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寨新 日子甜

刊发时间:2021-07-23 A1版  作者:罗英芳 王明世 方学成

彝家村——
村寨新  日子甜

  宽阔平坦的进村入户路,崭新漂亮的小洋楼,和谐秀美的村庄环境……很难想到多年前,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勐镇彝家村还是一个贫穷落后、人居环境脏乱差的小村落。
  “嫁人不嫁彝家人,嫁到彝家日子过不成。”谈到彝家村的过去,在村党总支书记李小岩心里,这是他永远难以磨灭的印象。“吃不饱,住不好,群众思想落后,大家都叫我们‘木化人’。”李小岩说,近年来,村里抓住脱贫攻坚政策机遇,兴产业、抓建设、转观念,这个落后的小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房、交通、产业发展得到改善的同时,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有了较大转变,增收致富的门路越来越多,广大人民群众摘掉了贫困帽,搭上乡村振兴的快车,走上幸福路。
  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李小岩告诉笔者,彝家村有1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74名党员。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彝家村先后注册了烤烟、蔬菜和养殖业等3个产业合作组织,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等运作模式抓实产业建设,目前,全村共建成产业基地196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7226元增至2020年的11775元,增幅63%。
  “五六年前,村委会小卖铺门前醉汉多,要么睡路边,要么打架闹事,要么吼吼叫叫,现在这种情况没有了,村里民风淳朴、乡风文明。”谈到近几年村里的变化,村监委主任左云忠说。
  在左云忠带领下,笔者走进彝家村搬迁点上平掌组,映入眼帘的便是别具特色的文化墙,村寨在群山环抱下,充满浓浓的田园气息,放眼望去,一排排农家小院错落有致,白墙黛瓦的屋舍掩映着一幅幅乡村振兴秀美画卷。
  在自家门前摘菜的老人左树令见有人来访,热情地招呼笔者到客厅坐下,客厅里物品、家电摆放整齐,墙上还挂着一幅家风家训。谈到现在的幸福生活他最有体会:“以前挑着黄皮梨到县城周边村寨换米谷全靠肩挑背磨,每次都是两头黑,到南岸河边的田里干活,走了一洼又一洼,又是上坡又是下坡,来回要四个半小时,一年苦到头,粮食不够吃,住的土基房,雨天‘滴滴答答’,现在条件好了,党给我们修柏油路、产业路,我们住上了小洋楼,两个儿子在外面打工,我家的收入一年14万多,日子过得很甜。”
  彝家村的变化只是双江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春风细雨滋润中,全县广大村寨发生了巨变,县乡村道路全部实现硬化,通车里程达5446公里,交通运输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活络经济社会发展“血脉”,所有建制村4G网络、电信光网、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脱贫村寨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等一去不复返,村路宽了,产业兴了,老百姓“腰包”鼓了,思想也富了。

返回
2024年05月04日  第9075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村寨新 日子甜

刊发时间:2021-07-23 A1版  作者:罗英芳 王明世 方学成 【字体:大 中 小】

彝家村——
村寨新  日子甜

  宽阔平坦的进村入户路,崭新漂亮的小洋楼,和谐秀美的村庄环境……很难想到多年前,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勐镇彝家村还是一个贫穷落后、人居环境脏乱差的小村落。
  “嫁人不嫁彝家人,嫁到彝家日子过不成。”谈到彝家村的过去,在村党总支书记李小岩心里,这是他永远难以磨灭的印象。“吃不饱,住不好,群众思想落后,大家都叫我们‘木化人’。”李小岩说,近年来,村里抓住脱贫攻坚政策机遇,兴产业、抓建设、转观念,这个落后的小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房、交通、产业发展得到改善的同时,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有了较大转变,增收致富的门路越来越多,广大人民群众摘掉了贫困帽,搭上乡村振兴的快车,走上幸福路。
  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李小岩告诉笔者,彝家村有1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74名党员。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彝家村先后注册了烤烟、蔬菜和养殖业等3个产业合作组织,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等运作模式抓实产业建设,目前,全村共建成产业基地196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7226元增至2020年的11775元,增幅63%。
  “五六年前,村委会小卖铺门前醉汉多,要么睡路边,要么打架闹事,要么吼吼叫叫,现在这种情况没有了,村里民风淳朴、乡风文明。”谈到近几年村里的变化,村监委主任左云忠说。
  在左云忠带领下,笔者走进彝家村搬迁点上平掌组,映入眼帘的便是别具特色的文化墙,村寨在群山环抱下,充满浓浓的田园气息,放眼望去,一排排农家小院错落有致,白墙黛瓦的屋舍掩映着一幅幅乡村振兴秀美画卷。
  在自家门前摘菜的老人左树令见有人来访,热情地招呼笔者到客厅坐下,客厅里物品、家电摆放整齐,墙上还挂着一幅家风家训。谈到现在的幸福生活他最有体会:“以前挑着黄皮梨到县城周边村寨换米谷全靠肩挑背磨,每次都是两头黑,到南岸河边的田里干活,走了一洼又一洼,又是上坡又是下坡,来回要四个半小时,一年苦到头,粮食不够吃,住的土基房,雨天‘滴滴答答’,现在条件好了,党给我们修柏油路、产业路,我们住上了小洋楼,两个儿子在外面打工,我家的收入一年14万多,日子过得很甜。”
  彝家村的变化只是双江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春风细雨滋润中,全县广大村寨发生了巨变,县乡村道路全部实现硬化,通车里程达5446公里,交通运输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活络经济社会发展“血脉”,所有建制村4G网络、电信光网、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脱贫村寨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等一去不复返,村路宽了,产业兴了,老百姓“腰包”鼓了,思想也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