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宁土知府勐寅漫话

刊发时间:2021-03-28 A3版  作者:陈梦云

  因对云南地方史和地方文化有着浓浓的兴趣和关注,因此,常常在那些关于临沧、丽江等地史志材料的徜徉中,会因着一些人,一些物或者事,引发我长长的思绪和感慨。顺宁土知府勐寅就是其中之一。
  勐寅是明朝云南顺宁(今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有史可查的第十三任土知府,布朗族。关于勐寅,有三点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第一,顺宁旧志无论是清康熙、雍正年间的《顺宁府志》,还是光绪年间的《续修顺宁府志》、民国的《顺宁县志初稿》都没有勐寅之传,但新近之《临沧地区志》《凤庆县志》不仅有其传,而且,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勐寅。当然这也可能是偶然,由于历史大浪淘沙,很多在他之前的凤庆或者临沧人,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未能有传,所以使得勐寅成为凤庆、临沧人物传的第一人也不好说。而且勐寅从无传到有传,这种文化演进的背后,其实反映出来的是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发现和重新认识,一切在历史上作出过贡献的人物,都会被历史所铭记。
  第二,关于勐寅,尚有两个难解的历史之谜。一是他的生卒年代,我们通过史书的记载,只能大致推断他任顺宁土知府的时间为明朝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至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前后,从而知道他大体生活的时代。二是我们知道在改土归流之前,土司、土官为世袭,但他与前任土知府勐卿及后任(也是末任)土知府勐廷瑞的亲属关系,今天也无法确知。
  即便如此,并不妨碍我们去认识勐寅。勐寅死后,得以立宗祠进行祭祀。当然这不仅仅因为其身份贵为土知府,更重要的是他的政绩卓著,或者说他给顺宁、临沧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记忆。首先,注重培植地方名胜。在顺宁郭大寨彝族白族乡大力色村有一风景点名曰琼英洞。洞前森林茂密,奇岩异石突兀,洞内钟乳石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继续深入则豁然开朗,有石桌、石凳、石马、石象、石鼓等,古往今来,此洞为顺宁著名的旅游、探险宝地,也引得文人骚客纷至沓来。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勐寅在洞中石壁上题书“琼英洞天”四个大字,书法苍劲雄健,受到后人的称颂。此举或许仅为勐寅游览此地雅兴大发之作,或为勐寅有意为之不得而知。不管怎样,它使自然景观的琼英洞增添了不少文化韵味和人文气息,而且在客观上蕴含着注重培植地方风景名胜的用意在其中,因为,在中国古代地方志书的编纂中,风景名胜为其中必录之目。作为地方官并修纂过《顺宁府志》的勐寅应该深谙这一点。其次,重视和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和发展。关于这点有两个侧面,其一,勐寅于明朝嘉靖四十二年修纂完成《顺宁府志》,该志为临沧最早纂修的地方志,可惜没能流传下来。我们今天只能通过明代史学家、藏书家和目录学家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的记载寻见此事的痕迹。其二,勐寅于万历初,购置经、史、子、集各类书籍,创建聚书楼(又名万卷楼)收藏。勐寅也因此成为与云南李资坤、杨士云、何鸣凤、朱家民、包万化、李尚文、木增、朱服远、赵士麟、刘文炳、王思训、赵河、陈沅、傅为、刘大容、赵魁、高奣映、王崧、何基盛、桑映斗、李品元、寂源、王炽、赵联元、秦光第、卜履泰、戴淳、赵藩、袁嘉谷、由云龙、华世尧、方树梅、李文汉和梁之相等并列的藏书家(参见王水乔《云南藏书史略》,《云南学术探索》,1998年第3期)。我们知道,藏书家建藏书楼,其目的主要是为家族子孙或者本地士子读书人阅览图书提供便利,而这一点对于地方文化、教育的发展不无裨益。其三,注重加强与明王朝的联系。史载,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勐寅向明王朝进贡大象、马匹等物,表示对明王朝的忠诚。这对于加强顺宁与中央王朝的政治联系,维护边疆地方稳定,意义不容忽视。
  第三,就是与勐寅有关的民间传说。在顺宁城东北乐平山有一个大黑龙潭,当时叫做天泽潭,是顺宁历史上人工构建的第一件蓄水工程,相传为勐寅所建。究竟该工程是不是勐寅修建,今天也同样无法知晓。古代中国,人工蓄水工程的修建,对于一个地方的农业灌溉和人畜饮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暂且将此工程究竟是不是勐寅修建这个问题置之不论,民众有意无意将其衍变成为勐寅的政绩之一,从这个口碑的背后,折射着勐寅为官时,具有关注民生的德行。
  历史之谜也好,传说也罢,让我们想一想,距今五六百年前的顺宁,属于云南的极边之地,交通不便,再加上崇山峻岭层层阻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滞后,作为顺宁布朗族人的勐寅能够重视对地方名胜的培植、修纂《顺宁府志》、建藏书楼、加强与中央王朝的政治联系,实属难能可贵,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明朝后期中原汉文化在顺宁地区的传播、影响深远。

返回
2024年05月03日  第8961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顺宁土知府勐寅漫话

刊发时间:2021-03-28 A3版  作者:陈梦云 【字体:大 中 小】

  因对云南地方史和地方文化有着浓浓的兴趣和关注,因此,常常在那些关于临沧、丽江等地史志材料的徜徉中,会因着一些人,一些物或者事,引发我长长的思绪和感慨。顺宁土知府勐寅就是其中之一。
  勐寅是明朝云南顺宁(今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有史可查的第十三任土知府,布朗族。关于勐寅,有三点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第一,顺宁旧志无论是清康熙、雍正年间的《顺宁府志》,还是光绪年间的《续修顺宁府志》、民国的《顺宁县志初稿》都没有勐寅之传,但新近之《临沧地区志》《凤庆县志》不仅有其传,而且,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勐寅。当然这也可能是偶然,由于历史大浪淘沙,很多在他之前的凤庆或者临沧人,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未能有传,所以使得勐寅成为凤庆、临沧人物传的第一人也不好说。而且勐寅从无传到有传,这种文化演进的背后,其实反映出来的是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发现和重新认识,一切在历史上作出过贡献的人物,都会被历史所铭记。
  第二,关于勐寅,尚有两个难解的历史之谜。一是他的生卒年代,我们通过史书的记载,只能大致推断他任顺宁土知府的时间为明朝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至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前后,从而知道他大体生活的时代。二是我们知道在改土归流之前,土司、土官为世袭,但他与前任土知府勐卿及后任(也是末任)土知府勐廷瑞的亲属关系,今天也无法确知。
  即便如此,并不妨碍我们去认识勐寅。勐寅死后,得以立宗祠进行祭祀。当然这不仅仅因为其身份贵为土知府,更重要的是他的政绩卓著,或者说他给顺宁、临沧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记忆。首先,注重培植地方名胜。在顺宁郭大寨彝族白族乡大力色村有一风景点名曰琼英洞。洞前森林茂密,奇岩异石突兀,洞内钟乳石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继续深入则豁然开朗,有石桌、石凳、石马、石象、石鼓等,古往今来,此洞为顺宁著名的旅游、探险宝地,也引得文人骚客纷至沓来。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勐寅在洞中石壁上题书“琼英洞天”四个大字,书法苍劲雄健,受到后人的称颂。此举或许仅为勐寅游览此地雅兴大发之作,或为勐寅有意为之不得而知。不管怎样,它使自然景观的琼英洞增添了不少文化韵味和人文气息,而且在客观上蕴含着注重培植地方风景名胜的用意在其中,因为,在中国古代地方志书的编纂中,风景名胜为其中必录之目。作为地方官并修纂过《顺宁府志》的勐寅应该深谙这一点。其次,重视和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和发展。关于这点有两个侧面,其一,勐寅于明朝嘉靖四十二年修纂完成《顺宁府志》,该志为临沧最早纂修的地方志,可惜没能流传下来。我们今天只能通过明代史学家、藏书家和目录学家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的记载寻见此事的痕迹。其二,勐寅于万历初,购置经、史、子、集各类书籍,创建聚书楼(又名万卷楼)收藏。勐寅也因此成为与云南李资坤、杨士云、何鸣凤、朱家民、包万化、李尚文、木增、朱服远、赵士麟、刘文炳、王思训、赵河、陈沅、傅为、刘大容、赵魁、高奣映、王崧、何基盛、桑映斗、李品元、寂源、王炽、赵联元、秦光第、卜履泰、戴淳、赵藩、袁嘉谷、由云龙、华世尧、方树梅、李文汉和梁之相等并列的藏书家(参见王水乔《云南藏书史略》,《云南学术探索》,1998年第3期)。我们知道,藏书家建藏书楼,其目的主要是为家族子孙或者本地士子读书人阅览图书提供便利,而这一点对于地方文化、教育的发展不无裨益。其三,注重加强与明王朝的联系。史载,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勐寅向明王朝进贡大象、马匹等物,表示对明王朝的忠诚。这对于加强顺宁与中央王朝的政治联系,维护边疆地方稳定,意义不容忽视。
  第三,就是与勐寅有关的民间传说。在顺宁城东北乐平山有一个大黑龙潭,当时叫做天泽潭,是顺宁历史上人工构建的第一件蓄水工程,相传为勐寅所建。究竟该工程是不是勐寅修建,今天也同样无法知晓。古代中国,人工蓄水工程的修建,对于一个地方的农业灌溉和人畜饮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暂且将此工程究竟是不是勐寅修建这个问题置之不论,民众有意无意将其衍变成为勐寅的政绩之一,从这个口碑的背后,折射着勐寅为官时,具有关注民生的德行。
  历史之谜也好,传说也罢,让我们想一想,距今五六百年前的顺宁,属于云南的极边之地,交通不便,再加上崇山峻岭层层阻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滞后,作为顺宁布朗族人的勐寅能够重视对地方名胜的培植、修纂《顺宁府志》、建藏书楼、加强与中央王朝的政治联系,实属难能可贵,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明朝后期中原汉文化在顺宁地区的传播、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