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山的黎明(叙事长诗)

刊发时间:2021-08-01 A4版  作者:张伟锋

(上接9077期三版)
  第五卷  尾声
  一、别佤山
  1950年8月,李培伦接到普洱行署的通知,
  要求他回普洱汇报工作。
  当时,现今临沧市的所属7县1区,
  沧源、凤庆、云县、镇康、永德、临翔已相继解放,
  只有耿马、双江两个县,未脱离苦海。不过,
  曙光在即,黎明只是迟与早。

 

  当时,李培伦纵观沧源的情况,
  社会和谐、治安稳定,各项工作基本运转正常。
  况且,他的顽固皮炎,已经两年没用过膏药,
  奇痒难忍,大块硬化、红肿,并爆裂出血迹。
  李培伦决定:离开岩帅,回普洱去……

 

二、饯行:最真的长情

  李培伦将回普洱的消息,
  传播得很快。佤族头人田兴武、田兴文兄弟知道后,
  便在一个街子天,集中在田兴武家设宴,
  让田兴文邀请李培伦。为这个常年着粗衣麻布的,
  沧源县副县长饯行。

 

  “你是县长,要买套毛的,
  大家才知道,你是县长。”水酒下肚,草烟抽起,
  他们欢庆在一起,又为离别感伤。
  在佤山,李培伦从来没把自己当作是官,
  他只兢兢业业,努力付出和工作,
  他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

 

  在饯行的宴席上,田兴武、田兴文兄弟让人端出,
  200两黑色的鸦片。作为送别的礼物,
  要李培伦带走,“如果要了你们的大烟,
  那我不就成国民党。”李培伦说。
  田兴武补话:“家里有老人,可以做药引,
  那就少带一点。”李培伦婉言谢绝。

 

三、观礼,以及立碑盟誓

  李培伦从沧源返回普洱后不久,
  时间的刻度,便来到1950年10月1日,
  这是一个特殊的重要日子。这一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

  党中央决定,从全国各地兄弟民族中,

  选派代表,到北京参加,
  首次国庆盛典。西盟佤族头人拉勐,
  沧源佤族头人肖哥长之子肖子生等人,
  走出佤山,赴京观礼。

 

  在北京,拉勐、肖子生等人,
  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亲切接见。在北京,参加国庆大典,
  拉勐、肖子生等人备受尊重,热泪盈眶,深受洗礼,
  决心跟着共产党,海枯石烂,永不变心。

 

  北京观礼后,1950年12月底,
  拉勐、肖子生等人回到普洱,组织26个民族代表,
  以佤族传统仪式,举行剽牛仪式,立“民族团结誓词”碑,
  盟誓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共产党的领导下,
  为建立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

 

四、攻克,最后的顽石

  1.解放耿马
  1950年2月24日,第二野战军四兵团,
  在昆明,召开地师级以上干部会议,
  司令员陈赓宣布:云南全省解放;
  政委宋任穷宣布:中共云南省委成立。

 

  3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四军受命,进驻滇西,
  负责滇西片区的接管。耿马的政权接管及剿匪,
  由十四军四十一师一二一团和军警卫团具体负责。
  此时的耿马,在十四军四十师、四十一师,
  进驻缅宁、镇康后,已经处于孤立状态,
  军事占领,并没有太多困难。但是,为减少不必要伤亡,
  人民武装以“争取、团结、改造”为原则,
  力争和平解放耿马。

 

  然而,事与愿违。耿马土司罕裕卿,
  仍寄希望于逃往缅甸的国民党李弥残部,
  集结了耿马土司武装,
  以及从各地逃窜来的匪霸武装,统编为4个大队,
  共计2000余人,决心顽抗到底。

 

  10月23日,云南省军区复电同意,
  以军事占领方式解放耿马,
  决定以十四军警卫团的2个营及机炮连为主力,
  并令驻守滇南的十三军抽调部队,
  开赴耿马,配合作战。11月18日,
  耿马土司罕裕卿,以联络李弥残部支援为由,
  带着亲信及随从逃离耿马城。

 

  11月22日,进攻部队击溃各道防线,
  攻占耿马城。耿马宣告解放。
  鉴于耿马特殊的情况,地方社会治安及行政事务,
  由耿马防区驻军警卫团负责管理,
  暂不建立县人民政府。

 

  2.解放双江
  回溯往昔,1949年3月,
  迤南边区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解放双江后,
  为稳定社会、安定人心,
  收编双江彭硕材武装为一支队第九大队,
  并委以缅宁专员兼双江县长之职。

 

  不料,彭硕材倒行逆施,
  叛变革命,勾结昌宁、缅宁、顺宁,
  耿马、云县、双江等6个县的联防武装,
  配合思普地区叛变的李希哲武装,
  进攻沧源、缅宁。

 

  及至,1949年12月,
  滇桂黔边纵队副司令朱家壁,率西进部队,
  途经双江,彭硕材惧于解放大军威力,
  率部躲藏、隐蔽。其后,朱家壁过境,
  又跳出水面,在双江作威作福。

 

  双江在耿马之侧,两县山水相连,
  在解放耿马后,
  十四军警卫团和一二〇团部分部队,
  奉命对双江实行军事占领。1950年11月24日凌晨,
  部队进抵双江,占领勐勐镇,
  双江宣告解放。至此,现今行政区域下,
  临沧全境获得解放,迎来了历史的新纪元。

 

五、光明,照在大地上

  奔腾的澜沧江,从青藏高原起步,穿过横断山脉,
  一路向南奔流,最终注入了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
  在云南临沧,这条千古而来的河流,激昂澎湃、川流不息,
  见证着,这一片区域的所有历史过往,
  记录着,佤山临沧各族人民,创建人民武装,不屈不挠的,
  开展革命斗争,争取民主、自由、平等的点点滴滴。

 


  历史上的思普革命根据地、澜沧革命根据地,
  以及双缅革命根据地,范围涉及现行云南行政版图下,
  普洱市、保山市、大理州、西双版纳州等州市,
  很多的区域和面积。而如今的临沧市,

  下辖临翔区,双江、沧源、耿马3个民族自治县,
  以及云县、镇康、凤庆和永德4个县,共7县1区,
  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便是,新中国成立后,
  从普洱市、保山市、大理州等州市,划出县区,
  组建而成的、新的行政区域。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
  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稳定。
  1949年至1956年,全国逐步由新民主主义社会,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中国,从此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黑暗的、不堪回首的过往,
  被彻底地尘封进了历史的页码,永远不会复活,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迎来新的希望和幸福,
  崭新的历史纪元,从1949年10月1日开始谱写。
  从那时那刻起,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在广袤的佤山临沧,
  各族群众载歌载舞,同全国人民一起迈出坚韧的步伐,
  一起追寻新的未来,一起实现新的梦想。
  纵观华夏五千年,这是前所未有的光明,
  而这前所未有的光明,终于照在中国、临沧的大地上。      

                                                          (完)

后     记

  1948年7月15日,云南爆发“七·一五”爱国民主运动。以昆明40余所大中学校以上万名青年学生为主体的爱国知识分子,冲破国民党反动当局的重重阻挠,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与进行镇压的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对此,国民党反动当局惊恐万状,加大对中国共产党人、进步爱国人士的抓捕暗杀,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消除人民军队的力量。
  遵照中共中央和南方局的指示,中共云南省工委继续派遣党员骨干和党的外围组织成员,到广大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党的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叙事长诗《佤山的黎明》以此为背景,选取李培伦等人受命入佤山、开辟革命根据地、解放佤山为切入点,全面展现临沧地区鲜为人知、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在这里,有必要将这段历史的最初由头细作呈现:1948年秋,中共昆明市委书记陈盛年通知李培伦,委派他到昆明五华中学找党的外围组织——云南民主青年同盟会员魏文才,并同魏一起返回沧源佤山,建立人民武装根据点。考虑到任务艰巨和不懂军事的实际,李培伦请求组织增派自己的同乡、同学,同时是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联盟盟员王维人。党组织批准后,李培伦、王维人、魏文才三人组成了最初的、简单的进入沧源佤山的革命队伍,从昆明出发,抵达下关,备足药品和物资,在缅宁马帮丁朝臣的掩护下,徒步经蒙化、顺宁、云县,抵达缅宁、双江,最终进入佤山,开启解放人民的革命事业。
  叙事长诗《佤山的黎明》主要讲述李培伦等人,尤其是以李培伦为主,从1948年11月踏入沧源佤山到1949年8月撤离双缅地区,再从1949年10月重返沧源到1950年8月离开佤山,在佤山建立人民武装、开辟革命根据地、解放佤山人民群众,完成组织交办任务,使西南边疆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摆脱旧制度的压迫、开启全新生活篇章的动人革命故事。全诗分五卷,第一卷为序曲,交代当时整个云南的内部形势,以及中共云南省工委作出的从昆明转移到农村的决定,引出李培伦等人赶赴佤山开辟根据点的事件发端。第二卷为入佤山记,主要叙写李培伦等人从大理下关徒步到沧源佤山核心地——岩帅途中的所见所闻及所做工作。第三卷为激战佤山,主要呈现李培伦等人在沧源、双江、缅宁、耿马等地开展革命工作的前后经过。在沧源岩帅,采取自上而下的策略,做通佤族头人田兴武、田兴文的工作,说服他们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在双江圈控,说服开明士绅浦世民参加建立第一支人民武装。之后,该武装入编迤南边区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授番第八大队;之后,迤南边区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入编云南人民讨蒋自卫队第二纵队,授番第十一支队;再之后,云南人民讨蒋自卫队第二纵队入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授番第九支队。第四卷为撤离与重返,以李培伦等人为主要聚焦人物,讲述撤离双缅的过程及重返佤山的故事。侧重讲李培伦以沧源县副县长的身份,重返佤山慰问两次沧源保卫战胜利的军民,以及李培伦参加沧源第三次保卫战和粉碎田子昌叛变的故事。第五卷为尾声,讲述李培伦接到组织通知,告别佤山、返回普洱,沧源佤族群众为其饯行、难舍难分的故事;与此同时,把临沧区域放在云南、全国的大环境、大背景中,实现与诗歌开头部分的前后呼应,完成佤山黎明的扣题和深化。
  在创作基调上,叙事长诗《佤山的黎明》以扣紧时间轴线、串联历史事件、聚焦历史人物、还原历史现场为核心,全面叙述中国共产党在解放临沧区域的前前后后、艰难困苦、坎坷挫折、流血牺牲和经验教训,全面展现临沧地区鲜为人知、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在创作方式上,全诗采用历史事实与个人情感紧密结合、相互作用的手段,以冷峻和客观、真挚和热情的视角,用95首短诗作为内在的前后逻辑串联,最终形成一部2200余行的佤山党史叙事长诗。

 

 

返回
2024年05月04日  第9084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佤山的黎明(叙事长诗)

刊发时间:2021-08-01 A4版  作者:张伟锋 【字体:大 中 小】

(上接9077期三版)
  第五卷  尾声
  一、别佤山
  1950年8月,李培伦接到普洱行署的通知,
  要求他回普洱汇报工作。
  当时,现今临沧市的所属7县1区,
  沧源、凤庆、云县、镇康、永德、临翔已相继解放,
  只有耿马、双江两个县,未脱离苦海。不过,
  曙光在即,黎明只是迟与早。

 

  当时,李培伦纵观沧源的情况,
  社会和谐、治安稳定,各项工作基本运转正常。
  况且,他的顽固皮炎,已经两年没用过膏药,
  奇痒难忍,大块硬化、红肿,并爆裂出血迹。
  李培伦决定:离开岩帅,回普洱去……

 

二、饯行:最真的长情

  李培伦将回普洱的消息,
  传播得很快。佤族头人田兴武、田兴文兄弟知道后,
  便在一个街子天,集中在田兴武家设宴,
  让田兴文邀请李培伦。为这个常年着粗衣麻布的,
  沧源县副县长饯行。

 

  “你是县长,要买套毛的,
  大家才知道,你是县长。”水酒下肚,草烟抽起,
  他们欢庆在一起,又为离别感伤。
  在佤山,李培伦从来没把自己当作是官,
  他只兢兢业业,努力付出和工作,
  他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

 

  在饯行的宴席上,田兴武、田兴文兄弟让人端出,
  200两黑色的鸦片。作为送别的礼物,
  要李培伦带走,“如果要了你们的大烟,
  那我不就成国民党。”李培伦说。
  田兴武补话:“家里有老人,可以做药引,
  那就少带一点。”李培伦婉言谢绝。

 

三、观礼,以及立碑盟誓

  李培伦从沧源返回普洱后不久,
  时间的刻度,便来到1950年10月1日,
  这是一个特殊的重要日子。这一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

  党中央决定,从全国各地兄弟民族中,

  选派代表,到北京参加,
  首次国庆盛典。西盟佤族头人拉勐,
  沧源佤族头人肖哥长之子肖子生等人,
  走出佤山,赴京观礼。

 

  在北京,拉勐、肖子生等人,
  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亲切接见。在北京,参加国庆大典,
  拉勐、肖子生等人备受尊重,热泪盈眶,深受洗礼,
  决心跟着共产党,海枯石烂,永不变心。

 

  北京观礼后,1950年12月底,
  拉勐、肖子生等人回到普洱,组织26个民族代表,
  以佤族传统仪式,举行剽牛仪式,立“民族团结誓词”碑,
  盟誓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共产党的领导下,
  为建立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

 

四、攻克,最后的顽石

  1.解放耿马
  1950年2月24日,第二野战军四兵团,
  在昆明,召开地师级以上干部会议,
  司令员陈赓宣布:云南全省解放;
  政委宋任穷宣布:中共云南省委成立。

 

  3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四军受命,进驻滇西,
  负责滇西片区的接管。耿马的政权接管及剿匪,
  由十四军四十一师一二一团和军警卫团具体负责。
  此时的耿马,在十四军四十师、四十一师,
  进驻缅宁、镇康后,已经处于孤立状态,
  军事占领,并没有太多困难。但是,为减少不必要伤亡,
  人民武装以“争取、团结、改造”为原则,
  力争和平解放耿马。

 

  然而,事与愿违。耿马土司罕裕卿,
  仍寄希望于逃往缅甸的国民党李弥残部,
  集结了耿马土司武装,
  以及从各地逃窜来的匪霸武装,统编为4个大队,
  共计2000余人,决心顽抗到底。

 

  10月23日,云南省军区复电同意,
  以军事占领方式解放耿马,
  决定以十四军警卫团的2个营及机炮连为主力,
  并令驻守滇南的十三军抽调部队,
  开赴耿马,配合作战。11月18日,
  耿马土司罕裕卿,以联络李弥残部支援为由,
  带着亲信及随从逃离耿马城。

 

  11月22日,进攻部队击溃各道防线,
  攻占耿马城。耿马宣告解放。
  鉴于耿马特殊的情况,地方社会治安及行政事务,
  由耿马防区驻军警卫团负责管理,
  暂不建立县人民政府。

 

  2.解放双江
  回溯往昔,1949年3月,
  迤南边区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解放双江后,
  为稳定社会、安定人心,
  收编双江彭硕材武装为一支队第九大队,
  并委以缅宁专员兼双江县长之职。

 

  不料,彭硕材倒行逆施,
  叛变革命,勾结昌宁、缅宁、顺宁,
  耿马、云县、双江等6个县的联防武装,
  配合思普地区叛变的李希哲武装,
  进攻沧源、缅宁。

 

  及至,1949年12月,
  滇桂黔边纵队副司令朱家壁,率西进部队,
  途经双江,彭硕材惧于解放大军威力,
  率部躲藏、隐蔽。其后,朱家壁过境,
  又跳出水面,在双江作威作福。

 

  双江在耿马之侧,两县山水相连,
  在解放耿马后,
  十四军警卫团和一二〇团部分部队,
  奉命对双江实行军事占领。1950年11月24日凌晨,
  部队进抵双江,占领勐勐镇,
  双江宣告解放。至此,现今行政区域下,
  临沧全境获得解放,迎来了历史的新纪元。

 

五、光明,照在大地上

  奔腾的澜沧江,从青藏高原起步,穿过横断山脉,
  一路向南奔流,最终注入了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
  在云南临沧,这条千古而来的河流,激昂澎湃、川流不息,
  见证着,这一片区域的所有历史过往,
  记录着,佤山临沧各族人民,创建人民武装,不屈不挠的,
  开展革命斗争,争取民主、自由、平等的点点滴滴。

 


  历史上的思普革命根据地、澜沧革命根据地,
  以及双缅革命根据地,范围涉及现行云南行政版图下,
  普洱市、保山市、大理州、西双版纳州等州市,
  很多的区域和面积。而如今的临沧市,

  下辖临翔区,双江、沧源、耿马3个民族自治县,
  以及云县、镇康、凤庆和永德4个县,共7县1区,
  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便是,新中国成立后,
  从普洱市、保山市、大理州等州市,划出县区,
  组建而成的、新的行政区域。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
  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稳定。
  1949年至1956年,全国逐步由新民主主义社会,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中国,从此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黑暗的、不堪回首的过往,
  被彻底地尘封进了历史的页码,永远不会复活,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迎来新的希望和幸福,
  崭新的历史纪元,从1949年10月1日开始谱写。
  从那时那刻起,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在广袤的佤山临沧,
  各族群众载歌载舞,同全国人民一起迈出坚韧的步伐,
  一起追寻新的未来,一起实现新的梦想。
  纵观华夏五千年,这是前所未有的光明,
  而这前所未有的光明,终于照在中国、临沧的大地上。      

                                                          (完)

后     记

  1948年7月15日,云南爆发“七·一五”爱国民主运动。以昆明40余所大中学校以上万名青年学生为主体的爱国知识分子,冲破国民党反动当局的重重阻挠,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与进行镇压的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对此,国民党反动当局惊恐万状,加大对中国共产党人、进步爱国人士的抓捕暗杀,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消除人民军队的力量。
  遵照中共中央和南方局的指示,中共云南省工委继续派遣党员骨干和党的外围组织成员,到广大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党的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叙事长诗《佤山的黎明》以此为背景,选取李培伦等人受命入佤山、开辟革命根据地、解放佤山为切入点,全面展现临沧地区鲜为人知、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在这里,有必要将这段历史的最初由头细作呈现:1948年秋,中共昆明市委书记陈盛年通知李培伦,委派他到昆明五华中学找党的外围组织——云南民主青年同盟会员魏文才,并同魏一起返回沧源佤山,建立人民武装根据点。考虑到任务艰巨和不懂军事的实际,李培伦请求组织增派自己的同乡、同学,同时是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联盟盟员王维人。党组织批准后,李培伦、王维人、魏文才三人组成了最初的、简单的进入沧源佤山的革命队伍,从昆明出发,抵达下关,备足药品和物资,在缅宁马帮丁朝臣的掩护下,徒步经蒙化、顺宁、云县,抵达缅宁、双江,最终进入佤山,开启解放人民的革命事业。
  叙事长诗《佤山的黎明》主要讲述李培伦等人,尤其是以李培伦为主,从1948年11月踏入沧源佤山到1949年8月撤离双缅地区,再从1949年10月重返沧源到1950年8月离开佤山,在佤山建立人民武装、开辟革命根据地、解放佤山人民群众,完成组织交办任务,使西南边疆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摆脱旧制度的压迫、开启全新生活篇章的动人革命故事。全诗分五卷,第一卷为序曲,交代当时整个云南的内部形势,以及中共云南省工委作出的从昆明转移到农村的决定,引出李培伦等人赶赴佤山开辟根据点的事件发端。第二卷为入佤山记,主要叙写李培伦等人从大理下关徒步到沧源佤山核心地——岩帅途中的所见所闻及所做工作。第三卷为激战佤山,主要呈现李培伦等人在沧源、双江、缅宁、耿马等地开展革命工作的前后经过。在沧源岩帅,采取自上而下的策略,做通佤族头人田兴武、田兴文的工作,说服他们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在双江圈控,说服开明士绅浦世民参加建立第一支人民武装。之后,该武装入编迤南边区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授番第八大队;之后,迤南边区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入编云南人民讨蒋自卫队第二纵队,授番第十一支队;再之后,云南人民讨蒋自卫队第二纵队入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授番第九支队。第四卷为撤离与重返,以李培伦等人为主要聚焦人物,讲述撤离双缅的过程及重返佤山的故事。侧重讲李培伦以沧源县副县长的身份,重返佤山慰问两次沧源保卫战胜利的军民,以及李培伦参加沧源第三次保卫战和粉碎田子昌叛变的故事。第五卷为尾声,讲述李培伦接到组织通知,告别佤山、返回普洱,沧源佤族群众为其饯行、难舍难分的故事;与此同时,把临沧区域放在云南、全国的大环境、大背景中,实现与诗歌开头部分的前后呼应,完成佤山黎明的扣题和深化。
  在创作基调上,叙事长诗《佤山的黎明》以扣紧时间轴线、串联历史事件、聚焦历史人物、还原历史现场为核心,全面叙述中国共产党在解放临沧区域的前前后后、艰难困苦、坎坷挫折、流血牺牲和经验教训,全面展现临沧地区鲜为人知、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在创作方式上,全诗采用历史事实与个人情感紧密结合、相互作用的手段,以冷峻和客观、真挚和热情的视角,用95首短诗作为内在的前后逻辑串联,最终形成一部2200余行的佤山党史叙事长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