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旮旯”挪出来的新天地

刊发时间:2021-05-21 A1版  作者:董文静 李元兰 李国强

  坝子姑娘嫁到山头“石旮旯”,亲友牵挂落差大。
  想到如今每个周末都能和丈夫一起开着轿车回家看公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镇康县司法局干部郭萍感触颇深:“15年前结婚那天,因为山路太难走,娘家送嫁的亲友们都笑我说,坝子姑娘何苦要嫁到这样的山卡卡、石旮旯林?”
  “丈夫是家里的长子,也是当时勐堆乡尖山村柴马坡自然村唯一一个走出山旮旯的人,理应多照顾父母、帮衬兄弟姐妹。”郭萍告诉笔者,所以在当时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他们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在半道上下车,然后翻山越岭走十多公里山路回老家。这对于打小在坝区集镇长大的她,真是莫大的考验。但比起走十多公里山路,更让人尴尬的是,每次回家最害怕上厕所,因为每家每户都没有像样的厕所,而且整个寨子连一个公厕都没有,每次上厕所都要躲到远处的树林里。
  在郭萍的引领下,我们顺着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一路驱车来到尖山村放牛山自然村。然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石旮旯”却是另一番景象:砖混楼房干净整洁,玉米堆了大半个庭院,一旁院子里的三轮车、摩托车停放有序,大小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一对精气神十足的老夫妻热情地迎了出来。
  “党的政策好啊,我们一寨子享福了!”落座后,郭萍66岁的公公罗国培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以前在柴马坡的时候,交通、水、电等都极为不便,尤其吃水特别困难,每年二三月水源紧缺,每天都要到水井边排队担水。住的是茅草房,用泥巴稻草混合,墙面是篾笆挡,由于密度不够,隔壁家的屋内情况也能看得清清楚楚,下大雨时,山上的洪水顺着老鼠洞冲进家里,整个家就被泡在了水中。随着一系列惠民政策的落实,村民们慢慢地盖起了小瓦房,2008年搬到这里,生活条件彻彻底底地改变了,家家户户都是平顶房,水龙头一打开,自来水就哗哗哗地流出来。”
  老人口中柴马坡人的幸福生活得益于2008年实施的尖山村放牛山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涉及98户农户,总投资1160019.2元,有安居工程、基本农田(坡改梯)、农田水利(沟渠)、人畜饮水工程、通路工程、通电工程、学校建设、广播电视、农村能源(沼气)九个子项目组成。
  “现在有边民补贴,喂猪也有补贴,种田地也有补贴,生病还可以报保险,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们老百姓更要一心跟党走……”在老人口中,有说不完的党话、诉不完的党恩。
  现在两位老人虽已年过花甲,但劳作了一生,却怎么也闲不住,还在柴马坡老宅养起了鸡。去年,两位老人种的玉米收了1万多公斤,养猪也收入近2到3万元。
  “刚结婚的时候,家庭条件不好,每个月工资都要攒下来,帮衬家里买种子、化肥等生产生活所需。”郭萍说,现在不需要了,他们自己种的都吃不完,甚至时不时帮衬我们,种了菜养了鸡还让我们拿回城里吃。
  赶上两位老人要到柴马坡老宅喂鸡,我们驱车跟随老人在狭窄的山道上艰难前行,下车后顺着一条歪斜的石头小路爬上山梁才到了柴马坡老寨,一路上到处都是“石头旮旯”,满目荒凉。
  “过去柴马坡老寨的茅草房一户紧挨着一户,四五家人的住房面积才达到现在新寨子一家人的住房面积……”罗国培向我们描述当时的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情况。
  谈起贫穷落后的过去,罗国培老人深感今非昔比:“过去我们去一趟县城不容易,从柴马坡老寨子走到老县城就要一天时间,一个来回要三天;现在从新寨子坐车,一天就能几个来回,一个来回也才1个多小时。”
  看着眼前党的政策带领全村人从“石旮旯”挪出了新天地,过上了幸福生活,老人感慨万千:“‘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现在全村人都明白好日子源于党的好政策,好政策让生活充满了新希望。”
  在一轮又一轮党的惠民政策推动下,“十三五”时期,镇康县9566户38181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38个贫困村、3个贫困乡镇脱贫出列,贫困县摘帽,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

返回
2024年05月08日  第9012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石旮旯”挪出来的新天地

刊发时间:2021-05-21 A1版  作者:董文静 李元兰 李国强 【字体:大 中 小】

  坝子姑娘嫁到山头“石旮旯”,亲友牵挂落差大。
  想到如今每个周末都能和丈夫一起开着轿车回家看公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镇康县司法局干部郭萍感触颇深:“15年前结婚那天,因为山路太难走,娘家送嫁的亲友们都笑我说,坝子姑娘何苦要嫁到这样的山卡卡、石旮旯林?”
  “丈夫是家里的长子,也是当时勐堆乡尖山村柴马坡自然村唯一一个走出山旮旯的人,理应多照顾父母、帮衬兄弟姐妹。”郭萍告诉笔者,所以在当时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他们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在半道上下车,然后翻山越岭走十多公里山路回老家。这对于打小在坝区集镇长大的她,真是莫大的考验。但比起走十多公里山路,更让人尴尬的是,每次回家最害怕上厕所,因为每家每户都没有像样的厕所,而且整个寨子连一个公厕都没有,每次上厕所都要躲到远处的树林里。
  在郭萍的引领下,我们顺着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一路驱车来到尖山村放牛山自然村。然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石旮旯”却是另一番景象:砖混楼房干净整洁,玉米堆了大半个庭院,一旁院子里的三轮车、摩托车停放有序,大小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一对精气神十足的老夫妻热情地迎了出来。
  “党的政策好啊,我们一寨子享福了!”落座后,郭萍66岁的公公罗国培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以前在柴马坡的时候,交通、水、电等都极为不便,尤其吃水特别困难,每年二三月水源紧缺,每天都要到水井边排队担水。住的是茅草房,用泥巴稻草混合,墙面是篾笆挡,由于密度不够,隔壁家的屋内情况也能看得清清楚楚,下大雨时,山上的洪水顺着老鼠洞冲进家里,整个家就被泡在了水中。随着一系列惠民政策的落实,村民们慢慢地盖起了小瓦房,2008年搬到这里,生活条件彻彻底底地改变了,家家户户都是平顶房,水龙头一打开,自来水就哗哗哗地流出来。”
  老人口中柴马坡人的幸福生活得益于2008年实施的尖山村放牛山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涉及98户农户,总投资1160019.2元,有安居工程、基本农田(坡改梯)、农田水利(沟渠)、人畜饮水工程、通路工程、通电工程、学校建设、广播电视、农村能源(沼气)九个子项目组成。
  “现在有边民补贴,喂猪也有补贴,种田地也有补贴,生病还可以报保险,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们老百姓更要一心跟党走……”在老人口中,有说不完的党话、诉不完的党恩。
  现在两位老人虽已年过花甲,但劳作了一生,却怎么也闲不住,还在柴马坡老宅养起了鸡。去年,两位老人种的玉米收了1万多公斤,养猪也收入近2到3万元。
  “刚结婚的时候,家庭条件不好,每个月工资都要攒下来,帮衬家里买种子、化肥等生产生活所需。”郭萍说,现在不需要了,他们自己种的都吃不完,甚至时不时帮衬我们,种了菜养了鸡还让我们拿回城里吃。
  赶上两位老人要到柴马坡老宅喂鸡,我们驱车跟随老人在狭窄的山道上艰难前行,下车后顺着一条歪斜的石头小路爬上山梁才到了柴马坡老寨,一路上到处都是“石头旮旯”,满目荒凉。
  “过去柴马坡老寨的茅草房一户紧挨着一户,四五家人的住房面积才达到现在新寨子一家人的住房面积……”罗国培向我们描述当时的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情况。
  谈起贫穷落后的过去,罗国培老人深感今非昔比:“过去我们去一趟县城不容易,从柴马坡老寨子走到老县城就要一天时间,一个来回要三天;现在从新寨子坐车,一天就能几个来回,一个来回也才1个多小时。”
  看着眼前党的政策带领全村人从“石旮旯”挪出了新天地,过上了幸福生活,老人感慨万千:“‘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现在全村人都明白好日子源于党的好政策,好政策让生活充满了新希望。”
  在一轮又一轮党的惠民政策推动下,“十三五”时期,镇康县9566户38181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38个贫困村、3个贫困乡镇脱贫出列,贫困县摘帽,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