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蓝天的幸福

刊发时间:2021-04-23 A1版  作者:阮海燕 彭文昌 杨维

我市全力以赴打好打赢“蓝天保卫战”——

拥抱蓝天的幸福

编者按: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临沧,是滇西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沧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坚定扛好扛牢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政治责任,以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把临沧建成最美丽的地方为目标,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举全市之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坚决守护好临沧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良田沃土,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阔。今日起,《临沧日报》将推出系列报道,全面展示临沧坚决打好打赢“三大保卫战”的显著成果。

  一场春雨过后,临沧城碧空如洗,风清气爽。公园里,迎着鸟鸣声,市民或驻足树下闲谈,或在广场上欢乐歌唱跳舞……
  这样生机盎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在临沧比比皆是、处处皆有。
  2018年初,全市上下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最实的作风和最严的举措,全面吹响蓝天保卫战的号角。
  据环境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临沧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分别为:98.4%、97.8%、99.5%,临沧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连续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天蓝蓝就是幸福蓝”的临沧实践背后,是全市上下持续发力,协同作战,合力攻坚,一步一个脚印努力的结果。
  建章立制,守护一方蓝天
  打赢蓝天保卫战既是政治任务,更是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空气质量提升“福利”的民心工程。
  然而,大气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会一劳永逸、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长效治理机制是打赢蓝天保卫战重要前提和基础保障。
  我市第一时间成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交通建设扬尘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工业扬尘污染防治、农业秸秆综合利用及禁烧、施工工地及道路扬尘污染防治、主城区烟花爆竹限售禁燃5个专项工作组,全面开展治理工作。
  2018年,《临沧市城乡清洁条例》颁布实施,将城市道路清洁、建筑垃圾和砂石、土方、渣土和其他散装物料运输纳入城市清洁相关章节;2019年《临沧市绿化管理条例》出台,对工程建筑项目绿地率、闲置土地绿化覆盖等方面进行了规定;《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实施细则》《柴油货车污染防治专项行动方案》《临沧市“生态美”建设实施方案》《临沧市工程领域清洁施工实施方案》等10余个系列措施文件相继出台,为大气污染防治科学施策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翻开临沧的治理方案,一条条举措硬碰硬,一项项目标实打实,临沧的“蓝天保卫战”打出了前所未有的“重拳”。
  精准治理,保护一方蓝天
  清晨走出家门,在蓝天白云下,大口呼吸新鲜空气,这是属于临沧市民的“幸福时刻”。而“养胃、洗肺、好睡”已逐渐成为临沧环境形象的最佳关键词,也是全国各地游客对临沧的最直观印象。
  然而在这些美好代名词的背后,是临沧艰苦卓绝的付出。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加快发展,偏重的产业结构、偏煤的能源结构、偏公路的交通运输结构成为我市发展路上的新问题。要坚持绿色发展,临沧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和背水一战的决心,解决好保护与发展的问题。
  临沧制定了空气质量改善计划,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整治企业、露天矿山整治、扬尘整治,对重点污染企业进行煤炉改造和升级改造,管控碳排放、氨排放等措施,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的趋势。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已压减煤矿15座,累计淘汰改造8县(区)城市建成区内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燃煤小锅炉77台,注销淘汰黄标车3939辆、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656辆,地方电源总装机中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95%;有效控制施工扬尘污染,严格监督建设和施工单位切实落实清洁施工“六个100%和六不准”等防尘降尘措施;排查整治8县(区)“散乱污”企业116家,完成率100%;完成临沧南华纸业脱硫等6户工业减排项目,2020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19年下降8.29%;氮氧货物排放总量比2019年下降26.63%。
  为减轻静态天气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影响,全市各县(区)城市管理局还对辖区可能存在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进行集中排查整治,对辖区内小煤炉、施工工地扬尘、餐饮业油烟净化设备及露天烧烤,进行了逐门逐户、地毯式的排查和整治,确保不发生人为因素造成的污染。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大力压减燃煤、综合整治“散乱污”工业企业等组合举措,临沧空气质量总体保持优良,8县(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随着铁路、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临沧正调整优化运输结构,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大力推进新能源公交车及其他新能源汽车发展,促进能源结构调整。
  细心的市民张庭发现身边的改变越来越多:道路上行驶的黄标车、老旧汽车淘汰得更快了,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了,像他一样选择骑共享单车、乘公交的人越来越多了。张庭在用自己的方式为“临沧蓝”贡献着力量,“每个人都选择绿色生活方式,带来的改变将是惊人的。”
  播种绿色,呵护一方蓝天
  一场春雨过后,远处翠绿的旗山,梨花、山茶花、樱桃花竞相吐蕊,道路两旁嫩绿的树枝迎风摇曳。
  在融融的春日里,临沧天更蓝、山更绿、空气更清新,“蓝色+绿色”的相互映衬,让临沧变得更养眼,更有生机。这些变化和生机,都源于常态化的植树绿化。
  每年春季,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活动都会在临沧各县(区)展开,市、县(区)领导与市民一道,齐心共植一片绿,为城市提供生态基底和生态屏障。
  仅2020年,全市完成义务植树640万株、造林42.61万亩。截至2020年底,全市森林面积2487.3万亩,比2015年的2292万亩增加了195.3万亩;森林蓄积量1.17亿立方米,比2015年的1.07亿立方米提高了0.1亿立方米。
  在临沧,不仅山里春意盎然,城市里同样是绿意浓浓。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2954.79公顷,城区绿地面积达2650.22公顷,建成城市公园59个,公园绿地总面积661.78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85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3%。
  实践证明,植树造林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治标之本。2018年至2020年,临沧市城市环境空气均未出现重污染天气,环境空气质量逐年向好。2020年,临沧市城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9.5%。
  临沧醉人的“天蓝蓝”和怡人的“地绿绿”成为短视频拍摄爱好者山人阿鲁的视频素材,他把视频分享到抖音,引来无数网友点赞。在他看来临沧的空气质量、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随手拍拍都是大片。
  这就是临沧人的生活,青山即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

返回
2025年07月02日  第8987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拥抱蓝天的幸福

刊发时间:2021-04-23 A1版  作者:阮海燕 彭文昌 杨维 【字体:大 中 小】

我市全力以赴打好打赢“蓝天保卫战”——

拥抱蓝天的幸福

编者按: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临沧,是滇西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沧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坚定扛好扛牢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政治责任,以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把临沧建成最美丽的地方为目标,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举全市之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坚决守护好临沧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良田沃土,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阔。今日起,《临沧日报》将推出系列报道,全面展示临沧坚决打好打赢“三大保卫战”的显著成果。

  一场春雨过后,临沧城碧空如洗,风清气爽。公园里,迎着鸟鸣声,市民或驻足树下闲谈,或在广场上欢乐歌唱跳舞……
  这样生机盎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在临沧比比皆是、处处皆有。
  2018年初,全市上下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最实的作风和最严的举措,全面吹响蓝天保卫战的号角。
  据环境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临沧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分别为:98.4%、97.8%、99.5%,临沧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连续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天蓝蓝就是幸福蓝”的临沧实践背后,是全市上下持续发力,协同作战,合力攻坚,一步一个脚印努力的结果。
  建章立制,守护一方蓝天
  打赢蓝天保卫战既是政治任务,更是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空气质量提升“福利”的民心工程。
  然而,大气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会一劳永逸、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长效治理机制是打赢蓝天保卫战重要前提和基础保障。
  我市第一时间成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交通建设扬尘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工业扬尘污染防治、农业秸秆综合利用及禁烧、施工工地及道路扬尘污染防治、主城区烟花爆竹限售禁燃5个专项工作组,全面开展治理工作。
  2018年,《临沧市城乡清洁条例》颁布实施,将城市道路清洁、建筑垃圾和砂石、土方、渣土和其他散装物料运输纳入城市清洁相关章节;2019年《临沧市绿化管理条例》出台,对工程建筑项目绿地率、闲置土地绿化覆盖等方面进行了规定;《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实施细则》《柴油货车污染防治专项行动方案》《临沧市“生态美”建设实施方案》《临沧市工程领域清洁施工实施方案》等10余个系列措施文件相继出台,为大气污染防治科学施策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翻开临沧的治理方案,一条条举措硬碰硬,一项项目标实打实,临沧的“蓝天保卫战”打出了前所未有的“重拳”。
  精准治理,保护一方蓝天
  清晨走出家门,在蓝天白云下,大口呼吸新鲜空气,这是属于临沧市民的“幸福时刻”。而“养胃、洗肺、好睡”已逐渐成为临沧环境形象的最佳关键词,也是全国各地游客对临沧的最直观印象。
  然而在这些美好代名词的背后,是临沧艰苦卓绝的付出。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加快发展,偏重的产业结构、偏煤的能源结构、偏公路的交通运输结构成为我市发展路上的新问题。要坚持绿色发展,临沧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和背水一战的决心,解决好保护与发展的问题。
  临沧制定了空气质量改善计划,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整治企业、露天矿山整治、扬尘整治,对重点污染企业进行煤炉改造和升级改造,管控碳排放、氨排放等措施,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的趋势。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已压减煤矿15座,累计淘汰改造8县(区)城市建成区内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燃煤小锅炉77台,注销淘汰黄标车3939辆、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656辆,地方电源总装机中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95%;有效控制施工扬尘污染,严格监督建设和施工单位切实落实清洁施工“六个100%和六不准”等防尘降尘措施;排查整治8县(区)“散乱污”企业116家,完成率100%;完成临沧南华纸业脱硫等6户工业减排项目,2020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19年下降8.29%;氮氧货物排放总量比2019年下降26.63%。
  为减轻静态天气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影响,全市各县(区)城市管理局还对辖区可能存在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进行集中排查整治,对辖区内小煤炉、施工工地扬尘、餐饮业油烟净化设备及露天烧烤,进行了逐门逐户、地毯式的排查和整治,确保不发生人为因素造成的污染。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大力压减燃煤、综合整治“散乱污”工业企业等组合举措,临沧空气质量总体保持优良,8县(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随着铁路、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临沧正调整优化运输结构,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大力推进新能源公交车及其他新能源汽车发展,促进能源结构调整。
  细心的市民张庭发现身边的改变越来越多:道路上行驶的黄标车、老旧汽车淘汰得更快了,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了,像他一样选择骑共享单车、乘公交的人越来越多了。张庭在用自己的方式为“临沧蓝”贡献着力量,“每个人都选择绿色生活方式,带来的改变将是惊人的。”
  播种绿色,呵护一方蓝天
  一场春雨过后,远处翠绿的旗山,梨花、山茶花、樱桃花竞相吐蕊,道路两旁嫩绿的树枝迎风摇曳。
  在融融的春日里,临沧天更蓝、山更绿、空气更清新,“蓝色+绿色”的相互映衬,让临沧变得更养眼,更有生机。这些变化和生机,都源于常态化的植树绿化。
  每年春季,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活动都会在临沧各县(区)展开,市、县(区)领导与市民一道,齐心共植一片绿,为城市提供生态基底和生态屏障。
  仅2020年,全市完成义务植树640万株、造林42.61万亩。截至2020年底,全市森林面积2487.3万亩,比2015年的2292万亩增加了195.3万亩;森林蓄积量1.17亿立方米,比2015年的1.07亿立方米提高了0.1亿立方米。
  在临沧,不仅山里春意盎然,城市里同样是绿意浓浓。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2954.79公顷,城区绿地面积达2650.22公顷,建成城市公园59个,公园绿地总面积661.78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85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3%。
  实践证明,植树造林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治标之本。2018年至2020年,临沧市城市环境空气均未出现重污染天气,环境空气质量逐年向好。2020年,临沧市城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9.5%。
  临沧醉人的“天蓝蓝”和怡人的“地绿绿”成为短视频拍摄爱好者山人阿鲁的视频素材,他把视频分享到抖音,引来无数网友点赞。在他看来临沧的空气质量、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随手拍拍都是大片。
  这就是临沧人的生活,青山即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