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香古墨村

刊发时间:2021-03-14 A3版  作者:曾庆芳

  凤庆县诗礼乡的古墨村,凭山势而建,山不高,温和地围成大半圈,刚好把村子安放在山中间,从村子对门的山路望过去,一村子的好阳光。房屋一律的土木结构,粉墙青瓦。郁郁森森、高高低低的核桃树庇护着村寨。石砌的围墙,糙石错叠,高不及腰。毛驴的蹄声敲打在石板路上嘀嗒嘀嗒地响。
  村子正中的一块阔地是村公所。村公所四周,栽着麦子和正结着豆荚的蚕豆,离成熟还有一段时期,都是青涩的模样。门口几棵高大的柏树,蓊蓊郁郁,护荫着这一方乡土。村公所里有前院后院,阳光整齐地划出两半明暗。桃花簌簌地落下,在墙脚的水沟里漂着。村支书杨大说,这里曾经做过庙,村里人喜欢到这儿来祈福。后来被当作夜校,又变成孩子们的教室,屋里的长凳都雕着花,感觉真像过去读私塾的地方。现在,一切都没了,静悄悄地,村公所占尽了古墨的好风水,从这望出去,村子的好风光尽收眼底。
  古墨村有一条河叫流浪河,河水清澈,4公里多长的河段,错落有序地排列着磨坊、榨油坊及磨坊遗址21处,古桥9座。这些磨坊建于明末清初,每座磨坊面积大约在10至30平方米,基本上是开挖基槽嵌石条为基,石板垒砌为墙,盖当地特产石板覆顶。古墨有水磨之村的美誉,石垒的磨坊架设在流浪河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水磨、河水、核桃树,构成了古墨独特的人文景观。
  古墨村最响的声音来自流浪河,水磨日夜旋转,淙淙的水声伴着村人入眠。就靠着这些磨坊,几百年来,两岸的老百姓才有可能把他们种植在大地的粮食装进仓库。大量的核桃、麦子、苞谷、豌豆源源不断地从四乡八岭驮到这儿来,又把面粉、榨好的油拉出去。磨盘里的碾声彻夜不停。那时候,只要一进流浪河,都会被空气中弥漫的油香面香而陶醉,络绎不绝往来的马帮也在这滋生出一个个爱情故事,河边的磨坊夜夜飘荡着浪漫的情歌。所以这条河又被当地人称之为情人河。
  山歌好听调难定,阿妹好玩口难开。
  丢下石头试水深,唱个山歌探妹心。
  世上只有藤缠树,不见哪棵树缠藤。
  在古墨,歌谣依然像人类童年时代那样,是劳动的一部分。人们在劳作的时候,随口就会把调子哼唱出来。那是任何书本没有记录的东西,是他们表达的一种语言。调子里有朴素的乡野情怀,他们追求的也是平常和乡野生活。因而,这种调子显得最为动情而感人。
  磨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蜘蛛网,木栅子窗户上,阳光从那里透进来,光影斑驳,守磨人披上沾满面灰的长褂后,也融入磨坊成了其中的一部分。磨盘在沉暗的光线里缓缓地转着,好像从古至今它一直存在着。水哗哗地流淌着,水流冲下,一个碾子获得了生命,“咕噜咕噜”在碾盘里转动,周而复始。
  现在的古磨坊,真的像在暮色中存在。它们沉睡在黑暗中,也注定要把人引向那些幽深的时光。如今流浪河上的古磨坊,仅留存7座,其余的磨坊坍塌着,杂草从青石板缝里生了出来。它已经被用罄,电来了,这是必然的结果。曾与人相伴的古磨,正随着时代的发展,渐被人们遗弃。
  磨坊绵延过去,在这里,我会想起祖先。那时,自然本真的人,如同草木属性,健康地成长。那时,人们吃的面是石磨磨出来的面,油是榨油坊里榨出来的油。后来,用上了电,虽然方便快捷了,却再也吃不出食物的原味了,是这些古磨,撑住了古墨人的日常生活。如今的人来守磨,不是为了挣钱,只是一个守磨人的后代,不想让那磨闲着而已。只要古磨转着,这生活就会延续下去。那里面,存留着守磨人对水磨的一份情感。
  古墨盛产核桃,流浪河两岸,有4000多株核桃树连片有序地排列着,所以这儿又被称为核桃谷。莽莽苍苍的核桃树,让村子显得很沉实、很稳妥。风一团一团吹着,一团一团喧响着过去,欢欢喜喜的声音。
  这些核桃树都是近百年的老树。那么多的核桃树,一律野性伸展着,风神俊朗,远远望去,核桃树光秃秃的,既无叶、也无果,在春天,看不出它的来龙去脉。但在枝头,已有浪般的绿色,漫漫涌上树梢,那种逶迤细浪,堆涌成浓重的春意,枝头枯意虽浓,却也一下就绿了。磨坊笼罩在阴影之下,只要是阳光明媚,地面上,水面上,瓦面上,就充满了浓淡不一的影像。
  阳光透过枝条,射过来,掩映在核桃树下的古磨坊,披上了一层苍茫的古意。这一刻,山很安静,水很安静,人和树的影子也很安静。
  来到这儿,你会想到这样一些词汇:静谧、素朴、自然、和谐。这儿的生活简单而美好,犹如日升日落,遵循自然的引导。
  核桃林、水磨房、河流、人家,水乳交融。古墨,安静得只有天籁。在世声喧嚷的今天,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
  树是房东火金新娶的媳妇。火金结婚后就去外面打工去了。家里就婆媳俩相互做伴。问树,为什么叫树呢?树扭捏了一下,说命里缺木,所以就叫树了。这里的人都是这样起小名的,比如老公,叫“火金”,这名字也是因为命里缺金,她又补充道。
  树真的像棵树啊,个子高挑,杨柳细腰,穿了那红红的小褂在灰色的石磨房闪过,谁都认识她。
  树不熟悉地里的农活,婆婆疼她,就让她在家里洗洗、做做饭。
  那天,我们让树去河边水磨房那儿照几张相。树端了个筛子,拿了鞋垫,针线放在里面。河边的核桃树都是些上百年的老树,虽然枝干嶙峋,却很好看。阳光穿过枝枝干干,漏下光点照着青石苔藓。这里的石片瓦房,这叮咚作想的溪流,这苍翠如滴的黛色青山,都是天然的背景。坐在河边的石墩上,树一边缝鞋垫,时不时抬头望望镜头,望望过往的人。镜头里的树眼神有些迷离闪烁,就像一树的桃影在光照里纷纷闪开。安静的太阳地里,几个女人一边缝着鞋垫,一边拉着闲话。乡村的生活是荒凉的,薄得惊心。但她们并不以为然,平和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树的世界并非我想的那样,她不悲天悯人,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她憨直率性,喜怒哀乐溢于言表。就像那些核桃树上的枝条,自自然然地伸展着。
  树家的屋子是个典型的四合院。院场都是青石块铺的,每天早上树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在院子里晒太阳,喝树泡的自家茶地里摘的茶。村里人路过,也会围过来聊上几句。因为靠朝路边,树家成为了村里人聚会的场域。
  树家的院子周围是核桃树、柿子树、芭蕉丛,给院子里送来绿意和清凉。院子旁是菜园子,种着绿茵茵的青菜、蒜苗、蚕豆,长势喜人。在树家吃饭,配上她家自己腌制的火腿,稀里哗啦地能扒进一大钵头。
  月亮升起来了,村子沉入夜色,显得出奇安静。月光下天清地白。河流淙淙的声音传来,似乎就在耳边回响,像是天然的催眠曲,想不睡着,都难。
  早早的,听到树家的毛驴嘶鸣,声音不大好听,仿佛在唤我们起床。这声音,好多年没听见过了。再一看,天真的开始泛白了。
  过两年又去,在树家的老房子后面空地,核桃树下,盖起了一排石棉瓦房,设有四五个标间,树家开起了古墨村的第一家农家乐。因为常有些文化人去她家那儿住,树家的大门上挂了好几块匾,都是些什么创作基地之类的,客房里也挂了些摄影家们赠送的照片,添了些和村里其他人家跟随着办的客栈不一样的味道。
  树也成了两个孩子的娘,大的是个女孩子,4岁了,小的那个刚学会走路,跌跌撞撞的,婆婆随时在后面跟着。因为忙,火金也不出去打工了,就在家里帮忙着,也在村里打打短工。树长结实了不少,围着个蓝色的围腰,天天在厨房里掌勺炒菜做饭,看得出来,树已是这家人的主心骨。有客人入住,树早早地起来,贴麦面饼子,贴好了,用小竹篮盛了,配上一碟自家的腌豆腐,再熬了稀饭,一起端给客人,树说这饼叫“古墨粑粑”, 得到好多人的夸奖。
  院里院外,花花草草,回头看,老院的门有些斑驳了,有了些时光漫漶的印迹。时间淌进黑暗的门洞里,无声无息。门上的红对联鲜艳夺目,仿佛时间在那里停驻着。岁月无惊。
  日子闲闲淡淡地、不紧不慢地走着。一年又一年,就这样过去了。

返回
2024年05月15日  第8947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古色古香古墨村

刊发时间:2021-03-14 A3版  作者:曾庆芳 【字体:大 中 小】

  凤庆县诗礼乡的古墨村,凭山势而建,山不高,温和地围成大半圈,刚好把村子安放在山中间,从村子对门的山路望过去,一村子的好阳光。房屋一律的土木结构,粉墙青瓦。郁郁森森、高高低低的核桃树庇护着村寨。石砌的围墙,糙石错叠,高不及腰。毛驴的蹄声敲打在石板路上嘀嗒嘀嗒地响。
  村子正中的一块阔地是村公所。村公所四周,栽着麦子和正结着豆荚的蚕豆,离成熟还有一段时期,都是青涩的模样。门口几棵高大的柏树,蓊蓊郁郁,护荫着这一方乡土。村公所里有前院后院,阳光整齐地划出两半明暗。桃花簌簌地落下,在墙脚的水沟里漂着。村支书杨大说,这里曾经做过庙,村里人喜欢到这儿来祈福。后来被当作夜校,又变成孩子们的教室,屋里的长凳都雕着花,感觉真像过去读私塾的地方。现在,一切都没了,静悄悄地,村公所占尽了古墨的好风水,从这望出去,村子的好风光尽收眼底。
  古墨村有一条河叫流浪河,河水清澈,4公里多长的河段,错落有序地排列着磨坊、榨油坊及磨坊遗址21处,古桥9座。这些磨坊建于明末清初,每座磨坊面积大约在10至30平方米,基本上是开挖基槽嵌石条为基,石板垒砌为墙,盖当地特产石板覆顶。古墨有水磨之村的美誉,石垒的磨坊架设在流浪河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水磨、河水、核桃树,构成了古墨独特的人文景观。
  古墨村最响的声音来自流浪河,水磨日夜旋转,淙淙的水声伴着村人入眠。就靠着这些磨坊,几百年来,两岸的老百姓才有可能把他们种植在大地的粮食装进仓库。大量的核桃、麦子、苞谷、豌豆源源不断地从四乡八岭驮到这儿来,又把面粉、榨好的油拉出去。磨盘里的碾声彻夜不停。那时候,只要一进流浪河,都会被空气中弥漫的油香面香而陶醉,络绎不绝往来的马帮也在这滋生出一个个爱情故事,河边的磨坊夜夜飘荡着浪漫的情歌。所以这条河又被当地人称之为情人河。
  山歌好听调难定,阿妹好玩口难开。
  丢下石头试水深,唱个山歌探妹心。
  世上只有藤缠树,不见哪棵树缠藤。
  在古墨,歌谣依然像人类童年时代那样,是劳动的一部分。人们在劳作的时候,随口就会把调子哼唱出来。那是任何书本没有记录的东西,是他们表达的一种语言。调子里有朴素的乡野情怀,他们追求的也是平常和乡野生活。因而,这种调子显得最为动情而感人。
  磨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蜘蛛网,木栅子窗户上,阳光从那里透进来,光影斑驳,守磨人披上沾满面灰的长褂后,也融入磨坊成了其中的一部分。磨盘在沉暗的光线里缓缓地转着,好像从古至今它一直存在着。水哗哗地流淌着,水流冲下,一个碾子获得了生命,“咕噜咕噜”在碾盘里转动,周而复始。
  现在的古磨坊,真的像在暮色中存在。它们沉睡在黑暗中,也注定要把人引向那些幽深的时光。如今流浪河上的古磨坊,仅留存7座,其余的磨坊坍塌着,杂草从青石板缝里生了出来。它已经被用罄,电来了,这是必然的结果。曾与人相伴的古磨,正随着时代的发展,渐被人们遗弃。
  磨坊绵延过去,在这里,我会想起祖先。那时,自然本真的人,如同草木属性,健康地成长。那时,人们吃的面是石磨磨出来的面,油是榨油坊里榨出来的油。后来,用上了电,虽然方便快捷了,却再也吃不出食物的原味了,是这些古磨,撑住了古墨人的日常生活。如今的人来守磨,不是为了挣钱,只是一个守磨人的后代,不想让那磨闲着而已。只要古磨转着,这生活就会延续下去。那里面,存留着守磨人对水磨的一份情感。
  古墨盛产核桃,流浪河两岸,有4000多株核桃树连片有序地排列着,所以这儿又被称为核桃谷。莽莽苍苍的核桃树,让村子显得很沉实、很稳妥。风一团一团吹着,一团一团喧响着过去,欢欢喜喜的声音。
  这些核桃树都是近百年的老树。那么多的核桃树,一律野性伸展着,风神俊朗,远远望去,核桃树光秃秃的,既无叶、也无果,在春天,看不出它的来龙去脉。但在枝头,已有浪般的绿色,漫漫涌上树梢,那种逶迤细浪,堆涌成浓重的春意,枝头枯意虽浓,却也一下就绿了。磨坊笼罩在阴影之下,只要是阳光明媚,地面上,水面上,瓦面上,就充满了浓淡不一的影像。
  阳光透过枝条,射过来,掩映在核桃树下的古磨坊,披上了一层苍茫的古意。这一刻,山很安静,水很安静,人和树的影子也很安静。
  来到这儿,你会想到这样一些词汇:静谧、素朴、自然、和谐。这儿的生活简单而美好,犹如日升日落,遵循自然的引导。
  核桃林、水磨房、河流、人家,水乳交融。古墨,安静得只有天籁。在世声喧嚷的今天,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
  树是房东火金新娶的媳妇。火金结婚后就去外面打工去了。家里就婆媳俩相互做伴。问树,为什么叫树呢?树扭捏了一下,说命里缺木,所以就叫树了。这里的人都是这样起小名的,比如老公,叫“火金”,这名字也是因为命里缺金,她又补充道。
  树真的像棵树啊,个子高挑,杨柳细腰,穿了那红红的小褂在灰色的石磨房闪过,谁都认识她。
  树不熟悉地里的农活,婆婆疼她,就让她在家里洗洗、做做饭。
  那天,我们让树去河边水磨房那儿照几张相。树端了个筛子,拿了鞋垫,针线放在里面。河边的核桃树都是些上百年的老树,虽然枝干嶙峋,却很好看。阳光穿过枝枝干干,漏下光点照着青石苔藓。这里的石片瓦房,这叮咚作想的溪流,这苍翠如滴的黛色青山,都是天然的背景。坐在河边的石墩上,树一边缝鞋垫,时不时抬头望望镜头,望望过往的人。镜头里的树眼神有些迷离闪烁,就像一树的桃影在光照里纷纷闪开。安静的太阳地里,几个女人一边缝着鞋垫,一边拉着闲话。乡村的生活是荒凉的,薄得惊心。但她们并不以为然,平和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树的世界并非我想的那样,她不悲天悯人,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她憨直率性,喜怒哀乐溢于言表。就像那些核桃树上的枝条,自自然然地伸展着。
  树家的屋子是个典型的四合院。院场都是青石块铺的,每天早上树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在院子里晒太阳,喝树泡的自家茶地里摘的茶。村里人路过,也会围过来聊上几句。因为靠朝路边,树家成为了村里人聚会的场域。
  树家的院子周围是核桃树、柿子树、芭蕉丛,给院子里送来绿意和清凉。院子旁是菜园子,种着绿茵茵的青菜、蒜苗、蚕豆,长势喜人。在树家吃饭,配上她家自己腌制的火腿,稀里哗啦地能扒进一大钵头。
  月亮升起来了,村子沉入夜色,显得出奇安静。月光下天清地白。河流淙淙的声音传来,似乎就在耳边回响,像是天然的催眠曲,想不睡着,都难。
  早早的,听到树家的毛驴嘶鸣,声音不大好听,仿佛在唤我们起床。这声音,好多年没听见过了。再一看,天真的开始泛白了。
  过两年又去,在树家的老房子后面空地,核桃树下,盖起了一排石棉瓦房,设有四五个标间,树家开起了古墨村的第一家农家乐。因为常有些文化人去她家那儿住,树家的大门上挂了好几块匾,都是些什么创作基地之类的,客房里也挂了些摄影家们赠送的照片,添了些和村里其他人家跟随着办的客栈不一样的味道。
  树也成了两个孩子的娘,大的是个女孩子,4岁了,小的那个刚学会走路,跌跌撞撞的,婆婆随时在后面跟着。因为忙,火金也不出去打工了,就在家里帮忙着,也在村里打打短工。树长结实了不少,围着个蓝色的围腰,天天在厨房里掌勺炒菜做饭,看得出来,树已是这家人的主心骨。有客人入住,树早早地起来,贴麦面饼子,贴好了,用小竹篮盛了,配上一碟自家的腌豆腐,再熬了稀饭,一起端给客人,树说这饼叫“古墨粑粑”, 得到好多人的夸奖。
  院里院外,花花草草,回头看,老院的门有些斑驳了,有了些时光漫漶的印迹。时间淌进黑暗的门洞里,无声无息。门上的红对联鲜艳夺目,仿佛时间在那里停驻着。岁月无惊。
  日子闲闲淡淡地、不紧不慢地走着。一年又一年,就这样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