10多倍。如今家家都盖上了洋楼,买了轿车,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2019年末,安石村常住居民林业可支配收入17553元、比2002年退耕前的765元翻了23倍多,打造出“中国滇红第一村”的品牌。
  从安石村的经验来看,退耕还林还草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使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传统生产耕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腾出双手发展劳务产业、设施农业等等,催生了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退耕还林中,我市通过打造产业集群,累计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2200多万亩,2019年,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266.53亿元,农村常住居民林业可支配收入6053元,分别占全市生产总值759.26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07元的35.1%、50.8%,真正把退耕还林还草建成了富民支柱工程。
  实施退耕还林后,荒山秃岭变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持续向贫困群众释放着“生态红利”——
  借助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扶贫作用,我市积极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将退耕还林项目指标优选满足贫困农户,做到符合退耕还林政策条件的耕地“应退尽退”,大力发展核桃、临沧坚果、茶叶、林下经济等增收致富产业。2002年以来,全市实施耕地退耕208.3万亩,退耕农户21.2万户83.1万人,户均耕地退耕8亩,人均耕地退耕2.04亩。目前,临沧坚果种植已覆盖全市8县(区)71个乡(镇)564个村18余万种植户51万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6万多户24万人实现脱贫,种植户人均收入达2941元,退耕还林还草已成为全市助力群众脱贫致富和影响最深远的民生标兵工程。
  绿水青山、田园美景,构起一幅宜居宜业的生态画卷。如今的临沧,依托退耕还林还草培育的绿色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采摘等新型业态,绿水青山真正成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