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永渊:“老将”变“新兵” 自胜者强
“既然选择了复出,就要全力以赴。”赛后,钟永渊对临沧融媒体新闻社记者说。比赛中碾压对手的强势,是钟永渊长期艰苦训练的结果,也是她积极乐观面对人生、拼搏奋斗对待事业的回报。
36岁的钟永渊,体能不复当年的钟永渊,另起炉灶的钟永渊,包揽了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女子三级划艇200米和500米的金牌。表现突出的她刚刚又被选入了国家队,接下来她又将全力备战2022年亚残运会。
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于10月29日在陕西西安闭幕,多次在国际比赛铅球项目中夺得奖牌的临沧籍选手钟永渊又一次站上了领奖台,所不同的是,这一次,她是女子三级划艇500米及200米的双料冠军。
沉寂六年后在新项目中力压对手,36岁的钟永渊经受住了心理、体能、伤病等种种考验。转项,从零开始,对于钟永渊来说并不容易。
“既然选择了复出,就要全力以赴。”赛后,钟永渊对临沧融媒体新闻社记者说。比赛中碾压对手的强势,是钟永渊长期艰苦训练的结果,也是她积极乐观面对人生、拼搏奋斗对待事业的回报。
1985年春,钟永渊出生于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的一个教师家庭,她是家中的老二,健康可爱、聪明伶俐。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发生7.6级、7.2级地震。在这场地震中,刚刚4岁的钟永渊失去了妈妈,自己的右腿也被高位截肢。
“我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因为肢体的残缺,被忽略,被怜悯,被同情,还有陌生人看过来时不坦荡的眼神,哪怕这些眼神中包含着善意。如此种种,都会让钟永渊感到挫败。
在家人的鼓励下,经过长时间的自我调节,钟永渊不再气馁,重拾起对生活的信心,开始努力,开始坚强。她努力地向前迈步,甚至,她像其他小朋友一样游戏、玩耍、打篮球。
生命的转机来自体育。因为长期用柺,钟永渊的臂力很大。在云南华夏中等专业学校,她参加过几次学校的运动会,惊人的臂力引起了云南田径队张德详教练的注意,最终钟永渊被选入了云南残疾人田径队,从此开始了自己的运动员生涯。在接触了体育之后,蓬勃的生命力以体育的方式注入她的身体。
“每天推十组杠铃,每组五次,训练结束后回去吃饭,拿筷子的力气都没有。”钟永渊说,这些训练的苦她自己都能克服,最难承受的穿假肢训练,“身体经常被假肢磨破,出血、发炎是常有的事,那个时候脱假肢相当困难,走起路来更是钻心地疼。”
钟永渊选择了通过运动改变生活,即使每晚卸下假肢,要比普通人花更多的时间进行拉伸,康复训练,但她仍然享受那些动感的过程,这让她忘记生活带来的不幸。尽管没有完整的身体,但是她的乐观与开心笑容是对生活最好的回答。
艰难困苦挡不住钟永渊逐梦的脚步,坚持不懈地训练让她的成绩越来越出色,先后多次在全省、全国残运会上夺冠,国际比赛中也收获多枚奖牌。2005年世界肢残人运动会,钟永渊夺得2银1铜;2006年第九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钟永渊获得3枚银牌;2007年第七届全国残运会女子田径F42级铅球决赛,钟永渊投出了9.96米的成绩,超该项目世界纪录并获得金牌;2008年北京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钟永渊在女子田径F42级铅球决赛中为中国队再夺一银;2011年新西兰世锦赛,钟永渊又收获了一枚铜牌。
对于大多数健康的人来说,残疾人运动员们通过体育赢得自信,从而改变命运,大概只是一个俗套到没有新意的励志故事。但对于身处在命运洼地的钟永渊来说,这已经是人生最艰辛也最美的收获之一。
身体是运动员最宝贵、最锋利的武器,有时也是最难自主掌控的武器,一旦身体状况有变化,运动员自己更容易察觉。2015年,钟永渊开始遭遇运动生涯的瓶颈,体能下降加上伤痛等原因,她只能遗憾地选择退役。
离开竞技场,回归普通人的生活,钟永渊却也收获了不同于赛场的幸福。退役后,她与相恋多年的男友结了婚,不久后又升级为一个孩子的母亲。
家庭生活固然幸福美满,而关于赛场的一切,依然会时不时撩拨着钟永渊的心。尤其是看到曾经的队友继续在竞技场上征战,为国争光,钟永渊的心沸腾了。
钟永渊直白地诉说着自己的意难平:“我还没有拿过奥运冠军,我不想就这样放弃……毕竟我现在还不算太老,不想就这么放弃了。”
钟永渊高龄复出了。她的复出引起了社会上的一些舆论,面对种种非议,钟永渊依旧选择坚持遵从自己的内心。然而,一盆冷水当头泼到了钟永渊的身上。
“不立项了!我想回去重操老项目,但是不立项了!”钟永渊想过种种可能,唯独没有想到这一折。“懵了!整个人就蔫了,那个时候觉得别说冠军了,能有比赛参加就不错了。”
就在钟永渊感到绝望之际,云南省决定首次组队参加皮划艇、赛艇项目。
“刚好我们云南省第一次组建皮划艇队伍,他们动员我转项,我立马同意了。”
对于钟永渊而言,转项是新挑战,更是新希望。
“这个新项目,是我体育生涯15年以来遇到过的最难和强度最大的项目,但这反而让我更加义无反顾地向前,也许这就是梦想的力量。”钟永渊感慨地说。
2021年4月,钟永渊来到云南省松茂水上训练基地,正式成为云南省残疾人皮划艇、赛艇队的一名运动员,在这个队伍里,钟永渊是最年长的一位,队里最小的运动员只有12岁,比她小了24岁。
皮划艇、赛艇项目是云南首次组队参赛,省残联聘请了玉溪体育运动学校老师万付玲担任主教练。“队伍是组建起来了,但队员竟然没有一人会游泳,更别说划船了,所有的技术动作都是从零开始学起。”万付玲说,当时备战时间仅仅只有五个半月,全队上下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克服对水的恐惧,是钟永渊必须闯过的第一道关卡。游泳是手脚并用且需要密切配合的运动项目,对于常人来说都不是一项简单的运动,何况钟永渊!一头栽进水中,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所以,钟永渊怕水,在水中,她浮起来又沉下去,沉下去又浮起来,呛了很多水。
“太难了。”钟永渊说。那是她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泄气,对自己的失望和无能为力。她开始问自己,为什么要为难自己?尤其是看到其他年轻队员飞速进步,自己被队友甩得很远跟不上训练节奏,再加上想念家人和孩子,钟永渊经常一个人躲在角落偷偷哭。
“最开始,她毫无优势。”万付玲教练介绍说,“钟永渊的水上表现并不突出。”
有一次,在练习时,钟永渊不小心滑倒,渐渐向池底沉下去,她拼命地挣扎起来,挣扎多次后,她发现自己能浮起来了。意外的发现让钟永渊欣喜若狂,她刻苦训练、虚心请教,在教练和队友们的鼓励帮助下,钟永渊用超乎常人的毅力克服了对水的恐惧,掌握了多种游泳技巧。
“你看看,这是我刚开始的样子。”钟永渊掏出手机,给记者播放最开始接触划艇时的训练视频。视频中全身湿透的钟永渊颤颤巍巍地坐在划艇上,左手紧紧地抓着岸边的入水栈道,试图寻找身体与划艇的平衡。
“手一放开马上秒翻。”过这个平衡关,没有任何诀窍和技巧,钟永渊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完全靠时间来磨感觉。”时间怎么磨?早上4时50分永渊就起床训练,到晚上还要坚持借着灯光下水练习。为了抓紧每一分钟的训练时间,钟永渊主动把午餐和晚餐拿到码头上吃。
“每翻一次船,要一边游泳一边把船拖回到码头,然后把船舱里的水倒干净,又重新出发一次,期间一直在重复这个过程,一天要翻好几百次,牙齿打颤,全身发抖。”钟永渊对训练的每个细节都记忆犹新。
“刚组队时,我们的比赛用船还没到,队员们就用基地的旧船过平衡关。队员们肢体上的缺陷,使得保持船身平衡难上加难,一天翻船两三百次。水里冰冷,队员们就算冻得发抖、嘴皮青紫还是坚持练。没有船桨我们就用龙舟的桨,他们每个人的手上都是血泡和血痂。”万付玲回忆队员训练情况时说,钟永渊手上的伤从来不会比别人少。
没有任何休息日,钟永渊就这样每天重复着单调乏味甚至疼痛难耐的训练。期间,数次感冒发烧,她都咬牙坚持了下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她和队员终于攻克了平衡关。
钟永渊说:“终于能平稳地在水上划行,我心里特别高兴,只要不翻船,我就要把船划到最快。”
平衡关只是第一步,把划艇划直、规范技术动作、加快速度,是接下来钟永渊和队员们又要解决的问题。
“老将”变“新兵”,钟永渊更能深刻体味生命与拼搏的意义,在追逐梦想的路上,她时常自加训练时间和强度,为的是不输给别人、不输给命运、更不输给自己。
“所有身体上的辛苦我都能克服,但最让我受不了的是训练期间和儿子分离。特别是五月份,正好是他三岁生日。”说起儿子,钟永渊眼泛泪光。虽然因为不能陪伴儿子而感到亏欠,但钟永渊告诉自己,一定要给儿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培养他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意志。
“作为主教练,我很庆幸队伍里有钟永渊这样的队员,她用投掷项目比赛练就的沉着冷静感染队员,用勤学苦练的实际行动带动队员。”谈及钟永渊,万付玲赞赏不已,称她为不可或缺的好帮手。
“竞技体育比赛只有苦练这一条捷径,我们从战胜对水的心理恐惧开始,就没有一天敢懈怠。”钟永渊说,她始终坚信勤能补拙。
的确,她做到了!
36岁的钟永渊,体能不复当年的钟永渊,另起炉灶的钟永渊,包揽了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女子三级划艇200米和500米的金牌。表现突出的她刚刚又被选入了国家队,接下来他又将为2022年亚残运会全力备战。
“期待这种高水平的国际赛场,我一定会尽己所能,让自己的技术变得更加全面,一定要拿出自己最好的状态为国争光。”钟永渊目光坚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