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引领”汇聚强大发展合力

——凤庆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综述
刊发时间:2021-08-23 A2版  作者:查海霞

  初秋时节,走进世界滇红之乡,苍翠欲滴,生机勃发,一幅 “房在林中、人在景中”的和谐壮美画卷徐徐展开,处处呈现出生态美、产业美、农民富的生动画面。
  凤庆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强化党建引领、文化引领、创新引领,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乡村振兴中抓实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用民族团结进步成果凝聚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实现民族团结进步与推动地方发展深度融合。

党建引领,铸牢“四个共同”意识,把各族群众凝聚在全产业链发展上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凤庆县用产业连接各民族,用合作社组织各民族,让各族群众在协同发展过程中进一步铸牢“四个共同”意识,凝聚发展合力。
  推进农林产业发展组织化。按照产业相近、地域相邻的原则,组建了滇红第一村产业联盟、核桃水洗果联盟、滇红生态产业园“党建联盟”等,以“党建联盟”的形式搭建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龙头企业+初制所+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机制,建成以茶叶、核桃、坚果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312万亩,农民人均占有7亩以上,夯实各族群众致富的产业基础。
  推进农民技能提升组织化。创新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计划,每年整合涉农培训资金不少于500万元,依托“职业教育中心+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培训平台,开办乡村旅游、电商运营、特色种养殖等多种班次,每年至少完成2000名农民职业化脱产化“证书式”培训,培养出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
  推进自然村内部分工协作组织化。在有基础发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村,同步规划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网、厕”八大要素,形成产销一体环环相扣、扣环成链的闭合产业链条,通过党组织引领,各族群众结合自身特长,参与到乡村旅游产业链上的种植、养殖、旅游接待、食宿服务等各环节的分工经营,构建起全体参与、互为补充、互惠互利的利益联结机制,共同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村庄建设。

文化引领,增强“五个认同”思想,把各族群众凝聚在美丽凤庆建设上

  凤庆县坚持以文化认同为民族团结的根脉,把村史室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习馆,采取新旧对比的方式,展示新中国发展史、改革开放史、脱贫攻坚史,上好知恩感恩、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农民讲习、民族团结“五堂课”,向各族群众算好惠民政策账、基础投入账、产业发展账、个人贡献账,对比以前和现在吃什么饭、走什么路、穿什么衣、住什么房,从而懂得“惠在何处、福从何来、恩向谁报、心跟谁走”,不断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

  大力弘扬“滇红”文化,厚植各族群众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用活滇红茶博物馆、滇红老厂区、勐佑红色教育基地,整理运用凤庆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党建文化,讲好“滇红茶”肩负抗战救国光荣使命艰难诞生、出口创汇支援抗战的故事,讲好“护国之神”赵又新、著名翻译家罗稷南、凤庆加入党组织第一人肖朝汉等爱国仁人志士的故事,讲好凤庆各族人民因茶繁荣、以茶示礼、以茶修身的故事,引导各族群众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爱国爱家情怀。
  大力弘扬儒家文化,培育各族群众崇德重教的良好风尚。发扬凤庆各族人民历来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做好文庙等重要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和修缮工作,建成文庙街等主题街区,推进书院路核心文化街和庆甸路历史文化街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形成崇德重教的社会氛围。近年来,全县义务教育教学水平检测一直名列全市前茅,被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县一中入选首届中国县域百强中学。
  大力弘扬茶马文化,赓续各族群众交融交往的合作精神。切实保护鲁史古镇、茶马古道、青龙桥等历史文化遗迹,打造滇红小镇、鲁史茶马古文化小镇,建成滇红古镇茶马古文化街,使之成为各民族民心相通、文化相融的桥梁。以文化为引领,文明镇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人心,各族群众把城市作为共同的家园来呵护,全力配合旧城改造,严格遵循城市建筑风貌规划,严格遵守城市管理各项规定,全民参与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发展美、生态美、风气美”的美丽县城和特色小镇逐步成型。

创新引领,促进“六个相互”交融,把各族群众凝聚在乡村振兴战略上

  凤庆县从村组的基层基础、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改革上着力,创新搭建各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体制机制,共同推进乡村振兴。
  换届工作中,通过法定程序把村党组织书记、委员推选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共青团、妇联负责人,全面提升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引领各类组织密切配合、同向发力,实现各类组织集成化,让村党组织像“吸铁石”一样,把辖区内各类组织、各族群众紧紧凝聚在周围。
  994个自然村振兴理事会充分发挥一线组织协调作用,把乡贤、能人组织起来,与回乡干部一起开展村庄规划,同步理清“人的清单、物的清单、问题清单、工作清单”4张清单,组织群众自主解决问题2077个,在上级帮助下自主解决问题1134个,各族群众投工投劳折资4.6亿元;与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三个一千”联系起来,梳理为民办实事清单5438件,已办结2204件。
  82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一头组织农民适度规模经营,一头连接龙头企业和市场,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被列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充分发挥聚人聚力聚心作用,通过组建巾帼志愿队等队伍,开展大学生返乡实践等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民兵队伍充分发挥快速反应优势,组建了187支“乡村振兴突击队”,开展护村护寨巡逻、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等工作,培养了一批邻里互助的“守望者”。
  探索“123”联动机制,构建各族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突出基层党组织“一核”引领,落实好村党组织在农村的核心领导权、重大事项决定权、人事安排权和监督管理权,强化村党组织全面统筹领导能力;注重“两力”齐驱,以集体经济提升工程增强造血能力,以党群素质提升工程激发内生动力,解决好“钱”和“人”的问题,确保乡村振兴有源头活水和发展动力;坚持“三治”并举,以全民积分制管理推动“自治”、全域网格化管理推动“法治”、感党恩教育推动“德治”,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形成基层组织建设、民族团结进步、乡村振兴、城乡善治“四位一体”融合发展格局。
  凤山镇安石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洛党镇和德村被列为“全省基层社会治理试点村”,歌曲《俐侎十谢共产党》在郭大寨团山村彝族支系俐侎群众中广为传唱,“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全县各族人民共同的思想追求和行动自觉。
  目前,凤庆县全县上下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指示精神的热潮,落实总书记对边疆人民的谆谆嘱托,“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氛围更加浓厚,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决心更加坚定。

返回
2024年04月20日  第9106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三引领”汇聚强大发展合力

——凤庆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综述

刊发时间:2021-08-23 A2版  作者:查海霞 【字体:大 中 小】

  初秋时节,走进世界滇红之乡,苍翠欲滴,生机勃发,一幅 “房在林中、人在景中”的和谐壮美画卷徐徐展开,处处呈现出生态美、产业美、农民富的生动画面。
  凤庆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强化党建引领、文化引领、创新引领,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乡村振兴中抓实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用民族团结进步成果凝聚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实现民族团结进步与推动地方发展深度融合。

党建引领,铸牢“四个共同”意识,把各族群众凝聚在全产业链发展上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凤庆县用产业连接各民族,用合作社组织各民族,让各族群众在协同发展过程中进一步铸牢“四个共同”意识,凝聚发展合力。
  推进农林产业发展组织化。按照产业相近、地域相邻的原则,组建了滇红第一村产业联盟、核桃水洗果联盟、滇红生态产业园“党建联盟”等,以“党建联盟”的形式搭建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龙头企业+初制所+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机制,建成以茶叶、核桃、坚果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312万亩,农民人均占有7亩以上,夯实各族群众致富的产业基础。
  推进农民技能提升组织化。创新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计划,每年整合涉农培训资金不少于500万元,依托“职业教育中心+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培训平台,开办乡村旅游、电商运营、特色种养殖等多种班次,每年至少完成2000名农民职业化脱产化“证书式”培训,培养出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
  推进自然村内部分工协作组织化。在有基础发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村,同步规划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网、厕”八大要素,形成产销一体环环相扣、扣环成链的闭合产业链条,通过党组织引领,各族群众结合自身特长,参与到乡村旅游产业链上的种植、养殖、旅游接待、食宿服务等各环节的分工经营,构建起全体参与、互为补充、互惠互利的利益联结机制,共同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村庄建设。

文化引领,增强“五个认同”思想,把各族群众凝聚在美丽凤庆建设上

  凤庆县坚持以文化认同为民族团结的根脉,把村史室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习馆,采取新旧对比的方式,展示新中国发展史、改革开放史、脱贫攻坚史,上好知恩感恩、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农民讲习、民族团结“五堂课”,向各族群众算好惠民政策账、基础投入账、产业发展账、个人贡献账,对比以前和现在吃什么饭、走什么路、穿什么衣、住什么房,从而懂得“惠在何处、福从何来、恩向谁报、心跟谁走”,不断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

  大力弘扬“滇红”文化,厚植各族群众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用活滇红茶博物馆、滇红老厂区、勐佑红色教育基地,整理运用凤庆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党建文化,讲好“滇红茶”肩负抗战救国光荣使命艰难诞生、出口创汇支援抗战的故事,讲好“护国之神”赵又新、著名翻译家罗稷南、凤庆加入党组织第一人肖朝汉等爱国仁人志士的故事,讲好凤庆各族人民因茶繁荣、以茶示礼、以茶修身的故事,引导各族群众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爱国爱家情怀。
  大力弘扬儒家文化,培育各族群众崇德重教的良好风尚。发扬凤庆各族人民历来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做好文庙等重要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和修缮工作,建成文庙街等主题街区,推进书院路核心文化街和庆甸路历史文化街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形成崇德重教的社会氛围。近年来,全县义务教育教学水平检测一直名列全市前茅,被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县一中入选首届中国县域百强中学。
  大力弘扬茶马文化,赓续各族群众交融交往的合作精神。切实保护鲁史古镇、茶马古道、青龙桥等历史文化遗迹,打造滇红小镇、鲁史茶马古文化小镇,建成滇红古镇茶马古文化街,使之成为各民族民心相通、文化相融的桥梁。以文化为引领,文明镇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人心,各族群众把城市作为共同的家园来呵护,全力配合旧城改造,严格遵循城市建筑风貌规划,严格遵守城市管理各项规定,全民参与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发展美、生态美、风气美”的美丽县城和特色小镇逐步成型。

创新引领,促进“六个相互”交融,把各族群众凝聚在乡村振兴战略上

  凤庆县从村组的基层基础、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改革上着力,创新搭建各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体制机制,共同推进乡村振兴。
  换届工作中,通过法定程序把村党组织书记、委员推选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共青团、妇联负责人,全面提升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引领各类组织密切配合、同向发力,实现各类组织集成化,让村党组织像“吸铁石”一样,把辖区内各类组织、各族群众紧紧凝聚在周围。
  994个自然村振兴理事会充分发挥一线组织协调作用,把乡贤、能人组织起来,与回乡干部一起开展村庄规划,同步理清“人的清单、物的清单、问题清单、工作清单”4张清单,组织群众自主解决问题2077个,在上级帮助下自主解决问题1134个,各族群众投工投劳折资4.6亿元;与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三个一千”联系起来,梳理为民办实事清单5438件,已办结2204件。
  82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一头组织农民适度规模经营,一头连接龙头企业和市场,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被列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充分发挥聚人聚力聚心作用,通过组建巾帼志愿队等队伍,开展大学生返乡实践等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民兵队伍充分发挥快速反应优势,组建了187支“乡村振兴突击队”,开展护村护寨巡逻、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等工作,培养了一批邻里互助的“守望者”。
  探索“123”联动机制,构建各族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突出基层党组织“一核”引领,落实好村党组织在农村的核心领导权、重大事项决定权、人事安排权和监督管理权,强化村党组织全面统筹领导能力;注重“两力”齐驱,以集体经济提升工程增强造血能力,以党群素质提升工程激发内生动力,解决好“钱”和“人”的问题,确保乡村振兴有源头活水和发展动力;坚持“三治”并举,以全民积分制管理推动“自治”、全域网格化管理推动“法治”、感党恩教育推动“德治”,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形成基层组织建设、民族团结进步、乡村振兴、城乡善治“四位一体”融合发展格局。
  凤山镇安石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洛党镇和德村被列为“全省基层社会治理试点村”,歌曲《俐侎十谢共产党》在郭大寨团山村彝族支系俐侎群众中广为传唱,“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全县各族人民共同的思想追求和行动自觉。
  目前,凤庆县全县上下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指示精神的热潮,落实总书记对边疆人民的谆谆嘱托,“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氛围更加浓厚,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决心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