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乡村更美丽农民更幸福

——华中科技大学全力帮扶临翔区高质量脱贫
刊发时间:2021-03-02 A3版  作者:熊之鹂

01.jpg

        种植金线莲

》 教育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 教育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距离除夕仅有4天时间,但倪尤庆老师依然坚守在离家几千公里外的临翔区一中。因为有第四节课,和记者简单聊上几句倪老师就匆匆走进了教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分两批引进9名退休名师到临翔区一中开展教学工作,倪尤庆就是其中的一员。华中科技大学对临翔区的教育帮扶,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

2.jpg

支教老师进行课堂教学

  帮扶中华中科技大学意识到,简单的“输血式”物资捐赠不能彻底解决贫困,只有“造血式”扶贫才是长久之计,而承担提高人口素质重任的教育无疑是解决“造血式”扶贫的根本,为此学校最先将教育作为帮扶的突破口。
  2013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第一批支教团队深入临翔区中小学课堂一线传经送宝,教育帮扶由此展开。
  华中科技大学及其附属中学通过开展课堂诊断、科研管理、专业讲座、师徒结对、项目引进、资金扶持等方式进行教育帮扶,派出研究生支教团队到区一中、区二中、蚂蚁堆中学、南美中学、杏勒完小5所学校开展支教,派出初中、小学、幼儿园专家团队8批80余人次,开展覆盖全区城乡的示范课教学。
  提高临翔区初、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华中科技大学将临翔区一中作为定点帮扶对象,在临翔区一中挂牌设立优质生源基地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鼓励学生积极报考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及附中的领导、一线教师多次亲临指导,从课堂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培训、教育科研发展、高考备考复习、高考招生等方面对临翔区一中给以支持。同时还选派教育部国培国家级骨干教师马明荃到区一中担任挂职副校长,将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完美嫁接。

02.jpg

华科附中李思俊老师在上示范课

  华中科技大学挂职临翔区的副区长姚坦告诉记者,2015年以来,学校在临沧市加大招生宣传,用好国家招生政策,先后有30名临沧市的学生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学校对符合政策的学生给予学费减免、困难补助、设立奖学金、开设勤工助学岗位等支持,并鼓励临翔籍学生学成后回到家乡,为建设家乡服务。
  8年来,通过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及举办相关专题讲座,教师参与面达3000余人次,为临翔区各级各类学校捐赠的教学设备及资金超过1000万元。教育帮扶使临翔区补齐教育短板,加快了教师专业成长步伐,促进了全区教育科研水平及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

》 医疗  群众就医更方便更实惠  家住云县幸福镇邦洪村的杨仙雨最近可高兴了,因为她可以拄着拐杖学习走路了!两岁那年,杨仙雨患上骨髓炎,导致右腿膝关节和髋关节畸形无法正常生长。一家人多次奔走于省内多家医院,但却没能找到治疗方案。杨仙雨的母亲张正芹说,多年的治疗花费了不少钱,家里已经无力再外出就医,但是从2016年开始,每年都要带孩子到临翔区人民医院复查两次。2020年6月,在带孩子复查时得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小儿骨科专家最近要来开展专家周活动,于是张正芹带着孩子前来就诊。专家针对杨仙雨的病情进行右下肢短缩畸形、截骨矫形引长术治疗。此次住院治疗不仅没有专家费,医院还给杨仙雨尽量减免一些相关治疗费用。手术后不久杨仙雨开始进行康复治疗。杨仙雨的康复师马绍楠说,康复训练中孩子配合得很好,又能吃苦,所以恢复得不错。张正芹欣喜地说,以前孩子走路拖着右腿走,现在孩子已经可以拄着拐杖学习迈步,孩子能恢复到这种程度以前做梦都不敢想。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华中科技大学深知健康对脱贫的重要性,制定出依托公共卫生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及校医院,从“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健康管理”三个方面打造临翔区中心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联动的医疗健康保障体系,补齐公共卫生体系短板的策略,从提高医疗水平、培训医务人员、构建医疗体系入手,积极开展医疗健康帮扶。除每年到临翔区开展专家周诊疗活动外,还先后派出肿瘤专家张瑞光、邹枕玮到临翔区人民医院担任挂职副院长。同时先后建立心血管外科、骨科2个专科基地和肿瘤专科,心血管外科基地成功实施手术130余例,影响辐射缅甸等“一带一路”沿线有关国家;骨科基地完成云南省首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日间手术,对杨仙雨等3名疑难儿童患者进行了手术;肿瘤专科不仅实现了临翔区人民医院肿瘤学科从无到有,而且提高了该院肿瘤科在临沧的影响力。
  依托华中科技大学优质的医疗资源,临翔区人民医院制定并实施“百名计划”,从2014年11月选送第一批医技及管理人员到附属协和医院进修开始,截至目前已有36批92名医护人员完成进修学习,涵盖临床、护理、医技、职能管理等专业,他们学成归来后都成为各个科室的业务领头人。副院长钱华兵2017年到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进修,结束后带回了新技术,为该院儿童骨科技术水平走在全市前列奠定了基础。钱华兵说,虽然进修时间只有3个月,但是认知得到颠覆,学到了不少新技术,收获非常大。
  进修医护人员带回的新技术促进了医院新业务的开展,近几年医院开展的新业务已达30余项。持续的帮扶使临翔区人民医院的医技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不仅有些学科展现了头角,先后有7个学科被评定为云南省重点学科,还为该院顺利通过三级医院的晋级评审奠定了基础。“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得了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正逐步变成现实。

4.jpg

医疗专家在开展义诊活动

03.jpg

髋关节手术

04.jpg

带教查房

》 科技  产业提质增效的利器

  截至2017年5月,临翔区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乡4个,贫困村56个,农村贫困户10745户,贫困人口42414人,资金、技术短缺、内生动力不足是主要的致贫原因之一。长期以来,临翔区一直在寻找将气候和产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突破口,而华中科技大学具有雄厚的科研研发实力,双方在深入调研论证后,将茶产业的品质提升和金线莲林下种植作为当地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临翔区有近25万亩茶园,主要销售原料,茶农人均茶叶毛收入仅为2842元,该区茶产业长期处于高产量低产值的局面。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普洱茶出口量为2937吨,仅占茶叶出口总量32.9万吨的0.9%,这与普洱茶生产标准化程度较低、品质差异大、不稳定,无法满足国外对茶叶品质的需求有关。
  学校先后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华中科技大学临翔科技创新研究院,致力于孵化企业、培养科研人才,切实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地方的实际生产力。
  学校派出以余龙江教授为首的普洱茶研发团队,针对普洱熟茶生产长期存在的生产标准化程度低、品质差异大、不稳定等问题进行技术创新,以促使临翔区普洱茶特色资源发挥更大效益。研发团队成员朱圆敏和谢燕霞等深入调研文献资料和生产实际,制订了详细研究方案,夜以继日重点攻关。他们一边继续优化实验室小试成果,一边深入临翔区对口企业,在厂区驻扎,同步开展生产性试验。普洱熟茶纯净发酵装置由于没有参考资料,整个设计方案被反复讨论修改不下20次,试制阶段仍然在不断修订完善,同时克服了很多配件在临沧甚至昆明都无法买到等诸多困难,最终成功创新普洱熟茶加工技术,育成“纯造普洱”品牌。华中科技大学90级学生罗振宇在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上呼吁:“想买普洱茶的,请认准华中科技大学定点帮扶的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出产的普洱茶。”
  地处北回归线的临翔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气候优势,借助华中科技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该区积极开展名贵中草药金线莲的林下种植试验,以“政府+高校+企业”的方式进行运作。余龙江和付春华教授等多次深入实地进行指导,通过科技创新,全面解决金线莲在临翔区种植推广面临的瓶颈问题,建立优化的金线莲种苗快繁、大棚培育及田间栽培的高产种植技术体系,金线莲种植成活率高达96%,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为了将金线莲培育成重要的林下经济产业,华中科技大学和临翔区一边开展金线莲云南标准的申报工作,一边持续开展金线莲产品深加工研究,积极开发新产品。
  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及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团队开展高岭土3D打印、陶瓷工艺设计等系列研究,制作了各类具有临沧特色和校园特色的高岭土陶瓷工艺品,设计了拉祜族葫芦纹样、傣族特色织锦纹样等产品,为临翔区产业发展持续加持。

05.jpg

金线莲组培间

》规划  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规划
  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年初的一场寒潮让马台乡萝卜山成为广大市民们的网红打卡地,也让更多的人对它有了了解。
  萝卜山的变化,华中科技大学的建规学院功不可没。
  萝卜山是距离马台乡政府最远的高寒山区村寨,在脱贫之前,它的贫困可是远近闻名,全村126户村民中,建档立卡户达68户。它种植萝卜历史悠久却没能让百姓致富,距离临沧城仅15公里却未获商机。该乡尝试以乡村旅游作为其发展的突破口,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的“精准扶贫”团队从专业角度出发,对其乡村旅游环境文化与基础设施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规划,萝卜山的发展面貌和轨迹就此改变。
  实际上,以耿虹教授,李彦群博士为主的建规学院“精准扶贫”工作团队从2016年3月就开始了在临翔区的规划扶贫工作。自第一次踏足临翔土地进行实地调研开始,在近5年的时间里,累计调研时间达154个工作日。即便在2020年疫情最为严重之时,建规学院“精准扶贫”工作团队依然断路不断线、停运不停工,在武汉精心、细致地为临翔区相关乡镇绘制着规划蓝图。
  “精准扶贫”工作团队从细访深研调查资料和各种资源条件出发,结合脱贫攻坚、文化扶贫、乡村振兴等不同政策背景与发展阶段诉求,开展“精准规划”、“非遗扶贫”、“乡村振兴”三个阶段的帮扶工作,先后进行了“五乡两村两地段精准规划”、“南美拉祜族非遗申报与旅游策划”和“大昔归片区资源整合规划”3个阶段共计13项规划工作,完成规划成果13套,绘制规划图纸340余张。期间赴现场实地调研工作人数达233人次,调研足迹覆盖临翔区7个建档立卡贫困乡、2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走访上百家贫困户,深入了解到当地贫困现状和贫困户发展诉求。规划审批通过率及规划实施程度达100%,对规划成果的满意度达100%。
  在脱贫攻坚工作重心逐步转到乡村振兴以后,建规学院“精准扶贫”工作团队努力探索后扶贫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高质量完成昔归普洱茶特色小镇规划、南美拉祜特色小镇规划、萝卜山村振兴规划、中山村振兴规划等多项设计,其中昔归普洱茶特色小镇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肯定。规划扶贫工作和设计研究项目还分别入选教育部“精准扶贫”十大示范项目和“非遗扶贫”六大示范创建项目。立足于南美拉祜族传统民居文化特色进行的“云南拉祜族传统建造技艺”研究项目,不仅为发掘、保护和传承临翔区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和乡村振兴服务,而且还得到国际同行学者的称赞,受邀参加2021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
  今天,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华中科技大学将接续帮扶,为绘就临翔区乡村振兴发展的美丽画卷添砖加瓦。
  (本版图片由华中科技大学提供)

返回
2025年07月11日  第8935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为了乡村更美丽农民更幸福

——华中科技大学全力帮扶临翔区高质量脱贫

刊发时间:2021-03-02 A3版  作者:熊之鹂 【字体:大 中 小】

01.jpg

        种植金线莲

》 教育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 教育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距离除夕仅有4天时间,但倪尤庆老师依然坚守在离家几千公里外的临翔区一中。因为有第四节课,和记者简单聊上几句倪老师就匆匆走进了教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分两批引进9名退休名师到临翔区一中开展教学工作,倪尤庆就是其中的一员。华中科技大学对临翔区的教育帮扶,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

2.jpg

支教老师进行课堂教学

  帮扶中华中科技大学意识到,简单的“输血式”物资捐赠不能彻底解决贫困,只有“造血式”扶贫才是长久之计,而承担提高人口素质重任的教育无疑是解决“造血式”扶贫的根本,为此学校最先将教育作为帮扶的突破口。
  2013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第一批支教团队深入临翔区中小学课堂一线传经送宝,教育帮扶由此展开。
  华中科技大学及其附属中学通过开展课堂诊断、科研管理、专业讲座、师徒结对、项目引进、资金扶持等方式进行教育帮扶,派出研究生支教团队到区一中、区二中、蚂蚁堆中学、南美中学、杏勒完小5所学校开展支教,派出初中、小学、幼儿园专家团队8批80余人次,开展覆盖全区城乡的示范课教学。
  提高临翔区初、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华中科技大学将临翔区一中作为定点帮扶对象,在临翔区一中挂牌设立优质生源基地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鼓励学生积极报考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及附中的领导、一线教师多次亲临指导,从课堂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培训、教育科研发展、高考备考复习、高考招生等方面对临翔区一中给以支持。同时还选派教育部国培国家级骨干教师马明荃到区一中担任挂职副校长,将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完美嫁接。

02.jpg

华科附中李思俊老师在上示范课

  华中科技大学挂职临翔区的副区长姚坦告诉记者,2015年以来,学校在临沧市加大招生宣传,用好国家招生政策,先后有30名临沧市的学生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学校对符合政策的学生给予学费减免、困难补助、设立奖学金、开设勤工助学岗位等支持,并鼓励临翔籍学生学成后回到家乡,为建设家乡服务。
  8年来,通过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及举办相关专题讲座,教师参与面达3000余人次,为临翔区各级各类学校捐赠的教学设备及资金超过1000万元。教育帮扶使临翔区补齐教育短板,加快了教师专业成长步伐,促进了全区教育科研水平及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

》 医疗  群众就医更方便更实惠  家住云县幸福镇邦洪村的杨仙雨最近可高兴了,因为她可以拄着拐杖学习走路了!两岁那年,杨仙雨患上骨髓炎,导致右腿膝关节和髋关节畸形无法正常生长。一家人多次奔走于省内多家医院,但却没能找到治疗方案。杨仙雨的母亲张正芹说,多年的治疗花费了不少钱,家里已经无力再外出就医,但是从2016年开始,每年都要带孩子到临翔区人民医院复查两次。2020年6月,在带孩子复查时得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小儿骨科专家最近要来开展专家周活动,于是张正芹带着孩子前来就诊。专家针对杨仙雨的病情进行右下肢短缩畸形、截骨矫形引长术治疗。此次住院治疗不仅没有专家费,医院还给杨仙雨尽量减免一些相关治疗费用。手术后不久杨仙雨开始进行康复治疗。杨仙雨的康复师马绍楠说,康复训练中孩子配合得很好,又能吃苦,所以恢复得不错。张正芹欣喜地说,以前孩子走路拖着右腿走,现在孩子已经可以拄着拐杖学习迈步,孩子能恢复到这种程度以前做梦都不敢想。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华中科技大学深知健康对脱贫的重要性,制定出依托公共卫生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及校医院,从“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健康管理”三个方面打造临翔区中心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联动的医疗健康保障体系,补齐公共卫生体系短板的策略,从提高医疗水平、培训医务人员、构建医疗体系入手,积极开展医疗健康帮扶。除每年到临翔区开展专家周诊疗活动外,还先后派出肿瘤专家张瑞光、邹枕玮到临翔区人民医院担任挂职副院长。同时先后建立心血管外科、骨科2个专科基地和肿瘤专科,心血管外科基地成功实施手术130余例,影响辐射缅甸等“一带一路”沿线有关国家;骨科基地完成云南省首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日间手术,对杨仙雨等3名疑难儿童患者进行了手术;肿瘤专科不仅实现了临翔区人民医院肿瘤学科从无到有,而且提高了该院肿瘤科在临沧的影响力。
  依托华中科技大学优质的医疗资源,临翔区人民医院制定并实施“百名计划”,从2014年11月选送第一批医技及管理人员到附属协和医院进修开始,截至目前已有36批92名医护人员完成进修学习,涵盖临床、护理、医技、职能管理等专业,他们学成归来后都成为各个科室的业务领头人。副院长钱华兵2017年到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进修,结束后带回了新技术,为该院儿童骨科技术水平走在全市前列奠定了基础。钱华兵说,虽然进修时间只有3个月,但是认知得到颠覆,学到了不少新技术,收获非常大。
  进修医护人员带回的新技术促进了医院新业务的开展,近几年医院开展的新业务已达30余项。持续的帮扶使临翔区人民医院的医技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不仅有些学科展现了头角,先后有7个学科被评定为云南省重点学科,还为该院顺利通过三级医院的晋级评审奠定了基础。“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得了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正逐步变成现实。

4.jpg

医疗专家在开展义诊活动

03.jpg

髋关节手术

04.jpg

带教查房

》 科技  产业提质增效的利器

  截至2017年5月,临翔区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乡4个,贫困村56个,农村贫困户10745户,贫困人口42414人,资金、技术短缺、内生动力不足是主要的致贫原因之一。长期以来,临翔区一直在寻找将气候和产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突破口,而华中科技大学具有雄厚的科研研发实力,双方在深入调研论证后,将茶产业的品质提升和金线莲林下种植作为当地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临翔区有近25万亩茶园,主要销售原料,茶农人均茶叶毛收入仅为2842元,该区茶产业长期处于高产量低产值的局面。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普洱茶出口量为2937吨,仅占茶叶出口总量32.9万吨的0.9%,这与普洱茶生产标准化程度较低、品质差异大、不稳定,无法满足国外对茶叶品质的需求有关。
  学校先后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华中科技大学临翔科技创新研究院,致力于孵化企业、培养科研人才,切实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地方的实际生产力。
  学校派出以余龙江教授为首的普洱茶研发团队,针对普洱熟茶生产长期存在的生产标准化程度低、品质差异大、不稳定等问题进行技术创新,以促使临翔区普洱茶特色资源发挥更大效益。研发团队成员朱圆敏和谢燕霞等深入调研文献资料和生产实际,制订了详细研究方案,夜以继日重点攻关。他们一边继续优化实验室小试成果,一边深入临翔区对口企业,在厂区驻扎,同步开展生产性试验。普洱熟茶纯净发酵装置由于没有参考资料,整个设计方案被反复讨论修改不下20次,试制阶段仍然在不断修订完善,同时克服了很多配件在临沧甚至昆明都无法买到等诸多困难,最终成功创新普洱熟茶加工技术,育成“纯造普洱”品牌。华中科技大学90级学生罗振宇在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上呼吁:“想买普洱茶的,请认准华中科技大学定点帮扶的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出产的普洱茶。”
  地处北回归线的临翔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气候优势,借助华中科技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该区积极开展名贵中草药金线莲的林下种植试验,以“政府+高校+企业”的方式进行运作。余龙江和付春华教授等多次深入实地进行指导,通过科技创新,全面解决金线莲在临翔区种植推广面临的瓶颈问题,建立优化的金线莲种苗快繁、大棚培育及田间栽培的高产种植技术体系,金线莲种植成活率高达96%,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为了将金线莲培育成重要的林下经济产业,华中科技大学和临翔区一边开展金线莲云南标准的申报工作,一边持续开展金线莲产品深加工研究,积极开发新产品。
  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及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团队开展高岭土3D打印、陶瓷工艺设计等系列研究,制作了各类具有临沧特色和校园特色的高岭土陶瓷工艺品,设计了拉祜族葫芦纹样、傣族特色织锦纹样等产品,为临翔区产业发展持续加持。

05.jpg

金线莲组培间

》规划  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规划
  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年初的一场寒潮让马台乡萝卜山成为广大市民们的网红打卡地,也让更多的人对它有了了解。
  萝卜山的变化,华中科技大学的建规学院功不可没。
  萝卜山是距离马台乡政府最远的高寒山区村寨,在脱贫之前,它的贫困可是远近闻名,全村126户村民中,建档立卡户达68户。它种植萝卜历史悠久却没能让百姓致富,距离临沧城仅15公里却未获商机。该乡尝试以乡村旅游作为其发展的突破口,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的“精准扶贫”团队从专业角度出发,对其乡村旅游环境文化与基础设施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规划,萝卜山的发展面貌和轨迹就此改变。
  实际上,以耿虹教授,李彦群博士为主的建规学院“精准扶贫”工作团队从2016年3月就开始了在临翔区的规划扶贫工作。自第一次踏足临翔土地进行实地调研开始,在近5年的时间里,累计调研时间达154个工作日。即便在2020年疫情最为严重之时,建规学院“精准扶贫”工作团队依然断路不断线、停运不停工,在武汉精心、细致地为临翔区相关乡镇绘制着规划蓝图。
  “精准扶贫”工作团队从细访深研调查资料和各种资源条件出发,结合脱贫攻坚、文化扶贫、乡村振兴等不同政策背景与发展阶段诉求,开展“精准规划”、“非遗扶贫”、“乡村振兴”三个阶段的帮扶工作,先后进行了“五乡两村两地段精准规划”、“南美拉祜族非遗申报与旅游策划”和“大昔归片区资源整合规划”3个阶段共计13项规划工作,完成规划成果13套,绘制规划图纸340余张。期间赴现场实地调研工作人数达233人次,调研足迹覆盖临翔区7个建档立卡贫困乡、2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走访上百家贫困户,深入了解到当地贫困现状和贫困户发展诉求。规划审批通过率及规划实施程度达100%,对规划成果的满意度达100%。
  在脱贫攻坚工作重心逐步转到乡村振兴以后,建规学院“精准扶贫”工作团队努力探索后扶贫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高质量完成昔归普洱茶特色小镇规划、南美拉祜特色小镇规划、萝卜山村振兴规划、中山村振兴规划等多项设计,其中昔归普洱茶特色小镇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肯定。规划扶贫工作和设计研究项目还分别入选教育部“精准扶贫”十大示范项目和“非遗扶贫”六大示范创建项目。立足于南美拉祜族传统民居文化特色进行的“云南拉祜族传统建造技艺”研究项目,不仅为发掘、保护和传承临翔区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和乡村振兴服务,而且还得到国际同行学者的称赞,受邀参加2021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
  今天,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华中科技大学将接续帮扶,为绘就临翔区乡村振兴发展的美丽画卷添砖加瓦。
  (本版图片由华中科技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