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一家亲 日子越过越舒心

刊发时间:2021-12-26 A3版  作者:彭文昌 查海霞 李维鲜

  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盛开,社会进步之果挂满枝头……
  今日的临沧,一朵朵锦绣繁花,一幅幅美丽画卷,记录着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轨迹,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上。
  心手相连、守望相助、和谐相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全市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融洽和谐共处,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着力量。

王云东--沧源县融媒体中心.jpg

 

党的光辉照边疆

 

  镇康寓意为“镇守边关、幸福安康”,近100公里抵边一线居住着6026户2.7万人,境内居住着傣、苗、佤、德昂等23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32%,“山区、民族、抵边”是镇康最大的特点。
  2019年起,镇康县根据市、县“关于实施‘356’工程率先把沿边村寨建成小康村”的安排部署,在抵边村寨绘制了一幅沿边小康村建设的宏伟蓝图,全县累计投入资金近10亿元,构建3套系统、打造5种业态、实施6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作为实施“356工程”示范的南伞镇红岩村刺树丫口自然村,以“边境村党建示范引领工程”为突破口,深入挖掘“有边地风光、有一景观两国的景致、有历史传说、有英雄故事、有红色遗址”等特色旅游资源,确定“边境特色旅游示范型”的发展业态和发展方向,依托边疆党建“四位一体”项目,着力建设“一景一廊两园、一院两馆四道”为重点的边境红色旅游村。
  2020年4月30日,刺树丫口被列入 云南省边境小康示范村项目,巡边栈道、消防设施、智慧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观光旅游车道、餐饮服务中心、特色产业、抗战遗址修护项目和红色文化展示9个项目分别规划启动。撬动整合各类资金2000余万元,探索农旅、红旅、文旅、边旅融合的乡村旅游新模式,促进守土固边、乡村旅游、富民兴边有机融合,逐步开启边境乡村旅游的全新实践,使昔日的穷乡僻壤 蜕变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观光“网红打卡地”。
  镇康作为全国第二大德昂族聚居地,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易地搬迁改变了德昂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贫困步入全面小康、迈向乡村振兴。
  在军赛乡岔路村红岩自然村,居住着德昂族、佤族、拉祜族、傣族、汉族等5种民族,90%以上为德昂族,属德昂族聚居村寨。 2010年,全村群众从老寨子搬到了新寨子,住上了新房子,摆脱了艰难困苦的日子,圆了搬迁梦。
  为改善德昂族群众落后的生产生活面貌,军赛乡以“四个强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拓宽德昂族群众增收渠道,切实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德昂村寨从贫困步入全面小康。但红岩村地处镇康、耿马、永德三县交界,一个寨子住着“三县三乡六村”的人,管理机制不统一,导致存在人居环境提升、矛盾纠纷调解、常态化疫情防控、移风易俗等治理难题。
  2020年,镇康县在红岩自然村召开“一寨三县三乡六村”以“人居环境提升”为主题的“协商在基层”议事会议,以“一创、两统、三突”破解了红岩自然村社会治理难题。目前,红岩自然村人居环境大幅提升,乡风文明显著改善,各民族群众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繁荣景象,形成了党员带动、群众互动、区域联动的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同心共绘新画卷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历史文化悠久,物产资源丰饶,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民族民间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民族民间歌舞乐多姿多彩、引人入胜。
  长期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被誉为造纸术“活化石”的傣族手工造纸技艺、传统制陶技艺、马鹿舞等一批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以有效保护和世代传承,延续着历史文脉,传递着文明的薪火。“黄金宝石之地”熠熠生辉,民族民间文化瑰宝焕发着无穷魅力!
  芒团自然村是一个傣族村落,全村有63户120人,村民常年从事手工造纸,芒团傣家古法造纸是古代造纸术的延续,是造纸术发明初期的历史再现,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开展以来,芒团村积极通过传承和弘扬傣家古法造纸文化,把各族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上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
  耿马作为我省2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25个边境县之一,自2013年启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以来,坚持“以党建带创建,以创建促党建”,有效推进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通过深化对缅合作交往,夯实边境繁荣和谐稳定,坚持典型示范,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孟定清水河口岸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素有“黄金口岸之称”。临沧边合区自2011年启动建设以来,立足孟定清水河口岸经济区固有的优势资源,以“大通道”“大物流”的区位优势为依托,以缅甸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发展进出口贸易。
  自2014年挂牌成立以来,临沧边合区党工委、管委会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口岸作为推动沿边开发开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加快口岸经济区项目建设,着力改善边疆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发展口岸边民互市贸易,促进边疆民族群众增收;重视口岸文化阵地建设,提升中缅边境地区民族群众文化水平;组织开展文体交流活动,丰富边疆民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重视思想文化和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升边疆民族群众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能力和水平;开展疫情联防联控,保障边疆民族群众生命安全。力争将孟定清水河口岸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口岸。
  从2011年到2020年,临沧边合区孟定清水河口岸外贸进出口总额由6.5亿元增长到46.2亿元,增长了7倍;进出口货运总量由8.78万吨增长到130万吨,增长了15倍;出入境人流量由25.23万人次增长到146万人次,增长了6倍;出入境车流量从6.8万辆次增长到36万辆次,增长了5倍。目前,孟定清水河口岸已成为中国对缅贸易第二大陆路口岸。

 

开展农村“十星级文明户”创.jpg

 

德昂族姑娘-(镇康县张宝摄).jpg

 

白象舞-3.jpg

 

双江自治县忙品村拉祜族编织.jpg

 

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办供图

 

返回
2024年05月14日  第9226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民族团结一家亲 日子越过越舒心

刊发时间:2021-12-26 A3版  作者:彭文昌 查海霞 李维鲜 【字体:大 中 小】

  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盛开,社会进步之果挂满枝头……
  今日的临沧,一朵朵锦绣繁花,一幅幅美丽画卷,记录着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轨迹,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上。
  心手相连、守望相助、和谐相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全市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融洽和谐共处,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着力量。

王云东--沧源县融媒体中心.jpg

 

党的光辉照边疆

 

  镇康寓意为“镇守边关、幸福安康”,近100公里抵边一线居住着6026户2.7万人,境内居住着傣、苗、佤、德昂等23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32%,“山区、民族、抵边”是镇康最大的特点。
  2019年起,镇康县根据市、县“关于实施‘356’工程率先把沿边村寨建成小康村”的安排部署,在抵边村寨绘制了一幅沿边小康村建设的宏伟蓝图,全县累计投入资金近10亿元,构建3套系统、打造5种业态、实施6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作为实施“356工程”示范的南伞镇红岩村刺树丫口自然村,以“边境村党建示范引领工程”为突破口,深入挖掘“有边地风光、有一景观两国的景致、有历史传说、有英雄故事、有红色遗址”等特色旅游资源,确定“边境特色旅游示范型”的发展业态和发展方向,依托边疆党建“四位一体”项目,着力建设“一景一廊两园、一院两馆四道”为重点的边境红色旅游村。
  2020年4月30日,刺树丫口被列入 云南省边境小康示范村项目,巡边栈道、消防设施、智慧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观光旅游车道、餐饮服务中心、特色产业、抗战遗址修护项目和红色文化展示9个项目分别规划启动。撬动整合各类资金2000余万元,探索农旅、红旅、文旅、边旅融合的乡村旅游新模式,促进守土固边、乡村旅游、富民兴边有机融合,逐步开启边境乡村旅游的全新实践,使昔日的穷乡僻壤 蜕变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观光“网红打卡地”。
  镇康作为全国第二大德昂族聚居地,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易地搬迁改变了德昂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贫困步入全面小康、迈向乡村振兴。
  在军赛乡岔路村红岩自然村,居住着德昂族、佤族、拉祜族、傣族、汉族等5种民族,90%以上为德昂族,属德昂族聚居村寨。 2010年,全村群众从老寨子搬到了新寨子,住上了新房子,摆脱了艰难困苦的日子,圆了搬迁梦。
  为改善德昂族群众落后的生产生活面貌,军赛乡以“四个强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拓宽德昂族群众增收渠道,切实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德昂村寨从贫困步入全面小康。但红岩村地处镇康、耿马、永德三县交界,一个寨子住着“三县三乡六村”的人,管理机制不统一,导致存在人居环境提升、矛盾纠纷调解、常态化疫情防控、移风易俗等治理难题。
  2020年,镇康县在红岩自然村召开“一寨三县三乡六村”以“人居环境提升”为主题的“协商在基层”议事会议,以“一创、两统、三突”破解了红岩自然村社会治理难题。目前,红岩自然村人居环境大幅提升,乡风文明显著改善,各民族群众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繁荣景象,形成了党员带动、群众互动、区域联动的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同心共绘新画卷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历史文化悠久,物产资源丰饶,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民族民间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民族民间歌舞乐多姿多彩、引人入胜。
  长期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被誉为造纸术“活化石”的傣族手工造纸技艺、传统制陶技艺、马鹿舞等一批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以有效保护和世代传承,延续着历史文脉,传递着文明的薪火。“黄金宝石之地”熠熠生辉,民族民间文化瑰宝焕发着无穷魅力!
  芒团自然村是一个傣族村落,全村有63户120人,村民常年从事手工造纸,芒团傣家古法造纸是古代造纸术的延续,是造纸术发明初期的历史再现,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开展以来,芒团村积极通过传承和弘扬傣家古法造纸文化,把各族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上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
  耿马作为我省2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25个边境县之一,自2013年启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以来,坚持“以党建带创建,以创建促党建”,有效推进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通过深化对缅合作交往,夯实边境繁荣和谐稳定,坚持典型示范,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孟定清水河口岸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素有“黄金口岸之称”。临沧边合区自2011年启动建设以来,立足孟定清水河口岸经济区固有的优势资源,以“大通道”“大物流”的区位优势为依托,以缅甸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发展进出口贸易。
  自2014年挂牌成立以来,临沧边合区党工委、管委会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口岸作为推动沿边开发开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加快口岸经济区项目建设,着力改善边疆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发展口岸边民互市贸易,促进边疆民族群众增收;重视口岸文化阵地建设,提升中缅边境地区民族群众文化水平;组织开展文体交流活动,丰富边疆民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重视思想文化和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升边疆民族群众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能力和水平;开展疫情联防联控,保障边疆民族群众生命安全。力争将孟定清水河口岸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口岸。
  从2011年到2020年,临沧边合区孟定清水河口岸外贸进出口总额由6.5亿元增长到46.2亿元,增长了7倍;进出口货运总量由8.78万吨增长到130万吨,增长了15倍;出入境人流量由25.23万人次增长到146万人次,增长了6倍;出入境车流量从6.8万辆次增长到36万辆次,增长了5倍。目前,孟定清水河口岸已成为中国对缅贸易第二大陆路口岸。

 

开展农村“十星级文明户”创.jpg

 

德昂族姑娘-(镇康县张宝摄).jpg

 

白象舞-3.jpg

 

双江自治县忙品村拉祜族编织.jpg

 

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办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