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方水土养好一方人

刊发时间:2021-01-20 A1版  作者:阮海燕 张红林 俸如春

临沧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让贫困群众挪穷窝——

换一方水土养好一方人

复件-20210119232643tz8ghg.jpg

  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
  2015年以来,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举全市之力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
  临沧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7%,大多数贫困人口生活在山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是临沧脱贫面临的最大难题。
  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怎么办?搬,搬出穷山窝。
  临沧8个县(区)均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滇西边境片区县,其中7个县区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州市之一。全市列入国家和省“十三五”计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233人生活在大山深处。
  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这部分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是必须啃下来的“硬骨头”。
  立下愚公志,啃下“硬骨头”。全面打响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以来,市委、市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紧盯“建设、入住、拆旧”抓进度,聚焦“教育、医疗、饮水安全”补短板,抓实“产业就业、社会治理、社区融入”强后续,将生活在深山区和生产条件落后的21233名群众陆续搬出,摆脱了祖祖辈辈“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让他们走向不愁吃穿、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幸福路。
  要搬哪些人、人往哪里搬——
  精准识别锁定搬迁对象,严把安置点选址关
  精准识别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是扶贫搬迁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为提高易地扶贫搬迁的精准性和可操作性,严格按照“六类地区”标准,把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等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列为搬迁对象,按照“户申请、组评议、村初定公示、乡复核、县审定公告”等程序核实认定,登记造册。并结合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在国务院扶贫办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对搬迁对象作准确“标识”,将21233人的搬迁对象精准锁定到点、到户、到人,以“绣花”功夫实施“精准搬迁”。
  安置点如何选择?严格把好安置点选址“最先一公里”、提早谋划搬迁群众后续发展是关键。
  我市按照“城乡统筹、布局优化、集约用地、规模适度”原则,以有利于搬迁群众可持续发展和稳定脱贫为基本前提,把安置点建设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发展有效融合衔接,选择资源优势突出、开发潜力大、产业基础好、生产生活和就业创业便利的地区作为安置点。
  虽然搬迁安置点能给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要让群众搬离祖祖辈辈居住的家园,需要各级驻村干部下足苦功。
  建档立卡贫困户字光平居住的临翔区蚂蚁堆乡新民村上寨组山高路远、土地贫瘠,生活不便、生产受阻,字光平一家被确定为易地扶贫搬迁户。
  要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改变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字光平对易地搬迁很是抵触。驻村干部多次到他家进行动员,为他详细讲解政策和搬迁后就医就学、发展生产的保障。

  经过驻村工作队员的反复宣传动员,2018年7月,字光平带着一家人从上寨组搬到蚂蚁堆乡驿亭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如今两年过去了,说起易地扶贫搬迁,在安置点云雾培蔬菜大棚打工的字光平很是感慨。“只有搬出来,日子才能过得红红火火!”
  自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以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临沧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搬迁后的群众都逐步克服了“故土难离”思想,打消对搬迁后的生产生活顾虑,“搬出大山,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成为大家的共同心声。
  如何稳得住、能致富——
  完善基础设施,突出产业和就业扶持组织化
  脱贫攻坚路上,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帮群众建新房、安新家,确保搬迁群众稳定增收、安定生活,才是易地搬迁的最终目标。
  安稳先要安业。发展什么产业、如何发展产业,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又一难题。
  为防止搬迁户出现“住着新房子,过着苦日子”,我市将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一手抓搬迁住房建设,一手抓搬迁群众脱贫”,指导搬迁任务县积极统筹盘活迁出区和安置区各项资源,因地制宜开展产业扶贫专项行动,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增收渠道增多,基本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成效明显。
  全市各县(区)结合区域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谋划了各安置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时间表”、制定“路线图”、拓宽“致富路”,为搬迁对象量身定制扶持措施,有效带动了搬迁群众稳步增收致富——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贺派乡泽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打通了外出务工增收致富路、就近就业增收致富路、发展“庭院经济”创“小微菜园”增收致富路、养殖发展增收致富路、“作坊”增收致富路“五条致富路”,让“增收脱贫、致富发展、同步小康”齐步推进;
  凤庆县洛党镇田心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以合作经营创收。该村与凤庆县康弘中草药材种植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把流转期限20年的171.18亩田地、闲置多年的蓄水池、烤烟房以及获得县镇支持的苗木补助项目入股公司,由公司进行经营。在保障土地租金收入的基础上,群众根据实际可自由选择在基地务工,田地流转当年群众获得经营权收益9.85万元,务工收益10.35万元,合计20.2万元,与传统种植相比收益增长达到160%以上;
  镇康县勐捧镇岩子头村小渔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创业就业上,积极探索实施“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就业培训+公益岗位”等扶持方式,推动搬迁户就业创业,增加群众增收渠道,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
  ……
  就近就业,从农民变技工,从手把锄头变为技术工人,临沧通过产业发展和就业扶持,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强化贫困群众搬迁后生计保障,让搬迁群众的生活更有奔头,致富路越走越宽广。
  2015年以来,全市共实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5333户21233人已全部实现脱贫,并逐步从根本上解决了搬迁贫困人口后续发展问题。
  为了让搬迁群众安定生产、舒心生活,临沧市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工作方案》,强化各项“稳得住”措施的落实,切实做到了基本医疗有保障、义务教育有保障、饮水安全得到了保障,同时基本医疗保障不断健全,社会救助得到全面落实……每项工作都围绕“人”展开,成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
  从动员群众、规划选址,到配套产业、完善设施功能,再到搬入新居、融入新生活,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让“换一方水土养好一方人”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

返回
2024年03月29日  第8898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换一方水土养好一方人

刊发时间:2021-01-20 A1版  作者:阮海燕 张红林 俸如春 【字体:大 中 小】

临沧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让贫困群众挪穷窝——

换一方水土养好一方人

复件-20210119232643tz8ghg.jpg

  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
  2015年以来,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举全市之力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
  临沧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7%,大多数贫困人口生活在山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是临沧脱贫面临的最大难题。
  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怎么办?搬,搬出穷山窝。
  临沧8个县(区)均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滇西边境片区县,其中7个县区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州市之一。全市列入国家和省“十三五”计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233人生活在大山深处。
  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这部分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是必须啃下来的“硬骨头”。
  立下愚公志,啃下“硬骨头”。全面打响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以来,市委、市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紧盯“建设、入住、拆旧”抓进度,聚焦“教育、医疗、饮水安全”补短板,抓实“产业就业、社会治理、社区融入”强后续,将生活在深山区和生产条件落后的21233名群众陆续搬出,摆脱了祖祖辈辈“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让他们走向不愁吃穿、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幸福路。
  要搬哪些人、人往哪里搬——
  精准识别锁定搬迁对象,严把安置点选址关
  精准识别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是扶贫搬迁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为提高易地扶贫搬迁的精准性和可操作性,严格按照“六类地区”标准,把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等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列为搬迁对象,按照“户申请、组评议、村初定公示、乡复核、县审定公告”等程序核实认定,登记造册。并结合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在国务院扶贫办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对搬迁对象作准确“标识”,将21233人的搬迁对象精准锁定到点、到户、到人,以“绣花”功夫实施“精准搬迁”。
  安置点如何选择?严格把好安置点选址“最先一公里”、提早谋划搬迁群众后续发展是关键。
  我市按照“城乡统筹、布局优化、集约用地、规模适度”原则,以有利于搬迁群众可持续发展和稳定脱贫为基本前提,把安置点建设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发展有效融合衔接,选择资源优势突出、开发潜力大、产业基础好、生产生活和就业创业便利的地区作为安置点。
  虽然搬迁安置点能给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要让群众搬离祖祖辈辈居住的家园,需要各级驻村干部下足苦功。
  建档立卡贫困户字光平居住的临翔区蚂蚁堆乡新民村上寨组山高路远、土地贫瘠,生活不便、生产受阻,字光平一家被确定为易地扶贫搬迁户。
  要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改变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字光平对易地搬迁很是抵触。驻村干部多次到他家进行动员,为他详细讲解政策和搬迁后就医就学、发展生产的保障。

  经过驻村工作队员的反复宣传动员,2018年7月,字光平带着一家人从上寨组搬到蚂蚁堆乡驿亭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如今两年过去了,说起易地扶贫搬迁,在安置点云雾培蔬菜大棚打工的字光平很是感慨。“只有搬出来,日子才能过得红红火火!”
  自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以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临沧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搬迁后的群众都逐步克服了“故土难离”思想,打消对搬迁后的生产生活顾虑,“搬出大山,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成为大家的共同心声。
  如何稳得住、能致富——
  完善基础设施,突出产业和就业扶持组织化
  脱贫攻坚路上,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帮群众建新房、安新家,确保搬迁群众稳定增收、安定生活,才是易地搬迁的最终目标。
  安稳先要安业。发展什么产业、如何发展产业,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又一难题。
  为防止搬迁户出现“住着新房子,过着苦日子”,我市将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一手抓搬迁住房建设,一手抓搬迁群众脱贫”,指导搬迁任务县积极统筹盘活迁出区和安置区各项资源,因地制宜开展产业扶贫专项行动,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增收渠道增多,基本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成效明显。
  全市各县(区)结合区域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谋划了各安置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时间表”、制定“路线图”、拓宽“致富路”,为搬迁对象量身定制扶持措施,有效带动了搬迁群众稳步增收致富——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贺派乡泽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打通了外出务工增收致富路、就近就业增收致富路、发展“庭院经济”创“小微菜园”增收致富路、养殖发展增收致富路、“作坊”增收致富路“五条致富路”,让“增收脱贫、致富发展、同步小康”齐步推进;
  凤庆县洛党镇田心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以合作经营创收。该村与凤庆县康弘中草药材种植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把流转期限20年的171.18亩田地、闲置多年的蓄水池、烤烟房以及获得县镇支持的苗木补助项目入股公司,由公司进行经营。在保障土地租金收入的基础上,群众根据实际可自由选择在基地务工,田地流转当年群众获得经营权收益9.85万元,务工收益10.35万元,合计20.2万元,与传统种植相比收益增长达到160%以上;
  镇康县勐捧镇岩子头村小渔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创业就业上,积极探索实施“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就业培训+公益岗位”等扶持方式,推动搬迁户就业创业,增加群众增收渠道,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
  ……
  就近就业,从农民变技工,从手把锄头变为技术工人,临沧通过产业发展和就业扶持,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强化贫困群众搬迁后生计保障,让搬迁群众的生活更有奔头,致富路越走越宽广。
  2015年以来,全市共实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5333户21233人已全部实现脱贫,并逐步从根本上解决了搬迁贫困人口后续发展问题。
  为了让搬迁群众安定生产、舒心生活,临沧市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工作方案》,强化各项“稳得住”措施的落实,切实做到了基本医疗有保障、义务教育有保障、饮水安全得到了保障,同时基本医疗保障不断健全,社会救助得到全面落实……每项工作都围绕“人”展开,成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
  从动员群众、规划选址,到配套产业、完善设施功能,再到搬入新居、融入新生活,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让“换一方水土养好一方人”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