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山的黎明

叙事长诗
刊发时间:2021-06-25 A4版  作者:张伟锋

(上接第9038期第三版)
  第三卷  佤山激战
  一、佤山的屋舍

       翠绿的山脉向远方延伸,
  洁白的云朵,在天空飘荡。在广阔的天地之间,
  佤山岩帅的人群,在安静中生息繁衍。
  孔明帽式的屋舍,参差错落,
  寨子的外围,被堆砌起来的岩石拱卫着,
  只留一两道门,供人群和牲畜出进。
  魏文才自幼在佤山长大,眼前的一切,
  对他而言,是熟悉中的熟悉。
  而李培伦和王维人,则完全不同。他们,
  对眼前的任何事物,都感到陌生和疏离。
  早晨或者傍晚,屋舍的顶部,
  飘起白色的烟雾。屋舍之内,
  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鲜活的佤山,
  延续着古老的生活。
  在这样的原始的生活场,李培伦等人,
  开启了革命模式,迈出了推翻黑暗,
  播种光明的步伐。
  二、佤山的部落
  阶级斗争是个有效的法宝,
  但是,在佤族部落,在中共地下党人李培伦,
  进入佤山开辟工作时,没有任何效力。
  惯常的思想,在佤山受到障碍。
  李培伦、王维人不通佤语,交流不便,
  掣肘颇多。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
  李培伦总结: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团结了上层头人,就团结了一个民族。
  找到打开佤山大门的钥匙后,
  李培伦等人改变了工作的策略,
  他们充分利用魏文成的关系,
  往来于佤族头人田兴武、田兴文家中,
  魏文成既是魏文才的大哥,
  又是田兴武、田兴文的重要智囊,关联两方,
  作用特别重要。
  在佤山,自下而上行不通,
  只能自上而下。深思熟虑的李培伦等人,
  就这样,从上层头人的思想工作开始,
  破局了佤山的革命工作。
  三、岩帅佤族头人——田兴武
  1.磨砺中坚韧
  1887年,田兴武生于岩帅大寨农民家庭,
  兄弟七人中排行老五,故又称田老五。
  因家境贫困,田兴武和几个兄长,
  自小就从事繁重的农活。
  年幼时,田兴武在旧式学堂读过几个月的书,
  之后进岩帅缅寺当和尚。因此渊源,
  他一生信奉佛教。田兴武少言寡语,
  品行耿直,更受父亲偏爱。辞世前,
  父亲把支撑家庭运转的重担,交给了田兴武,
  除此之外,他还得抚养,
  因父母早逝,而成孤儿的堂弟田兴文。
  农务之繁重,生活之艰辛,
  使田兴武深深地体味到了底层人民的苦衷。
  及至后来,为贴补家用,
  田兴武兼职做起了生意。因他刚直、公正,
  来往商贩和马帮,常把货物寄存于田家,
  田兴武的声名,亦随之远播,
  在离岩帅较远的区域,人们甚至不知岩帅其地,
  只知田兴武其人。但是,
  此时的田兴武,仍然从属于佤族头人田桑保,
  是后者的热情支持者。
  2.突变中登台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
  历史把田兴武推上了岩帅的政治中心。
  1939年,岩帅辖区的班糯、班奈民众,
  因痛恨国民党沧源设治局,
  借“铲烟”之名,行敲诈勒索之实的行径,
  将第三任设治局长陈介儒及随从40余人,
  全部斩杀。1940年4月至9月,
  国民党两次兴师,问罪岩帅。
  然而,在战前,岩帅大头人、粮长田桑保,
  收到战事“通牒”后,未告知民众,
  便举家逃往翁捌。战争袭来,
  岩帅被枪炮扫射,烈火焚烧,几近夷为平地。
  危难之际,田兴武挺身而出,
  带领民众重建家园,恢复生产,重建秩序。
  不久,岩帅便重新回到了,
  原有的社会、生活秩序。田兴武的威望急剧上升,
  在田兴文、李大等佤族头人的拥戴下,
  立为岩帅大头人,取代了田桑保的地位。
  见岩帅秩序稳定,田桑保举家重返,
  要求收回岩帅的控制权,但被田兴武拒绝。
  田氏家族内部由此出现裂痕,
  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走向激化。
  四、岩帅佤族头人田桑保之子——田子昌登台
  1.重新入局
  重返岩帅后,田桑保虽向田兴武索权未果,
  但田兴武同意田桑保之子田子昌,
  进入岩帅事务处理中枢。这样的安排,
  既是佤族传统的延续,也是利弊权衡的结果。
  1941年,彭钊出任国民党沧源设治局长,
  委任田兴武为岩帅区长,田兴文为副区长,
  自此,田兴武、田兴文获得正式官名。
  确立岩帅佤族大头人地位的田兴武,
  并不直接与沧源设治局发生联系,
  主要还是依靠田子昌、田兴文等出面接洽,
  他自己则主要处理岩帅内部的事务。
  2.武装岩帅
  1944年,田子昌赴昆明做烟土生意,
  被国民党省政府主席龙云之子截获,
  所带货物全部没收,田子昌本人亦被关押起来。
  恰巧,沧源佤山班洪王胡忠华此时在昆明,
  得知此事,胡忠华直接找龙云,要求释放田子昌。
  后来,龙云要求胡组织“班洪自卫队指挥部”,
  参加抗日,委胡忠华为指挥。胡举荐田子昌,
  任副指挥。在昆期间,田向胡借款,
  购买枪支弹药。返回时,又同胡进了班洪。
  在班洪,田子昌写信给田兴武、田兴文,
  要他们按信中所列数额,寄钱给班洪,
  以偿还枪支弹药借款。否则,他将不回岩帅。
  田兴武对此,并不舒心,但考虑到威望的树立,
  仍把钱如数寄到班洪。
  数日后,田子昌拉着武装回到岩帅,
  从此,岩帅这个从不养兵的佤族部落,
  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与此同时,
  田兴武对自己的侄子——田桑保之子田子昌,
  存下了更深的戒心。
  
五、岩帅佤族头人——田兴文
  1.追随者
  田兴文生于1905年,为田兴武堂兄弟,
  小后者18岁。田兴文幼年丧父母,成为孤儿,
  由田兴武抚养成人。正因如此,
  田兴文的一生,都追随在田兴武的左右。
  田兴文体力偏弱,头脑灵活,
  在田兴武家,起初他也参与农务劳动,
  后来便学跑生意。田兴文四处行走,
  能言会说,汉话流利,生意越做越大,
  结识之人逐渐增多,他的声名,
  曾一度超越田兴武。
  之于田兴文而言,田兴武既是兄长,
  又如同父母。他虽有高于田兴武的才智和见识,
  强于田兴武的事物分析能力,
  但其毕生甘愿紧随田兴武,以兄长的意志为意志,
  以兄长的目标为目标。
  2.捍卫者
  1939年,岩帅辖区班糯、班奈民众,
  不满敲诈勒索,斩杀第三任沧源设治局长陈介儒,
  及随从40余人,遭到国民党两次兴师问罪,
  讨伐岩帅。岩帅生灵涂炭,一片狼藉。
  在此危难之中,田兴文辅助田兴武,
  重建秩序,拥立田兴武为岩帅大头人。从此,
  兄弟两人,一起登上岩帅地区的政治核心。
  1944年,在昆明,田兴文侄子——田子昌,
  受班洪王胡忠华举荐,担“班洪自卫支队”副指挥,
  并从昆明购买枪支弹药,经班洪返回岩帅。
  田子昌为拉拢人心,扩大武装,
  提名田兴文任“班洪自卫支队”岩帅大队长,
  大队下设两个中队,实际上,两人各抓一个中队,
  各有自己的人马。后来,在这支队伍的捍卫中,
  岩帅度过了一次又一次危机。
  
六、佤汉之间的隔阂
  李培伦、王维人、魏文才进入沧源岩帅后,
  留住魏文成家。魏是田兴武、田兴文的谋士,
  赖着既然是魏的亲朋,田氏兄弟对李培伦等人,
  也就没有下逐客令。但是,多半保持沉默,
  不与李培伦等人有更多接触。
  经过朝夕相处,外来者和本地人,
  有了更多的相互了解,
  有了更多的相互交流。原来,
  在当时的佤族群众中,有“石头不能做枕头,
  汉人不能交朋友”的偏见流传。经年累月,
  形成了坚硬的隔阂。
  回溯历史。明清王朝及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使大汉族主义的流毒盛行,再加上奸商盘剥,
  造成了民族压迫和歧视的局面。
  本就生活困苦的佤族群众,在此铁蹄之下,
  饱受苦难。对汉人,往往心怀怨恨,
  敬而远之。
  
七、三大战役的鼓舞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
  全国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辽沈战役爆发,
  并胜利结束,宣告东北全境解放。
  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
  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极为沉重的,
  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形势发生重大转变。
  国民党日薄西山,在反攻中凋零、萎谢。
  随后,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共产党的全面进攻,使国民党失去了手掌的力量,
  只能以手指舞之动之。
  三大战役的胜利,全面鼓舞了李培伦等人,
  他们深信,中国革命必胜,曙光很快就会到来。
  在全国解放战争的捷报声中,在滇南领导人民武装革命的,
  滇桂黔边纵队副司令员朱家壁的名声,
  普洱、澜沧人民武装胜利的消息,
  随之传遍临沧佤山地区。李培伦等人的斗志和勇气,
  得到全面激发,佤山革命不断得到向前推动。
  
八、中共“回国党组”
  
在李培伦等人进入双江、沧源之前,
  两地所毗邻的澜沧和景谷,已有革命武装在活跃,
  它们受中共思普特支和“回国党组”领导,
  有景谷爱国民族上层人士罗正明,
  和澜沧进步人士傅晓楼等人的参加,力量壮大。
  1948年6月15日,泰国发生反共反华事件,
  当局逮捕了南洋中学教师,
  和华侨工会工人领袖,共计40余人。
  为营救被捕人员,中共旅泰党员建立党的组织,
  积极斡旋,成功救出被捕人员,
  并经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批准,
  分4批,回国参加人民武装斗争。第1批10人,
  由卓炯带领,在刘亚南马帮护送下,历经艰险,
  抵达景谷勐住。后3批30人,先后回国,
  大多留在澜沧。
  经批准,在回国参加解放战争的归侨党员中,
  成立直属中共华南分局的“回国党组”,
  由邱秉经任党组书记。“回国党组”成立后,
  与中共景谷勐住党支部,接上了政治关系,
  并共同商议决定,一部分干部继续留在勐住,
  另一部分前往澜沧,进一步团结爱国进步人士傅晓楼,
  参加反蒋武装斗争。“回国党组”的到来,
  增加了思普地区党的力量,
  加速了武装人民斗争准备工作的进程。
  
九、筹备,思普革命第一枪
  
中共“回国党组”进入思普地区前,
  1948年7月,中共云南省工委成立滇南工委,
  统一领导滇南党组织,
  和滇南地区的人民武装斗争。
  隶属滇南工委的思普特支,领导全区工作,
  下设多个党支部。1948年7月,勐住党支部在景谷,
  发展党的外围组织“云南人民解放同盟”,
  同时,成立景谷澜沧六顺军政委员会,
  组建思普革命武装。
  景澜六军政委员会主任,
  由爱国民族上层人士罗正明担任,
  副主任系爱国人士傅晓楼。1948年11月,
  增补“回国党组”成员卓炯为副主任。
  中共勐住支部书记肖源,派出党员和民青成员,
  到景谷、澜沧,组织训练军政委会所属的4个自卫中队,
  以提高政治站位,提升军事战斗能力,
  为解放思普地区打响第一枪,做足准备。
  
十、募乃之战
  
1948年11月,“回国党组”和勐住党支部,
  派工作组到澜沧,以谦六自卫中队为基础,
  开展针对反动土司石炳麟的斗争。
  12月,又在勐班、勐住、勐戛等地,
  培训武装斗争和民运干部。
  石炳麟是思茅募乃土司石炳钧之弟,
  国民党军统特务。一直以来,他把傅晓楼,
  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无不想拔出,
  以扩大自己在澜沧的力量。
  石炳麟向傅晓楼发出警告信,
  一边要傅将“回国党组”,遣送国外,
  一边同国民党澜沧县长阎旭密谋,
  抓捕“回国党组”成员,将其杀害。
  形势发生巨变,“回国党组”采取措施,
  决定向募乃,主动发起进攻。同时,
  通知景澜六军政委员会主任罗正明,
  在景谷发起武装斗争,配合攻打募乃行动。
  罗正明进攻思六,截断外部袭击澜沧人民武装,
  而“回国党组”,在根除石炳麟外围据点后,
  集中力量攻打募乃。经过半个多月的激战,
  人民武装获得胜利,解放了募乃。
  
十一、思普根据地诞生
  
募乃之战的胜利,鼓舞着人民武装的奋进,
  1949年1月16日,“回国党组”发动,
  反地霸斗争。先后解放国民党宁江设治局,
  攻占澜沧县城。国民党澜沧县长阎旭,
  土司石炳钧等仓皇逃往沧源岩帅。此时,
  中共地下党人李培伦等人,
  已经入驻岩帅三个多月,并取得较好工作进展。
  解放澜沧后,中共思普特支和“回国党组”,
  将各乡自卫中队,组建成自卫军——普光部队,
  向思茅挺进,和平解放六顺。1949年2月9日,
  攻占思茅。在思普地区,人民武装的胜利,
  震惊了周边的国民党统治者,
  也惊动了国民党省政府,他们或扬言集结部队围剿,
  或各自盘算着自己的退路。在岩帅,
  李培伦等人顺势而为,不断拓展革命工作的宽度,
  筑牢人民武装的基石。
  
十二、国民党的反扑阴谋
  
思普地区革命胜利后,
  国民党普洱专员余建勋部,逃到滇西,
  企图在国民党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支持下,
  以缅宁为据点,准备集中,
  昌宁、缅宁、顺宁、耿马、云县、双江等县,
  国民党武装和土霸势力,向澜沧及思普反扑。
  国民党缅宁专员罗展和保安副司令邓瑾,
  借机抵达双江,企图勾结,
  从澜沧逃窜而来的阎旭、石炳钧、李守忠等残部,
  及双江的彭硕材,以沧源岩帅为据点,
  配合余建勋部的行动,
  扼杀刚刚创建的人民武装革命根据地。
  
十三、佛房会议
  
一时之间,思普地区的形势,
  箭在弦上,甚为紧张。1949年2月10日,
  “回国党组”在澜沧佛房,
  召开党组扩大会议,史称“佛房会议”。
  会议决定,正式在思普地区,
  建立人民革命武装,
  命名为“迤南边区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
  命傅晓楼为支队长,王松为政治委员兼副支队长。
  第一支队下设六个大队,第一大队长李晓村,
  第二大队长邱成耀,第三大队长张振中,
  第四大队长黄强,第五大队长肖雨苍,
  第六大队长秦焕,总计有1800多人。
  及至后来,李培伦等人在双江组建的武装,
  被授番第八大队编入该支队。
  田兴武等人在岩帅集结的武装,
  被授番第十大队、佧佤山守备大队入编。
  为防止敌人反扑,佛房会议决定,
  以沧源、双江、缅宁,作为粉碎重点,
  派邱成耀、黄强、肖雨苍,率第二、第四、第五大队,
  追歼阎旭、石炳钧、李守忠等残部,
  进军双江、缅宁。派联络员,前往双缅地区,
  调查敌情,团结争取上层人士。
  
十四、逃窜与追歼
  
1949年1月,“回国党组”解放澜沧。
  “回国党组”领导的肖雨苍部,追歼逃敌,
  进至澜沧南栅。
  国民党澜沧县长阎旭,募乃土司石炳钧,
  地霸白佩衡、毛鸿臣等反动武装,
  溃败之后,窜进沧源岩帅,
  煽动佤族头人田兴武、田兴文出兵,
  抵抗澜沧人民武装的进攻。
  历史上,沧源与澜沧有过隶属,
  又与澜沧部分地区,同属佤族,处于旧情,
  田氏兄弟宴请了逃敌阎旭一伙,
  同时邀约李培伦等人,但李等人拒绝赴宴。
  出于自保起见,田氏兄弟准备派出队伍,
  堵截肖雨苍部。李培伦说,澜沧之事,
  最好不管,只要不留逃敌,
  澜沧方面不会进犯岩帅。
  应田氏兄弟请求,李培伦派王维人,
  带着沧源岩帅的代表,一起出使澜沧南栅。
  肖雨苍得知,岩帅有党的同志在开展工作,
  洽谈后,承诺不打岩帅。如此,
  便击破了澜沧逃敌阎旭等人的阴谋。
  
(未完待续)

返回
2024年05月03日  第9047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佤山的黎明

叙事长诗

刊发时间:2021-06-25 A4版  作者:张伟锋 【字体:大 中 小】

(上接第9038期第三版)
  第三卷  佤山激战
  一、佤山的屋舍

       翠绿的山脉向远方延伸,
  洁白的云朵,在天空飘荡。在广阔的天地之间,
  佤山岩帅的人群,在安静中生息繁衍。
  孔明帽式的屋舍,参差错落,
  寨子的外围,被堆砌起来的岩石拱卫着,
  只留一两道门,供人群和牲畜出进。
  魏文才自幼在佤山长大,眼前的一切,
  对他而言,是熟悉中的熟悉。
  而李培伦和王维人,则完全不同。他们,
  对眼前的任何事物,都感到陌生和疏离。
  早晨或者傍晚,屋舍的顶部,
  飘起白色的烟雾。屋舍之内,
  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鲜活的佤山,
  延续着古老的生活。
  在这样的原始的生活场,李培伦等人,
  开启了革命模式,迈出了推翻黑暗,
  播种光明的步伐。
  二、佤山的部落
  阶级斗争是个有效的法宝,
  但是,在佤族部落,在中共地下党人李培伦,
  进入佤山开辟工作时,没有任何效力。
  惯常的思想,在佤山受到障碍。
  李培伦、王维人不通佤语,交流不便,
  掣肘颇多。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
  李培伦总结: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团结了上层头人,就团结了一个民族。
  找到打开佤山大门的钥匙后,
  李培伦等人改变了工作的策略,
  他们充分利用魏文成的关系,
  往来于佤族头人田兴武、田兴文家中,
  魏文成既是魏文才的大哥,
  又是田兴武、田兴文的重要智囊,关联两方,
  作用特别重要。
  在佤山,自下而上行不通,
  只能自上而下。深思熟虑的李培伦等人,
  就这样,从上层头人的思想工作开始,
  破局了佤山的革命工作。
  三、岩帅佤族头人——田兴武
  1.磨砺中坚韧
  1887年,田兴武生于岩帅大寨农民家庭,
  兄弟七人中排行老五,故又称田老五。
  因家境贫困,田兴武和几个兄长,
  自小就从事繁重的农活。
  年幼时,田兴武在旧式学堂读过几个月的书,
  之后进岩帅缅寺当和尚。因此渊源,
  他一生信奉佛教。田兴武少言寡语,
  品行耿直,更受父亲偏爱。辞世前,
  父亲把支撑家庭运转的重担,交给了田兴武,
  除此之外,他还得抚养,
  因父母早逝,而成孤儿的堂弟田兴文。
  农务之繁重,生活之艰辛,
  使田兴武深深地体味到了底层人民的苦衷。
  及至后来,为贴补家用,
  田兴武兼职做起了生意。因他刚直、公正,
  来往商贩和马帮,常把货物寄存于田家,
  田兴武的声名,亦随之远播,
  在离岩帅较远的区域,人们甚至不知岩帅其地,
  只知田兴武其人。但是,
  此时的田兴武,仍然从属于佤族头人田桑保,
  是后者的热情支持者。
  2.突变中登台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
  历史把田兴武推上了岩帅的政治中心。
  1939年,岩帅辖区的班糯、班奈民众,
  因痛恨国民党沧源设治局,
  借“铲烟”之名,行敲诈勒索之实的行径,
  将第三任设治局长陈介儒及随从40余人,
  全部斩杀。1940年4月至9月,
  国民党两次兴师,问罪岩帅。
  然而,在战前,岩帅大头人、粮长田桑保,
  收到战事“通牒”后,未告知民众,
  便举家逃往翁捌。战争袭来,
  岩帅被枪炮扫射,烈火焚烧,几近夷为平地。
  危难之际,田兴武挺身而出,
  带领民众重建家园,恢复生产,重建秩序。
  不久,岩帅便重新回到了,
  原有的社会、生活秩序。田兴武的威望急剧上升,
  在田兴文、李大等佤族头人的拥戴下,
  立为岩帅大头人,取代了田桑保的地位。
  见岩帅秩序稳定,田桑保举家重返,
  要求收回岩帅的控制权,但被田兴武拒绝。
  田氏家族内部由此出现裂痕,
  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走向激化。
  四、岩帅佤族头人田桑保之子——田子昌登台
  1.重新入局
  重返岩帅后,田桑保虽向田兴武索权未果,
  但田兴武同意田桑保之子田子昌,
  进入岩帅事务处理中枢。这样的安排,
  既是佤族传统的延续,也是利弊权衡的结果。
  1941年,彭钊出任国民党沧源设治局长,
  委任田兴武为岩帅区长,田兴文为副区长,
  自此,田兴武、田兴文获得正式官名。
  确立岩帅佤族大头人地位的田兴武,
  并不直接与沧源设治局发生联系,
  主要还是依靠田子昌、田兴文等出面接洽,
  他自己则主要处理岩帅内部的事务。
  2.武装岩帅
  1944年,田子昌赴昆明做烟土生意,
  被国民党省政府主席龙云之子截获,
  所带货物全部没收,田子昌本人亦被关押起来。
  恰巧,沧源佤山班洪王胡忠华此时在昆明,
  得知此事,胡忠华直接找龙云,要求释放田子昌。
  后来,龙云要求胡组织“班洪自卫队指挥部”,
  参加抗日,委胡忠华为指挥。胡举荐田子昌,
  任副指挥。在昆期间,田向胡借款,
  购买枪支弹药。返回时,又同胡进了班洪。
  在班洪,田子昌写信给田兴武、田兴文,
  要他们按信中所列数额,寄钱给班洪,
  以偿还枪支弹药借款。否则,他将不回岩帅。
  田兴武对此,并不舒心,但考虑到威望的树立,
  仍把钱如数寄到班洪。
  数日后,田子昌拉着武装回到岩帅,
  从此,岩帅这个从不养兵的佤族部落,
  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与此同时,
  田兴武对自己的侄子——田桑保之子田子昌,
  存下了更深的戒心。
  
五、岩帅佤族头人——田兴文
  1.追随者
  田兴文生于1905年,为田兴武堂兄弟,
  小后者18岁。田兴文幼年丧父母,成为孤儿,
  由田兴武抚养成人。正因如此,
  田兴文的一生,都追随在田兴武的左右。
  田兴文体力偏弱,头脑灵活,
  在田兴武家,起初他也参与农务劳动,
  后来便学跑生意。田兴文四处行走,
  能言会说,汉话流利,生意越做越大,
  结识之人逐渐增多,他的声名,
  曾一度超越田兴武。
  之于田兴文而言,田兴武既是兄长,
  又如同父母。他虽有高于田兴武的才智和见识,
  强于田兴武的事物分析能力,
  但其毕生甘愿紧随田兴武,以兄长的意志为意志,
  以兄长的目标为目标。
  2.捍卫者
  1939年,岩帅辖区班糯、班奈民众,
  不满敲诈勒索,斩杀第三任沧源设治局长陈介儒,
  及随从40余人,遭到国民党两次兴师问罪,
  讨伐岩帅。岩帅生灵涂炭,一片狼藉。
  在此危难之中,田兴文辅助田兴武,
  重建秩序,拥立田兴武为岩帅大头人。从此,
  兄弟两人,一起登上岩帅地区的政治核心。
  1944年,在昆明,田兴文侄子——田子昌,
  受班洪王胡忠华举荐,担“班洪自卫支队”副指挥,
  并从昆明购买枪支弹药,经班洪返回岩帅。
  田子昌为拉拢人心,扩大武装,
  提名田兴文任“班洪自卫支队”岩帅大队长,
  大队下设两个中队,实际上,两人各抓一个中队,
  各有自己的人马。后来,在这支队伍的捍卫中,
  岩帅度过了一次又一次危机。
  
六、佤汉之间的隔阂
  李培伦、王维人、魏文才进入沧源岩帅后,
  留住魏文成家。魏是田兴武、田兴文的谋士,
  赖着既然是魏的亲朋,田氏兄弟对李培伦等人,
  也就没有下逐客令。但是,多半保持沉默,
  不与李培伦等人有更多接触。
  经过朝夕相处,外来者和本地人,
  有了更多的相互了解,
  有了更多的相互交流。原来,
  在当时的佤族群众中,有“石头不能做枕头,
  汉人不能交朋友”的偏见流传。经年累月,
  形成了坚硬的隔阂。
  回溯历史。明清王朝及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使大汉族主义的流毒盛行,再加上奸商盘剥,
  造成了民族压迫和歧视的局面。
  本就生活困苦的佤族群众,在此铁蹄之下,
  饱受苦难。对汉人,往往心怀怨恨,
  敬而远之。
  
七、三大战役的鼓舞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
  全国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辽沈战役爆发,
  并胜利结束,宣告东北全境解放。
  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
  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极为沉重的,
  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形势发生重大转变。
  国民党日薄西山,在反攻中凋零、萎谢。
  随后,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共产党的全面进攻,使国民党失去了手掌的力量,
  只能以手指舞之动之。
  三大战役的胜利,全面鼓舞了李培伦等人,
  他们深信,中国革命必胜,曙光很快就会到来。
  在全国解放战争的捷报声中,在滇南领导人民武装革命的,
  滇桂黔边纵队副司令员朱家壁的名声,
  普洱、澜沧人民武装胜利的消息,
  随之传遍临沧佤山地区。李培伦等人的斗志和勇气,
  得到全面激发,佤山革命不断得到向前推动。
  
八、中共“回国党组”
  
在李培伦等人进入双江、沧源之前,
  两地所毗邻的澜沧和景谷,已有革命武装在活跃,
  它们受中共思普特支和“回国党组”领导,
  有景谷爱国民族上层人士罗正明,
  和澜沧进步人士傅晓楼等人的参加,力量壮大。
  1948年6月15日,泰国发生反共反华事件,
  当局逮捕了南洋中学教师,
  和华侨工会工人领袖,共计40余人。
  为营救被捕人员,中共旅泰党员建立党的组织,
  积极斡旋,成功救出被捕人员,
  并经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批准,
  分4批,回国参加人民武装斗争。第1批10人,
  由卓炯带领,在刘亚南马帮护送下,历经艰险,
  抵达景谷勐住。后3批30人,先后回国,
  大多留在澜沧。
  经批准,在回国参加解放战争的归侨党员中,
  成立直属中共华南分局的“回国党组”,
  由邱秉经任党组书记。“回国党组”成立后,
  与中共景谷勐住党支部,接上了政治关系,
  并共同商议决定,一部分干部继续留在勐住,
  另一部分前往澜沧,进一步团结爱国进步人士傅晓楼,
  参加反蒋武装斗争。“回国党组”的到来,
  增加了思普地区党的力量,
  加速了武装人民斗争准备工作的进程。
  
九、筹备,思普革命第一枪
  
中共“回国党组”进入思普地区前,
  1948年7月,中共云南省工委成立滇南工委,
  统一领导滇南党组织,
  和滇南地区的人民武装斗争。
  隶属滇南工委的思普特支,领导全区工作,
  下设多个党支部。1948年7月,勐住党支部在景谷,
  发展党的外围组织“云南人民解放同盟”,
  同时,成立景谷澜沧六顺军政委员会,
  组建思普革命武装。
  景澜六军政委员会主任,
  由爱国民族上层人士罗正明担任,
  副主任系爱国人士傅晓楼。1948年11月,
  增补“回国党组”成员卓炯为副主任。
  中共勐住支部书记肖源,派出党员和民青成员,
  到景谷、澜沧,组织训练军政委会所属的4个自卫中队,
  以提高政治站位,提升军事战斗能力,
  为解放思普地区打响第一枪,做足准备。
  
十、募乃之战
  
1948年11月,“回国党组”和勐住党支部,
  派工作组到澜沧,以谦六自卫中队为基础,
  开展针对反动土司石炳麟的斗争。
  12月,又在勐班、勐住、勐戛等地,
  培训武装斗争和民运干部。
  石炳麟是思茅募乃土司石炳钧之弟,
  国民党军统特务。一直以来,他把傅晓楼,
  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无不想拔出,
  以扩大自己在澜沧的力量。
  石炳麟向傅晓楼发出警告信,
  一边要傅将“回国党组”,遣送国外,
  一边同国民党澜沧县长阎旭密谋,
  抓捕“回国党组”成员,将其杀害。
  形势发生巨变,“回国党组”采取措施,
  决定向募乃,主动发起进攻。同时,
  通知景澜六军政委员会主任罗正明,
  在景谷发起武装斗争,配合攻打募乃行动。
  罗正明进攻思六,截断外部袭击澜沧人民武装,
  而“回国党组”,在根除石炳麟外围据点后,
  集中力量攻打募乃。经过半个多月的激战,
  人民武装获得胜利,解放了募乃。
  
十一、思普根据地诞生
  
募乃之战的胜利,鼓舞着人民武装的奋进,
  1949年1月16日,“回国党组”发动,
  反地霸斗争。先后解放国民党宁江设治局,
  攻占澜沧县城。国民党澜沧县长阎旭,
  土司石炳钧等仓皇逃往沧源岩帅。此时,
  中共地下党人李培伦等人,
  已经入驻岩帅三个多月,并取得较好工作进展。
  解放澜沧后,中共思普特支和“回国党组”,
  将各乡自卫中队,组建成自卫军——普光部队,
  向思茅挺进,和平解放六顺。1949年2月9日,
  攻占思茅。在思普地区,人民武装的胜利,
  震惊了周边的国民党统治者,
  也惊动了国民党省政府,他们或扬言集结部队围剿,
  或各自盘算着自己的退路。在岩帅,
  李培伦等人顺势而为,不断拓展革命工作的宽度,
  筑牢人民武装的基石。
  
十二、国民党的反扑阴谋
  
思普地区革命胜利后,
  国民党普洱专员余建勋部,逃到滇西,
  企图在国民党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支持下,
  以缅宁为据点,准备集中,
  昌宁、缅宁、顺宁、耿马、云县、双江等县,
  国民党武装和土霸势力,向澜沧及思普反扑。
  国民党缅宁专员罗展和保安副司令邓瑾,
  借机抵达双江,企图勾结,
  从澜沧逃窜而来的阎旭、石炳钧、李守忠等残部,
  及双江的彭硕材,以沧源岩帅为据点,
  配合余建勋部的行动,
  扼杀刚刚创建的人民武装革命根据地。
  
十三、佛房会议
  
一时之间,思普地区的形势,
  箭在弦上,甚为紧张。1949年2月10日,
  “回国党组”在澜沧佛房,
  召开党组扩大会议,史称“佛房会议”。
  会议决定,正式在思普地区,
  建立人民革命武装,
  命名为“迤南边区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
  命傅晓楼为支队长,王松为政治委员兼副支队长。
  第一支队下设六个大队,第一大队长李晓村,
  第二大队长邱成耀,第三大队长张振中,
  第四大队长黄强,第五大队长肖雨苍,
  第六大队长秦焕,总计有1800多人。
  及至后来,李培伦等人在双江组建的武装,
  被授番第八大队编入该支队。
  田兴武等人在岩帅集结的武装,
  被授番第十大队、佧佤山守备大队入编。
  为防止敌人反扑,佛房会议决定,
  以沧源、双江、缅宁,作为粉碎重点,
  派邱成耀、黄强、肖雨苍,率第二、第四、第五大队,
  追歼阎旭、石炳钧、李守忠等残部,
  进军双江、缅宁。派联络员,前往双缅地区,
  调查敌情,团结争取上层人士。
  
十四、逃窜与追歼
  
1949年1月,“回国党组”解放澜沧。
  “回国党组”领导的肖雨苍部,追歼逃敌,
  进至澜沧南栅。
  国民党澜沧县长阎旭,募乃土司石炳钧,
  地霸白佩衡、毛鸿臣等反动武装,
  溃败之后,窜进沧源岩帅,
  煽动佤族头人田兴武、田兴文出兵,
  抵抗澜沧人民武装的进攻。
  历史上,沧源与澜沧有过隶属,
  又与澜沧部分地区,同属佤族,处于旧情,
  田氏兄弟宴请了逃敌阎旭一伙,
  同时邀约李培伦等人,但李等人拒绝赴宴。
  出于自保起见,田氏兄弟准备派出队伍,
  堵截肖雨苍部。李培伦说,澜沧之事,
  最好不管,只要不留逃敌,
  澜沧方面不会进犯岩帅。
  应田氏兄弟请求,李培伦派王维人,
  带着沧源岩帅的代表,一起出使澜沧南栅。
  肖雨苍得知,岩帅有党的同志在开展工作,
  洽谈后,承诺不打岩帅。如此,
  便击破了澜沧逃敌阎旭等人的阴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