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坟前的那碗白露花豆米汤

刊发时间:2021-04-04 A3版  作者:白莉

  白露花开清明来。每到清明时节,在外打拼的我们总会不远千里在黄昏时分赶回炊烟四起的老家。“吱呀”一声,推开那扇久未谋面的门扉,坐在空落落的院子里与安静的空气说说话。
  2012年,父亲因病匆匆离开了人世后,母亲也被我们接到了我所在的城市,“家”成了我们偶尔的停靠。父亲的坟山对面,有着遍山遍野的白露花树,清明时节正是花开正艳的时候,花香万里。每年清明节回家上坟,看到白露花,就知道,又回到了家。
  捡起一朵花,放在父亲的坟头。一年,有着365天,8760小时,而我,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在细碎的日子里随心地和父亲坐在一起吃饭、说话,彼时仿佛有着永远用不完的时间。而此时,我和父亲只有每年一次的短短不到三个小时的“会面”。家乡有风俗,一年能给故去的亲人上一次坟。没有过多的叨扰,故去的亲人才能在他们的世界里安然安好、无灾无痛。
  每次给父亲磕头,我都默默地和父亲低哝细语,我感受时间的存在和流逝,也感受心里抹不去的伤痛。我想回到父亲训话儿女的时光、含饴弄孙的时刻……
  家乡永德的风俗,上坟的饭菜要在坟山上支起灶架点起柴火,现场杀鸡、煮肉,做一桌故人生前喜欢吃的饭菜供奉。供完茶、酒、饭,在坟前祭拜之后,一大家子人就地围坐在一起吃饭,完成了家人们对故人的追思和陪伴。吃饭,大家就坐在地上,似乎只有直接坐在土地上,才能完成与长眠的亲人的交流。
  每年供奉父亲的饭菜里都有一道很特别的“白露花豆米汤”。这碗汤里,盛满了回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云南人最爱吃花,香气袭人的白露花自然是云南人的餐中美味。花树很高,摘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会爬树的爬上树上摘,不会爬树的就只能在树下用力地摇,等花掉了一地,大姑妈、二表婶们就一拥而上,她们甚至不去提个提篮什么的,只顾得一把一把把花塞进打了结的围腰布里,拿回家做香喷喷的白露花豆米汤。
  白露花煮豆米是我最喜欢的菜肴,因为我的缘故,这道汤菜也成了父亲每年必做的菜。我小时候,贪玩又贪吃。那天放学路上,好同学小芹神秘地对我说:“走,去我家,有非常好吃的。”一听到吃,我积极响应。傍晚了,小芹的母亲做完农活回家来,还带回一箩筐白色的花,笑着招呼我:“难得来,今晚给你做好吃的花。”我一听,更来了劲,还没吃过花呢。一边吞咽着口水一边看着小芹母亲忙碌的身影。终于,一大盆白露花绿蚕豆煮在一块的热气腾腾的汤出锅了。“来尝尝,白露花煮豆米汤。”小芹的母亲笑眯眯拉我坐下,给我盛了一大碗。鲜嫩的白花,脆甜的豆米,香浓的汤汁,如此美好的人间美味啊。我的味蕾一下子被醉倒了。正当我吃得正酣的时候,小芹家厨房门口踉跄着进来一男一女,男的慌慌张张,女的哭哭喊喊,仔细一看,是我父亲和母亲。父母亲的闯入吓坏了我,手里端的碗滚落在地……妈妈用细柴打着我回家,我的“失踪”吓坏了父亲和母亲,他们发动众多亲戚街坊找遍了街街巷巷,打捞了小镇的河道粪塘。
  从那以后,每当清明时节,父亲下乡回家的时候,手里总是捧了大把的白露花。看到父亲捧着大束花进门,我总会哇哇呀呀地叫喊着奔向他,父亲蹲下身把花塞给我,花束太大,遮住了我的脸,我的鼻子顺势往花里探去,贪婪地闻着,彻底地醉在父亲的宠爱和花的香气里。
  父亲出生于1944年,那个年代,为了果腹,作为家中长子的父亲在没有认识妈妈之前,就已经练就了一身好厨艺,是一名穷苦年代“饿”出来的美食家。我和哥哥出生以后,家里每逢有大菜,必是父亲掌勺。父亲大厨开始安排:阿莉,你来和你妈摘花,白华,你去园子里摘点蚕豆来。哥哥大我三岁,父亲舍不得让六七岁的我一个人出门。哥哥领了任务,说了句:“偏心”。七八十年代,似乎全世界都宠男孩,可在我家里父亲却给了我全世界也给不了的爱。我和妈妈闻着花香把白露花一朵朵的摘下,在一个大簸箕上放着,蚕豆也剥成了一粒粒的蚕豆米。接下来的事就交给了父亲。父亲劈柴架火烧开水,待大铁锅里的水滚开,用开水焯好花,放竹筛子上沥着,然后开始了一系列的烹煮。花瓣白生生,豆米绿莹莹,淡淡的花香,甜甜的汤水让人放不下饭碗。
  ……
  饭总算是做好了,哥哥端着摆满了菜饭的掌盘,一一地给父亲举献。可能是掌盘太重,也许是思念很沉,哥哥抬掌盘的手忽然一抖,白露花豆米汤从碗里泼出。大孃说:“怕是你爹想吃白花汤了。”话说出来,本来沉浸在悲痛的我们,却不由得笑了起来。
  阴霾被笑容扫去,悲痛被时间驱散。也许,笑着去生活,笑着去赴一个又一个未知的山海,正是我们对故去的人最大的慰藉。这,也许正是扫墓最柔软的意义。

返回
2024年05月07日  第8968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父亲坟前的那碗白露花豆米汤

刊发时间:2021-04-04 A3版  作者:白莉 【字体:大 中 小】

  白露花开清明来。每到清明时节,在外打拼的我们总会不远千里在黄昏时分赶回炊烟四起的老家。“吱呀”一声,推开那扇久未谋面的门扉,坐在空落落的院子里与安静的空气说说话。
  2012年,父亲因病匆匆离开了人世后,母亲也被我们接到了我所在的城市,“家”成了我们偶尔的停靠。父亲的坟山对面,有着遍山遍野的白露花树,清明时节正是花开正艳的时候,花香万里。每年清明节回家上坟,看到白露花,就知道,又回到了家。
  捡起一朵花,放在父亲的坟头。一年,有着365天,8760小时,而我,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在细碎的日子里随心地和父亲坐在一起吃饭、说话,彼时仿佛有着永远用不完的时间。而此时,我和父亲只有每年一次的短短不到三个小时的“会面”。家乡有风俗,一年能给故去的亲人上一次坟。没有过多的叨扰,故去的亲人才能在他们的世界里安然安好、无灾无痛。
  每次给父亲磕头,我都默默地和父亲低哝细语,我感受时间的存在和流逝,也感受心里抹不去的伤痛。我想回到父亲训话儿女的时光、含饴弄孙的时刻……
  家乡永德的风俗,上坟的饭菜要在坟山上支起灶架点起柴火,现场杀鸡、煮肉,做一桌故人生前喜欢吃的饭菜供奉。供完茶、酒、饭,在坟前祭拜之后,一大家子人就地围坐在一起吃饭,完成了家人们对故人的追思和陪伴。吃饭,大家就坐在地上,似乎只有直接坐在土地上,才能完成与长眠的亲人的交流。
  每年供奉父亲的饭菜里都有一道很特别的“白露花豆米汤”。这碗汤里,盛满了回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云南人最爱吃花,香气袭人的白露花自然是云南人的餐中美味。花树很高,摘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会爬树的爬上树上摘,不会爬树的就只能在树下用力地摇,等花掉了一地,大姑妈、二表婶们就一拥而上,她们甚至不去提个提篮什么的,只顾得一把一把把花塞进打了结的围腰布里,拿回家做香喷喷的白露花豆米汤。
  白露花煮豆米是我最喜欢的菜肴,因为我的缘故,这道汤菜也成了父亲每年必做的菜。我小时候,贪玩又贪吃。那天放学路上,好同学小芹神秘地对我说:“走,去我家,有非常好吃的。”一听到吃,我积极响应。傍晚了,小芹的母亲做完农活回家来,还带回一箩筐白色的花,笑着招呼我:“难得来,今晚给你做好吃的花。”我一听,更来了劲,还没吃过花呢。一边吞咽着口水一边看着小芹母亲忙碌的身影。终于,一大盆白露花绿蚕豆煮在一块的热气腾腾的汤出锅了。“来尝尝,白露花煮豆米汤。”小芹的母亲笑眯眯拉我坐下,给我盛了一大碗。鲜嫩的白花,脆甜的豆米,香浓的汤汁,如此美好的人间美味啊。我的味蕾一下子被醉倒了。正当我吃得正酣的时候,小芹家厨房门口踉跄着进来一男一女,男的慌慌张张,女的哭哭喊喊,仔细一看,是我父亲和母亲。父母亲的闯入吓坏了我,手里端的碗滚落在地……妈妈用细柴打着我回家,我的“失踪”吓坏了父亲和母亲,他们发动众多亲戚街坊找遍了街街巷巷,打捞了小镇的河道粪塘。
  从那以后,每当清明时节,父亲下乡回家的时候,手里总是捧了大把的白露花。看到父亲捧着大束花进门,我总会哇哇呀呀地叫喊着奔向他,父亲蹲下身把花塞给我,花束太大,遮住了我的脸,我的鼻子顺势往花里探去,贪婪地闻着,彻底地醉在父亲的宠爱和花的香气里。
  父亲出生于1944年,那个年代,为了果腹,作为家中长子的父亲在没有认识妈妈之前,就已经练就了一身好厨艺,是一名穷苦年代“饿”出来的美食家。我和哥哥出生以后,家里每逢有大菜,必是父亲掌勺。父亲大厨开始安排:阿莉,你来和你妈摘花,白华,你去园子里摘点蚕豆来。哥哥大我三岁,父亲舍不得让六七岁的我一个人出门。哥哥领了任务,说了句:“偏心”。七八十年代,似乎全世界都宠男孩,可在我家里父亲却给了我全世界也给不了的爱。我和妈妈闻着花香把白露花一朵朵的摘下,在一个大簸箕上放着,蚕豆也剥成了一粒粒的蚕豆米。接下来的事就交给了父亲。父亲劈柴架火烧开水,待大铁锅里的水滚开,用开水焯好花,放竹筛子上沥着,然后开始了一系列的烹煮。花瓣白生生,豆米绿莹莹,淡淡的花香,甜甜的汤水让人放不下饭碗。
  ……
  饭总算是做好了,哥哥端着摆满了菜饭的掌盘,一一地给父亲举献。可能是掌盘太重,也许是思念很沉,哥哥抬掌盘的手忽然一抖,白露花豆米汤从碗里泼出。大孃说:“怕是你爹想吃白花汤了。”话说出来,本来沉浸在悲痛的我们,却不由得笑了起来。
  阴霾被笑容扫去,悲痛被时间驱散。也许,笑着去生活,笑着去赴一个又一个未知的山海,正是我们对故去的人最大的慰藉。这,也许正是扫墓最柔软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