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探索推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新模式

刊发时间:2021-02-08 A3版  作者:吕江

  在国家广电总局、省广电局的关心支持下,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列为全国六个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县之一。临沧市委、市政府,沧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试点工作,市委四届七次全会、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进行了安排部署;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市政府分管领导专题听取工作汇报;沧源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成立县长任组长,常委副县长、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任副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四常委具体抓的高位推动工作态势。在试点工作中,临沧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广播电视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突出边疆、民族特点,坚持把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贯穿于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网建设、运行维护技术规范、服务管理和绩效评价全过程,初步形成“一张网、两个中心、三个体系”和“公共服务+”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创新模式。
  抓实“一张网”,发挥好广播电视守边固边稳边作用。沧源县地处中缅边境,山高谷深,群众大多居住在山区半山区,有线、无线信号难以覆盖。建设全民享有广播电视覆盖网,解决佤族群众看到电视、听到广播,成为推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首要任务。沧源县广电部门结合实际,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持续用力,先后建成直播卫星“村村通”“户户通”46356户、高山骨干发射台1座、无线覆盖补点站34座、425个村(点)应急广播体系、有线电视网络300多公里,同时在市、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筹措231万元,采取“无线补点覆盖”和“IPTV+本地节目”的模式,推动市、县本地广播电视节目全覆盖,满足佤族群众收听收看本地节目的愿望,是云南省率先实现中央、省、市、县四级广播电视节目全覆盖的县之一。在有效解决佤族群众看电视听广播问题的基础上,采取强化卫星地面接收和无线补点覆盖的方式,加强沿边3个乡镇、94个抵边自然村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编织起一张“以卫星覆盖为主,无线、有线覆盖为补充、边境一线为重点”的巩固意识形态宣传阵地,维护边疆信息安全、社会和谐稳定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
  建好“两个中心”,维护好边疆民族团结。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定位,找准广播电视服务民族团结进步的切入点和发力点,以建设安全播出监测中心和民族语译制中心为抓手,服务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大局。坚持安全播出不放松,采取“多个渠道取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方式,将县融媒体中心、发射台站、IPTV纳入安播平台监测监管,加强监控预警,强化应急处置,把好导向关,坚决去除杂音,努力传播正能量,全面增强守底线筑防线能力。为便于佤族群众更好地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沧源县广电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结合民族特点,建成佤语译制中心,将本地节目制译成佤语,并实行佤语汉语双语播出,解决佤族民族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为传承和发扬佤族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感,为民族团结进步贡献力量。
  构筑“三个体系”,确保“看电视听广播一个不能少”。抓好运行维护,是保障群众享受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核心,是广电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治理能力的重要载体。沧源广电部门坚持“方便群众、群众方便”的原则,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便捷化、多元化。建立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制定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制度、应急广播维护管理制度、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制度、发射台站维护管理制度等制度,并以县委、县政府“两办”文件印发执行,做到有制度可依,用制度管人、管事。建立运行维护保障体系。把“设备定期有人巡,发现问题有人管,发生故障有人修”作为运行维护的基本要求,整合县、乡、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资源,支持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参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建立“县广电局设维护管理中心、乡(镇)依托有限网络公司或家电经营商设维护工作站、村级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指定专人负责”的公共服务长效运行维护体系,明确县、乡、村3级职能责任,实行首问负责制,做到“小事不出乡,大事不出县”,确保服务区域内广播电视设施设备运行正常,群众正常收视。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发挥考评结果“指挥棒、风向标”作用,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制定安装质量、维修时限、运行情况等细化考核指标,实行群众满意度一票否决制,将考评结果作为资金分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切实保障好运行维护质量,提升服务水平。
  探索“公共服务+”模式,提高公共服务适应性。发挥应急广播广覆盖、强接收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适应性,采取“应急广播+疫情防控+灾害预防+媒体融合”模式,按照“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疫情防控要求,将应急广播终端延伸至抵边自然村和边境警务站,强化部门协调配合,加强边境疫情防控宣传和应急保障,疫情防控宣传深入人心,防控工作取得实效。主动融入“大应急”,在全县130个自然灾害隐患点配置广播终端,成功对接气象预报,适时发布气象信息,减灾防灾成效明显。有效整合应急广播指挥中心和融媒体指挥中心,实现信息内容和传输渠道共建、共享、共用、共通,推动广播电视传播的多元化,全面提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适应性。下步,将围绕试点工作“服务标准化、标准定额化、定额预算化”的目标要求,找准试点工作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落实各级责任,强化工作措施,巩固试点工作成果,推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长效机制建设,发挥广播电视在乡村振兴和维边固边中的作用。

返回
2024年05月20日  第8917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临沧市探索推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新模式

刊发时间:2021-02-08 A3版  作者:吕江 【字体:大 中 小】

  在国家广电总局、省广电局的关心支持下,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列为全国六个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县之一。临沧市委、市政府,沧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试点工作,市委四届七次全会、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进行了安排部署;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市政府分管领导专题听取工作汇报;沧源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成立县长任组长,常委副县长、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任副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四常委具体抓的高位推动工作态势。在试点工作中,临沧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广播电视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突出边疆、民族特点,坚持把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贯穿于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网建设、运行维护技术规范、服务管理和绩效评价全过程,初步形成“一张网、两个中心、三个体系”和“公共服务+”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创新模式。
  抓实“一张网”,发挥好广播电视守边固边稳边作用。沧源县地处中缅边境,山高谷深,群众大多居住在山区半山区,有线、无线信号难以覆盖。建设全民享有广播电视覆盖网,解决佤族群众看到电视、听到广播,成为推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首要任务。沧源县广电部门结合实际,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持续用力,先后建成直播卫星“村村通”“户户通”46356户、高山骨干发射台1座、无线覆盖补点站34座、425个村(点)应急广播体系、有线电视网络300多公里,同时在市、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筹措231万元,采取“无线补点覆盖”和“IPTV+本地节目”的模式,推动市、县本地广播电视节目全覆盖,满足佤族群众收听收看本地节目的愿望,是云南省率先实现中央、省、市、县四级广播电视节目全覆盖的县之一。在有效解决佤族群众看电视听广播问题的基础上,采取强化卫星地面接收和无线补点覆盖的方式,加强沿边3个乡镇、94个抵边自然村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编织起一张“以卫星覆盖为主,无线、有线覆盖为补充、边境一线为重点”的巩固意识形态宣传阵地,维护边疆信息安全、社会和谐稳定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
  建好“两个中心”,维护好边疆民族团结。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定位,找准广播电视服务民族团结进步的切入点和发力点,以建设安全播出监测中心和民族语译制中心为抓手,服务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大局。坚持安全播出不放松,采取“多个渠道取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方式,将县融媒体中心、发射台站、IPTV纳入安播平台监测监管,加强监控预警,强化应急处置,把好导向关,坚决去除杂音,努力传播正能量,全面增强守底线筑防线能力。为便于佤族群众更好地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沧源县广电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结合民族特点,建成佤语译制中心,将本地节目制译成佤语,并实行佤语汉语双语播出,解决佤族民族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为传承和发扬佤族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感,为民族团结进步贡献力量。
  构筑“三个体系”,确保“看电视听广播一个不能少”。抓好运行维护,是保障群众享受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核心,是广电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治理能力的重要载体。沧源广电部门坚持“方便群众、群众方便”的原则,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便捷化、多元化。建立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制定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制度、应急广播维护管理制度、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制度、发射台站维护管理制度等制度,并以县委、县政府“两办”文件印发执行,做到有制度可依,用制度管人、管事。建立运行维护保障体系。把“设备定期有人巡,发现问题有人管,发生故障有人修”作为运行维护的基本要求,整合县、乡、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资源,支持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参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建立“县广电局设维护管理中心、乡(镇)依托有限网络公司或家电经营商设维护工作站、村级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指定专人负责”的公共服务长效运行维护体系,明确县、乡、村3级职能责任,实行首问负责制,做到“小事不出乡,大事不出县”,确保服务区域内广播电视设施设备运行正常,群众正常收视。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发挥考评结果“指挥棒、风向标”作用,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制定安装质量、维修时限、运行情况等细化考核指标,实行群众满意度一票否决制,将考评结果作为资金分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切实保障好运行维护质量,提升服务水平。
  探索“公共服务+”模式,提高公共服务适应性。发挥应急广播广覆盖、强接收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适应性,采取“应急广播+疫情防控+灾害预防+媒体融合”模式,按照“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疫情防控要求,将应急广播终端延伸至抵边自然村和边境警务站,强化部门协调配合,加强边境疫情防控宣传和应急保障,疫情防控宣传深入人心,防控工作取得实效。主动融入“大应急”,在全县130个自然灾害隐患点配置广播终端,成功对接气象预报,适时发布气象信息,减灾防灾成效明显。有效整合应急广播指挥中心和融媒体指挥中心,实现信息内容和传输渠道共建、共享、共用、共通,推动广播电视传播的多元化,全面提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适应性。下步,将围绕试点工作“服务标准化、标准定额化、定额预算化”的目标要求,找准试点工作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落实各级责任,强化工作措施,巩固试点工作成果,推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长效机制建设,发挥广播电视在乡村振兴和维边固边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