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当好神圣国土守护者

刊发时间:2022-06-24 A1版  作者:刘婉静

  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龙乃村,远眺,青山绿树掩映中,红瓦白墙的佤族民居在蔚蓝的天空下闪着光,广场上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熠熠生辉;近观,村内道路整洁,鲜花盛开,活动室里陈设的土特产琳琅满目,广场上、楼房前“镇守边关、视死如归”和“心向总书记、心向党,心向国家”的大标语庄严肃穆,房后边界线(1941)的石桩静静矗立。
  “我们村与缅甸山水相连、同宗同源,是云南第一批睦邻友好型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对面就是缅甸了……”龙乃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赵爱军站在广场上,指着远方的山岗向记者介绍。
  龙乃村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6公里,是一个边境上的佤族村寨,共有6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1367人,与沧源县城直线距离800米,是边民往来的重要通道。
  1941年,国民政府通过换文方式,与英国政府签订边境协议,将班老、龙乃、永和等区域划入英属殖民地缅甸。1960年,中缅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境条约》,将班洪、班老部落辖区和永和寨、龙乃寨划归中国。回归后的龙乃村,在中国共产党的关心、支持和带领下,先后实施了危房改造工程、兴边富民、脱贫攻坚、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等,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龙乃村积极探索“农旅结合、文旅结合、边旅结合”乡村旅游新模式,打造旅游景观产业,培育新兴特色农产品,形成多元互补、多点支撑的产业体系,村庄不仅变美了,村民生活更是一年比一年好,被打造为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
  “党和政府带领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我为祖国守边防。”赵爱军说,龙乃村居民居住地比较分散,其中上龙乃自然村与缅甸相隔只有1公里,给边境疫情防控带来了极大压力。
  在龙乃村,干部、民兵和群众积极投身边境疫情防控工作,有人出人、有力出力,30多名户村队员不讲待遇、只讲责任,日夜值守在全村的3个卡点上。
  在沧源县芒卡镇白岩村,界务员周国文50年如一日守边护边,成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用坚守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
  在镇康县勐捧镇,建立以党员中心户任网格长的4级网格上千个,在边境一线设置执勤卡点近百个,为筑牢疫情防控和强边固防屏障提供了坚实基础。
  无论严寒酷暑,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山头寨村村务监督委员会委员、界务员罗光柱总是手提一把砍刀,翻山越岭,披荆斩棘,风雨无阻,定期在边境一线巡查、保护界桩和界桩标志物,防止过耕、过牧、过伐,维护领土完整,处理双方边民事务,调解矛盾纠纷,守护着边疆一线的安宁。在他的精心维护下,这三块界桩从未发生人为或者牲畜损坏的情况,确保了边界线走向清晰和标志物完好。
  ……
  口岸通道、边境线上、密林之中,一面面党旗高高飘扬、一个个窝棚就地搭建、一个个身影穿梭在泥泞路上。
  自去年8月以来,临沧市首批“强边固防突击队”坚决扛实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政治责任,始终以“镇守边关、视死如归”的决心和意志,积极投身镇康县边境疫情防控工作,日夜守护边境每一寸土地,辛勤服务基层每一名群众,构建起“内外点线面、党政军警民”筑牢“五道防线”工作机制,取得了“三个不发生”的阶段性成果,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守边有我,请党放心”的铮铮誓言,为全国全省疫情防控大局作出了临沧贡献。
  边境地区是国家安全屏障的第一道防线,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沿阵地,长期在边境地区工作生活的人民,更懂得边民富、边疆稳的重要意义。他们行走在祖国的边境线上,用无私无畏的守护,换取了祖国的和平安详,换来了国人的岁月静好。
  守护好神圣国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牢记嘱托,临沧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国之大者”,守住边境,守好国门,始终把维护边境安全稳定和谐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聚力将临沧近300公里边境线打造成为让党和国家放心的“安全线、稳定线、富民线”。面对疫情、警情、战情交织叠加的严峻复杂形势,坚决扛实强边固防责任,把守护好神圣国土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化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强边固防机制,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边防”,建立市县乡村组“五级段长制”立体防控体系,以“镇守边关、视死如归”的决心意志,全力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严防输出”工作。坚持“宁大不小、宁严不松、宁过不缺”的原则,举全市之力落实疫情防控和强边固防各项措施,按照把人管住、把村管住、把口岸通道管住、把证件管住、把货物管住“五个管住”,全面参与、全面排查、全面跟踪、全面管控、全面对接“五个全面”和“堵、清、防、保、扛”等要求,持续推进隔离缓冲带四级缓冲区建设,构建“村村是哨所、户户是堡垒、人人是哨兵”的全民防线。
  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脚下有力量。为了把疫情挡在国门之外,临沧市全面实行边境线“五级段长制”,共设疫情防控卡点700多个,日均投入执勤值守近2万人。来自省、市2000多名强边固防突击队员参与边境3县疫情防控及边境管控,与无数党员干部和边民同胞奋战在边境抗疫一线。
  “班老回归”“龙乃回归”“班洪四大嫂”……阿佤人民的进步历程,赓续着爱国守边的红色基因与血脉。放眼全市,无数“守边人”用行动乃至生命兑现着承诺,展示着风采,诠释着道义,各族群众与党同心同向,在祖国西南边陲锻造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疫情防控“钢铁长城”和筑起安全稳定屏障,树立了“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时代典范。

返回
2024年04月28日  第9400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牢记嘱托 当好神圣国土守护者

刊发时间:2022-06-24 A1版  作者:刘婉静 【字体:大 中 小】

  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龙乃村,远眺,青山绿树掩映中,红瓦白墙的佤族民居在蔚蓝的天空下闪着光,广场上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熠熠生辉;近观,村内道路整洁,鲜花盛开,活动室里陈设的土特产琳琅满目,广场上、楼房前“镇守边关、视死如归”和“心向总书记、心向党,心向国家”的大标语庄严肃穆,房后边界线(1941)的石桩静静矗立。
  “我们村与缅甸山水相连、同宗同源,是云南第一批睦邻友好型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对面就是缅甸了……”龙乃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赵爱军站在广场上,指着远方的山岗向记者介绍。
  龙乃村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6公里,是一个边境上的佤族村寨,共有6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1367人,与沧源县城直线距离800米,是边民往来的重要通道。
  1941年,国民政府通过换文方式,与英国政府签订边境协议,将班老、龙乃、永和等区域划入英属殖民地缅甸。1960年,中缅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境条约》,将班洪、班老部落辖区和永和寨、龙乃寨划归中国。回归后的龙乃村,在中国共产党的关心、支持和带领下,先后实施了危房改造工程、兴边富民、脱贫攻坚、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等,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龙乃村积极探索“农旅结合、文旅结合、边旅结合”乡村旅游新模式,打造旅游景观产业,培育新兴特色农产品,形成多元互补、多点支撑的产业体系,村庄不仅变美了,村民生活更是一年比一年好,被打造为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
  “党和政府带领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我为祖国守边防。”赵爱军说,龙乃村居民居住地比较分散,其中上龙乃自然村与缅甸相隔只有1公里,给边境疫情防控带来了极大压力。
  在龙乃村,干部、民兵和群众积极投身边境疫情防控工作,有人出人、有力出力,30多名户村队员不讲待遇、只讲责任,日夜值守在全村的3个卡点上。
  在沧源县芒卡镇白岩村,界务员周国文50年如一日守边护边,成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用坚守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
  在镇康县勐捧镇,建立以党员中心户任网格长的4级网格上千个,在边境一线设置执勤卡点近百个,为筑牢疫情防控和强边固防屏障提供了坚实基础。
  无论严寒酷暑,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山头寨村村务监督委员会委员、界务员罗光柱总是手提一把砍刀,翻山越岭,披荆斩棘,风雨无阻,定期在边境一线巡查、保护界桩和界桩标志物,防止过耕、过牧、过伐,维护领土完整,处理双方边民事务,调解矛盾纠纷,守护着边疆一线的安宁。在他的精心维护下,这三块界桩从未发生人为或者牲畜损坏的情况,确保了边界线走向清晰和标志物完好。
  ……
  口岸通道、边境线上、密林之中,一面面党旗高高飘扬、一个个窝棚就地搭建、一个个身影穿梭在泥泞路上。
  自去年8月以来,临沧市首批“强边固防突击队”坚决扛实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政治责任,始终以“镇守边关、视死如归”的决心和意志,积极投身镇康县边境疫情防控工作,日夜守护边境每一寸土地,辛勤服务基层每一名群众,构建起“内外点线面、党政军警民”筑牢“五道防线”工作机制,取得了“三个不发生”的阶段性成果,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守边有我,请党放心”的铮铮誓言,为全国全省疫情防控大局作出了临沧贡献。
  边境地区是国家安全屏障的第一道防线,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沿阵地,长期在边境地区工作生活的人民,更懂得边民富、边疆稳的重要意义。他们行走在祖国的边境线上,用无私无畏的守护,换取了祖国的和平安详,换来了国人的岁月静好。
  守护好神圣国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牢记嘱托,临沧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国之大者”,守住边境,守好国门,始终把维护边境安全稳定和谐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聚力将临沧近300公里边境线打造成为让党和国家放心的“安全线、稳定线、富民线”。面对疫情、警情、战情交织叠加的严峻复杂形势,坚决扛实强边固防责任,把守护好神圣国土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化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强边固防机制,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边防”,建立市县乡村组“五级段长制”立体防控体系,以“镇守边关、视死如归”的决心意志,全力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严防输出”工作。坚持“宁大不小、宁严不松、宁过不缺”的原则,举全市之力落实疫情防控和强边固防各项措施,按照把人管住、把村管住、把口岸通道管住、把证件管住、把货物管住“五个管住”,全面参与、全面排查、全面跟踪、全面管控、全面对接“五个全面”和“堵、清、防、保、扛”等要求,持续推进隔离缓冲带四级缓冲区建设,构建“村村是哨所、户户是堡垒、人人是哨兵”的全民防线。
  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脚下有力量。为了把疫情挡在国门之外,临沧市全面实行边境线“五级段长制”,共设疫情防控卡点700多个,日均投入执勤值守近2万人。来自省、市2000多名强边固防突击队员参与边境3县疫情防控及边境管控,与无数党员干部和边民同胞奋战在边境抗疫一线。
  “班老回归”“龙乃回归”“班洪四大嫂”……阿佤人民的进步历程,赓续着爱国守边的红色基因与血脉。放眼全市,无数“守边人”用行动乃至生命兑现着承诺,展示着风采,诠释着道义,各族群众与党同心同向,在祖国西南边陲锻造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疫情防控“钢铁长城”和筑起安全稳定屏障,树立了“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时代典范。