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

——临沧的实践与探索(下)
刊发时间:2021-06-19 A3版  作者:本版转自《云南日报》2021年06月16日06版

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调研组 临沧市委党校欧黎明工作室

 

民生改善社会稳   安居乐业心欢畅
把伟大理论与临沧实践相结合,解决民生问题增进民生福祉

  “党的光辉照边疆,各族人民奔小康,酿出米酒香万里,富裕不忘党中央……”“村村寨寨,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上世纪六十年代,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成为边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如今,边疆人民再次唱起新歌赞美新生活、感恩共产党!“十三五”以来,临沧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把伟大理论与临沧实践相结合,以此解决临沧民生问题,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办好教育斩穷根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聚集农村义务教育短板,强化联控联保责任,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分组负责、聚集适龄、精准核查”的原则控辍保学。截至目前,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65%,超目标任务0.65个百分点;5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34.49亿元,完成中小学校舍建设面积172.79万平方米;全市1127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20条底线”要求。全面实施“一村一幼”“城镇小区幼儿园配套建设”,落实国家、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政策,积极引进优质民办教育资源举办普惠性幼儿园。目前,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1.42%,较国家85%的目标高出6.42个百分点,初步缓解“入园难”问题。
  积极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培养了一大批农村高学历人才。依托滇西科技师范学院,面向全市562个贫困村,通过采取优秀本科生正常录取一批、少数民族本专科预科生录取一批、五年制录取一批、争取免费师范生录取一批、利用继续教育平台培养教育提升学历一批、争取562个贫困村非少数民族按预科生分数录取一批等“六个一批”的方式,为562个贫困村培养了23466名大学生,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向人才资源的明显转变。通过积极争取东西部协作项目,拓宽培训和引才渠道,强化师资力量,振兴教育事业。在办学理念、师资培训、学生培养、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管理经验等方面无偿提供支持和帮助。通过协作帮扶,8县(区)一中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党的惠民政策的有效实施,有力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临沧办好教育斩穷根,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创造了有利条件。
  改善就业状况
  不断优化就业结构
  “十三五”期间,临沧市把就业摆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首位。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多措并举促就业、拓岗位,推动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就业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20年10月,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3.54万人,完成规划目标的135.4%,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4.0%以内;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人数达93.94万人,就业规模创新高。
  通过“贷免扶补”和创业担保贷款扶持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转军人等8类人群创业就业。5年累计帮扶2.1万人,帮助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75万人,农村劳动力有组织转移就业44.07万人。开展技能提升行动是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治本之策。5年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6.04万人次,累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96万人次,其中,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2万人次,实现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职业培训促进就业作用明显提高。深化沪滇劳务协作,共建有6个省外工作服务站,累计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96万人次。充分利用党的边疆惠民政策,多措并举推动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就业结构不断优化,边疆各族群众充分感受到党的阳光温暖着每一个人。
  多方面协同发力
  促进健康教育管理
  “十三五”以来,临沧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首位,防止因病致贫与因病返贫一起抓,提升医疗保障水平与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一起上,医疗救治与健康管理教育相促进,从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机制保障等多个方面协同发力,为全市各族群众提供了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符合转诊转院规范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90.43%;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全部达到贫困退出标准;149个医疗机构开展先诊疗后付费,推行“一站式”结算;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履约质量进一步提升。持续增强医疗服务能力,8县(区)县级综合医院提质达标通过省级验收。截至2019年底,全市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达5.51张,比2015年提高1.81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1.57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2.5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1.65人,分别比2015年提高45.3%、17.8%、243.8%。深入开展紧密型医共体改革,让原来“各自为政”的医疗机构“拧成一股绳”。如今在临沧,许多常见病、多发病、急重症患者在乡(镇)卫生院就能得到有效治疗,大大节省了群众的就医成本。目前,全市县域内就诊率达91.36%,基层就诊率达57%,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党的政策更加注重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边疆民族地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普遍沐浴着党的民生政策的阳光,得到了最大的实惠。
  改善居住条件
  让人民群众更幸福
  “十三五”期间,临沧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有更舒适的居住条件作为奋斗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狠抓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城镇棚户区改造工作,临沧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落实农村危房改造政策。通过“原址拆除重建一批、改造加固除危一批、易地搬迁新建一批、保护修缮提升一批、进城定居一批、政府兜底一批”六个一批的方式落实农村危旧房改造政策,让全市51万户农户全部住上安全稳固的住房,在全省率先实现消除农村危房的目标。
  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通过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提升,全市乡镇(镇区)2座以上公厕和行政村1座以上公厕实现全覆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1.43%;94.12%的非城关乡镇建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67.65%;73.6%的自然村生活垃圾和16.4%的自然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庄绿化率达55%。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5年让2.12万名群众搬出大山,告别了绝对贫困。持续开展棚户区改造。5年累计帮助4.7万户近15万名城镇中低收入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圆了他们的“住房梦”,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加大保障范围
  兜准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脱贫攻坚政策有效衔接。及时出台印发《临沧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挂牌督战方案》和《脱贫攻坚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兜准、兜住、兜牢”行动方案》,有效开展“兜底保障百日揽行动”工作,反复排查特殊困难群体,将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共19.63万贫困人口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保障范围,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切实兜准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稳步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全市5年累计发放困难群众救助金45.91亿元,年均有17.86万特殊困难群众获得经常性生活救助、2.85万人次获得临时救助。推动普惠型社会福利事业改革发展,建立健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稳步提高养老待遇。

返回
2024年04月28日  第9041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

——临沧的实践与探索(下)

刊发时间:2021-06-19 A3版  作者:本版转自《云南日报》2021年06月16日06版 【字体:大 中 小】

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调研组 临沧市委党校欧黎明工作室

 

民生改善社会稳   安居乐业心欢畅
把伟大理论与临沧实践相结合,解决民生问题增进民生福祉

  “党的光辉照边疆,各族人民奔小康,酿出米酒香万里,富裕不忘党中央……”“村村寨寨,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上世纪六十年代,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成为边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如今,边疆人民再次唱起新歌赞美新生活、感恩共产党!“十三五”以来,临沧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把伟大理论与临沧实践相结合,以此解决临沧民生问题,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办好教育斩穷根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聚集农村义务教育短板,强化联控联保责任,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分组负责、聚集适龄、精准核查”的原则控辍保学。截至目前,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65%,超目标任务0.65个百分点;5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34.49亿元,完成中小学校舍建设面积172.79万平方米;全市1127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20条底线”要求。全面实施“一村一幼”“城镇小区幼儿园配套建设”,落实国家、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政策,积极引进优质民办教育资源举办普惠性幼儿园。目前,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1.42%,较国家85%的目标高出6.42个百分点,初步缓解“入园难”问题。
  积极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培养了一大批农村高学历人才。依托滇西科技师范学院,面向全市562个贫困村,通过采取优秀本科生正常录取一批、少数民族本专科预科生录取一批、五年制录取一批、争取免费师范生录取一批、利用继续教育平台培养教育提升学历一批、争取562个贫困村非少数民族按预科生分数录取一批等“六个一批”的方式,为562个贫困村培养了23466名大学生,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向人才资源的明显转变。通过积极争取东西部协作项目,拓宽培训和引才渠道,强化师资力量,振兴教育事业。在办学理念、师资培训、学生培养、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管理经验等方面无偿提供支持和帮助。通过协作帮扶,8县(区)一中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党的惠民政策的有效实施,有力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临沧办好教育斩穷根,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创造了有利条件。
  改善就业状况
  不断优化就业结构
  “十三五”期间,临沧市把就业摆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首位。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多措并举促就业、拓岗位,推动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就业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20年10月,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3.54万人,完成规划目标的135.4%,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4.0%以内;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人数达93.94万人,就业规模创新高。
  通过“贷免扶补”和创业担保贷款扶持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转军人等8类人群创业就业。5年累计帮扶2.1万人,帮助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75万人,农村劳动力有组织转移就业44.07万人。开展技能提升行动是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治本之策。5年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6.04万人次,累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96万人次,其中,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2万人次,实现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职业培训促进就业作用明显提高。深化沪滇劳务协作,共建有6个省外工作服务站,累计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96万人次。充分利用党的边疆惠民政策,多措并举推动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就业结构不断优化,边疆各族群众充分感受到党的阳光温暖着每一个人。
  多方面协同发力
  促进健康教育管理
  “十三五”以来,临沧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首位,防止因病致贫与因病返贫一起抓,提升医疗保障水平与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一起上,医疗救治与健康管理教育相促进,从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机制保障等多个方面协同发力,为全市各族群众提供了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符合转诊转院规范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90.43%;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全部达到贫困退出标准;149个医疗机构开展先诊疗后付费,推行“一站式”结算;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履约质量进一步提升。持续增强医疗服务能力,8县(区)县级综合医院提质达标通过省级验收。截至2019年底,全市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达5.51张,比2015年提高1.81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1.57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2.5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1.65人,分别比2015年提高45.3%、17.8%、243.8%。深入开展紧密型医共体改革,让原来“各自为政”的医疗机构“拧成一股绳”。如今在临沧,许多常见病、多发病、急重症患者在乡(镇)卫生院就能得到有效治疗,大大节省了群众的就医成本。目前,全市县域内就诊率达91.36%,基层就诊率达57%,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党的政策更加注重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边疆民族地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普遍沐浴着党的民生政策的阳光,得到了最大的实惠。
  改善居住条件
  让人民群众更幸福
  “十三五”期间,临沧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有更舒适的居住条件作为奋斗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狠抓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城镇棚户区改造工作,临沧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落实农村危房改造政策。通过“原址拆除重建一批、改造加固除危一批、易地搬迁新建一批、保护修缮提升一批、进城定居一批、政府兜底一批”六个一批的方式落实农村危旧房改造政策,让全市51万户农户全部住上安全稳固的住房,在全省率先实现消除农村危房的目标。
  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通过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提升,全市乡镇(镇区)2座以上公厕和行政村1座以上公厕实现全覆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1.43%;94.12%的非城关乡镇建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67.65%;73.6%的自然村生活垃圾和16.4%的自然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庄绿化率达55%。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5年让2.12万名群众搬出大山,告别了绝对贫困。持续开展棚户区改造。5年累计帮助4.7万户近15万名城镇中低收入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圆了他们的“住房梦”,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加大保障范围
  兜准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脱贫攻坚政策有效衔接。及时出台印发《临沧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挂牌督战方案》和《脱贫攻坚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兜准、兜住、兜牢”行动方案》,有效开展“兜底保障百日揽行动”工作,反复排查特殊困难群体,将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共19.63万贫困人口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保障范围,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切实兜准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稳步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全市5年累计发放困难群众救助金45.91亿元,年均有17.86万特殊困难群众获得经常性生活救助、2.85万人次获得临时救助。推动普惠型社会福利事业改革发展,建立健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稳步提高养老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