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民族团结进步“临沧故事”

刊发时间:2021-05-10 A3版  作者:阮海燕 张红林 刘东祥

1---副本.jpg

  临沧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6个直过民族、3个人口较少民族,全市少数民族人口100.6万人,占总人口的41.7%,是典型的边疆民族地区,是多彩云南的一个缩影。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怀着对边疆各族人民的深厚感情和深切牵挂,到云南考察工作,要求云南要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临沧市委、市政府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拓展提升“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进各族群众的心灵深处和日常生活里,一个个手足相亲的动人故事、一首首民族团结的美好乐章在临沧大地演绎,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2---副本.jpg

农家书屋人气旺。

7---副本.jpg

《蝶恋》喜获彩云奖。

 

沿着正确方向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每到节庆日子,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的民族文化广场上就会热闹起来,芦笙舞、甩发舞、蜂桶鼓舞、孔雀舞……各个民族一起唱歌、一起舞蹈,共同学习、共同欢乐,各民族亲如一家的生动场面就是临沧民族团结进步最真实的写照。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启动以来,临沧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示范市创建的各领域全过程,深刻领会和牢牢把握示范市建设的丰富内涵和时代要求,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确保示范市创建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结合实际,先后制定出台《中共临沧市委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共临沧市委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的示范市建设领导小组,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对示范市创建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形成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协同、社会支持、群众参与、上下联动、合力建设的良好格局,示范市建设已经成为全市各族人民的共识和行动。
  回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临沧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创建体系、注重提质扩面、创建载体多元等方式,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建设的重要窗口,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更加健康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各族群众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形成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共识,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花开花常盛、花开花更艳。

 

8---副本.jpg

科普宣传进村寨。

 

锚定“硬任务”
做好民生“必答题”

  安边先安民,安民重安心。
  我市把发展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的首要任务,以脱贫攻坚为统领,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团结,努力提高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
  “以前下村只能睡在火塘边,上个厕所都不易。如今,通过政策扶持、宣传引导,乡村的基础设施变得越来越完善,群众的思想认识和生活习惯发生了根本转变,回到农村,吃的、住的、用的都不用愁了。”沧源佤族自治县退休老干部田艾块感慨道。
  沧源是一跃千年的民族直过区,因自然条件限制长期处于贫困线下。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过程中,通过精准扶贫,从住房、产业、教育、医疗卫生、道路交通等方面精准发力,持续攻坚,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及贫困对象清零目标。2019 年 4 月,经第三方评估和云南省政府批准,沧源正式脱贫摘帽。
  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沧源持续做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全面开展“脱贫质量攻坚行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全面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并以发展全域旅游为方向,打造特色小镇和特色村寨。如今,旧貌换新颜的佤乡村庄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
  沧源的变化,折射出市委、市政府想方设法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坚定决心和扎实行动。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提升、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工作有机融合,引导各级各部门多渠道盘活资源、多形式做实帮扶,从群众最期盼的地方做起、从群众急需的方面着手,不断增强各族同胞的获得感、幸福感。
  同时,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建设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抓实脱贫攻坚配套电网项目建设,加速天然气管道建设,加强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大民族地区民生建设力度,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为有效防范和缓解沿边一线群众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等急难困苦,我市还以实施“沿边行政村群众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为依托,提高沿边群众社会保障水平。2014年以来,临沧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为全市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27个乡(镇)64个建制村及3个边境县10个沿边乡(镇)、44个行政村(社区)所有群众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财政补贴每年每人10元,最高赔付金额为每人12.5万元,目前,共投入资金1533.9万元,人口较少民族群众以及沿边各族群众真正享受到党的政策,感受到党的温暖。
  如今,村里修了广场和活动室、村民住进新房、孩子就近入学、孤寡老人的生活有人照料……在临沧各族群众的生活里,这样的好事如家常便饭。
  “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一家人从山里搬到了这里,生活比以前幸福多了!”说起生活中的这些变化,家住临翔区圈内乡炭窑村糯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拉祜族群众罗维良笑容中盛满了幸福。
  这是罗维良这几年生活中最大的变化,也是临沧民生工作的一个缩影。站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新起点上,回望过去几年,民生建设已然成为临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这一项系统而又庞大的工程,归根结底,老百姓才是真正的缔造者和受益者。

5---副本.jpg

民间技艺齐传承。

 

宣传教育全覆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彩绘映衬着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一首首悦耳婉转的民谣唱出了心手相连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画面……临翔区凤翔小学在教育教学环节、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润物无声引导师生热爱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近年来,我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为遵循,全面、准确、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丰富内涵,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全面性、系统性、针对性,切实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
  年复一年,久久为功。全市各级各部门通过拓展提升“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讲好民族团结进步的“临沧故事”。
  围绕创建目标任务,编制了《临沧市民族团结进步“6+n”创建活动巩固提升工作方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企业、社区、乡镇(街道)、学校、军(警)营、景区、医院、服务窗口、宗教活动场所“十进”活动,推动创建工作实体化、大众化。
  在农村普遍开展民族团结公约教育活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示范乡镇;在城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社区,推行少数民族聚居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在宗教活动场所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法治宣传教育;在边疆民族地区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和适用技术的宣传普及,成功打造了一批类型多样、各具特色、具有标杆性的示范典型,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实现宣传教育全覆盖,凝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正能量。

6---副本.jpg

民族团结一家亲。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个地区的发展、一个社会的进步,既植根于物质基础,也维系于精神文化。多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发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的引领作用,在确保各族群众全面小康同步、公共服务同质的同时,促进法治保障同权、精神家园同建、社会和谐同创。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贺派乡者卖村生活着傣族、佤族、汉族、普米族、拉祜族、布朗族等民族。多年来,不论是泼水节、青苗节还是火把节,村干部都会组织村里的各族群众聚在一起,庆贺彼此的节日,尊重彼此风俗习惯,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举办民族传统节庆,为各族群众创造联谊和沟通的环境,促进相互欣赏和相互学习,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是我市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构筑各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举措。
  “十三五”期间,我市把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深入实施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和民族文化精品建设工程,扶持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带头人,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挖掘整理和创新发展,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民族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结出丰硕果实——
  临沧市作家作品《我的乡村》和《最后的秘境——佤族山寨的文化生存报告》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全面实施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百名人才扶持、百项精品工程等民族文化项目,2019年,实施12个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双百”工程项目,资金为175万元;
  “摸你黑”狂欢节等民族文化活动知名度不断提升,以佤文化为代表的民族传统文化已成为临沧的文化名片;
  在2019年9月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我市综合类项目《涞阶恩赛·女创拳》和技巧类项目《陀螺飞旋》,分获表演项目综合类一等奖和技巧类二等奖。
  随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临沧实践不断深入,临沧大地民族团结进步之花也更加芬芳浓郁。
  展望“十四五”,临沧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按照省委“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要求,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法治基础,努力建成高水平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临沧各族儿女必将绘就一幅幅民族团结进步的壮美画卷!

4---副本.jpg

“打歌”狂欢庆节日。

 

本版图片由张伟锋、游文化及本报通讯员提供 

 

 

返回
2024年05月15日  第9001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讲好民族团结进步“临沧故事”

刊发时间:2021-05-10 A3版  作者:阮海燕 张红林 刘东祥 【字体:大 中 小】

1---副本.jpg

  临沧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6个直过民族、3个人口较少民族,全市少数民族人口100.6万人,占总人口的41.7%,是典型的边疆民族地区,是多彩云南的一个缩影。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怀着对边疆各族人民的深厚感情和深切牵挂,到云南考察工作,要求云南要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临沧市委、市政府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拓展提升“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进各族群众的心灵深处和日常生活里,一个个手足相亲的动人故事、一首首民族团结的美好乐章在临沧大地演绎,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2---副本.jpg

农家书屋人气旺。

7---副本.jpg

《蝶恋》喜获彩云奖。

 

沿着正确方向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每到节庆日子,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的民族文化广场上就会热闹起来,芦笙舞、甩发舞、蜂桶鼓舞、孔雀舞……各个民族一起唱歌、一起舞蹈,共同学习、共同欢乐,各民族亲如一家的生动场面就是临沧民族团结进步最真实的写照。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启动以来,临沧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示范市创建的各领域全过程,深刻领会和牢牢把握示范市建设的丰富内涵和时代要求,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确保示范市创建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结合实际,先后制定出台《中共临沧市委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共临沧市委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的示范市建设领导小组,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对示范市创建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形成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协同、社会支持、群众参与、上下联动、合力建设的良好格局,示范市建设已经成为全市各族人民的共识和行动。
  回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临沧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创建体系、注重提质扩面、创建载体多元等方式,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建设的重要窗口,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更加健康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各族群众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形成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共识,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花开花常盛、花开花更艳。

 

8---副本.jpg

科普宣传进村寨。

 

锚定“硬任务”
做好民生“必答题”

  安边先安民,安民重安心。
  我市把发展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的首要任务,以脱贫攻坚为统领,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团结,努力提高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
  “以前下村只能睡在火塘边,上个厕所都不易。如今,通过政策扶持、宣传引导,乡村的基础设施变得越来越完善,群众的思想认识和生活习惯发生了根本转变,回到农村,吃的、住的、用的都不用愁了。”沧源佤族自治县退休老干部田艾块感慨道。
  沧源是一跃千年的民族直过区,因自然条件限制长期处于贫困线下。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过程中,通过精准扶贫,从住房、产业、教育、医疗卫生、道路交通等方面精准发力,持续攻坚,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及贫困对象清零目标。2019 年 4 月,经第三方评估和云南省政府批准,沧源正式脱贫摘帽。
  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沧源持续做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全面开展“脱贫质量攻坚行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全面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并以发展全域旅游为方向,打造特色小镇和特色村寨。如今,旧貌换新颜的佤乡村庄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
  沧源的变化,折射出市委、市政府想方设法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坚定决心和扎实行动。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提升、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工作有机融合,引导各级各部门多渠道盘活资源、多形式做实帮扶,从群众最期盼的地方做起、从群众急需的方面着手,不断增强各族同胞的获得感、幸福感。
  同时,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建设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抓实脱贫攻坚配套电网项目建设,加速天然气管道建设,加强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大民族地区民生建设力度,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为有效防范和缓解沿边一线群众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等急难困苦,我市还以实施“沿边行政村群众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为依托,提高沿边群众社会保障水平。2014年以来,临沧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为全市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27个乡(镇)64个建制村及3个边境县10个沿边乡(镇)、44个行政村(社区)所有群众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财政补贴每年每人10元,最高赔付金额为每人12.5万元,目前,共投入资金1533.9万元,人口较少民族群众以及沿边各族群众真正享受到党的政策,感受到党的温暖。
  如今,村里修了广场和活动室、村民住进新房、孩子就近入学、孤寡老人的生活有人照料……在临沧各族群众的生活里,这样的好事如家常便饭。
  “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一家人从山里搬到了这里,生活比以前幸福多了!”说起生活中的这些变化,家住临翔区圈内乡炭窑村糯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拉祜族群众罗维良笑容中盛满了幸福。
  这是罗维良这几年生活中最大的变化,也是临沧民生工作的一个缩影。站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新起点上,回望过去几年,民生建设已然成为临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这一项系统而又庞大的工程,归根结底,老百姓才是真正的缔造者和受益者。

5---副本.jpg

民间技艺齐传承。

 

宣传教育全覆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彩绘映衬着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一首首悦耳婉转的民谣唱出了心手相连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画面……临翔区凤翔小学在教育教学环节、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润物无声引导师生热爱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近年来,我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为遵循,全面、准确、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丰富内涵,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全面性、系统性、针对性,切实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
  年复一年,久久为功。全市各级各部门通过拓展提升“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讲好民族团结进步的“临沧故事”。
  围绕创建目标任务,编制了《临沧市民族团结进步“6+n”创建活动巩固提升工作方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企业、社区、乡镇(街道)、学校、军(警)营、景区、医院、服务窗口、宗教活动场所“十进”活动,推动创建工作实体化、大众化。
  在农村普遍开展民族团结公约教育活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示范乡镇;在城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社区,推行少数民族聚居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在宗教活动场所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法治宣传教育;在边疆民族地区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和适用技术的宣传普及,成功打造了一批类型多样、各具特色、具有标杆性的示范典型,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实现宣传教育全覆盖,凝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正能量。

6---副本.jpg

民族团结一家亲。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个地区的发展、一个社会的进步,既植根于物质基础,也维系于精神文化。多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发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的引领作用,在确保各族群众全面小康同步、公共服务同质的同时,促进法治保障同权、精神家园同建、社会和谐同创。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贺派乡者卖村生活着傣族、佤族、汉族、普米族、拉祜族、布朗族等民族。多年来,不论是泼水节、青苗节还是火把节,村干部都会组织村里的各族群众聚在一起,庆贺彼此的节日,尊重彼此风俗习惯,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举办民族传统节庆,为各族群众创造联谊和沟通的环境,促进相互欣赏和相互学习,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是我市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构筑各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举措。
  “十三五”期间,我市把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深入实施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和民族文化精品建设工程,扶持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带头人,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挖掘整理和创新发展,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民族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结出丰硕果实——
  临沧市作家作品《我的乡村》和《最后的秘境——佤族山寨的文化生存报告》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全面实施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百名人才扶持、百项精品工程等民族文化项目,2019年,实施12个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双百”工程项目,资金为175万元;
  “摸你黑”狂欢节等民族文化活动知名度不断提升,以佤文化为代表的民族传统文化已成为临沧的文化名片;
  在2019年9月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我市综合类项目《涞阶恩赛·女创拳》和技巧类项目《陀螺飞旋》,分获表演项目综合类一等奖和技巧类二等奖。
  随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临沧实践不断深入,临沧大地民族团结进步之花也更加芬芳浓郁。
  展望“十四五”,临沧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按照省委“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要求,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法治基础,努力建成高水平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临沧各族儿女必将绘就一幅幅民族团结进步的壮美画卷!

4---副本.jpg

“打歌”狂欢庆节日。

 

本版图片由张伟锋、游文化及本报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