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浸润的上永和

刊发时间:2021-11-01 A3版  作者:杨中美

  秋雨迷蒙的时节,沿着环曼莱湖路进入三面环山、一面临湖、山水相依,风景旖旎的临翔区博尚镇上永和村。一路上,斜风细雨斑驳着车窗,路两旁的烤烟、玉米、蔬菜等农作物应着季,在雨水的滋润中生长,村庄安静得醉人,似乎整个世界都置身在影影绰绰之中。
  刚到村委会大门口,等候我们的村支书何朝让便笑着迎了出来,“我们永和村有老屋老宅古巷古柏树,地理位置优越、文化根脉深厚、历史故事传承、自然风光秀美、乡愁韵味深沉,依山傍水,交通便利,是全镇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踏上村间的青石板巷子,听何支书讲上永和的故事,我们感受到,上永和村的靓丽,更多源于历史文化,全村浸润于历史文化中。
  村里有4条古巷,不宽,只能骑摩托车或步行。踩着片片青石板,似乎踩在上永和村历史的书脊上,巷子两旁交错的现代小洋楼与古宅老屋,似是打开的历史书页,书页间“远古”与“现代”两个时空交替,让人仿佛在穿越。
  何支书介绍,上永和旧称璇铹,古为傣族居住,以煮酒为业。1930年改为永和,是博尚镇织染、熬制酱油、腌制咸菜起源之地。有史以来,全村秉承“耕读结合、诗礼传家、尊师重教”的传统,以文风鼎盛著称。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村人何自然高中恩科举人,因此,“耕读”传统进一步得到弘扬。在浓厚的书香气息中,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从历史走向未来。
  2012年12月,上永和被国家住建部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上永和村最有文化标识的要数连片分布的65间旧屋宅,其中最有代表的又是建于清光绪年间的二层木楼康家大院与三层木楼何家大院。两座大院南高北低依坡而建,尖山式重檐硬山顶,土墙斑驳、实木构架,门窗及檐板上雕龙刻凤,莲花、彩云、渔樵耕读等吉祥图案栩栩如生。两座大院是临翔区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为研究临沧市的传统建筑及壁画风格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2012年,被临翔区文物主管部门公布为不可移动登记保护单位。
  沿着村巷,跟随支书推开康何两栋大院的古门,一股历史的陈香扑面而来,进得其中,与院主人交谈,了解大院沧桑的历史和村庄更迭的历程,让人顿知,“中国传统村落”的美誉并非徒有虚名。村中除青石板巷与老宅古屋外,苍劲的古柏、经久繁荣的教育以及人们举手投足间的崇文尚德之风,无一不是全村文化深厚的见证,三百多年来的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蕴藏在一巷一木与一屋一宅之间,全村1278人在历史与文化的润泽中将乡愁揉进日常,将生活过成诗意。
  村子中间,是2018年改扩建的“永和完小”,这所小学记载着全村教育的发展。村支书介绍,永和村有史以来就重视教育,恩科举人何自然于清宣统二年(公元1909年)设初级小学堂,开始播种知识与文化。抗战时期,永和康良绅等为泰恒中学(今博尚中学)引进师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上永和同时期十余名投身教育为全县之最。百余年的教育发展形成的浓厚书香气息,实实在在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从历史走向未来,推动着永和村的发展步步紧随时代。
  2018年, 在外的干部回乡规划家乡,有关文化的发扬光大与村庄变富变美始终是坚定的主题。借助地理位置优越、文化根脉、自然风光秀美等资源,上永和村将“乡愁古韵,诗意永和”作为发展的定位,每一个项目的规划与建设都向着这个目标。
  文化最大的魅力在于润物细无声。未来,上永和村必定会在一众村庄中脱颖而出,大放异彩,成为一个值得让人慢下来、静下来和留下来的灵魂栖息地。

返回
2024年04月26日  第9171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文化浸润的上永和

刊发时间:2021-11-01 A3版  作者:杨中美 【字体:大 中 小】

  秋雨迷蒙的时节,沿着环曼莱湖路进入三面环山、一面临湖、山水相依,风景旖旎的临翔区博尚镇上永和村。一路上,斜风细雨斑驳着车窗,路两旁的烤烟、玉米、蔬菜等农作物应着季,在雨水的滋润中生长,村庄安静得醉人,似乎整个世界都置身在影影绰绰之中。
  刚到村委会大门口,等候我们的村支书何朝让便笑着迎了出来,“我们永和村有老屋老宅古巷古柏树,地理位置优越、文化根脉深厚、历史故事传承、自然风光秀美、乡愁韵味深沉,依山傍水,交通便利,是全镇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踏上村间的青石板巷子,听何支书讲上永和的故事,我们感受到,上永和村的靓丽,更多源于历史文化,全村浸润于历史文化中。
  村里有4条古巷,不宽,只能骑摩托车或步行。踩着片片青石板,似乎踩在上永和村历史的书脊上,巷子两旁交错的现代小洋楼与古宅老屋,似是打开的历史书页,书页间“远古”与“现代”两个时空交替,让人仿佛在穿越。
  何支书介绍,上永和旧称璇铹,古为傣族居住,以煮酒为业。1930年改为永和,是博尚镇织染、熬制酱油、腌制咸菜起源之地。有史以来,全村秉承“耕读结合、诗礼传家、尊师重教”的传统,以文风鼎盛著称。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村人何自然高中恩科举人,因此,“耕读”传统进一步得到弘扬。在浓厚的书香气息中,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从历史走向未来。
  2012年12月,上永和被国家住建部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上永和村最有文化标识的要数连片分布的65间旧屋宅,其中最有代表的又是建于清光绪年间的二层木楼康家大院与三层木楼何家大院。两座大院南高北低依坡而建,尖山式重檐硬山顶,土墙斑驳、实木构架,门窗及檐板上雕龙刻凤,莲花、彩云、渔樵耕读等吉祥图案栩栩如生。两座大院是临翔区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为研究临沧市的传统建筑及壁画风格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2012年,被临翔区文物主管部门公布为不可移动登记保护单位。
  沿着村巷,跟随支书推开康何两栋大院的古门,一股历史的陈香扑面而来,进得其中,与院主人交谈,了解大院沧桑的历史和村庄更迭的历程,让人顿知,“中国传统村落”的美誉并非徒有虚名。村中除青石板巷与老宅古屋外,苍劲的古柏、经久繁荣的教育以及人们举手投足间的崇文尚德之风,无一不是全村文化深厚的见证,三百多年来的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蕴藏在一巷一木与一屋一宅之间,全村1278人在历史与文化的润泽中将乡愁揉进日常,将生活过成诗意。
  村子中间,是2018年改扩建的“永和完小”,这所小学记载着全村教育的发展。村支书介绍,永和村有史以来就重视教育,恩科举人何自然于清宣统二年(公元1909年)设初级小学堂,开始播种知识与文化。抗战时期,永和康良绅等为泰恒中学(今博尚中学)引进师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上永和同时期十余名投身教育为全县之最。百余年的教育发展形成的浓厚书香气息,实实在在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从历史走向未来,推动着永和村的发展步步紧随时代。
  2018年, 在外的干部回乡规划家乡,有关文化的发扬光大与村庄变富变美始终是坚定的主题。借助地理位置优越、文化根脉、自然风光秀美等资源,上永和村将“乡愁古韵,诗意永和”作为发展的定位,每一个项目的规划与建设都向着这个目标。
  文化最大的魅力在于润物细无声。未来,上永和村必定会在一众村庄中脱颖而出,大放异彩,成为一个值得让人慢下来、静下来和留下来的灵魂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