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民生新坐标 绘就幸福新画卷

刊发时间:2021-06-23 A3版  作者:关汪武 王云东

  ●全面构筑航空、公路并举的现代交通网络,交通建设实现新突破,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增收致富打牢根基
  ●以旅游要素和带动力谋划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进程,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阔
  ●实施“沿边小康村”“美丽乡村”“美丽县城”“乡村治理”……实现了民生所盼,城乡面貌换新颜,阿佤人民再唱新歌

  眼下正值夏季时令蔬菜上市的季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芒摆村村民肖叶伞每天都要奔波于菜园与县城的菜市之间,从家里出发不到20分钟,她就能将自家种的蔬菜送往菜市销售。
  “现在的交通真是太方便了。”谈起村里的交通变化,肖叶伞打开了话匣子,“过去的芒摆村进村道路干天灰、雨天泥,每逢收稻谷时,遇到下雨,村民们都需要上下中转,才能把谷子运到村里,短短的几公里路,需要折腾半天。现在,从村上到县城的路修好了,我们都不再为出行而苦恼,也能够靠种植蔬菜增加收入。”
  不断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让芒摆村告别了出行难的历史,给村民们带来了实惠。而这仅是沧源增进民生福祉的一个缩影。
  沧源县是一跃千年的边疆民族直过区,从农村到县城的基础设施一直制约着当地的发展。追溯到解放初期,这里的基础设施都是从零开始……
  立足于特殊的县情,近年来,沧源紧紧抓住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美丽县城建设等机遇,全面加快道路交通、乡村旅游、城乡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城镇发展齐头并进,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提升。

交通实现新突破

夯实致富之根基

      “我们村不愁没有地种,但交通问题不解决,农产品运不出去,谁又有发展种植业的积极性呢?要致富,先修路。”家在公坎村的杨光明对农村道路建设的重要性感触颇深。
  公坎村是班洪乡的一个边远村,全村有412户1476人,耕地面积5929亩、人均近4亩,过去,村里同样因交通制约而导致发展缓慢。近年来,一条15公里长的进村硬板路修建完成,让公坎村的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农村的这些交通变化,得益于党的好政策,沧源抢抓机遇,全面构筑航空、公路并举的现代交通网络。据了解,近年来,在沧源佤山机场建成通航,阿佤人民实现“千年飞天梦”的基础上,以华能澜沧江帮扶项目、“直过民族”地区自然村通硬化路项目、兴边富民工程、农村扶贫公路等项目建设为抓手,沧源持续加快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截至去年底,全县通车总里程较“十二五”增加一倍,列统农村公路488条,涉及10个乡(镇)1个农场、93个行政村、715个自然村;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畅率100%,自然村通路率100%,自然村通畅率达90%。
  同时,先后启动瑞丽至孟连沿边高速公路(沧源段)、双江至沧源(勐省)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国道G219线南撒至岗莫标山公路、立新至孟定二级公路、得龙至勐来公路等项目建设,立新至班洪段二级公路已建成通车。

乡村旅游新引擎

引领幸福新生活

      脱贫攻坚及交通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了条件。沧源把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用旅游要素和带动力谋划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进程,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过去,我们都是种田种地,想不到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做生意。每逢旅游旺季,依靠特色小吃和销售土特产,一天的收入能有1000多元,旅游淡季每天也有200多元的收入。如今自己的两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大儿子还当上了景区的管理员。”这是班洪乡下班坝自然村村民杨依门对笔者说的一席话。
  据班洪乡党委副书记罗羚友介绍,下班坝自然村2019年实现了全村脱贫。就如何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党委、政府提出了“以三产为引领,一二三产融合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以景区的标准为重点,沧源强化旅游思维,不断丰富“旅游+”模式,注重农旅融合,观光游与体验游相结合,全面加快乡村旅游建设。2020年,全县选定 24 个具备创建特色小镇及乡村旅游的示范点,整合项目资金 4.5 亿元,全面推进农村水电路、游客服务中心、农家乐、网厕等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成功打造17个乡村旅游示范村、3个沿边旅游村、2条沿边旅游线路及沿途13个景区景点,并实施59个乡村振兴示范点,乡村旅游的带动力不断显现,全县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城乡面貌换新颜

阿佤人民唱新歌

      “过去我们老寨房子比较挤,居住环境差。”勐董镇永和国门新村村民李明说,“通过‘沿边小康村’建设,我们搬到了国门新村,这里房子宽敞,环境卫生好,我还在这里开起了小馆子,生意比较好。”
  “我觉得沧源县城最大的变化,就是基础设施越来越好了,城市干净整洁。特别是葫芦湖公园改造后,配套更完善,设施更齐全,给了我们一个茶余饭后的好去处。”对于沧源的城市变迁,市民王锋这样说。
  ……
  从乡村到城镇,在广大群众的眼里,近年来,沧源的乡村和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城、乡、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巨大改善。
  通过实施“沿边小康村”“美丽乡村”“美丽县城”“乡村治理”……实现了民生所盼。截至2020年底,沧源打造了国门新村、永和新村、垌那海等一批沿边小康示范村,共实施57个“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重点村,创建洁净村庄125个、美丽乡村46个、鲜花盛开的村庄15个,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云南省园林县城,被命名为首批“云南省美丽县城”。
  紧紧围绕打造国际化旅游精品城市的目标,对城市功能设置进行合理分区,致力于打造葫芦湖公园片区为城市会客厅、葫芦小镇片区为外来游客活动中心、城北新区为市民学习生活中心、傣族风情园为休闲水体公园,使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完善,全县推进“镇城一体化、岸城一体化、港城一体化”的发展蓝图正一步步成为广大市民看得到、摸得着的美好现实。

返回
2024年05月05日  第9045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锚定民生新坐标 绘就幸福新画卷

刊发时间:2021-06-23 A3版  作者:关汪武 王云东 【字体:大 中 小】

  ●全面构筑航空、公路并举的现代交通网络,交通建设实现新突破,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增收致富打牢根基
  ●以旅游要素和带动力谋划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进程,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阔
  ●实施“沿边小康村”“美丽乡村”“美丽县城”“乡村治理”……实现了民生所盼,城乡面貌换新颜,阿佤人民再唱新歌

  眼下正值夏季时令蔬菜上市的季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芒摆村村民肖叶伞每天都要奔波于菜园与县城的菜市之间,从家里出发不到20分钟,她就能将自家种的蔬菜送往菜市销售。
  “现在的交通真是太方便了。”谈起村里的交通变化,肖叶伞打开了话匣子,“过去的芒摆村进村道路干天灰、雨天泥,每逢收稻谷时,遇到下雨,村民们都需要上下中转,才能把谷子运到村里,短短的几公里路,需要折腾半天。现在,从村上到县城的路修好了,我们都不再为出行而苦恼,也能够靠种植蔬菜增加收入。”
  不断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让芒摆村告别了出行难的历史,给村民们带来了实惠。而这仅是沧源增进民生福祉的一个缩影。
  沧源县是一跃千年的边疆民族直过区,从农村到县城的基础设施一直制约着当地的发展。追溯到解放初期,这里的基础设施都是从零开始……
  立足于特殊的县情,近年来,沧源紧紧抓住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美丽县城建设等机遇,全面加快道路交通、乡村旅游、城乡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城镇发展齐头并进,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提升。

交通实现新突破

夯实致富之根基

      “我们村不愁没有地种,但交通问题不解决,农产品运不出去,谁又有发展种植业的积极性呢?要致富,先修路。”家在公坎村的杨光明对农村道路建设的重要性感触颇深。
  公坎村是班洪乡的一个边远村,全村有412户1476人,耕地面积5929亩、人均近4亩,过去,村里同样因交通制约而导致发展缓慢。近年来,一条15公里长的进村硬板路修建完成,让公坎村的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农村的这些交通变化,得益于党的好政策,沧源抢抓机遇,全面构筑航空、公路并举的现代交通网络。据了解,近年来,在沧源佤山机场建成通航,阿佤人民实现“千年飞天梦”的基础上,以华能澜沧江帮扶项目、“直过民族”地区自然村通硬化路项目、兴边富民工程、农村扶贫公路等项目建设为抓手,沧源持续加快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截至去年底,全县通车总里程较“十二五”增加一倍,列统农村公路488条,涉及10个乡(镇)1个农场、93个行政村、715个自然村;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畅率100%,自然村通路率100%,自然村通畅率达90%。
  同时,先后启动瑞丽至孟连沿边高速公路(沧源段)、双江至沧源(勐省)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国道G219线南撒至岗莫标山公路、立新至孟定二级公路、得龙至勐来公路等项目建设,立新至班洪段二级公路已建成通车。

乡村旅游新引擎

引领幸福新生活

      脱贫攻坚及交通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了条件。沧源把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用旅游要素和带动力谋划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进程,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过去,我们都是种田种地,想不到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做生意。每逢旅游旺季,依靠特色小吃和销售土特产,一天的收入能有1000多元,旅游淡季每天也有200多元的收入。如今自己的两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大儿子还当上了景区的管理员。”这是班洪乡下班坝自然村村民杨依门对笔者说的一席话。
  据班洪乡党委副书记罗羚友介绍,下班坝自然村2019年实现了全村脱贫。就如何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党委、政府提出了“以三产为引领,一二三产融合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以景区的标准为重点,沧源强化旅游思维,不断丰富“旅游+”模式,注重农旅融合,观光游与体验游相结合,全面加快乡村旅游建设。2020年,全县选定 24 个具备创建特色小镇及乡村旅游的示范点,整合项目资金 4.5 亿元,全面推进农村水电路、游客服务中心、农家乐、网厕等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成功打造17个乡村旅游示范村、3个沿边旅游村、2条沿边旅游线路及沿途13个景区景点,并实施59个乡村振兴示范点,乡村旅游的带动力不断显现,全县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城乡面貌换新颜

阿佤人民唱新歌

      “过去我们老寨房子比较挤,居住环境差。”勐董镇永和国门新村村民李明说,“通过‘沿边小康村’建设,我们搬到了国门新村,这里房子宽敞,环境卫生好,我还在这里开起了小馆子,生意比较好。”
  “我觉得沧源县城最大的变化,就是基础设施越来越好了,城市干净整洁。特别是葫芦湖公园改造后,配套更完善,设施更齐全,给了我们一个茶余饭后的好去处。”对于沧源的城市变迁,市民王锋这样说。
  ……
  从乡村到城镇,在广大群众的眼里,近年来,沧源的乡村和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城、乡、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巨大改善。
  通过实施“沿边小康村”“美丽乡村”“美丽县城”“乡村治理”……实现了民生所盼。截至2020年底,沧源打造了国门新村、永和新村、垌那海等一批沿边小康示范村,共实施57个“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重点村,创建洁净村庄125个、美丽乡村46个、鲜花盛开的村庄15个,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云南省园林县城,被命名为首批“云南省美丽县城”。
  紧紧围绕打造国际化旅游精品城市的目标,对城市功能设置进行合理分区,致力于打造葫芦湖公园片区为城市会客厅、葫芦小镇片区为外来游客活动中心、城北新区为市民学习生活中心、傣族风情园为休闲水体公园,使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完善,全县推进“镇城一体化、岸城一体化、港城一体化”的发展蓝图正一步步成为广大市民看得到、摸得着的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