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银:砥砺前行寻足迹传薪火

刊发时间:2021-01-06 A2版  作者:王燕 李延源 张天龙

  今年63岁的杨开银老人是镇康县委党史研究室特聘研究员,多年来,他痴心收藏抗战时期的各类史料,并多次实地考察抗战旧址。说到史料收藏的初衷杨开银说:“也不知道为什么,应该是为了完成这一段历史故事的收集,好像是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在激励着自己。”
  杨开银的家乡在当年中国远征军怒江抗日前线及布防线核心区,父辈是解放前的乡贤,曾经协助中国远征军作战和参与后勤供给保障工作。出生于艰难时代、成长在艰苦岁月的杨开银,自幼聆听长辈讲述中国远征军在镇康抗日作战的故事和镇康民众抗日支前的故事。耳濡目染的引导熏陶,在杨开银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追寻先驱足迹、弘扬先驱品格的红色基因种子。
  2017年3月退休后,杨开银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驻镇康中国远征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史料、文物收集中,每到一处,立即圈定遗址范围,寻找战场遗物,拍摄地形地貌,甚至测量当年使用过的兵器架设地点、射程威力等数据。为了考证一场战斗时间的确切性、求证一个作战地点的大致范围、确认某个参战人物的身份经历,他都要反反复复寻找战争亲历者、知情者及其后人,反复地采访、细致地比对、严谨地修正。
  杨开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到过108个村寨和单位,现场采访89个人,走访远征军的设防阵地59处,远征军与日军作战的战场7处,收集了27万字的初稿。”
  记者和杨开银来到指路碑垭口,他仿佛走进了当年的时光:“1942年9月10日,日军集结200多人的部队,企图攻占我双合镇,来到这里被中国军队猛烈阻击败走,这里就是阻击日军的战场,地名是指路碑垭口。”
  通过多年的倾情付出,杨开银参与考证镇康革命遗址59处;收集编纂镇康抗日故事——《怒水烽火》;编纂出版15万字的《神奇南伞》一书;捐赠抗战文物6件、古书12本;深入机关、农村、学校、驻军部队及企业等宣讲抗战历史56场次7800余人。一想到家乡父老、革命前辈惊天动地的英勇壮举,他就更加坚定弘扬英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信心和决心。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所从事的这份艰苦卓绝、耗费不小的工作几乎都是他自己自愿、自费承担的。
  杨开银:“我的退休工资一个月2080块。”记者:“够不够你的油费?”杨开银:“基本上差不多够跑去跑来的油费。”记者:“你觉得自己做的这些事情有没有意义?”杨开银:“有意义,做这件事的意义总而言之就是让这些资料能够存史资治,教化后人。”
  杨开银精心收藏的这些史料,是历史的见证。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历史,珍惜和平,我们才能铭记这段惨痛的历史,振兴中华,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返回
2024年05月02日  第8884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杨开银:砥砺前行寻足迹传薪火

刊发时间:2021-01-06 A2版  作者:王燕 李延源 张天龙 【字体:大 中 小】

  今年63岁的杨开银老人是镇康县委党史研究室特聘研究员,多年来,他痴心收藏抗战时期的各类史料,并多次实地考察抗战旧址。说到史料收藏的初衷杨开银说:“也不知道为什么,应该是为了完成这一段历史故事的收集,好像是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在激励着自己。”
  杨开银的家乡在当年中国远征军怒江抗日前线及布防线核心区,父辈是解放前的乡贤,曾经协助中国远征军作战和参与后勤供给保障工作。出生于艰难时代、成长在艰苦岁月的杨开银,自幼聆听长辈讲述中国远征军在镇康抗日作战的故事和镇康民众抗日支前的故事。耳濡目染的引导熏陶,在杨开银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追寻先驱足迹、弘扬先驱品格的红色基因种子。
  2017年3月退休后,杨开银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驻镇康中国远征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史料、文物收集中,每到一处,立即圈定遗址范围,寻找战场遗物,拍摄地形地貌,甚至测量当年使用过的兵器架设地点、射程威力等数据。为了考证一场战斗时间的确切性、求证一个作战地点的大致范围、确认某个参战人物的身份经历,他都要反反复复寻找战争亲历者、知情者及其后人,反复地采访、细致地比对、严谨地修正。
  杨开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到过108个村寨和单位,现场采访89个人,走访远征军的设防阵地59处,远征军与日军作战的战场7处,收集了27万字的初稿。”
  记者和杨开银来到指路碑垭口,他仿佛走进了当年的时光:“1942年9月10日,日军集结200多人的部队,企图攻占我双合镇,来到这里被中国军队猛烈阻击败走,这里就是阻击日军的战场,地名是指路碑垭口。”
  通过多年的倾情付出,杨开银参与考证镇康革命遗址59处;收集编纂镇康抗日故事——《怒水烽火》;编纂出版15万字的《神奇南伞》一书;捐赠抗战文物6件、古书12本;深入机关、农村、学校、驻军部队及企业等宣讲抗战历史56场次7800余人。一想到家乡父老、革命前辈惊天动地的英勇壮举,他就更加坚定弘扬英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信心和决心。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所从事的这份艰苦卓绝、耗费不小的工作几乎都是他自己自愿、自费承担的。
  杨开银:“我的退休工资一个月2080块。”记者:“够不够你的油费?”杨开银:“基本上差不多够跑去跑来的油费。”记者:“你觉得自己做的这些事情有没有意义?”杨开银:“有意义,做这件事的意义总而言之就是让这些资料能够存史资治,教化后人。”
  杨开银精心收藏的这些史料,是历史的见证。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历史,珍惜和平,我们才能铭记这段惨痛的历史,振兴中华,防止历史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