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巴村

刊发时间:2021-05-23 A3版  作者:曾庆芳

  “吉祥的日子里我们用胸脯宽大、峰高的黄牛供你,你是我们敬仰的神灵,最好的祭品献给你。
  谷种要发芽,
  小米要开花,
  谷穗要饱满,
  粒粒要结实……”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弄巴村的门巴水库,几位寨老用篾桌抬着瓜果、五谷、茶水走向祭台,供台呈上酒、茶、芭蕉,点燃蜡烛,台前插有竹篾编的神器“达寮”,众人将供品一一陈供,上香三柱,分列两侧。佤族老人达奥站在祭坛前,低声念祷着,似乎在与一种隐身的存在交流。这是佤族祭祀“魔苇”的辞令。寨老们蹲在身后聆听着,一色的黑色包头、宽裤腿大裆裤,绣有红色牛头的马夹。一会儿,达奥把手上簸箕里的稻米四处抛撒,滴茶敬天、敬地、敬神灵。恭请诸神来享用祭品。护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地方安宁、无灾无难。寨老们依次上祭坛点燃蜡烛,并把水酒倒入纸杯分享。
  他在用辞令为稻米招魂。抛洒米粒是为谷魂的到来铺设桥梁。
  也许因为与坝子里的善于农耕的傣族朝夕相处,一个阿佤人,从出生到死亡,生命中几乎所有的行为都与稻米紧密相连,稻米就是他们的命根。他们对稻米的情感,深到难以言喻。每年,播种时,他们祭谷魂。收获时,他们要过新米节。祭谷魂、迎新米既是节庆活动,也是宗教祭祀。它源于佤族对谷魂、棉魂和祖魂崇拜,佤族谚语说“白鹇赐谷魂,阿奶留棉魂。”稻谷是祭祀中不可或缺的祭品,谷神更是祖先地位的崇拜对象。在所有的婚丧嫁娶中都少不了米制品。“你们能在崖上发芽,你们能在石上发蓬;你们的茎干留在地里,你们的果实回到寨中。发芽了才长出干,干长了才会开花。谷子结出谷粒,谷壳变成猪糠。深翻土谷苗壮,薅净草谷蓬发;雨水使谷物生长,肥料促谷叶繁茂。我们祭你谷父,我们祭你粟母;我们赞你棉祖,我们颂你小米弟……”佤族的祭祀祷词无一不是对谷神的深深期冀。
  在这里,稻米是一种恒久不变的情节,当地人至今沿袭着祖辈们传承的稻作秘密。耿马地区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在唐、宋时期耿马和孟定的傣族已经开田种稻。在孟定镇的罕宏、新寨村委会的菊黑组、帕练族的沼泽地,还发现了野生稻的踪迹。目前中国发现的3种野生稻即药用野生稻、普通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中,孟定就发现了两种。而石佛洞遗址大量碳化稻谷的发现,则将该地区的水稻栽培史延伸到了3500年前。
  我国西南自古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滇西南地区作为西北族群和南中国越系族群交汇点,族群的“复杂性”与“多元性”特征突出,文化面貌的“复合性”明显。耿马与缅甸接壤,地处横断山区古代民族与文化走廊的南部边缘地区,在这个走廊地带上的若干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或代表性的文化因素,都可以在耿马附近找到踪迹,表明耿马盆地是中国西南部文化交汇的一个节点。耿马全境土地资源较为丰富,肥力高,又有充足的水利资源,历来这里都是一个农业产区。全县千亩以上的坝子有40个,较大的有孟定坝、耿马坝、勐简坝、勐撒坝、勐永坝等,一直是耿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其中的孟定坝由于气候炎热,稻谷可一年三熟。在过去,除土司外,每个人都是劳作的农民,与稻谷有着亲密的关系。
  百越民族最早种植水稻,全世界近一半以大米为主食的人类都应该感念他们的贡献。据地方史料记载:相传召武定带领傣族民众从勐卯弄进入孟定后,将沼泽烂滩、芦苇草丛开辟成片片良田,与千年前一样,稻谷金黄,依然是孟定坝子最激动人心的景象。
  3000多年前的石佛洞居民日常生活中渔业发达,居住于干栏式建筑中,属于南方稻作人群。生活在这一带的佤族与布朗族均同源于古代的濮人。阿佤山位于澜沧江和萨尔温江夹界,佤族和布朗族的祖先在这两江中游地带,即古代的永昌郡地,最先种植棉花和茶叶,故有“木棉濮”之称。传说现在耿马一带的佤族就是发明种木棉的女王叶荣的后裔。史籍时常提到的土有孔雀、大象多指濮人和越人的生活环境。“孔雀常以二月来翔,月余而去。土地有稻田畜牧,但不蚕桑。”这里种植木棉和不蚕桑的习俗至今留存在佤族生活里。佤族在丧葬时只能用棉布而不用丝绸,他们认为棉布是祖先留下来的,而丝绸是祖魂不喜悦之物。十三世纪以后,大量濮人融于百越民族,他们的文化中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生活习俗也相互影响渗透。因耿马坝缓丘陵坝的雷响田较多,靠天下雨,故祈求风调雨顺活动颇多。佤族居住的地方,因多山少坝,山高谷深,山坡陡峭,开垦梯田难度大,稻谷栽种也显得尤为珍贵,对稻谷产生的尊崇心理和行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司岗里神话里,是梅依格神创造了稻谷神后把它放置于深水湖里,人得到了水蛇的帮助才把谷种取来。佤族的旱地农耕是轮歇式的,旱地是春播秋实,每年举行的春祭与秋祭也是佤族世俗生活中的播种节和丰收节。
  生、丧、嫁、娶,这些有关民族传承与延续的重大事件中总少不了稻谷的身影。稻谷是与佤族人的生活结合得最紧密的植物,因此,稻谷很自然地被赋予了神性,充当了用以沟通天人的信物。
  古代人类普遍存在以人祭神,以人魂献祭众神灵,然后众神灵和人魂又一同回报人类,达成他们的祈盼。我国南方汉、傣、壮、苗、瑶、彝、白、德昂、布朗等稻文化产区的各民族都有稻魂祭和稻俗礼俗礼仪。东南亚各民族也有稻魂祭。然而,此俗的内容之丰富,祭仪之古朴,应以佤族为最。佤族的稻魂祭的庄严,隆重不亚于美洲印第安人的玉米女神祭。在过去,阿佤人主要猎取仇家部落的人头献祭,举祭时间在二月份的播种期间。在佤族作家依蒙红木的笔下,这样描述:猎到人头,部落人全民举行隆重的仪式。老人给它敬酒、祈祷,妇女假装为它痛哭流涕,给它梳头,孩子给它喂吃的,拿鸡蛋磕在它的门牙上。人们请它吃饱喝足,保佑庄稼旺盛,人畜兴旺。人头祭祀木鼓、祭祀旱谷、祭祀神灵的宗教活动拉开了帷幕,人们锤响了神鼓,敲响了铓锣,通宵达旦地打歌……他们特别珍惜砍到的人头血,人们争抢拿来拌在自己的谷种里,然后拿去埋在旱地的中央。代表这块旱稻地都已充盈了人血,即充盈了人的灵魂。能“加大我们的力量,加固稻谷的根苗”,就能保证丰收。
  美洲印第安人的玉米神祭,非洲的谷神祭以及欧洲的麦神祭,与佤族的稻魂祭相同,都经历过以人祭神的历史。墨西哥阿兹台克人选的人牺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女。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里写道:人群集合起来,祭司庄严地给代表女神的女孩熏香,然后他们把她仰天推在谷物种子堆上,割下她的头,用桶接住喷出的血,把血淋在女神木偶上,淋在屋里的墙上和地上堆的谷物、南瓜、种子、蔬菜等祭品上……这种献祭既血腥又没有丝毫的科学依据,理所当然地被时代所摒弃。现在祭祀谷神,阿佤人镖牛、镖猪,全村落一起举行祭祀活动。祭祀完毕一起吃喝、唱歌、跳舞。
  今天我们在弄巴村所看到的祭谷魂活动已属表演性质,只是表演给人看的。当地老百姓告诉我们,真正的祭祀活动摩巴是要瞧日子的,在前几日就已经举行。
  时至今日,阿佤人虽已不猎首祭稻,然而关于此俗的祭仪、祭词和各种传说,依然流传在阿佤人的文化里,稻谷是祭祀中不可或缺的祭品,谷神更是祖先地位的崇拜对象,在稻子的成熟过程中要多次祭祀谷神,祈求它的福佑。稻米用自己的生命养育了阿佤人的生命,每年收获稻谷的时候,阿佤人都要为稻米叫魂,是为感恩。他们称之为新米节。
  新米节,寨子头人布置人打扫寨子,修沟搭桥铺路。各家各户还要自己修葺房屋、祭坛、谷仓、晒台、牛厩等,为第二天迎新米活动做准备。当太阳冉冉升起,田边地头已聚满了村民,他们各自在自家田里选上蓬大穗长的稻谷拔1至2蓬,掐几棵成熟的稻穗,把它们装进新挎包里,或者把稻穗扎成一束高高捧在手上,排成队列回家。回家后把新谷烘干舂成米煮成饭,舀上一勺盛放碗中置于祭坛上,祭坛上还放置茶叶、米、米酒、肉、芭蕉等,魔巴才虔诚地率领村民们进行祭祀。
  这一天,人们还要到村口路上召唤那些体弱多病者的魂灵,因为他们的灵魂离主人散落于野外导致疾病缠身。晚上,公房外面的广场上燃起篝火,人们酒足饭饱,载歌载舞,欢庆佳节。这时,谷魂入仓,祖魂归家。人神和谐,天地为一。其实节,就是祭祀期,那些劳苦衰败的脸,开始放光了。此后,人们便可开镰收割。
  稻米的光泽和丰腴的米粒,伴随了阿佤人世世代代。在阿佤人眼里,稻谷是口粮,也是所有仪式的道具。对于阿佤人来说,幸福,或许就是稻香弥漫的那个瞬间。
  五月的耿马,是一个花香馥郁、绿色充溢的世界。现在街上随时可以买到想吃的大米,但阿佤人每年依然要种一坡一坡的稻米。那里面,居住着他们所信仰的神灵。老子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谷神不死,绵绵若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神话里,稻神都是女性,这应该与生殖崇拜有关。女性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创造了自然界的万物众生。
  或许是水神过于亢奋,今年的雨水丰沛。使祭祀活动时间一再拖延。上午11点,雨停了,他们捧来栽在花盆里供养的谷秧,一一摆放在地上,秧苗绿油油的,苍翠欲滴。但秧苗栽在盆里,终究像盆景,有些中气不足的孱弱,纯粹为了应景和应今天的节气而已。我想祭谷神应该在稻田里才会有那份神圣的氛围。如今,一切为了旅游开发,原生态的祭谷神仪式已衍变为一种展演,祭祀台前的地上竟然还铺上了红色的地毯,想来谷神怕也不喜欢人们以这样的方式为它叫魂吧。
  临远眺望,五谷青青,阡陌交错,满山满坡的甘蔗铺满了山地,像一块块绿色的地毯覆盖在大地上,生生不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纷纷大量种植香蕉、甘蔗、橡胶和其他经济作物。化肥农药的频繁使用,让地皮板结,改变着土地的状态,即便是我们这些从未种植过水稻的人,也能感受到梯田日渐局促的呼吸和心跳。如果没有了稻谷,没有了谷神,是否意味着农耕文明的终结?

返回
2024年05月04日  第9014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弄巴村

刊发时间:2021-05-23 A3版  作者:曾庆芳 【字体:大 中 小】

  “吉祥的日子里我们用胸脯宽大、峰高的黄牛供你,你是我们敬仰的神灵,最好的祭品献给你。
  谷种要发芽,
  小米要开花,
  谷穗要饱满,
  粒粒要结实……”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弄巴村的门巴水库,几位寨老用篾桌抬着瓜果、五谷、茶水走向祭台,供台呈上酒、茶、芭蕉,点燃蜡烛,台前插有竹篾编的神器“达寮”,众人将供品一一陈供,上香三柱,分列两侧。佤族老人达奥站在祭坛前,低声念祷着,似乎在与一种隐身的存在交流。这是佤族祭祀“魔苇”的辞令。寨老们蹲在身后聆听着,一色的黑色包头、宽裤腿大裆裤,绣有红色牛头的马夹。一会儿,达奥把手上簸箕里的稻米四处抛撒,滴茶敬天、敬地、敬神灵。恭请诸神来享用祭品。护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地方安宁、无灾无难。寨老们依次上祭坛点燃蜡烛,并把水酒倒入纸杯分享。
  他在用辞令为稻米招魂。抛洒米粒是为谷魂的到来铺设桥梁。
  也许因为与坝子里的善于农耕的傣族朝夕相处,一个阿佤人,从出生到死亡,生命中几乎所有的行为都与稻米紧密相连,稻米就是他们的命根。他们对稻米的情感,深到难以言喻。每年,播种时,他们祭谷魂。收获时,他们要过新米节。祭谷魂、迎新米既是节庆活动,也是宗教祭祀。它源于佤族对谷魂、棉魂和祖魂崇拜,佤族谚语说“白鹇赐谷魂,阿奶留棉魂。”稻谷是祭祀中不可或缺的祭品,谷神更是祖先地位的崇拜对象。在所有的婚丧嫁娶中都少不了米制品。“你们能在崖上发芽,你们能在石上发蓬;你们的茎干留在地里,你们的果实回到寨中。发芽了才长出干,干长了才会开花。谷子结出谷粒,谷壳变成猪糠。深翻土谷苗壮,薅净草谷蓬发;雨水使谷物生长,肥料促谷叶繁茂。我们祭你谷父,我们祭你粟母;我们赞你棉祖,我们颂你小米弟……”佤族的祭祀祷词无一不是对谷神的深深期冀。
  在这里,稻米是一种恒久不变的情节,当地人至今沿袭着祖辈们传承的稻作秘密。耿马地区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在唐、宋时期耿马和孟定的傣族已经开田种稻。在孟定镇的罕宏、新寨村委会的菊黑组、帕练族的沼泽地,还发现了野生稻的踪迹。目前中国发现的3种野生稻即药用野生稻、普通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中,孟定就发现了两种。而石佛洞遗址大量碳化稻谷的发现,则将该地区的水稻栽培史延伸到了3500年前。
  我国西南自古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滇西南地区作为西北族群和南中国越系族群交汇点,族群的“复杂性”与“多元性”特征突出,文化面貌的“复合性”明显。耿马与缅甸接壤,地处横断山区古代民族与文化走廊的南部边缘地区,在这个走廊地带上的若干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或代表性的文化因素,都可以在耿马附近找到踪迹,表明耿马盆地是中国西南部文化交汇的一个节点。耿马全境土地资源较为丰富,肥力高,又有充足的水利资源,历来这里都是一个农业产区。全县千亩以上的坝子有40个,较大的有孟定坝、耿马坝、勐简坝、勐撒坝、勐永坝等,一直是耿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其中的孟定坝由于气候炎热,稻谷可一年三熟。在过去,除土司外,每个人都是劳作的农民,与稻谷有着亲密的关系。
  百越民族最早种植水稻,全世界近一半以大米为主食的人类都应该感念他们的贡献。据地方史料记载:相传召武定带领傣族民众从勐卯弄进入孟定后,将沼泽烂滩、芦苇草丛开辟成片片良田,与千年前一样,稻谷金黄,依然是孟定坝子最激动人心的景象。
  3000多年前的石佛洞居民日常生活中渔业发达,居住于干栏式建筑中,属于南方稻作人群。生活在这一带的佤族与布朗族均同源于古代的濮人。阿佤山位于澜沧江和萨尔温江夹界,佤族和布朗族的祖先在这两江中游地带,即古代的永昌郡地,最先种植棉花和茶叶,故有“木棉濮”之称。传说现在耿马一带的佤族就是发明种木棉的女王叶荣的后裔。史籍时常提到的土有孔雀、大象多指濮人和越人的生活环境。“孔雀常以二月来翔,月余而去。土地有稻田畜牧,但不蚕桑。”这里种植木棉和不蚕桑的习俗至今留存在佤族生活里。佤族在丧葬时只能用棉布而不用丝绸,他们认为棉布是祖先留下来的,而丝绸是祖魂不喜悦之物。十三世纪以后,大量濮人融于百越民族,他们的文化中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生活习俗也相互影响渗透。因耿马坝缓丘陵坝的雷响田较多,靠天下雨,故祈求风调雨顺活动颇多。佤族居住的地方,因多山少坝,山高谷深,山坡陡峭,开垦梯田难度大,稻谷栽种也显得尤为珍贵,对稻谷产生的尊崇心理和行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司岗里神话里,是梅依格神创造了稻谷神后把它放置于深水湖里,人得到了水蛇的帮助才把谷种取来。佤族的旱地农耕是轮歇式的,旱地是春播秋实,每年举行的春祭与秋祭也是佤族世俗生活中的播种节和丰收节。
  生、丧、嫁、娶,这些有关民族传承与延续的重大事件中总少不了稻谷的身影。稻谷是与佤族人的生活结合得最紧密的植物,因此,稻谷很自然地被赋予了神性,充当了用以沟通天人的信物。
  古代人类普遍存在以人祭神,以人魂献祭众神灵,然后众神灵和人魂又一同回报人类,达成他们的祈盼。我国南方汉、傣、壮、苗、瑶、彝、白、德昂、布朗等稻文化产区的各民族都有稻魂祭和稻俗礼俗礼仪。东南亚各民族也有稻魂祭。然而,此俗的内容之丰富,祭仪之古朴,应以佤族为最。佤族的稻魂祭的庄严,隆重不亚于美洲印第安人的玉米女神祭。在过去,阿佤人主要猎取仇家部落的人头献祭,举祭时间在二月份的播种期间。在佤族作家依蒙红木的笔下,这样描述:猎到人头,部落人全民举行隆重的仪式。老人给它敬酒、祈祷,妇女假装为它痛哭流涕,给它梳头,孩子给它喂吃的,拿鸡蛋磕在它的门牙上。人们请它吃饱喝足,保佑庄稼旺盛,人畜兴旺。人头祭祀木鼓、祭祀旱谷、祭祀神灵的宗教活动拉开了帷幕,人们锤响了神鼓,敲响了铓锣,通宵达旦地打歌……他们特别珍惜砍到的人头血,人们争抢拿来拌在自己的谷种里,然后拿去埋在旱地的中央。代表这块旱稻地都已充盈了人血,即充盈了人的灵魂。能“加大我们的力量,加固稻谷的根苗”,就能保证丰收。
  美洲印第安人的玉米神祭,非洲的谷神祭以及欧洲的麦神祭,与佤族的稻魂祭相同,都经历过以人祭神的历史。墨西哥阿兹台克人选的人牺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女。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里写道:人群集合起来,祭司庄严地给代表女神的女孩熏香,然后他们把她仰天推在谷物种子堆上,割下她的头,用桶接住喷出的血,把血淋在女神木偶上,淋在屋里的墙上和地上堆的谷物、南瓜、种子、蔬菜等祭品上……这种献祭既血腥又没有丝毫的科学依据,理所当然地被时代所摒弃。现在祭祀谷神,阿佤人镖牛、镖猪,全村落一起举行祭祀活动。祭祀完毕一起吃喝、唱歌、跳舞。
  今天我们在弄巴村所看到的祭谷魂活动已属表演性质,只是表演给人看的。当地老百姓告诉我们,真正的祭祀活动摩巴是要瞧日子的,在前几日就已经举行。
  时至今日,阿佤人虽已不猎首祭稻,然而关于此俗的祭仪、祭词和各种传说,依然流传在阿佤人的文化里,稻谷是祭祀中不可或缺的祭品,谷神更是祖先地位的崇拜对象,在稻子的成熟过程中要多次祭祀谷神,祈求它的福佑。稻米用自己的生命养育了阿佤人的生命,每年收获稻谷的时候,阿佤人都要为稻米叫魂,是为感恩。他们称之为新米节。
  新米节,寨子头人布置人打扫寨子,修沟搭桥铺路。各家各户还要自己修葺房屋、祭坛、谷仓、晒台、牛厩等,为第二天迎新米活动做准备。当太阳冉冉升起,田边地头已聚满了村民,他们各自在自家田里选上蓬大穗长的稻谷拔1至2蓬,掐几棵成熟的稻穗,把它们装进新挎包里,或者把稻穗扎成一束高高捧在手上,排成队列回家。回家后把新谷烘干舂成米煮成饭,舀上一勺盛放碗中置于祭坛上,祭坛上还放置茶叶、米、米酒、肉、芭蕉等,魔巴才虔诚地率领村民们进行祭祀。
  这一天,人们还要到村口路上召唤那些体弱多病者的魂灵,因为他们的灵魂离主人散落于野外导致疾病缠身。晚上,公房外面的广场上燃起篝火,人们酒足饭饱,载歌载舞,欢庆佳节。这时,谷魂入仓,祖魂归家。人神和谐,天地为一。其实节,就是祭祀期,那些劳苦衰败的脸,开始放光了。此后,人们便可开镰收割。
  稻米的光泽和丰腴的米粒,伴随了阿佤人世世代代。在阿佤人眼里,稻谷是口粮,也是所有仪式的道具。对于阿佤人来说,幸福,或许就是稻香弥漫的那个瞬间。
  五月的耿马,是一个花香馥郁、绿色充溢的世界。现在街上随时可以买到想吃的大米,但阿佤人每年依然要种一坡一坡的稻米。那里面,居住着他们所信仰的神灵。老子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谷神不死,绵绵若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神话里,稻神都是女性,这应该与生殖崇拜有关。女性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创造了自然界的万物众生。
  或许是水神过于亢奋,今年的雨水丰沛。使祭祀活动时间一再拖延。上午11点,雨停了,他们捧来栽在花盆里供养的谷秧,一一摆放在地上,秧苗绿油油的,苍翠欲滴。但秧苗栽在盆里,终究像盆景,有些中气不足的孱弱,纯粹为了应景和应今天的节气而已。我想祭谷神应该在稻田里才会有那份神圣的氛围。如今,一切为了旅游开发,原生态的祭谷神仪式已衍变为一种展演,祭祀台前的地上竟然还铺上了红色的地毯,想来谷神怕也不喜欢人们以这样的方式为它叫魂吧。
  临远眺望,五谷青青,阡陌交错,满山满坡的甘蔗铺满了山地,像一块块绿色的地毯覆盖在大地上,生生不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纷纷大量种植香蕉、甘蔗、橡胶和其他经济作物。化肥农药的频繁使用,让地皮板结,改变着土地的状态,即便是我们这些从未种植过水稻的人,也能感受到梯田日渐局促的呼吸和心跳。如果没有了稻谷,没有了谷神,是否意味着农耕文明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