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临沧实践”

刊发时间:2021-09-24 A1版  作者:李沁园

   美丽乡村乡土体验游在中秋假期受到广大市民游客的青睐。漫步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沙河乡平掌村邦佑自然村的步行栈道,小巧隽秀的“12道瀑布群”清澈激荡;走进邦佑第一家农家乐——“红田农家院”,土鸡、红菇、山茅野菜应有尽有。
  回望过去,邦佑村因交通不便、增收渠道单一等因素制约,是沙河乡最贫困的村寨之一。2015年,脱贫攻坚的春风吹遍村村寨寨,邦佑村也迎来了喜人变化,硬板路通了,新民居建起来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邦佑人积极把想发展、要发展的念头和勇气付诸实践。2020年,邦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161元。邦佑村的改变,是我市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个生动写照。像邦佑村这样红火兴旺的村庄在临沧比比皆是,曾经远近闻名的穷村,如今都蜕变成令人羡慕的小康村。

乡野沃土绘新篇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临沧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设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开启了乡村振兴“临沧实践”。放眼临沧大地,一条条乡村路平整畅通,一排排农家舍宽敞整洁,一个个鲜花盛开的村庄拔地而起,释放出乡村振兴的无限魅力。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八月回信”精神,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尤其是告别了绝对贫困,改变了交通格局,同时拥有飞机、高铁、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体系,口岸焕然一新,产业更加优化,政策机遇叠加。临沧后发优势明显、发展空间巨大,发展势头强劲。但滚石上山,临沧还没到半山腰。立足新发展阶段,聚焦2035年远景目标,如何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找准发展定位、实现途径、主要措施,推动临沧融入大格局、实现大目标。
  坚持有序衔接、平稳过渡,在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的基础上,我市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着力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和工作体系逐步转向乡村振兴,通过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做好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推进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深化沪滇协作和定点帮扶、调整设置乡村振兴工作机构等措施,坚决守住不出现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坚决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

乡情乡愁绘蓝图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在刚刚结束的中秋佳节,临翔区累计有152名公职人员带着“反哺家乡、报效桑梓”的情怀,回乡参与规划小组会议60场次。一份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有特点、有温度、有感情、可实施的梦想蓝图让乡村旧貌换新颜。
  在寻找美丽乡村建设路径上,我市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识家乡、规划家乡、建设家乡,以物的资源清单、人的资源清单、问题清单、项目清单“四张清单”破局开篇,以“我的村庄,我规划”为主题创造性开展“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组织市内2.64万名临沧籍公职人员回到农村,编制形成了6511个村庄规划,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规划体系,搭建了支撑临沧跨越发展的城乡规划体系,为全省提供了“临沧实践”和“临沧样板”。今年4月,云南省委组织部、省自然资源厅等9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的通知》,把“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在全省推广实施。
  今年7月,我市提出全力提升完善“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成果,继续在全省成为示范和引领,再造“临沧经验”和“临沧做法”,让每一个村庄在服务和融入全市发展大局中获得更好发展。

干群合力开新局

        “一定会尽快转变角色,适应新的环境,脚踏实地履职尽责,全心全意助力乡村振兴,切实做好驻村工作,不辜负群众的期望。”今年5月,市水务局选派的3名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年轻驻村工作队员(其中1名同志担任村第一书记)来到临翔区蚂蚁堆乡一水村报到。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我市总结运用打赢脱贫攻坚战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经验,向562个脱贫村、44个抵边村(社区)、34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41个强边固防“四位一体”建设项目村、100个乡村振兴重点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共选派666支1822名,其中第一书记(工作队长)612名。真蹲实驻、真帮实扶,承担起捍卫脱贫攻坚胜利果实和乡村振兴开篇布局的重任,切实当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梯队”。

产业兴旺   圆梦小康

        走进双江县勐勐镇大荒田村的千亩火龙果种植园,一个个红彤彤、硕大饱满的火龙果挂满枝头,果农们穿梭在果园里忙着采摘,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在当地高原红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135户农户建成火龙果种植基地1200余亩。近年来,仅火龙果种植,大荒田村年均实现产值超过300万元,并创建了“来冷红”火龙果品牌。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聚焦“茶、果、糖、菜、牛”等主导产业,我市不断完善农户与专业合作社绑定发展、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绑定发展的“双绑”机制,全市有产业发展条件的8.62万脱贫户、34万人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实施2021年度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110个、村级“四位一体”建设项目8个,市县配套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144个。全市87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28亿元。

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

        以前村道两边到处是垃圾,甚至连自家门口都乱堆乱放。沧源佤族自治县龙乃村通过实施村容村貌提升、公厕建设、树屋提升改造、安装太阳能路灯、村庄美化绿化五大工程,村容村貌大幅提升,擦亮了边境村庄乡村振兴的底色。
  垃圾不落地,环境更美丽。自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以来,洁净的村庄与蓝天白云相接,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陋习连根拔起,新规蔚然成风。随着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改变的不只是村容村貌,还有人心。疫情期间“红事缓办、白事简办、宴请不办”的理念也得到村民的认可和遵守。美丽乡村的新风貌,给群众生活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保障。

凝聚力量   感恩奋进

        锚定新目标新定位,展现新担当新作为。省委省政府临沧现场办公会清晰地描绘了临沧的明天,指明了努力成为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发展目标。会后,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一决定、三方案、一机制”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明确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提出了76个重大项目,总投资634亿元。
  “临沧有我,不负临沧”。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临沧将举全市之力,着力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努力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乡村建设行动、乡村治理、农业设施建设五个方面做出示范,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乡村振兴的“临沧经验”。

返回
2025年07月11日  第9138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乡村振兴的“临沧实践”

刊发时间:2021-09-24 A1版  作者:李沁园 【字体:大 中 小】

   美丽乡村乡土体验游在中秋假期受到广大市民游客的青睐。漫步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沙河乡平掌村邦佑自然村的步行栈道,小巧隽秀的“12道瀑布群”清澈激荡;走进邦佑第一家农家乐——“红田农家院”,土鸡、红菇、山茅野菜应有尽有。
  回望过去,邦佑村因交通不便、增收渠道单一等因素制约,是沙河乡最贫困的村寨之一。2015年,脱贫攻坚的春风吹遍村村寨寨,邦佑村也迎来了喜人变化,硬板路通了,新民居建起来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邦佑人积极把想发展、要发展的念头和勇气付诸实践。2020年,邦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161元。邦佑村的改变,是我市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个生动写照。像邦佑村这样红火兴旺的村庄在临沧比比皆是,曾经远近闻名的穷村,如今都蜕变成令人羡慕的小康村。

乡野沃土绘新篇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临沧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设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开启了乡村振兴“临沧实践”。放眼临沧大地,一条条乡村路平整畅通,一排排农家舍宽敞整洁,一个个鲜花盛开的村庄拔地而起,释放出乡村振兴的无限魅力。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八月回信”精神,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尤其是告别了绝对贫困,改变了交通格局,同时拥有飞机、高铁、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体系,口岸焕然一新,产业更加优化,政策机遇叠加。临沧后发优势明显、发展空间巨大,发展势头强劲。但滚石上山,临沧还没到半山腰。立足新发展阶段,聚焦2035年远景目标,如何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找准发展定位、实现途径、主要措施,推动临沧融入大格局、实现大目标。
  坚持有序衔接、平稳过渡,在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的基础上,我市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着力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和工作体系逐步转向乡村振兴,通过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做好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推进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深化沪滇协作和定点帮扶、调整设置乡村振兴工作机构等措施,坚决守住不出现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坚决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

乡情乡愁绘蓝图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在刚刚结束的中秋佳节,临翔区累计有152名公职人员带着“反哺家乡、报效桑梓”的情怀,回乡参与规划小组会议60场次。一份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有特点、有温度、有感情、可实施的梦想蓝图让乡村旧貌换新颜。
  在寻找美丽乡村建设路径上,我市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识家乡、规划家乡、建设家乡,以物的资源清单、人的资源清单、问题清单、项目清单“四张清单”破局开篇,以“我的村庄,我规划”为主题创造性开展“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组织市内2.64万名临沧籍公职人员回到农村,编制形成了6511个村庄规划,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规划体系,搭建了支撑临沧跨越发展的城乡规划体系,为全省提供了“临沧实践”和“临沧样板”。今年4月,云南省委组织部、省自然资源厅等9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的通知》,把“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在全省推广实施。
  今年7月,我市提出全力提升完善“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成果,继续在全省成为示范和引领,再造“临沧经验”和“临沧做法”,让每一个村庄在服务和融入全市发展大局中获得更好发展。

干群合力开新局

        “一定会尽快转变角色,适应新的环境,脚踏实地履职尽责,全心全意助力乡村振兴,切实做好驻村工作,不辜负群众的期望。”今年5月,市水务局选派的3名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年轻驻村工作队员(其中1名同志担任村第一书记)来到临翔区蚂蚁堆乡一水村报到。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我市总结运用打赢脱贫攻坚战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经验,向562个脱贫村、44个抵边村(社区)、34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41个强边固防“四位一体”建设项目村、100个乡村振兴重点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共选派666支1822名,其中第一书记(工作队长)612名。真蹲实驻、真帮实扶,承担起捍卫脱贫攻坚胜利果实和乡村振兴开篇布局的重任,切实当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梯队”。

产业兴旺   圆梦小康

        走进双江县勐勐镇大荒田村的千亩火龙果种植园,一个个红彤彤、硕大饱满的火龙果挂满枝头,果农们穿梭在果园里忙着采摘,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在当地高原红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135户农户建成火龙果种植基地1200余亩。近年来,仅火龙果种植,大荒田村年均实现产值超过300万元,并创建了“来冷红”火龙果品牌。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聚焦“茶、果、糖、菜、牛”等主导产业,我市不断完善农户与专业合作社绑定发展、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绑定发展的“双绑”机制,全市有产业发展条件的8.62万脱贫户、34万人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实施2021年度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110个、村级“四位一体”建设项目8个,市县配套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144个。全市87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28亿元。

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

        以前村道两边到处是垃圾,甚至连自家门口都乱堆乱放。沧源佤族自治县龙乃村通过实施村容村貌提升、公厕建设、树屋提升改造、安装太阳能路灯、村庄美化绿化五大工程,村容村貌大幅提升,擦亮了边境村庄乡村振兴的底色。
  垃圾不落地,环境更美丽。自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以来,洁净的村庄与蓝天白云相接,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陋习连根拔起,新规蔚然成风。随着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改变的不只是村容村貌,还有人心。疫情期间“红事缓办、白事简办、宴请不办”的理念也得到村民的认可和遵守。美丽乡村的新风貌,给群众生活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保障。

凝聚力量   感恩奋进

        锚定新目标新定位,展现新担当新作为。省委省政府临沧现场办公会清晰地描绘了临沧的明天,指明了努力成为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发展目标。会后,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一决定、三方案、一机制”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明确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提出了76个重大项目,总投资634亿元。
  “临沧有我,不负临沧”。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临沧将举全市之力,着力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努力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乡村建设行动、乡村治理、农业设施建设五个方面做出示范,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乡村振兴的“临沧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