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对策建议

刊发时间:2021-08-16 A3版  作者:杨任军

  为认真总结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的成效,分析存在的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近期,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组织调研组,对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组织模式、推进方式、机制建立、工作成效、问题短板等进行深入了解,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临沧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作为、有成效
  近年来,临沧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决策部署,深入开展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乡村绿化全面提升,污水、垃圾治理逐步完善,厕所革命持续推进,村容村貌改善显著,村民良好生活习惯逐渐养成,一大批美丽宜居乡村相继建成,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全面提升,探索出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一)规划先行标准高。临沧市以建设“产业生态化、居住城镇化、风貌特色化、特征民族化、环境卫生化”的美丽宜居村庄为目标,以规划先行、统筹实施为方向,科学编制达到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度要求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立足现有基础,不搞大拆大建,依托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文化优势,在全省率先开展“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做细做实人的资源、物的资源、问题清单、项目清单“四个清单”,以村庄规划管理、基础设施补短、产业发展、“农村厕所革命”、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乡村特色风貌保留、不良风气整治为重点,立足旅游特色、美丽宜居、提升改善、自然山水、基本整洁等功能类型,科学编制了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有特色、有温度、有感情、可实施的村民自己的规划。
  (二)示范引领带动强。我市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制度化、常态化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旅游特色型、美丽宜居型、提升改善型、自然山水型、基本整洁型”等6511个“五类村庄”加快推进,66个乡镇所在村、100个公路沿线村、100个特色村、100个旅游村、100个产业村示范加快打造。
  (三)突出重点见效快。临沧市以“生态美、发展美、风气美”为目标,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和“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抓手,以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爱国卫生“七个专项”和村庄清洁行动,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目前,乡镇、行政村所在地卫生公厕实现全覆盖;完成农村卫生户厕44.6万座,卫生户厕覆盖率达87.5%,无害化卫生户厕34.7万座,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达68.1%。全市 50 个乡镇镇区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覆盖率达 73.53%,建成镇区污水厂(站)63 个,铺设污水管网 399.5公里,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6.8%,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4.5%。7574个自然村建立村庄保洁制度,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村占比达98.31%,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99.95%。建成洁净村庄6205个、洁净庭院80841个、鲜花盛开村庄320个、美丽乡村2000个,获评省市县三级美丽村庄202个(所辖自然村1405个),其中省级美丽村庄25个,市级美丽村庄83个,县级美丽村庄94个,省级美丽村庄总数全省第一。
  (四)因地制宜措施实。坚持立足长远、因地制宜、划分类别的原则,因地因村分类施策,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是采取“二三模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无害化卫生户厕改建采取“水冲式+三格化粪池(一体式、砖砌式)+资源化利用”“水冲式+粪污收集池(沼气池)+资源化利用”;缺水等特殊地区卫生户厕改建采取按照厕屋有墙、有顶,厕坑使用便器、避免粪便裸露,厕内清洁、无蝇蛆、基本无臭的建设标准进行改建。在政策扶持上采取自建为主,新建补助一批、改建补助一批、兜底为辅改建一批的三种方式进行。二是采取“三种模式”处理生活垃圾。城郊接合部、离县城较近且交通便利的村庄,垃圾以城镇一体化处理为主;山区、半山区乡镇政府驻地和周边村庄,采取户分类、组收集、村转运、乡镇处理;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的村庄,采取户分类、源头减量、就近处理。目前,全市所有7542个自然村100%消除非指定生活裸露垃圾堆放点,7534个自然村对生活垃圾进行了收集处理,收集处理率达99.8%。临翔区、凤庆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3个二类县所有自然村全部采用城乡一体化或自建终端处置设施的方式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置,设施覆盖率达100%。三是采取“三种方式”治理农村污水。县城周边、乡镇政府驻地及周边居住集中的村庄纳入城镇规划统一集中处理。易地搬迁点、百户以上的自然村,采取污水管网(明沟、暗沟)收集+氧化塘+资源化利用处理。山区半山区、居住分散的村庄,以“海绵村庄”的理念,采取收集坑(沼气池、中国罐)+无害化处理,用于浇灌菜园、果园、茶园和还田等,实现资源化利用。
  (五)立足长远机制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要群众的广泛参与、机制的健全完善。我市积极探索村庄长效保洁机制,将农村人居环境日常管护纳入到村规民约,群众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推行农村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村庄全日保洁制度、垃圾分类制度处理“三项制度”和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门前“三包制”,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红黑榜”制度和全民积分制,开展卫生大扫除和家庭卫生评比授牌等活动。
  二、临沧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弱项、有短板
  我市农村人居整治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不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是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我市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较多、欠账较多,地方财源单一、财力保障不足。二是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点多面广,任务繁重,部分村庄小组公路无硬化,加之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污水处理设施配套不到位,存在道路晴通雨阻、垃圾乱丢乱扔、污水乱排乱放的现象。
  (二)群众主体地位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部分村庄宣传发动群众不到位、不充分,群众的主体意识还不强,村民参与度不高,没有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合力共治的良好氛围。受不良习惯和落后观念影响,部分村民随地乱丢垃圾习以为常,建筑垃圾随意遗弃。少数农户厕所、圈舍改造不彻底,畜禽粪污、农户生活污水未经简易化处理随意排放,资源化利用水平有待提升。
  (三)农村长效管护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各县(区)的村庄虽然建立了道路、垃圾、污水、水利、公厕等公共设施运行管护、村庄保洁、村规民约等制度,但执行不够到位,部分村庄日常保洁落实有差距,存在卫生盲区、死角,仍有沟渠垃圾、杂草、枯枝树叶清理不到位,垃圾清运不及时、污水有效处理不足等情况。
  三、临沧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重点、有方向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际行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场硬仗,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我市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重要民生来办,坚持问题导向,提高政治站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类指导、发动群众,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率先把临沧建成全国、全省最美丽的地方,让农村有颜值、更有品质,为全国、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临沧实践、临沧经验。
  (一)健全责任体系,着力解决“谁来干”的问题。坚持党政推动、群众主体的原则,压实党委、政府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形成合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年度综合考评、全年重点督查内容和干部绩效评价考核体系,把考评结果作为领导班子绩效考评、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压实主体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建立党委、政府到部门、乡镇、村组的全程责任约束、全程监督追责的全链条责任体系。制定考核奖惩办法,强化督查考评,实行按月立项督查、督查通报。
  (二)突出“四个”重点,着力解决“干什么”的问题。巩固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成果,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扎实开展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主攻“厕所革命、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四个重点,加快补齐问题短板,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使临沧城乡处处呈现干净整洁、山清水秀、四季花开的美丽画卷,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是全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改厕模式,分类施策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在污水管网覆盖地区使用水道式水冲厕所,在污水管网覆盖不到的地区推广三格化粪池式厕所,在山区等不适宜三格化粪池施工地区因地制宜选择其他改厕模式。力争到2025年,基本完成厕所改造任务,实现乡镇建成区每平方公里不少于3座公厕,农村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农村厕所污水治理和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0%以上。二是全力推行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在垃圾处理上,要求所有建制村建立村庄保洁员制度及收费制度,按“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机制有效落实。在户分类阶段,从源头上将垃圾分成可堆肥垃圾、不可堆肥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等类别,实行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实现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在村收集阶段,推行定时上门、定人收集、定车清运、定点处置,实现农村垃圾就地减量处理;在镇转运阶段,按照就近就地的原则,通过统一购置的专用垃圾运输车运送到县城、乡镇垃圾处理场、村生活垃圾转运站处理。力争到2025年,城镇、农村垃圾收运设施实现全覆盖,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村占比达100%,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100%。三是全力推行生态化和物理化相结合的模式治理农村污水。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积极推广低成本、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按照区位条件、村庄人口聚集度、污水产生量、经济发展水平等,因镇、因村、因户分类施策确定农村污水治理模式。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物理化处置集镇污水,建设规模化生态氧化塘、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处理经济条件较好、农户相对集中的村寨污水,建设简易化生态氧化塘、小型人工湿地处理分散农户的污水。在实行人畜分院、厨卫入户、科学养殖的基础上,采取粪池围建盖顶、建排污沟的方式治理厕所粪污,将人畜粪污混合堆肥还田,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力争到2025年,乡镇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项目实现全覆盖,农村污水治理率达60%以上。四是全力推进农村村容村貌提升。深入推进乡村建设、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巩固提升7574个村庄规划,积极开展“百千万”示范工程、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以点带面推动村容村貌提升,做到有新房有新村、有新村换新貌。力争到2025年,建成10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100个精品示范村、1000个美丽村庄建设,着力构建“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的城乡人居环境,把乡村建成“小而美、小而干净、小而宜居”的美丽村庄。
  (三)健全“三项”机制,着力解决“如何来管”的问题。一是完善管理服务机制。把集中整治和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逐步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二是健全村庄保洁长效机制。将村庄规划管控、环境卫生、村容村貌、公共设施管护、推动移风易俗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提倡运用村规家训、牌匾楹联、俗语格言等乡风教化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在农村建立健全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乡风评议组织,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促进农民群众养成共管共享的良好习惯。明确村民维护公共环境责任,庭院内部、房前屋后环境整治由农户自己负责;村内公共空间整治以村民自治组织或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主要由村民投工投劳解决,鼓励村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全程参与农村环境整治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二是建立群众参与机制。推行全民积分制,以户为单元制定“积分台账”,建立积分兑换超市,推动积分换物品和物质奖励工作,激发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村“两委”作用,把培育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鼓励讲卫生、树新风、去陋习,提高群众文明卫生意识,使优美的生活环境、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群众的内在自觉要求,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
  (四)实行“多元”投入,着力解决“钱如何来”的问题。建立财政投入、农民自筹、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资金投入保障机制,采取“上级补助一点、地方配套一点、群众支持一点”的“三个一点”模式,有效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不足的问题。坚持提升城乡人居环境项目化、具体化、责任化,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参照扶贫资金管理模式,整合农村道路、农村危旧房改造、一水两污等相关涉农资金,增强资金合力。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政府财政资金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大力推行村庄保洁收费制度,向农户收取一定的保洁费用,主要用于垃圾转运处理、保洁员工资等支出。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最大限度调动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市人民政府研究室供稿
                  杨任军 执笔

返回
2024年05月03日  第9099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对策建议

刊发时间:2021-08-16 A3版  作者:杨任军 【字体:大 中 小】

  为认真总结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的成效,分析存在的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近期,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组织调研组,对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组织模式、推进方式、机制建立、工作成效、问题短板等进行深入了解,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临沧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作为、有成效
  近年来,临沧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决策部署,深入开展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乡村绿化全面提升,污水、垃圾治理逐步完善,厕所革命持续推进,村容村貌改善显著,村民良好生活习惯逐渐养成,一大批美丽宜居乡村相继建成,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全面提升,探索出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一)规划先行标准高。临沧市以建设“产业生态化、居住城镇化、风貌特色化、特征民族化、环境卫生化”的美丽宜居村庄为目标,以规划先行、统筹实施为方向,科学编制达到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度要求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立足现有基础,不搞大拆大建,依托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文化优势,在全省率先开展“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做细做实人的资源、物的资源、问题清单、项目清单“四个清单”,以村庄规划管理、基础设施补短、产业发展、“农村厕所革命”、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乡村特色风貌保留、不良风气整治为重点,立足旅游特色、美丽宜居、提升改善、自然山水、基本整洁等功能类型,科学编制了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有特色、有温度、有感情、可实施的村民自己的规划。
  (二)示范引领带动强。我市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制度化、常态化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旅游特色型、美丽宜居型、提升改善型、自然山水型、基本整洁型”等6511个“五类村庄”加快推进,66个乡镇所在村、100个公路沿线村、100个特色村、100个旅游村、100个产业村示范加快打造。
  (三)突出重点见效快。临沧市以“生态美、发展美、风气美”为目标,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和“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抓手,以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爱国卫生“七个专项”和村庄清洁行动,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目前,乡镇、行政村所在地卫生公厕实现全覆盖;完成农村卫生户厕44.6万座,卫生户厕覆盖率达87.5%,无害化卫生户厕34.7万座,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达68.1%。全市 50 个乡镇镇区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覆盖率达 73.53%,建成镇区污水厂(站)63 个,铺设污水管网 399.5公里,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6.8%,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4.5%。7574个自然村建立村庄保洁制度,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村占比达98.31%,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99.95%。建成洁净村庄6205个、洁净庭院80841个、鲜花盛开村庄320个、美丽乡村2000个,获评省市县三级美丽村庄202个(所辖自然村1405个),其中省级美丽村庄25个,市级美丽村庄83个,县级美丽村庄94个,省级美丽村庄总数全省第一。
  (四)因地制宜措施实。坚持立足长远、因地制宜、划分类别的原则,因地因村分类施策,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是采取“二三模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无害化卫生户厕改建采取“水冲式+三格化粪池(一体式、砖砌式)+资源化利用”“水冲式+粪污收集池(沼气池)+资源化利用”;缺水等特殊地区卫生户厕改建采取按照厕屋有墙、有顶,厕坑使用便器、避免粪便裸露,厕内清洁、无蝇蛆、基本无臭的建设标准进行改建。在政策扶持上采取自建为主,新建补助一批、改建补助一批、兜底为辅改建一批的三种方式进行。二是采取“三种模式”处理生活垃圾。城郊接合部、离县城较近且交通便利的村庄,垃圾以城镇一体化处理为主;山区、半山区乡镇政府驻地和周边村庄,采取户分类、组收集、村转运、乡镇处理;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的村庄,采取户分类、源头减量、就近处理。目前,全市所有7542个自然村100%消除非指定生活裸露垃圾堆放点,7534个自然村对生活垃圾进行了收集处理,收集处理率达99.8%。临翔区、凤庆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3个二类县所有自然村全部采用城乡一体化或自建终端处置设施的方式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置,设施覆盖率达100%。三是采取“三种方式”治理农村污水。县城周边、乡镇政府驻地及周边居住集中的村庄纳入城镇规划统一集中处理。易地搬迁点、百户以上的自然村,采取污水管网(明沟、暗沟)收集+氧化塘+资源化利用处理。山区半山区、居住分散的村庄,以“海绵村庄”的理念,采取收集坑(沼气池、中国罐)+无害化处理,用于浇灌菜园、果园、茶园和还田等,实现资源化利用。
  (五)立足长远机制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要群众的广泛参与、机制的健全完善。我市积极探索村庄长效保洁机制,将农村人居环境日常管护纳入到村规民约,群众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推行农村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村庄全日保洁制度、垃圾分类制度处理“三项制度”和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门前“三包制”,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红黑榜”制度和全民积分制,开展卫生大扫除和家庭卫生评比授牌等活动。
  二、临沧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弱项、有短板
  我市农村人居整治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不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是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我市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较多、欠账较多,地方财源单一、财力保障不足。二是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点多面广,任务繁重,部分村庄小组公路无硬化,加之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污水处理设施配套不到位,存在道路晴通雨阻、垃圾乱丢乱扔、污水乱排乱放的现象。
  (二)群众主体地位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部分村庄宣传发动群众不到位、不充分,群众的主体意识还不强,村民参与度不高,没有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合力共治的良好氛围。受不良习惯和落后观念影响,部分村民随地乱丢垃圾习以为常,建筑垃圾随意遗弃。少数农户厕所、圈舍改造不彻底,畜禽粪污、农户生活污水未经简易化处理随意排放,资源化利用水平有待提升。
  (三)农村长效管护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各县(区)的村庄虽然建立了道路、垃圾、污水、水利、公厕等公共设施运行管护、村庄保洁、村规民约等制度,但执行不够到位,部分村庄日常保洁落实有差距,存在卫生盲区、死角,仍有沟渠垃圾、杂草、枯枝树叶清理不到位,垃圾清运不及时、污水有效处理不足等情况。
  三、临沧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重点、有方向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际行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场硬仗,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我市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重要民生来办,坚持问题导向,提高政治站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类指导、发动群众,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率先把临沧建成全国、全省最美丽的地方,让农村有颜值、更有品质,为全国、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临沧实践、临沧经验。
  (一)健全责任体系,着力解决“谁来干”的问题。坚持党政推动、群众主体的原则,压实党委、政府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形成合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年度综合考评、全年重点督查内容和干部绩效评价考核体系,把考评结果作为领导班子绩效考评、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压实主体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建立党委、政府到部门、乡镇、村组的全程责任约束、全程监督追责的全链条责任体系。制定考核奖惩办法,强化督查考评,实行按月立项督查、督查通报。
  (二)突出“四个”重点,着力解决“干什么”的问题。巩固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成果,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扎实开展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主攻“厕所革命、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四个重点,加快补齐问题短板,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使临沧城乡处处呈现干净整洁、山清水秀、四季花开的美丽画卷,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是全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改厕模式,分类施策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在污水管网覆盖地区使用水道式水冲厕所,在污水管网覆盖不到的地区推广三格化粪池式厕所,在山区等不适宜三格化粪池施工地区因地制宜选择其他改厕模式。力争到2025年,基本完成厕所改造任务,实现乡镇建成区每平方公里不少于3座公厕,农村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农村厕所污水治理和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0%以上。二是全力推行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在垃圾处理上,要求所有建制村建立村庄保洁员制度及收费制度,按“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机制有效落实。在户分类阶段,从源头上将垃圾分成可堆肥垃圾、不可堆肥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等类别,实行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实现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在村收集阶段,推行定时上门、定人收集、定车清运、定点处置,实现农村垃圾就地减量处理;在镇转运阶段,按照就近就地的原则,通过统一购置的专用垃圾运输车运送到县城、乡镇垃圾处理场、村生活垃圾转运站处理。力争到2025年,城镇、农村垃圾收运设施实现全覆盖,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村占比达100%,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100%。三是全力推行生态化和物理化相结合的模式治理农村污水。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积极推广低成本、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按照区位条件、村庄人口聚集度、污水产生量、经济发展水平等,因镇、因村、因户分类施策确定农村污水治理模式。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物理化处置集镇污水,建设规模化生态氧化塘、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处理经济条件较好、农户相对集中的村寨污水,建设简易化生态氧化塘、小型人工湿地处理分散农户的污水。在实行人畜分院、厨卫入户、科学养殖的基础上,采取粪池围建盖顶、建排污沟的方式治理厕所粪污,将人畜粪污混合堆肥还田,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力争到2025年,乡镇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项目实现全覆盖,农村污水治理率达60%以上。四是全力推进农村村容村貌提升。深入推进乡村建设、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巩固提升7574个村庄规划,积极开展“百千万”示范工程、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以点带面推动村容村貌提升,做到有新房有新村、有新村换新貌。力争到2025年,建成10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100个精品示范村、1000个美丽村庄建设,着力构建“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的城乡人居环境,把乡村建成“小而美、小而干净、小而宜居”的美丽村庄。
  (三)健全“三项”机制,着力解决“如何来管”的问题。一是完善管理服务机制。把集中整治和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逐步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二是健全村庄保洁长效机制。将村庄规划管控、环境卫生、村容村貌、公共设施管护、推动移风易俗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提倡运用村规家训、牌匾楹联、俗语格言等乡风教化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在农村建立健全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乡风评议组织,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促进农民群众养成共管共享的良好习惯。明确村民维护公共环境责任,庭院内部、房前屋后环境整治由农户自己负责;村内公共空间整治以村民自治组织或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主要由村民投工投劳解决,鼓励村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全程参与农村环境整治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二是建立群众参与机制。推行全民积分制,以户为单元制定“积分台账”,建立积分兑换超市,推动积分换物品和物质奖励工作,激发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村“两委”作用,把培育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鼓励讲卫生、树新风、去陋习,提高群众文明卫生意识,使优美的生活环境、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群众的内在自觉要求,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
  (四)实行“多元”投入,着力解决“钱如何来”的问题。建立财政投入、农民自筹、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资金投入保障机制,采取“上级补助一点、地方配套一点、群众支持一点”的“三个一点”模式,有效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不足的问题。坚持提升城乡人居环境项目化、具体化、责任化,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参照扶贫资金管理模式,整合农村道路、农村危旧房改造、一水两污等相关涉农资金,增强资金合力。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政府财政资金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大力推行村庄保洁收费制度,向农户收取一定的保洁费用,主要用于垃圾转运处理、保洁员工资等支出。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最大限度调动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市人民政府研究室供稿
                  杨任军 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