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之花绽放边陲

——镇康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侧记
刊发时间:2021-12-26 A1版  作者:  李建军 黄华文 段志兵

     特约记者   李建军
  通讯员    黄华文    段志兵

  深冬的镇康,依旧花团锦簇,生机盎然。自2018年提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以来,镇康县立足县情实际,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把民族工作放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推动、落子布局,在组织引领、载体保障、守边固防、加快发展、共创和谐等方面发力,凝聚起“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磅礴力量,边陲镇康呈现出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生动局面。
  镇康寓意为“镇守边关、幸福安康”,国境线长96.358公里,“山区、民族、抵边”是镇康最大的特点。镇康境内居住着傣、苗、佤、德昂等2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32%。镇康同时也是全国第二大德昂族聚居地,县城南伞与周边的傣族、德昂族、佤族、苗族村寨交融聚居。镇康与缅北果敢语言相通、文化相融、民心相连,双方共唱“阿数瑟”,形成独具特色的边地文化。
  为高质量完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该县着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该县将193名少数民族干部充实到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中,全县配备少数民族乡科级干部261名,占乡科级干部的47.54%,有24名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县直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镇康把创建工作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建立起“县乡村组户”五级联动创建机制,构建起党委统领、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工作体系。以“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十进”为抓手,压实部门、乡(镇)创建责任,充分发动各族群众主动参与,确保创建活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县获省级表彰命名示范乡(镇)4个,示范村(社区)51个;获市级表彰命名示范乡(镇)2个,示范单位12个,示范社区1个;创建县级示范乡(镇)7个,示范单位25个,示范村(社区)54个,示范户1000户。
  坚持教育先行,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党员干部教育、中小学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县委党校培训、中小学课堂等教学计划,按照标准化、多样化、特色化的要求,创建了镇康县委党校、镇康县民族小学等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园,做到创建工作从娃娃抓起,促进少数民族儿女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同时,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作用,开辟“民族一家亲栏目”,录制拍摄专题片8部、微电影4部。利用政府网站、“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抓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刊发动态信息2000余条。坚持“集中式”与“滴灌式”宣传相结合,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融入到重大节会节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之中,先后开展宣讲2000余场次,覆盖群众10.23万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红色基因,建设国门文化交流中心,建成“云南省边境文化睦邻示范区”。发扬壮大“阿数瑟”边地文化,镇康“阿数瑟”传统曲目被列入国家级非遗文化遗产目录,镇康县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实施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编撰出版《德昂族服饰》《觅踪镇康德昂》等民族文化书籍,培养非遗传承人13人,促进民族文化蓬勃发展。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该县做到了“一个民族都不少,一户群众都不落”。全县3个贫困乡(镇)、38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9575户38069人贫困人口全部清零。以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为抓手,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工程,扎实推进兴边富民示范县建设,加快完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整合各类扶持资金54亿元,实施帮扶项目80余个,建成了赐福彝风边陲小镇(刺树丫口)、德昂族聚居村(白岩自然村)2个边境小康示范村,全县建制村(社区)道路100%通畅,自然村硬化率达88.6%,实现了住房安全,饮水达标,教育、医疗、养老有保障,广播电视和通信网络全覆盖。
  与此同时,围绕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建成高标准农田21万亩,发展坚果、甘蔗、核桃等高原特色产业基地200万亩,建设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个。2020年,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305元,较2015年末增加9906元,年均增长38.7%,全县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外,坚持“政府主导、系统整治、三级统筹、长效管理”的原则,巩固提升“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成果,着力开展村庄美化亮化、垃圾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建立“周五爱卫日”等长效机制,完成干部回乡规划539个,建成美丽乡村36个(省级美丽乡村2个),洁净村庄46个,鲜花盛开村庄47个。
  镇康与缅甸果敢山水相连,长期以来受缅北战乱影响,尤其是“8·08”“2·09”“3·06”事件的爆发,常年处于“战情、警情、疫情”三情叠加的重点区域,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必须把强边固防和疫情防控工作放在首位。目前,该县建立了“党政军警民、内外点线面”合力强边固防,筑牢“五道防线”的立体化防控体系,设置抵边一线卡点127个,二线卡点97个。各级基层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派驻强边固防突击队71支389人,每天投入党员、干部群众力量4000余名,以“镇守边关、视死如归”的决心意志抗击疫情,让党旗在边疆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2020年底,该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93亿元,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人均纯收入较2015年增加近1万元,全县5个直过民族(德昂族、布朗族、佤族、傈僳族、拉祜族)全部脱贫,彻底解决了困扰镇康多年的贫困问题。通过“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十百千万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全县村村寨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镇清高速顺利建成通车,县、乡通油路、村村通硬板路,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如今行走在镇康沿边乡镇,村村寨寨、家家户户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格外鲜艳,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美好期盼正在变成现实。

返回
2024年03月29日  第9226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民族团结之花绽放边陲

——镇康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侧记

刊发时间:2021-12-26 A1版  作者:  李建军 黄华文 段志兵 【字体:大 中 小】

     特约记者   李建军
  通讯员    黄华文    段志兵

  深冬的镇康,依旧花团锦簇,生机盎然。自2018年提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以来,镇康县立足县情实际,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把民族工作放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推动、落子布局,在组织引领、载体保障、守边固防、加快发展、共创和谐等方面发力,凝聚起“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磅礴力量,边陲镇康呈现出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生动局面。
  镇康寓意为“镇守边关、幸福安康”,国境线长96.358公里,“山区、民族、抵边”是镇康最大的特点。镇康境内居住着傣、苗、佤、德昂等2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32%。镇康同时也是全国第二大德昂族聚居地,县城南伞与周边的傣族、德昂族、佤族、苗族村寨交融聚居。镇康与缅北果敢语言相通、文化相融、民心相连,双方共唱“阿数瑟”,形成独具特色的边地文化。
  为高质量完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该县着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该县将193名少数民族干部充实到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中,全县配备少数民族乡科级干部261名,占乡科级干部的47.54%,有24名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县直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镇康把创建工作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建立起“县乡村组户”五级联动创建机制,构建起党委统领、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工作体系。以“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十进”为抓手,压实部门、乡(镇)创建责任,充分发动各族群众主动参与,确保创建活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县获省级表彰命名示范乡(镇)4个,示范村(社区)51个;获市级表彰命名示范乡(镇)2个,示范单位12个,示范社区1个;创建县级示范乡(镇)7个,示范单位25个,示范村(社区)54个,示范户1000户。
  坚持教育先行,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党员干部教育、中小学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县委党校培训、中小学课堂等教学计划,按照标准化、多样化、特色化的要求,创建了镇康县委党校、镇康县民族小学等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园,做到创建工作从娃娃抓起,促进少数民族儿女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同时,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作用,开辟“民族一家亲栏目”,录制拍摄专题片8部、微电影4部。利用政府网站、“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抓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刊发动态信息2000余条。坚持“集中式”与“滴灌式”宣传相结合,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融入到重大节会节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之中,先后开展宣讲2000余场次,覆盖群众10.23万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红色基因,建设国门文化交流中心,建成“云南省边境文化睦邻示范区”。发扬壮大“阿数瑟”边地文化,镇康“阿数瑟”传统曲目被列入国家级非遗文化遗产目录,镇康县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实施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编撰出版《德昂族服饰》《觅踪镇康德昂》等民族文化书籍,培养非遗传承人13人,促进民族文化蓬勃发展。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该县做到了“一个民族都不少,一户群众都不落”。全县3个贫困乡(镇)、38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9575户38069人贫困人口全部清零。以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为抓手,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工程,扎实推进兴边富民示范县建设,加快完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整合各类扶持资金54亿元,实施帮扶项目80余个,建成了赐福彝风边陲小镇(刺树丫口)、德昂族聚居村(白岩自然村)2个边境小康示范村,全县建制村(社区)道路100%通畅,自然村硬化率达88.6%,实现了住房安全,饮水达标,教育、医疗、养老有保障,广播电视和通信网络全覆盖。
  与此同时,围绕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建成高标准农田21万亩,发展坚果、甘蔗、核桃等高原特色产业基地200万亩,建设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个。2020年,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305元,较2015年末增加9906元,年均增长38.7%,全县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外,坚持“政府主导、系统整治、三级统筹、长效管理”的原则,巩固提升“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成果,着力开展村庄美化亮化、垃圾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建立“周五爱卫日”等长效机制,完成干部回乡规划539个,建成美丽乡村36个(省级美丽乡村2个),洁净村庄46个,鲜花盛开村庄47个。
  镇康与缅甸果敢山水相连,长期以来受缅北战乱影响,尤其是“8·08”“2·09”“3·06”事件的爆发,常年处于“战情、警情、疫情”三情叠加的重点区域,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必须把强边固防和疫情防控工作放在首位。目前,该县建立了“党政军警民、内外点线面”合力强边固防,筑牢“五道防线”的立体化防控体系,设置抵边一线卡点127个,二线卡点97个。各级基层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派驻强边固防突击队71支389人,每天投入党员、干部群众力量4000余名,以“镇守边关、视死如归”的决心意志抗击疫情,让党旗在边疆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2020年底,该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93亿元,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人均纯收入较2015年增加近1万元,全县5个直过民族(德昂族、布朗族、佤族、傈僳族、拉祜族)全部脱贫,彻底解决了困扰镇康多年的贫困问题。通过“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十百千万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全县村村寨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镇清高速顺利建成通车,县、乡通油路、村村通硬板路,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如今行走在镇康沿边乡镇,村村寨寨、家家户户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格外鲜艳,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美好期盼正在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