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梦想舞动芳华

刊发时间:2022-05-11 A3版  作者:

耿马县民族文化工作队成立10年来扎根沃土,演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只为梦想舞动芳华

2.jpg

傣族传统道具舞《紧那罗》

4.jpg

民族服饰灯光秀

3.jpg

傣族传统古乐舞

  近日,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民族文化工作队被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表彰命名为全国基层文艺院团先进集体。
  这支民族文化工作队成立于2012年初,主要承担全县文艺创作、文艺演出、文艺辅导、文化交流等工作。10年来,工作队紧紧围绕文化服务人民群众这一根本宗旨,深入挖掘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创作了一批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培养了一批优秀文化艺术人才,有力推动了边疆传统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
  民族文化工作队的35名演职人员来自四邻八乡,平均年龄20岁,他们当中不管是傣族、佤族还是景颇族、拉祜族,都成长在这个和美的大家庭里,筑梦民族传统文化,舞动美好年华。

 

植根生活
心中填满文化符号

  耿马有10个世居民族,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县民族文化工作队根植这块民族文化沃土,悉心演绎着本土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县民族文化工作队一直把弘扬民族文化作为一项政治担当,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矢志不移,从负责人到普通的演职人员,心里始终都装着传承民族文化这颗初心,担起弘扬边疆文化的使命。”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刘波说。
  采料刀、揭纸木刀、铁锅、石墩、木棰、均匀棒、浇纸床、纸模、瓷碗;采料、浸泡、拌灰、蒸煮、洗涤、捣浆、浇纸、晒纸、砑光、揭纸,对于孟定镇遮哈村民委员会芒团村傣族手工造纸技艺的工艺流程,队员李中云通过采风了然于胸。
  傣族手工造纸技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代代相传,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生命力的独特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优秀的文化瑰宝。芒团手工造纸是第一批国家级文化遗产。
  采风是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的风向标。李中云说:“我们民族文化工作队每一名队员的心里都填装着响当当的民族文化符号。”
  怎样把勐永镇、孟定镇傣族独有的白象舞、马鹿舞搬上舞台,让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印记传承开来?队员们沉到村寨,找到传承人,虚心求教学习,寻觅民族文化的魂魄。
  潜心收集、挖掘、整理,由队员们自编自导自演的两种舞蹈同场演出,在象脚鼓、排铓、镲、钹等伴奏下相配共舞,动作有的仿生、有的夸张,忽而跳跃、忽而翻滚,晃头摇尾摆身,姿态优美又生动有趣,富有艺术魅力,能营造出喜庆气氛的傣族白象、马鹿舞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经过不懈努力,傣族白象、马鹿舞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还成功申报了5项省级、25项市级、71项县级非遗。
  把群众当师长、把舞台当考场,行走在耿马山水田园间,这支队伍的每一名队员成为当地干部群众心目中的“香饽饽”。
  “文化工作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文艺来源于社会生活,必须接地气才能获取创作素材和艺术灵感,才能激发澎湃的创作热情,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县委书记胡兴才表示。

勤以补拙
服务联结文化情愫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耿马县民族文化工作队把基本功训练作为立队之本,劈叉、下腰、空翻、平转、倒立等高难度动作成为每名队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形体、表情、姿态训练也是必修课。
  勤学技能出精品,天道酬勤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周萍介绍:“耿马民族文化工作队是国内比较年轻的文化队伍,队员们每人每月领着2000多元的生活补助,在不足50平方米的排练厅挥汗如雨已是家常便饭,两三名队员挤在不足10平方米的寝室,但小队伍巩固文化大阵地的目标任务从来没有缺位和缺失。”
  “学党史、传书香”“书香耿马·诵读经典”读书活动,“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主题活动,疫情防控期间的专题活动……这支年轻的队伍担当使命,砥砺前行。短短几年间,编排创作讴歌党的光辉历程、歌颂祖国繁荣昌盛的作品30余个,反映改革开放、脱贫攻坚、民族团结、人民安乐的作品50余个,赞扬公安战线、医疗战线、环卫战线等各条战线的作品20余个。
  他们以“人民群众需不需要、满不满意”为重要价值评判标准,创新歌舞、小品、相声、快板等表演形式,创作编排一批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把文化服务送到田间地头、送进群众家门口,寓教于乐,做到文化惠民演出全县覆盖。
  50余年前,1628名上海知青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从上海来到耿马孟定,同当地各族干部群众一道共同开发建设边疆,10年的青春岁月,与当地各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牢固的情谊。党的十八大以来,又有了崇明区对口帮扶的鼎力支持,“山海呼唤”见证耿马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0年8月25日下午,这支民族文化工作队带着全县29.8万各族人民的感恩和祝福,跨越千里抵达崇明,开启民族文化“探亲之旅”。期间,在上海梨园、崇明影剧院及崇明区18个乡镇,17天24场倾情演绎,独特的民族民间艺术给上海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67岁的孟定回沪知青陈昌维作为上海孟定知青联谊工作的负责人,通过各种方式联系上耿马文艺团队,约着6名老知青赶到现场观看演出,送上花篮并流下了激动的热泪。他说:“看了这场表演,自己仿佛又回到了41年前在耿马孟定那段难忘的知青岁月。”
  “这是我们这么多年来看过的最热闹、最精彩的演出。希望你们明年还来。”这是队员们最难忘的一句话。

艺术回流
舞台呈现文化精品

  “把‘小团队追求一流影响’作为主导思想来抓,用一流影响的标杆抓团队建设,坚持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让我们这支县里的小团队,舞得了‘阳春白雪’,也跳得好‘下里巴人’。”县文化馆馆长、民族文化工作队(文艺演出团队)负责人王峰的一席话掷地有声。
  功夫不负有心人,追梦路上硕果累累。近5年来,这支民族文化工作队创作出了火遍傣乡的“泼水舞曲”系列MV,引领着当地民族服饰的风尚,点击量突破百万人次。
  2018年,由民族文化工作队创作的《涞镣·刀舞少年》获得云南省群文艺术最高奖“彩云奖”,《傣族女创拳》获得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表演项目综合类一等奖,《涞阶恩赛·女创拳》2020年获得云南省首届原创舞蹈展演一等奖,原创民族舞剧《勐相耿坎·傣拳师》,在2021年云南省第十六届新剧(节)目展演中获得了优秀导演奖和优秀作曲两个单项奖。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支民族文化工作队参加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办的主题为“守望相助”少数民族非遗展演,参加上海进博会非遗展演,2022年登上中新网跨国春晚,傣族《紧那罗》与汉族《凤凰》共舞神鸟“飞天”;应马来西亚侨团邀请,赴马来西亚彭亨州劳务县双溪兰观音庙、森美兰州芙蓉皇城宫廷宴会厅等地开展春节慰侨巡演;参加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和平建区30周年庆祝大会。
  耿马民族文化工作队致力于县域文化的收集、挖掘、整理、提升、推广,弘扬主旋律,广泛搭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发挥了文化稳边、固边、兴边和文化睦邻、安邻、富邻的积极作用;探索了一条政治互信、民心相通、交流互鉴、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边境地区睦邻友好文化通达道路,成为与南亚东南亚等地友好交往的典范。

 

 

返回
2024年05月19日  第9356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只为梦想舞动芳华

刊发时间:2022-05-11 A3版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耿马县民族文化工作队成立10年来扎根沃土,演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只为梦想舞动芳华

2.jpg

傣族传统道具舞《紧那罗》

4.jpg

民族服饰灯光秀

3.jpg

傣族传统古乐舞

  近日,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民族文化工作队被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表彰命名为全国基层文艺院团先进集体。
  这支民族文化工作队成立于2012年初,主要承担全县文艺创作、文艺演出、文艺辅导、文化交流等工作。10年来,工作队紧紧围绕文化服务人民群众这一根本宗旨,深入挖掘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创作了一批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培养了一批优秀文化艺术人才,有力推动了边疆传统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
  民族文化工作队的35名演职人员来自四邻八乡,平均年龄20岁,他们当中不管是傣族、佤族还是景颇族、拉祜族,都成长在这个和美的大家庭里,筑梦民族传统文化,舞动美好年华。

 

植根生活
心中填满文化符号

  耿马有10个世居民族,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县民族文化工作队根植这块民族文化沃土,悉心演绎着本土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县民族文化工作队一直把弘扬民族文化作为一项政治担当,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矢志不移,从负责人到普通的演职人员,心里始终都装着传承民族文化这颗初心,担起弘扬边疆文化的使命。”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刘波说。
  采料刀、揭纸木刀、铁锅、石墩、木棰、均匀棒、浇纸床、纸模、瓷碗;采料、浸泡、拌灰、蒸煮、洗涤、捣浆、浇纸、晒纸、砑光、揭纸,对于孟定镇遮哈村民委员会芒团村傣族手工造纸技艺的工艺流程,队员李中云通过采风了然于胸。
  傣族手工造纸技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代代相传,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生命力的独特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优秀的文化瑰宝。芒团手工造纸是第一批国家级文化遗产。
  采风是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的风向标。李中云说:“我们民族文化工作队每一名队员的心里都填装着响当当的民族文化符号。”
  怎样把勐永镇、孟定镇傣族独有的白象舞、马鹿舞搬上舞台,让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印记传承开来?队员们沉到村寨,找到传承人,虚心求教学习,寻觅民族文化的魂魄。
  潜心收集、挖掘、整理,由队员们自编自导自演的两种舞蹈同场演出,在象脚鼓、排铓、镲、钹等伴奏下相配共舞,动作有的仿生、有的夸张,忽而跳跃、忽而翻滚,晃头摇尾摆身,姿态优美又生动有趣,富有艺术魅力,能营造出喜庆气氛的傣族白象、马鹿舞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经过不懈努力,傣族白象、马鹿舞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还成功申报了5项省级、25项市级、71项县级非遗。
  把群众当师长、把舞台当考场,行走在耿马山水田园间,这支队伍的每一名队员成为当地干部群众心目中的“香饽饽”。
  “文化工作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文艺来源于社会生活,必须接地气才能获取创作素材和艺术灵感,才能激发澎湃的创作热情,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县委书记胡兴才表示。

勤以补拙
服务联结文化情愫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耿马县民族文化工作队把基本功训练作为立队之本,劈叉、下腰、空翻、平转、倒立等高难度动作成为每名队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形体、表情、姿态训练也是必修课。
  勤学技能出精品,天道酬勤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周萍介绍:“耿马民族文化工作队是国内比较年轻的文化队伍,队员们每人每月领着2000多元的生活补助,在不足50平方米的排练厅挥汗如雨已是家常便饭,两三名队员挤在不足10平方米的寝室,但小队伍巩固文化大阵地的目标任务从来没有缺位和缺失。”
  “学党史、传书香”“书香耿马·诵读经典”读书活动,“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主题活动,疫情防控期间的专题活动……这支年轻的队伍担当使命,砥砺前行。短短几年间,编排创作讴歌党的光辉历程、歌颂祖国繁荣昌盛的作品30余个,反映改革开放、脱贫攻坚、民族团结、人民安乐的作品50余个,赞扬公安战线、医疗战线、环卫战线等各条战线的作品20余个。
  他们以“人民群众需不需要、满不满意”为重要价值评判标准,创新歌舞、小品、相声、快板等表演形式,创作编排一批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把文化服务送到田间地头、送进群众家门口,寓教于乐,做到文化惠民演出全县覆盖。
  50余年前,1628名上海知青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从上海来到耿马孟定,同当地各族干部群众一道共同开发建设边疆,10年的青春岁月,与当地各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牢固的情谊。党的十八大以来,又有了崇明区对口帮扶的鼎力支持,“山海呼唤”见证耿马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0年8月25日下午,这支民族文化工作队带着全县29.8万各族人民的感恩和祝福,跨越千里抵达崇明,开启民族文化“探亲之旅”。期间,在上海梨园、崇明影剧院及崇明区18个乡镇,17天24场倾情演绎,独特的民族民间艺术给上海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67岁的孟定回沪知青陈昌维作为上海孟定知青联谊工作的负责人,通过各种方式联系上耿马文艺团队,约着6名老知青赶到现场观看演出,送上花篮并流下了激动的热泪。他说:“看了这场表演,自己仿佛又回到了41年前在耿马孟定那段难忘的知青岁月。”
  “这是我们这么多年来看过的最热闹、最精彩的演出。希望你们明年还来。”这是队员们最难忘的一句话。

艺术回流
舞台呈现文化精品

  “把‘小团队追求一流影响’作为主导思想来抓,用一流影响的标杆抓团队建设,坚持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让我们这支县里的小团队,舞得了‘阳春白雪’,也跳得好‘下里巴人’。”县文化馆馆长、民族文化工作队(文艺演出团队)负责人王峰的一席话掷地有声。
  功夫不负有心人,追梦路上硕果累累。近5年来,这支民族文化工作队创作出了火遍傣乡的“泼水舞曲”系列MV,引领着当地民族服饰的风尚,点击量突破百万人次。
  2018年,由民族文化工作队创作的《涞镣·刀舞少年》获得云南省群文艺术最高奖“彩云奖”,《傣族女创拳》获得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表演项目综合类一等奖,《涞阶恩赛·女创拳》2020年获得云南省首届原创舞蹈展演一等奖,原创民族舞剧《勐相耿坎·傣拳师》,在2021年云南省第十六届新剧(节)目展演中获得了优秀导演奖和优秀作曲两个单项奖。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支民族文化工作队参加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办的主题为“守望相助”少数民族非遗展演,参加上海进博会非遗展演,2022年登上中新网跨国春晚,傣族《紧那罗》与汉族《凤凰》共舞神鸟“飞天”;应马来西亚侨团邀请,赴马来西亚彭亨州劳务县双溪兰观音庙、森美兰州芙蓉皇城宫廷宴会厅等地开展春节慰侨巡演;参加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和平建区30周年庆祝大会。
  耿马民族文化工作队致力于县域文化的收集、挖掘、整理、提升、推广,弘扬主旋律,广泛搭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发挥了文化稳边、固边、兴边和文化睦邻、安邻、富邻的积极作用;探索了一条政治互信、民心相通、交流互鉴、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边境地区睦邻友好文化通达道路,成为与南亚东南亚等地友好交往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