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石旮旯地的变迁

刊发时间:2022-05-22 A3版  作者:张兴甫

  每当幺弟把他家在石旮旯那块地里采烟叶和收苞谷等农作物的视频发微信群,都会深深地触动离开故乡已40年的我。年复一年土里刨食中,旱涝保收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理想。从石头成群结队的石旮旯地到平平整整的庄稼地,从农耕时代到机耕时代,故乡的印记和生活的变迁都镌刻在了那块石头曾占地百分之三十以上的石旮旯地里。

犁地

  我家的石旮旯地,地处百分之九十为石头的山麓下,山上的石头一直延伸到地里,故而此地被冠名石旮旯地。从我记事起,就跟着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在这块地里刨食。40年前,这块地侧边只有一条东连青山镇,西连隔介河的弹石路。石旮旯地为喀斯特地貌,地里石头密密麻麻。这些立于土地的“石头兵”,有的似牛马,有的像豺狼,有的似飞禽走兽,有的像高过楼的城墙……每当读初中与高中的我放寒暑假时,按节令要么跟随父母与哥姐种苞谷、小麦、油菜等作物,要么抢收成熟的果实,要么就犁地或干其他活计,反正农村娃天天都有干不完的农活。记得有个赶场天,我正赶着牛在石旮旯地犁地,由于初学,不知从哪里下犁,地里整天都听到我吆喝牛“退……退……”的声音。一位路过地边的叔叔说:“娃儿,你看你边犁边把地给踩板了,不要给你家大人添乱了,好好读书吧,以后找个好工作……”一天下来,不但人累牛乏,犁铧也被石头碰撞坏了两个,且还边犁边把地踩板了。这块石旮旯地,我牵牛整整耕了三天才犁完。后来,栽种苞谷时,父亲见我犁的地板得不能下种,又牵牛重新耕了一遍。边耕地边对旁边的我说:“这种石旮旯地,相当难耕,没有耕过的人是犁不好的。犁石旮旯的诀窍是:不管它是有多难耕,只要记住能出头的尽量犁出头就好耕了。一句话,犁石旮旯地就好比上学读书,熟能生巧。”此后,我一直在想,用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石头办个绿色环保水泥厂或生石灰厂该有多好。

拔石头

  1991年,故乡普安县青山镇仙人洞村的父老乡亲也跟全州人民一样,借助国家以工代赈、大干坡改梯农田基本建设的强劲东风,打响了拔掉地里生根石的“战斗”。我家那块石旮旯地也被当地政府纳入了连片整治项目。当时,主要劳动力的我已参军入伍,家里只有两个未成年的弟弟与年事已高的父母。连片基本农田拔掉生根石的“战斗”,国家按亩数有适当补助,但要按规定的时限完成。时任雪浦乡的一位副书记见父亲在地里急得团团转,于是对父亲说:“老人家不用急,你家是军属,政府会关照的。你看这样行不行,我们建议补助你家这块地的钱就不拨付你家了,乡政府打算将你家这块地承包给有劳动力的人家帮干。”父亲说:“国家政策这么好,我本应带头干,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感谢领导体谅我们。”此后的几个月,人们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挥钢钎、舞大锤,握锄头、使撮箕,打炮眼、点火线,连片地里整天炮声隆隆,浓烟滚滚。石头再硬,比不过仙人洞村人的意志。父老乡亲们喊着号子,一锤一个破点,一步一个脚印,个个争先恐后,人人忙得不亦乐乎。我家石旮旯地里,父亲则当起了监督员,天天帮捡拾碎石片,发现炸石深度不符合要求时,就请师傅们多炸一炮。别人家地里炸出的石块堆起了道道“城墙”,我家石旮旯地炸出的数千方石块正好够旁边修大型水池的档墙及砂石用料。连片整治土地里生根石的“战斗”结束后,我家那块石旮旯地成了平地。

“铁牛”

  我家从坡改梯农田基本建设中受益不少,当年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那块石旮旯地变平地的梦想终于成真。幺弟说,石旮旯地变成平地后,原来牛要耕两三天的地,现在半天就犁完了。石旮旯地变成平地后,种植烤烟,用牛拉烤烟箱替代了原来的人工锄头掏箱,这不仅减小了劳动强度,而且还大大缩短了劳动时间。2014年,幺弟家鉴于孩子们大都在外地求学与务工,劳动力缺乏的实际,筹款购买了一台耕地农机。用农机能一次性完成翻耕土壤、整地、捞箱等工作,工作效率极高。农机解放了人力,原来十多人几天才能干完的活计,使用农机不到半天就完成了。农机能提高粮食产量,农机耕地耕的深,耙的细,让土地更加松软含水,提高了禾苗的成活率。幺弟说,自从购买了农机后,劳动不仅不用那么辛苦,而且石旮旯这块地不管是种植烤烟、油菜,还是苞谷与小麦等农作物,产量都比原来增加了不少。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故乡真正实现了从原来“千把锄头万把刀,不如老牛弯弯腰”的牛耕时代到如今的新型现代化农业的飞跃。
  今逢黔西南建州40周年,也是我离开魂牵梦绕故乡仙人洞村的40年。40年间,黔西南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间,弹指一挥间,我们这代人体味着生活的苦与甜,享受着新时代的美好生活。遥祝故乡的父老乡亲及兄弟姐妹生活甜如蜜,事业节节高,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再谱幸福生活新篇章,再展美丽人生新风采。

返回
2024年04月29日  第9367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我家石旮旯地的变迁

刊发时间:2022-05-22 A3版  作者:张兴甫 【字体:大 中 小】

  每当幺弟把他家在石旮旯那块地里采烟叶和收苞谷等农作物的视频发微信群,都会深深地触动离开故乡已40年的我。年复一年土里刨食中,旱涝保收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理想。从石头成群结队的石旮旯地到平平整整的庄稼地,从农耕时代到机耕时代,故乡的印记和生活的变迁都镌刻在了那块石头曾占地百分之三十以上的石旮旯地里。

犁地

  我家的石旮旯地,地处百分之九十为石头的山麓下,山上的石头一直延伸到地里,故而此地被冠名石旮旯地。从我记事起,就跟着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在这块地里刨食。40年前,这块地侧边只有一条东连青山镇,西连隔介河的弹石路。石旮旯地为喀斯特地貌,地里石头密密麻麻。这些立于土地的“石头兵”,有的似牛马,有的像豺狼,有的似飞禽走兽,有的像高过楼的城墙……每当读初中与高中的我放寒暑假时,按节令要么跟随父母与哥姐种苞谷、小麦、油菜等作物,要么抢收成熟的果实,要么就犁地或干其他活计,反正农村娃天天都有干不完的农活。记得有个赶场天,我正赶着牛在石旮旯地犁地,由于初学,不知从哪里下犁,地里整天都听到我吆喝牛“退……退……”的声音。一位路过地边的叔叔说:“娃儿,你看你边犁边把地给踩板了,不要给你家大人添乱了,好好读书吧,以后找个好工作……”一天下来,不但人累牛乏,犁铧也被石头碰撞坏了两个,且还边犁边把地踩板了。这块石旮旯地,我牵牛整整耕了三天才犁完。后来,栽种苞谷时,父亲见我犁的地板得不能下种,又牵牛重新耕了一遍。边耕地边对旁边的我说:“这种石旮旯地,相当难耕,没有耕过的人是犁不好的。犁石旮旯的诀窍是:不管它是有多难耕,只要记住能出头的尽量犁出头就好耕了。一句话,犁石旮旯地就好比上学读书,熟能生巧。”此后,我一直在想,用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石头办个绿色环保水泥厂或生石灰厂该有多好。

拔石头

  1991年,故乡普安县青山镇仙人洞村的父老乡亲也跟全州人民一样,借助国家以工代赈、大干坡改梯农田基本建设的强劲东风,打响了拔掉地里生根石的“战斗”。我家那块石旮旯地也被当地政府纳入了连片整治项目。当时,主要劳动力的我已参军入伍,家里只有两个未成年的弟弟与年事已高的父母。连片基本农田拔掉生根石的“战斗”,国家按亩数有适当补助,但要按规定的时限完成。时任雪浦乡的一位副书记见父亲在地里急得团团转,于是对父亲说:“老人家不用急,你家是军属,政府会关照的。你看这样行不行,我们建议补助你家这块地的钱就不拨付你家了,乡政府打算将你家这块地承包给有劳动力的人家帮干。”父亲说:“国家政策这么好,我本应带头干,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感谢领导体谅我们。”此后的几个月,人们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挥钢钎、舞大锤,握锄头、使撮箕,打炮眼、点火线,连片地里整天炮声隆隆,浓烟滚滚。石头再硬,比不过仙人洞村人的意志。父老乡亲们喊着号子,一锤一个破点,一步一个脚印,个个争先恐后,人人忙得不亦乐乎。我家石旮旯地里,父亲则当起了监督员,天天帮捡拾碎石片,发现炸石深度不符合要求时,就请师傅们多炸一炮。别人家地里炸出的石块堆起了道道“城墙”,我家石旮旯地炸出的数千方石块正好够旁边修大型水池的档墙及砂石用料。连片整治土地里生根石的“战斗”结束后,我家那块石旮旯地成了平地。

“铁牛”

  我家从坡改梯农田基本建设中受益不少,当年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那块石旮旯地变平地的梦想终于成真。幺弟说,石旮旯地变成平地后,原来牛要耕两三天的地,现在半天就犁完了。石旮旯地变成平地后,种植烤烟,用牛拉烤烟箱替代了原来的人工锄头掏箱,这不仅减小了劳动强度,而且还大大缩短了劳动时间。2014年,幺弟家鉴于孩子们大都在外地求学与务工,劳动力缺乏的实际,筹款购买了一台耕地农机。用农机能一次性完成翻耕土壤、整地、捞箱等工作,工作效率极高。农机解放了人力,原来十多人几天才能干完的活计,使用农机不到半天就完成了。农机能提高粮食产量,农机耕地耕的深,耙的细,让土地更加松软含水,提高了禾苗的成活率。幺弟说,自从购买了农机后,劳动不仅不用那么辛苦,而且石旮旯这块地不管是种植烤烟、油菜,还是苞谷与小麦等农作物,产量都比原来增加了不少。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故乡真正实现了从原来“千把锄头万把刀,不如老牛弯弯腰”的牛耕时代到如今的新型现代化农业的飞跃。
  今逢黔西南建州40周年,也是我离开魂牵梦绕故乡仙人洞村的40年。40年间,黔西南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间,弹指一挥间,我们这代人体味着生活的苦与甜,享受着新时代的美好生活。遥祝故乡的父老乡亲及兄弟姐妹生活甜如蜜,事业节节高,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再谱幸福生活新篇章,再展美丽人生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