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西南边陲“安全线稳定线富民线”

——镇康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综述
刊发时间:2021-08-24 A2版  作者:查海霞

  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回信在镇康县各族干部群众中引发强烈反响,大家一致表示,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指示精神和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记殷殷嘱托,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团结奋进,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
  镇康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强边固防共发展,民族团结促和谐”为主题,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十进”为抓手,凝聚起边疆各族群众守土固边的磅礴力量,构筑“强边固防共发展、民族团结促和谐”生动局面,通过组织引领、群众参与、共谋发展、共创和谐、共守边疆,推动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创新发展,把镇康建成祖国西南边陲的“安全线、稳定线、富民线”。

凝聚力量共守边疆,建好“安全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镇康县针对沿边实际,把“强边固防共发展”作为创建主线,动员各族群众坚守国土,赋予守土固边的光荣使命,全力以赴守边防,抓防疫铸就发展之基,建成西南安全的“生命线”。
  筑牢疫情防控安全屏障。组织动员全县广大干部和各族群众奔赴边境一线,建立“党政军警民、内外点线面”合力强边固防筑牢“五道防线”的立体化防控体系,设置抵边一线卡点127个,二线卡点97个,派驻强边固防突击队71支,每天投入党员、干部群众力量4000余名,以“镇守边关、视死如归”的决心意志抗击疫情,让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筑牢神圣国土安全屏障。坚持奖惩并举、全民守边,建立有奖举报和“七个一律”等奖惩制度,广泛发动各族群众守边、稳边、固边,严打跨境违法犯罪,严防暴恐分子和“三非人员”出入。抓实界务管理,涌现出了雷光锋等一批“守边英雄”“护边模范”,其中彝族干部毕世华被称为中缅边境线上的“活界桩”。
  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为抓手,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铸牢生态保护意识、抓好生态保护利用、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实施河(湖)长制、推行林长制,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42条河流水质稳定向好,南伞河(县城段)被评为省级“美丽河湖”,城镇、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水质达标率分别为100%和72.56%。
  筑牢全民思想安全防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扎实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以“火塘宣传小分队”、驻村工作队等分片包组兜底宣讲,引导各族群众算好经济账、发展账。建成村史室52个、传习所1个、讲习所75个。全县41个抵边村寨,家家户户在房顶上悬挂五星红旗,形成“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守边荣边崭新格局,镇康各族群众发自内心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凝聚力量共创和谐,建好“稳定线”

  镇康县建立“县乡村组户”五级联动创建机制,构建“党委统领、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工作体系,建立领导挂包、财政保障、部门争创、督查考评等系列工作机制,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融入全县中心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网治”能力和水平,修订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设立乡村振兴理事会540个,划分农村网格5777个,完成干部回乡规划539个,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发挥各族群众主动创建的主体作用。依托县级政务服务大厅、乡镇服务窗口,设立政策咨询、司法援助、社会救助、双语服务等便民窗口,全力积极践行民族团结示范创建要求、营造互帮互助良好氛围,优化服务环境,提升服务质量,方便各族群众办事。
  将民族工作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环节,多渠道、多形式、多种媒体促宣传。加强普法教育,派出法律宣讲小分队80余支,依托“12·4宪法宣传日”“民族团结宣传月”等宣传活动,开展各类宣讲50余场,1200余人次,发放宣传册2000余份。木场乡勐撒村被评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涌现出刘远好、李开义等一批“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和“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
  制定符合县情、民族习俗的矛盾纠纷化解和排查调处机制,推进各族群众共建共治共享,全县各民族乡、村、组无重大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发生。过去5年,全县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6%;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创建和谐寺观教堂7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6个,为县内宗教职员和信教群众提供政策解读、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切实维护宗教团体和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营造稳定发展环境,紧紧围绕“平安镇康”建设,依托“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强边固防机制,定期组织边境踏查、边境巡逻,筑牢边境管控根基。

凝聚力量共谋发展,建好“富民线”

  2019年,镇康县3个贫困乡(镇)、3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9575户38069人贫困人口全部清零。镇康县始终坚持产业引领,聚焦乡村振兴,聚焦兴边富民,聚焦共同富裕,不断凝聚各族群众共谋发展,共享发展的强大活力。
  以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为抓手,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工程,扎实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加快完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类扶持资金54亿元,实施各类民族帮扶项目80余个,建成了南伞镇刺树丫口自然村、白岩自然村2个边境小康示范村,全县建制村(社区)道路100%通畅,自然村硬化率达88.6%,实现了住房安全,饮水达标,教育、医疗、养老有保障,广播电视和通信网络全覆盖。
  围绕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建成高标准农田21万亩,发展澳洲坚果、甘蔗、核桃、烤烟等高原特色产业基地200万亩。建设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个,县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个。2020年,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305元,较2015年末增加9906元,年均达增长38.7%,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坚持“政府主导、系统整治、三级统筹、长效管理”的原则,巩固提升“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成果,着力开展村庄美化亮化、垃圾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建立健全“周五爱卫日”等长效机制,建成美丽乡村36个(省级美丽乡村2个),洁净村庄46个,鲜花盛开村庄47个。军赛民族乡岔路村首创“关于解决岔路村红岩组一寨三县三乡六村人居环境共商、共建、共治”问题“协商在基层”制度,成为全国、全省的典型样板。

返回
2024年03月29日  第9107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建好西南边陲“安全线稳定线富民线”

——镇康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综述

刊发时间:2021-08-24 A2版  作者:查海霞 【字体:大 中 小】

  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回信在镇康县各族干部群众中引发强烈反响,大家一致表示,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指示精神和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记殷殷嘱托,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团结奋进,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
  镇康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强边固防共发展,民族团结促和谐”为主题,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十进”为抓手,凝聚起边疆各族群众守土固边的磅礴力量,构筑“强边固防共发展、民族团结促和谐”生动局面,通过组织引领、群众参与、共谋发展、共创和谐、共守边疆,推动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创新发展,把镇康建成祖国西南边陲的“安全线、稳定线、富民线”。

凝聚力量共守边疆,建好“安全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镇康县针对沿边实际,把“强边固防共发展”作为创建主线,动员各族群众坚守国土,赋予守土固边的光荣使命,全力以赴守边防,抓防疫铸就发展之基,建成西南安全的“生命线”。
  筑牢疫情防控安全屏障。组织动员全县广大干部和各族群众奔赴边境一线,建立“党政军警民、内外点线面”合力强边固防筑牢“五道防线”的立体化防控体系,设置抵边一线卡点127个,二线卡点97个,派驻强边固防突击队71支,每天投入党员、干部群众力量4000余名,以“镇守边关、视死如归”的决心意志抗击疫情,让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筑牢神圣国土安全屏障。坚持奖惩并举、全民守边,建立有奖举报和“七个一律”等奖惩制度,广泛发动各族群众守边、稳边、固边,严打跨境违法犯罪,严防暴恐分子和“三非人员”出入。抓实界务管理,涌现出了雷光锋等一批“守边英雄”“护边模范”,其中彝族干部毕世华被称为中缅边境线上的“活界桩”。
  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为抓手,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铸牢生态保护意识、抓好生态保护利用、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实施河(湖)长制、推行林长制,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42条河流水质稳定向好,南伞河(县城段)被评为省级“美丽河湖”,城镇、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水质达标率分别为100%和72.56%。
  筑牢全民思想安全防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扎实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以“火塘宣传小分队”、驻村工作队等分片包组兜底宣讲,引导各族群众算好经济账、发展账。建成村史室52个、传习所1个、讲习所75个。全县41个抵边村寨,家家户户在房顶上悬挂五星红旗,形成“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守边荣边崭新格局,镇康各族群众发自内心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凝聚力量共创和谐,建好“稳定线”

  镇康县建立“县乡村组户”五级联动创建机制,构建“党委统领、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工作体系,建立领导挂包、财政保障、部门争创、督查考评等系列工作机制,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融入全县中心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网治”能力和水平,修订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设立乡村振兴理事会540个,划分农村网格5777个,完成干部回乡规划539个,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发挥各族群众主动创建的主体作用。依托县级政务服务大厅、乡镇服务窗口,设立政策咨询、司法援助、社会救助、双语服务等便民窗口,全力积极践行民族团结示范创建要求、营造互帮互助良好氛围,优化服务环境,提升服务质量,方便各族群众办事。
  将民族工作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环节,多渠道、多形式、多种媒体促宣传。加强普法教育,派出法律宣讲小分队80余支,依托“12·4宪法宣传日”“民族团结宣传月”等宣传活动,开展各类宣讲50余场,1200余人次,发放宣传册2000余份。木场乡勐撒村被评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涌现出刘远好、李开义等一批“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和“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
  制定符合县情、民族习俗的矛盾纠纷化解和排查调处机制,推进各族群众共建共治共享,全县各民族乡、村、组无重大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发生。过去5年,全县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6%;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创建和谐寺观教堂7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6个,为县内宗教职员和信教群众提供政策解读、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切实维护宗教团体和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营造稳定发展环境,紧紧围绕“平安镇康”建设,依托“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强边固防机制,定期组织边境踏查、边境巡逻,筑牢边境管控根基。

凝聚力量共谋发展,建好“富民线”

  2019年,镇康县3个贫困乡(镇)、3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9575户38069人贫困人口全部清零。镇康县始终坚持产业引领,聚焦乡村振兴,聚焦兴边富民,聚焦共同富裕,不断凝聚各族群众共谋发展,共享发展的强大活力。
  以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为抓手,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工程,扎实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加快完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类扶持资金54亿元,实施各类民族帮扶项目80余个,建成了南伞镇刺树丫口自然村、白岩自然村2个边境小康示范村,全县建制村(社区)道路100%通畅,自然村硬化率达88.6%,实现了住房安全,饮水达标,教育、医疗、养老有保障,广播电视和通信网络全覆盖。
  围绕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建成高标准农田21万亩,发展澳洲坚果、甘蔗、核桃、烤烟等高原特色产业基地200万亩。建设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个,县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个。2020年,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305元,较2015年末增加9906元,年均达增长38.7%,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坚持“政府主导、系统整治、三级统筹、长效管理”的原则,巩固提升“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成果,着力开展村庄美化亮化、垃圾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建立健全“周五爱卫日”等长效机制,建成美丽乡村36个(省级美丽乡村2个),洁净村庄46个,鲜花盛开村庄47个。军赛民族乡岔路村首创“关于解决岔路村红岩组一寨三县三乡六村人居环境共商、共建、共治”问题“协商在基层”制度,成为全国、全省的典型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