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野菜鱼腥草

刊发时间:2021-10-02 A3版  作者:何松

  在滇中人家的饭桌上,鱼腥草的出现是相当普遍的,普遍得几乎都快要叫人忘掉它野菜身份,但它只是草,而不是菜,因而它从来也就只出现在家人或朋友小聚的桌面上,正式的大场合它还是入不了席的,这概因它身份低贱和气味浓烈所致。旅食大半个中国的汪曾祺先生就说,什么都能吃,但还就招架不住鱼腥草的味道。诗人车前子也说,鱼腥草在我的家乡十有八九的人是打死都不会吃的。
  鱼腥草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命力极强,茎下部伏地,白色的根,藕样一节节趴在地上,节缝上长有根须,心形的叶片天绿地紫,高不过拃,长于不起眼的田边地角,尤喜低洼潮湿的沟塘边。小时候,我们常捋了它作猪食。
  唐人苏颂称:“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渭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 。好像全国都有鱼腥草的。《本草纲目》里说:“秦人谓之菹子。菹、蕺音近也。其叶腥气,故俗呼为鱼腥草。”李时珍最后还不忘写上一句“可以养猪。”可见鱼腥草的低贱了。
  鱼腥草作为野菜的历史久矣。浙江《会稽志》里记载,勾践“卧薪尝胆”期间,就常登蕺山,采食蕺菜了。但,吃了两千多年,它还是上不了桌面,想来还是它那低贱的身份和桀骜不驯的气味给惹的吧。
  学名都得叫鱼腥草,但它的别名多了:九节莲、紫蕺、野花麦……成都有喊“猪鼻孔”的,贵州、重庆及滇中广大地区就都叫折耳根了。折耳根最常见的吃法就是,连叶带根洗净、切段,浇以陈醋、香油、酱油、椒油,凉拌食之,再佐以腌菜、豆米,煮汤。另,折耳根炒腊肉也别有风味。这是食药同补了,鱼腥草本就是一味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抗菌抗病毒的中药。除了药、食之德,鱼腥草还有灾年活人之功。《遵义府志》说,“荒年民掘食其根”。
  在我印象中,贵州人和折耳根的感情最好。1988年我到海南,回来时在贵阳待了一周,到街上寻小吃,发现贵阳人把折耳根都当成了辣椒、芫荽样的调味品。他们烧豆腐的佐料就有切得很细的折耳根,烧出的火柴盒样大的豆腐,中间划开,放进一勺辣椒、芫荽、折耳根拌垅的料。一个烧烤摊上空都飘着浓浓的鱼腥草味。北方人对鱼腥草的味道还是难以招架,汪曾祺先生曾写:“有一个贵州的年轻女演员上我们剧团学戏,她的妈妈远迢迢给她寄来一包东西,是‘者耳根’,或名 ‘则尔根’,即鱼腥草。她让我尝了几根。这是什么东西?苦,倒不要紧,它有一股强烈的生鱼腥味,实在招架不了!”
  鱼腥草过去在乡间是没人卖的,生得贱,要吃,房前屋后的沟塘边上就有,一年四季都可以扯了来吃,但,现在吃的人多了,人工种植的也大量开始上市,大约是改变了生存环境或施了化肥的缘故,一根根肥白粗壮,食之寡淡无味,更难觅其原有的生香韵味了。
  在西南这边,估计用不了几年,野菜鱼腥草也将被驯化为家蔬了吧。

返回
2024年05月18日  第9146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乡间野菜鱼腥草

刊发时间:2021-10-02 A3版  作者:何松 【字体:大 中 小】

  在滇中人家的饭桌上,鱼腥草的出现是相当普遍的,普遍得几乎都快要叫人忘掉它野菜身份,但它只是草,而不是菜,因而它从来也就只出现在家人或朋友小聚的桌面上,正式的大场合它还是入不了席的,这概因它身份低贱和气味浓烈所致。旅食大半个中国的汪曾祺先生就说,什么都能吃,但还就招架不住鱼腥草的味道。诗人车前子也说,鱼腥草在我的家乡十有八九的人是打死都不会吃的。
  鱼腥草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命力极强,茎下部伏地,白色的根,藕样一节节趴在地上,节缝上长有根须,心形的叶片天绿地紫,高不过拃,长于不起眼的田边地角,尤喜低洼潮湿的沟塘边。小时候,我们常捋了它作猪食。
  唐人苏颂称:“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渭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 。好像全国都有鱼腥草的。《本草纲目》里说:“秦人谓之菹子。菹、蕺音近也。其叶腥气,故俗呼为鱼腥草。”李时珍最后还不忘写上一句“可以养猪。”可见鱼腥草的低贱了。
  鱼腥草作为野菜的历史久矣。浙江《会稽志》里记载,勾践“卧薪尝胆”期间,就常登蕺山,采食蕺菜了。但,吃了两千多年,它还是上不了桌面,想来还是它那低贱的身份和桀骜不驯的气味给惹的吧。
  学名都得叫鱼腥草,但它的别名多了:九节莲、紫蕺、野花麦……成都有喊“猪鼻孔”的,贵州、重庆及滇中广大地区就都叫折耳根了。折耳根最常见的吃法就是,连叶带根洗净、切段,浇以陈醋、香油、酱油、椒油,凉拌食之,再佐以腌菜、豆米,煮汤。另,折耳根炒腊肉也别有风味。这是食药同补了,鱼腥草本就是一味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抗菌抗病毒的中药。除了药、食之德,鱼腥草还有灾年活人之功。《遵义府志》说,“荒年民掘食其根”。
  在我印象中,贵州人和折耳根的感情最好。1988年我到海南,回来时在贵阳待了一周,到街上寻小吃,发现贵阳人把折耳根都当成了辣椒、芫荽样的调味品。他们烧豆腐的佐料就有切得很细的折耳根,烧出的火柴盒样大的豆腐,中间划开,放进一勺辣椒、芫荽、折耳根拌垅的料。一个烧烤摊上空都飘着浓浓的鱼腥草味。北方人对鱼腥草的味道还是难以招架,汪曾祺先生曾写:“有一个贵州的年轻女演员上我们剧团学戏,她的妈妈远迢迢给她寄来一包东西,是‘者耳根’,或名 ‘则尔根’,即鱼腥草。她让我尝了几根。这是什么东西?苦,倒不要紧,它有一股强烈的生鱼腥味,实在招架不了!”
  鱼腥草过去在乡间是没人卖的,生得贱,要吃,房前屋后的沟塘边上就有,一年四季都可以扯了来吃,但,现在吃的人多了,人工种植的也大量开始上市,大约是改变了生存环境或施了化肥的缘故,一根根肥白粗壮,食之寡淡无味,更难觅其原有的生香韵味了。
  在西南这边,估计用不了几年,野菜鱼腥草也将被驯化为家蔬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