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沧源崖画探索舞蹈艺术的起源

刊发时间:2021-06-07 A3版  作者:雷红莲

  在临沧市的深山密林中,遗存着距今3200多年的多处古代崖画。这些浓淡不一的猩红色图形,是古代先民用赤铁矿粉与动物血调和的颜料,绘制在距地面高2至10米左右垂直而平滑的石灰岩崖面上的图画作品。自1965年在沧源佤族自治县首次发现崖画以来,还在临沧市耿马、永德等地的19个地点发现崖画,习惯上把它们统称为“沧源崖画”。沧源崖画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崖画之一,是保存在崖石上的临沧新石器时期的“文献”资料。2001年,沧源崖画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石窟寺及石刻名录。
  源于劳动和战争的舞蹈
  沧源崖画采用剪影式轮廓画法描绘人物,现可辨认的包括人物、动物、房屋、树木、太阳等1063个图像,表现远古时代狩猎、采集、舞蹈、战争、祭祀等内容。这些崖画甚至还是20世纪初,临沧一带少数民族生活场景的写实图。
  舞蹈起源的理论一般认为,最早的舞蹈与其他艺术一样,也是起源于劳动。此外,关于舞蹈起源还有祭祀说、娱乐说、情爱说、模仿说等。沧源崖画中的舞蹈图像,可以为舞蹈起源的各种学说找到充分的证据。起初,原始人在其劳动的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弛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发出劳动的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这样就产生了简单的韵律、节奏,这就是音乐、舞蹈节拍的起源。
  沧源崖画中有大量描绘集体劳动的场景,连缀起来,可视作一幅原始社会的历史画卷,从中可见先民们从事狩猎、畜牧、采集等劳动。六号崖画点,有一幅描绘战争的“庆功舞蹈图”格外引人注目。画面上有7个战士,全都是一手持盾,一手持棍,两臂张开,双腿下蹲,姿态威武雄壮,正随着前面一个高大的领舞者跳舞。7个战士后面还有5个人叉着双手并排舞蹈,一些伴舞者在主舞者周围高举手臂,整个舞蹈场面气势恢宏。这种“木鼓舞”,至今仍是佤族舞蹈中的代表性节目。
  沧源崖画中有很多的舞蹈场面是模仿狩猎和战争活动的。狩猎舞多是模拟各种动物动作的舞蹈,由人装扮成鸟兽的形象,另还有猎人狩猎归来集体踏舞欢跳的画面,舞者臂连臂,手牵手,整齐划一,顿足而舞。庆祝战斗胜利的舞蹈中,有一人一手持盾牌、一手持兵器的舞蹈,其中,一人手持牛角与武器的舞蹈形象在多个地点均有发现。这些舞蹈形象,生动再现了古代先民们的劳动生活场景。
  源于娱乐和祭祀的舞蹈
  沧源崖画中还有一些自娱性舞蹈场面,如一人用树藤串上的枝叶作为“道具”起舞,一人头顶羽状长竿、一人手提花簇杂耍、一人手舞流星般的石子甩动,这些杂技图形往往和舞蹈图形分布在一起,交错表现。事实上,杂技正是舞蹈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第七岩画点是一幅集体“圆圈舞”。 画面上,有5个人围成一个圈,舞者每人高举起一只手臂,翩翩起舞。垂直投影的画法使他们看上去很像5片盛开的花瓣,画面中心是一个圆圈,表明歌舞者的圆圈队形。5个舞者,皆一臂上举而反卷,一臂下垂而自然弯曲,两腿张开成踏地状,表现出了歌舞者甩手顿足、舞姿翩然的生动形象。那时的集体舞蹈,因无乐器配合,只能用节奏一致的歌唱和呼声才能让舞姿和动作统一,“投足而歌”的舞蹈形式,便成为先民集体活动时的共同选择。据考证,这是迄今所见的我国最为古老的一幅边疆民族“踏歌图”。这种抒发人们愉悦心情的娱乐性舞蹈,现今还在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中盛行,并成为一种群众性的娱乐节目。
  还有一幅崖画,描绘的是剽牛祭祀活动的舞蹈图。一头牛被拴在木桩上,牛后有数十个戴有头饰的人物站立,右侧有人执武器,还有人于左侧列队起舞,其中,有1人头戴牛角在月亮下跳舞,从特殊的形象和位置看,此人似巫师或族长,这是图像中记录的最早的剽牛祭祀活动,图中所绘情形和《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所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非常相似,“投足”是一种舞的姿态,3个人手里拿着牛尾巴,投足而歌。
  岩崖中的“木鼓舞”除在战争中出现用来鼓舞士气外,在祭祀中也常出现。佤族先民认为木鼓是通天神器,崖画中祭祀的“木鼓舞”保存了佤族古老的原始风俗及舞蹈特点,从中可以窥见原始宗教祭祀舞的形态和传承。
  源于巫术和图腾的舞蹈
  国际学术界有观点认为,原始艺术实际上是巫术的一种,歌和舞被利用为巫术的手段,制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氛,以保证巫术的成功。原始社会后期,图腾崇拜和巫术结合,产生了巫舞。人们相信,在崖壁上画人们围捕、刺中所要猎取的动物形象,便能使狩猎成功;在崖壁上画人倒地,是希望未来的战争中敌人真的倒地死亡。沧源崖画中就有这类作品,人们祈求丰收,就在崖壁上画牛或人拉牛,希望山上牛群繁殖得顺利,可以成群地拉回食用或供祭祀之用;画野生的动物形象,是希望打猎有收获;画成群舞蹈人形,是希望农牧业丰收,可以举行盛大宴会。沧源崖画里有祈求丰产的祭祀、有模拟巫术的表演、有战争誓师或欢庆胜利的巫术舞蹈、有频繁的宗教活动,且在举行宗教活动中,人们都要进行群众性的或表演性的舞蹈。
  原始先民信仰万物有灵,因而崖画中出现太阳、植物、动物、山洞以及一些奇形怪状的人形符号,它们应该都是当时受到崇拜的事物。图腾不仅作为部落区别的标志,同时还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信仰,人们举行祈祷或庆贺,都对着图腾跳舞。图腾舞蹈的产生,大都具有实用性目的。原始部落里,在组织散漫和生活不安定的状况下,需要有一种社会感应力使他们团结在一起,舞蹈就是产生这种感应力的重要手段,不论是狩猎还是战争,都需要整个部落一起行动,所以原始图腾舞蹈在世界各地原始民族中都有存在。
  舞蹈起源于劳动和生活实践
  沧源崖画形象地记录了古代先民的生产劳动、宗教祭祀及战争等场面,其中保留了丰富多彩的原始舞蹈的珍贵图像,通过崖画中的舞蹈形象,我们似乎还可听到先民们在敲击着木头、石片,呼号着歌唱的声音,看到他们迈着雄健的步伐,用粗犷豪放的动作,舒畅自由、如痴如醉地舞蹈着的场景。如今,临沧很多民族民间的传统舞蹈中,仍能看到这一自远古就传承而来的先民原始舞蹈遗风。
  从沧源崖画上的舞蹈图案可以推断,舞蹈起源于劳动,且舞蹈艺术的产生最初是和音乐、文学、绘画等艺术结合在一起的。一方面,舞蹈的种类多种多样,不同的舞蹈起源也各不相同,另一方面,同一类型的舞蹈其动作也千变万化,不同的动作其来源也不尽相同,舞蹈的起源绝不只是单一的取决于某一个因素。舞蹈是古代先民劳动、生活、娱乐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产生于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达自身情感等的内在需要,但无论劳动、模仿、游戏、情爱、图腾和巫术等,都是生产生活的一个方面,即舞蹈起源于人类生存、发展中的劳动实践和生活实践。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艺术起源的契机虽较复杂,但把舞蹈的起源归之为以劳动为核心的多种社会实践,已成为今天学术界的普遍共识。

返回
2024年05月04日  第9029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从沧源崖画探索舞蹈艺术的起源

刊发时间:2021-06-07 A3版  作者:雷红莲 【字体:大 中 小】

  在临沧市的深山密林中,遗存着距今3200多年的多处古代崖画。这些浓淡不一的猩红色图形,是古代先民用赤铁矿粉与动物血调和的颜料,绘制在距地面高2至10米左右垂直而平滑的石灰岩崖面上的图画作品。自1965年在沧源佤族自治县首次发现崖画以来,还在临沧市耿马、永德等地的19个地点发现崖画,习惯上把它们统称为“沧源崖画”。沧源崖画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崖画之一,是保存在崖石上的临沧新石器时期的“文献”资料。2001年,沧源崖画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石窟寺及石刻名录。
  源于劳动和战争的舞蹈
  沧源崖画采用剪影式轮廓画法描绘人物,现可辨认的包括人物、动物、房屋、树木、太阳等1063个图像,表现远古时代狩猎、采集、舞蹈、战争、祭祀等内容。这些崖画甚至还是20世纪初,临沧一带少数民族生活场景的写实图。
  舞蹈起源的理论一般认为,最早的舞蹈与其他艺术一样,也是起源于劳动。此外,关于舞蹈起源还有祭祀说、娱乐说、情爱说、模仿说等。沧源崖画中的舞蹈图像,可以为舞蹈起源的各种学说找到充分的证据。起初,原始人在其劳动的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弛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发出劳动的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这样就产生了简单的韵律、节奏,这就是音乐、舞蹈节拍的起源。
  沧源崖画中有大量描绘集体劳动的场景,连缀起来,可视作一幅原始社会的历史画卷,从中可见先民们从事狩猎、畜牧、采集等劳动。六号崖画点,有一幅描绘战争的“庆功舞蹈图”格外引人注目。画面上有7个战士,全都是一手持盾,一手持棍,两臂张开,双腿下蹲,姿态威武雄壮,正随着前面一个高大的领舞者跳舞。7个战士后面还有5个人叉着双手并排舞蹈,一些伴舞者在主舞者周围高举手臂,整个舞蹈场面气势恢宏。这种“木鼓舞”,至今仍是佤族舞蹈中的代表性节目。
  沧源崖画中有很多的舞蹈场面是模仿狩猎和战争活动的。狩猎舞多是模拟各种动物动作的舞蹈,由人装扮成鸟兽的形象,另还有猎人狩猎归来集体踏舞欢跳的画面,舞者臂连臂,手牵手,整齐划一,顿足而舞。庆祝战斗胜利的舞蹈中,有一人一手持盾牌、一手持兵器的舞蹈,其中,一人手持牛角与武器的舞蹈形象在多个地点均有发现。这些舞蹈形象,生动再现了古代先民们的劳动生活场景。
  源于娱乐和祭祀的舞蹈
  沧源崖画中还有一些自娱性舞蹈场面,如一人用树藤串上的枝叶作为“道具”起舞,一人头顶羽状长竿、一人手提花簇杂耍、一人手舞流星般的石子甩动,这些杂技图形往往和舞蹈图形分布在一起,交错表现。事实上,杂技正是舞蹈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第七岩画点是一幅集体“圆圈舞”。 画面上,有5个人围成一个圈,舞者每人高举起一只手臂,翩翩起舞。垂直投影的画法使他们看上去很像5片盛开的花瓣,画面中心是一个圆圈,表明歌舞者的圆圈队形。5个舞者,皆一臂上举而反卷,一臂下垂而自然弯曲,两腿张开成踏地状,表现出了歌舞者甩手顿足、舞姿翩然的生动形象。那时的集体舞蹈,因无乐器配合,只能用节奏一致的歌唱和呼声才能让舞姿和动作统一,“投足而歌”的舞蹈形式,便成为先民集体活动时的共同选择。据考证,这是迄今所见的我国最为古老的一幅边疆民族“踏歌图”。这种抒发人们愉悦心情的娱乐性舞蹈,现今还在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中盛行,并成为一种群众性的娱乐节目。
  还有一幅崖画,描绘的是剽牛祭祀活动的舞蹈图。一头牛被拴在木桩上,牛后有数十个戴有头饰的人物站立,右侧有人执武器,还有人于左侧列队起舞,其中,有1人头戴牛角在月亮下跳舞,从特殊的形象和位置看,此人似巫师或族长,这是图像中记录的最早的剽牛祭祀活动,图中所绘情形和《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所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非常相似,“投足”是一种舞的姿态,3个人手里拿着牛尾巴,投足而歌。
  岩崖中的“木鼓舞”除在战争中出现用来鼓舞士气外,在祭祀中也常出现。佤族先民认为木鼓是通天神器,崖画中祭祀的“木鼓舞”保存了佤族古老的原始风俗及舞蹈特点,从中可以窥见原始宗教祭祀舞的形态和传承。
  源于巫术和图腾的舞蹈
  国际学术界有观点认为,原始艺术实际上是巫术的一种,歌和舞被利用为巫术的手段,制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氛,以保证巫术的成功。原始社会后期,图腾崇拜和巫术结合,产生了巫舞。人们相信,在崖壁上画人们围捕、刺中所要猎取的动物形象,便能使狩猎成功;在崖壁上画人倒地,是希望未来的战争中敌人真的倒地死亡。沧源崖画中就有这类作品,人们祈求丰收,就在崖壁上画牛或人拉牛,希望山上牛群繁殖得顺利,可以成群地拉回食用或供祭祀之用;画野生的动物形象,是希望打猎有收获;画成群舞蹈人形,是希望农牧业丰收,可以举行盛大宴会。沧源崖画里有祈求丰产的祭祀、有模拟巫术的表演、有战争誓师或欢庆胜利的巫术舞蹈、有频繁的宗教活动,且在举行宗教活动中,人们都要进行群众性的或表演性的舞蹈。
  原始先民信仰万物有灵,因而崖画中出现太阳、植物、动物、山洞以及一些奇形怪状的人形符号,它们应该都是当时受到崇拜的事物。图腾不仅作为部落区别的标志,同时还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信仰,人们举行祈祷或庆贺,都对着图腾跳舞。图腾舞蹈的产生,大都具有实用性目的。原始部落里,在组织散漫和生活不安定的状况下,需要有一种社会感应力使他们团结在一起,舞蹈就是产生这种感应力的重要手段,不论是狩猎还是战争,都需要整个部落一起行动,所以原始图腾舞蹈在世界各地原始民族中都有存在。
  舞蹈起源于劳动和生活实践
  沧源崖画形象地记录了古代先民的生产劳动、宗教祭祀及战争等场面,其中保留了丰富多彩的原始舞蹈的珍贵图像,通过崖画中的舞蹈形象,我们似乎还可听到先民们在敲击着木头、石片,呼号着歌唱的声音,看到他们迈着雄健的步伐,用粗犷豪放的动作,舒畅自由、如痴如醉地舞蹈着的场景。如今,临沧很多民族民间的传统舞蹈中,仍能看到这一自远古就传承而来的先民原始舞蹈遗风。
  从沧源崖画上的舞蹈图案可以推断,舞蹈起源于劳动,且舞蹈艺术的产生最初是和音乐、文学、绘画等艺术结合在一起的。一方面,舞蹈的种类多种多样,不同的舞蹈起源也各不相同,另一方面,同一类型的舞蹈其动作也千变万化,不同的动作其来源也不尽相同,舞蹈的起源绝不只是单一的取决于某一个因素。舞蹈是古代先民劳动、生活、娱乐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产生于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达自身情感等的内在需要,但无论劳动、模仿、游戏、情爱、图腾和巫术等,都是生产生活的一个方面,即舞蹈起源于人类生存、发展中的劳动实践和生活实践。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艺术起源的契机虽较复杂,但把舞蹈的起源归之为以劳动为核心的多种社会实践,已成为今天学术界的普遍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