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履职绘就幸福新图景

——临沧市各级人大代表把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
刊发时间:2021-11-09 A1版  作者: 刘婉静

融媒体记者  刘婉静 

  2020年9月,全市人大系统开展“高质量履职推动高质量发展”人大代表办实事活动。活动以“小切口、深调研、找办法、办实事、出实效”为原则,要求每个县(区)以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为主体,组成一个5至15人不等的代表活动小组,聚焦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密切、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每年实实在在为群众、企业、社会办1件实事。
  一年过去了,人大代表办实事活动作为新时期创新人大工作新方式、展现人大代表新风采、体现人大代表新作为的重要平台,以及拓展深化“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的重要桥梁纽带作用日益凸显。在人大代表办实事活动的引领下,代表活动小组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的“急难愁盼”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真正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蔬菜种植的“昆赛样板”
  初冬的临翔区圈内乡昆赛村钟灵毓秀、绿意盎然。山间的130亩美人椒正值丰收季,用一抹抹鲜红点亮田野,吸引着大批客商和游人纷至沓来,采辣椒、购辣椒、赏辣椒,处处洋溢着火红的气息。
  昆赛村地处北回归线边缘,属亚热带小区域气候,水资源、光照资源充足,加之交通便利,具有山地蔬菜种植的良好条件。经过多次调研,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牵头组建了由6名人大代表组成的“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活动小组”,在昆赛村研究试点“网、产、科、销”一体化服务模式,打造绿色蔬菜种植示范基地。整合部门、大户、专业合作社的资源优势,将代表小组活动延伸到产业的基地建设、产品需求、科技管理、品质提升、经营销售等过程,解决了供销两端信息不对称、资源与产出不均衡等问题,探索出露地生态蔬菜种植“群众愿意干、企业愿意帮、政府减压力”的“昆赛模式”,充盈了群众“钱袋子”,也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
  一直在村卫生室从事村医工作的唐永禄,而今却成了昆赛村美人椒种植大户。“昆赛村曾以大户流转土地形式发展过洋花菜种植,但由于当年临沧城洋花菜价格一度走低,导致洋花菜腐烂在地里也没人收,严重挫伤了当地群众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所以,在昆赛发展蔬菜种植,首先要恢复群众种植蔬菜的信心。”唐永禄说,在人大代表活动小组的引领和帮助下,今年他租了村民的130亩土地种美人椒,产美人椒200吨,产值近60万元,以订单农业形式销售,采买方直接到地里收购,根本不愁卖不出去。下一步,村里要建立大数据的蔬菜产销对接体系,探索“大户+农户”蔬菜种植生产模式,完善蔬菜销售渠道,真正解决蔬菜“种什么、怎么种、怎样管、卖给谁、怎么卖”的问题,把昆赛村打造成全市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带动更多农户种植美人椒,带领更多村民走向致富路。
  “党组织+人大代表+合作联社+技术骨干+农户”的模式运作,是昆赛村打造蔬菜种植示范基地的一项重点举措。由党组织牵头引进万昌公司、汇联公司等龙头企业,人大代表活动小组做好服务协调工作,坚持“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原则,探索产业标准化、产品订单化、发展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建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联社与农户、企业绑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签订销售订单,制定保底价格,让群众吃下“定心丸”。目前,昆赛村种植美人椒、生姜、番茄、豌豆、南瓜等蔬菜1016亩,产值超过1000万元,并规划在“十四五”期间将种植规模扩大至3000亩。  

        为民代言的“细博实践”
  掩映在青山绿树间的圈内乡细博村,距临翔主城区近50公里,素来给人一种朴素、静谧、祥和之感。而今,这里却突然热闹了起来。
  细博村党总支书记、主任付娇告诉记者,细博村自然环境好,但旅游资源匮乏、产业发展滞后,平日到村里游玩的客人和做生意的人并不多。这段时间,很多人到这里来,买香橼、拍香橼,以香橼为“媒”,隐在深山人未识的细博村被越来越多人熟知。
  “这可多亏了市人大常委会的牵线搭桥!”付娇说。细博村2017年就开始种植香橼,规模达1300亩,因找不到市场,绝大部分香橼都烂在了地里。2021年8月,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细博村调研途中,从村民口中得知 “辛辛苦苦种植的香橼卖不出去” 的心疼事,自此,“帮村民卖香橼”成为了调研组的心头事。在调研组的协调下,好几个收购商来到了细博村,把细博村的香橼抢购一空,百姓脸上终于泛起收获的喜悦。
  记者还了解到,针对细博村的香橼品质低、管护不到位、卖价低廉等问题,市人大常委会正积极协调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教授及临沧市农校教师等技术骨干,利用微信群线上诊疗与线下实地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为细博村香橼种植户提供专业技术支撑,提升香橼品质和价格。
  新发展阶段中的“代表身影”
  以全国人大代表雷光锋等省市县乡四级人大代表为小组的代表们在镇康县刺树丫口自然村从解决住房饮水安全、村组道路硬化、4G信号覆盖做起,将守边与兴边有机结合,培育戍边馆、第一哨、边地餐饮,发展核桃、坚果、蔬菜、中草药近3千亩农业观光产业,开启了边境乡村旅游新业态。
  沧源佤族自治县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联动,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全力提升岩帅镇东米村科达自然村人居环境,建设养殖小区1个、扶持10户示范户、组建1个村级产业农民互助社,使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崭新拉祜山寨逐步展现。
  在云县大寨镇老龙箐组,几名市人大代表跋山涉水实地踏勘,确定方案,组织施工,一个月就打通了深涧中2.85公里的“连心路”,彻底解决了当地难于上青天的“行路难”。
  ……
  从人民利益出发,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把造福人民的实事办实,把造福人民的大事办好,把造福人民的难事办妥,临沧市各级人大系统坚持示范带动,创建了一批可复制、可分享、可推广的“好模式”,掀起了一场想办法、出实招、干实事的“新热潮”,凝聚了一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强动力”。他们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兑现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重承诺,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响新发展阶段幸福之歌。

返回
2024年04月27日  第9179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高质量履职绘就幸福新图景

——临沧市各级人大代表把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

刊发时间:2021-11-09 A1版  作者: 刘婉静 【字体:大 中 小】

融媒体记者  刘婉静 

  2020年9月,全市人大系统开展“高质量履职推动高质量发展”人大代表办实事活动。活动以“小切口、深调研、找办法、办实事、出实效”为原则,要求每个县(区)以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为主体,组成一个5至15人不等的代表活动小组,聚焦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密切、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每年实实在在为群众、企业、社会办1件实事。
  一年过去了,人大代表办实事活动作为新时期创新人大工作新方式、展现人大代表新风采、体现人大代表新作为的重要平台,以及拓展深化“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的重要桥梁纽带作用日益凸显。在人大代表办实事活动的引领下,代表活动小组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的“急难愁盼”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真正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蔬菜种植的“昆赛样板”
  初冬的临翔区圈内乡昆赛村钟灵毓秀、绿意盎然。山间的130亩美人椒正值丰收季,用一抹抹鲜红点亮田野,吸引着大批客商和游人纷至沓来,采辣椒、购辣椒、赏辣椒,处处洋溢着火红的气息。
  昆赛村地处北回归线边缘,属亚热带小区域气候,水资源、光照资源充足,加之交通便利,具有山地蔬菜种植的良好条件。经过多次调研,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牵头组建了由6名人大代表组成的“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活动小组”,在昆赛村研究试点“网、产、科、销”一体化服务模式,打造绿色蔬菜种植示范基地。整合部门、大户、专业合作社的资源优势,将代表小组活动延伸到产业的基地建设、产品需求、科技管理、品质提升、经营销售等过程,解决了供销两端信息不对称、资源与产出不均衡等问题,探索出露地生态蔬菜种植“群众愿意干、企业愿意帮、政府减压力”的“昆赛模式”,充盈了群众“钱袋子”,也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
  一直在村卫生室从事村医工作的唐永禄,而今却成了昆赛村美人椒种植大户。“昆赛村曾以大户流转土地形式发展过洋花菜种植,但由于当年临沧城洋花菜价格一度走低,导致洋花菜腐烂在地里也没人收,严重挫伤了当地群众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所以,在昆赛发展蔬菜种植,首先要恢复群众种植蔬菜的信心。”唐永禄说,在人大代表活动小组的引领和帮助下,今年他租了村民的130亩土地种美人椒,产美人椒200吨,产值近60万元,以订单农业形式销售,采买方直接到地里收购,根本不愁卖不出去。下一步,村里要建立大数据的蔬菜产销对接体系,探索“大户+农户”蔬菜种植生产模式,完善蔬菜销售渠道,真正解决蔬菜“种什么、怎么种、怎样管、卖给谁、怎么卖”的问题,把昆赛村打造成全市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带动更多农户种植美人椒,带领更多村民走向致富路。
  “党组织+人大代表+合作联社+技术骨干+农户”的模式运作,是昆赛村打造蔬菜种植示范基地的一项重点举措。由党组织牵头引进万昌公司、汇联公司等龙头企业,人大代表活动小组做好服务协调工作,坚持“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原则,探索产业标准化、产品订单化、发展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建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联社与农户、企业绑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签订销售订单,制定保底价格,让群众吃下“定心丸”。目前,昆赛村种植美人椒、生姜、番茄、豌豆、南瓜等蔬菜1016亩,产值超过1000万元,并规划在“十四五”期间将种植规模扩大至3000亩。  

        为民代言的“细博实践”
  掩映在青山绿树间的圈内乡细博村,距临翔主城区近50公里,素来给人一种朴素、静谧、祥和之感。而今,这里却突然热闹了起来。
  细博村党总支书记、主任付娇告诉记者,细博村自然环境好,但旅游资源匮乏、产业发展滞后,平日到村里游玩的客人和做生意的人并不多。这段时间,很多人到这里来,买香橼、拍香橼,以香橼为“媒”,隐在深山人未识的细博村被越来越多人熟知。
  “这可多亏了市人大常委会的牵线搭桥!”付娇说。细博村2017年就开始种植香橼,规模达1300亩,因找不到市场,绝大部分香橼都烂在了地里。2021年8月,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细博村调研途中,从村民口中得知 “辛辛苦苦种植的香橼卖不出去” 的心疼事,自此,“帮村民卖香橼”成为了调研组的心头事。在调研组的协调下,好几个收购商来到了细博村,把细博村的香橼抢购一空,百姓脸上终于泛起收获的喜悦。
  记者还了解到,针对细博村的香橼品质低、管护不到位、卖价低廉等问题,市人大常委会正积极协调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教授及临沧市农校教师等技术骨干,利用微信群线上诊疗与线下实地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为细博村香橼种植户提供专业技术支撑,提升香橼品质和价格。
  新发展阶段中的“代表身影”
  以全国人大代表雷光锋等省市县乡四级人大代表为小组的代表们在镇康县刺树丫口自然村从解决住房饮水安全、村组道路硬化、4G信号覆盖做起,将守边与兴边有机结合,培育戍边馆、第一哨、边地餐饮,发展核桃、坚果、蔬菜、中草药近3千亩农业观光产业,开启了边境乡村旅游新业态。
  沧源佤族自治县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联动,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全力提升岩帅镇东米村科达自然村人居环境,建设养殖小区1个、扶持10户示范户、组建1个村级产业农民互助社,使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崭新拉祜山寨逐步展现。
  在云县大寨镇老龙箐组,几名市人大代表跋山涉水实地踏勘,确定方案,组织施工,一个月就打通了深涧中2.85公里的“连心路”,彻底解决了当地难于上青天的“行路难”。
  ……
  从人民利益出发,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把造福人民的实事办实,把造福人民的大事办好,把造福人民的难事办妥,临沧市各级人大系统坚持示范带动,创建了一批可复制、可分享、可推广的“好模式”,掀起了一场想办法、出实招、干实事的“新热潮”,凝聚了一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强动力”。他们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兑现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重承诺,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响新发展阶段幸福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